最近被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偈語刷屏。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取自日本著名的政治家長屋王,原詩叫《繡袈裟衣緣》,被收錄到《全唐詩》之中。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則是出自於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沒想到,中國的文化對日本影響如此之深,尤其是隋唐文化。
1、日本的第一個班主任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修運河,通馳道,廣積糧,興文化。
政治上開創了三省六部制,文化上詩人墨客群星璀璨。經濟天下大稔,軍事萬國來朝。
隋唐時期的中國,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當時的長安城也是全世界第一大都市。
不光是日本,在隋唐做官的外國人,來自幾十個國家。
隨著一批批遣隋使、遣唐使跨過海峽,日本被大唐文化深深地震撼了。
可以說,日本的學習能力極強,而當時的隋唐便是他們的第一個班主任。
那麼,日本向隋唐都學習了哪些好東西?
2、一步便從「春秋」到「大唐」
遣唐使的回國,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轟動,日本進入了長達三百年的「唐化時期」。
這次唐化得非常徹底,也使得日本從一個落後的經濟形態步入到封建社會。
之前的日本政治形態有點類似於分封制,和我們的春秋時期很像,地方上由酋長們把控。
現在把酋長的權利上收中央,讓他們來首都做官。
這樣既發揮了他們的威望和能力,又防止他們形成藩鎮,引起戰禍,阻礙經濟發展。
集中到中央的不僅是權力,還有土地。日本模仿當時唐朝的「租庸調製」(租庸調可以簡單理解為:定期交糧是租,定期服役是庸,定期交布棉麻的是調)。
中央給農民發放土地,農民耕種,並按時按量上交糧食,參加服役,到老了再把土地還給國家。
不過,日本有兩個制度沒有學:一個是科舉制度,另一個是太監製度。
3、月落烏啼霜滿天,學完唐詩還做官
日本對隋唐的學習,可以說是全面而細緻的。
唐詩,日本人有多喜歡就不用多說了,從這次捐贈物資上的標語,就可以看出一二。
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長恨歌》、張繼的《楓橋夜泊》,都曾在日本極受歡迎,屢次入選他們的啟蒙教材。
在當時,不會寫唐詩的日本貴族,不是合格的日本貴族。
有一個日本著名的留學生叫阿倍仲麻呂,入唐後,因「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還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朝衡,在長安定居。
他後來參加了科舉考試,居然高中進士,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不但如此,他還和王維、李白等著名大詩人關係極好,經常和他們一起開party,寫詩論道。
阿倍仲麻呂為中日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唐代宗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其為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4、奈良復刻長安城
日本不僅學習了我們的唐詩和文化,也學習了我們的建築。
位於奈良郊區的平城京遺址出土時,震驚了世人,這就是唐朝長安城的縮影!
棋盤一樣的布局,坊市的設計,雕梁榫卯,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的大唐。
有一個小插曲:
今天奈良的唐風古韻,還得感謝一個中國人。
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
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把古都奈良和京都的古建築標註出來,使得這些珍貴的唐式建築免於戰火洗禮。
5、右袵的和服,跪坐在榻榻米上
日本人原來的服裝是「左袵」,就是左邊的衣服疊加在右邊上。
但是,孔子認為,「左袵」是蠻夷的符號。
於是,日本的老式的「和服」統統下架,全部改成「右袵」的衣服,滿朝文武皆著唐裝。
在日本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位身著和服的女士,跪坐在榻榻米之上。
其實,日本的跪坐也受到唐朝文化的影響。
當時的唐朝,還沒有今天一樣的桌椅板凳,在家中都是跪坐。
日本人將跪坐,結合本國人的身材,演化成了跪坐的禮儀。
儘管今天大多數的日本居民家中,也是坐在椅子上,但很多重大的活動和儀式,依然是跪坐的姿勢。
6、聞名天下的茶道,源自唐朝的煎茶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唐朝的煎茶,煎茶的程序最早系統出現在陸羽的《茶經》中,古人的檢查工序複雜。
從煮水、煎茶、賞茶、聞茶到飲茶,分成多個步驟,而且都有特定的禮儀。
在唐朝時,已經沉澱數百年的煎茶文化大盛,長安城茶館遍布。多少文人政客,以茶會友。
煎茶文化傳到日本,被改良並發揚光大。成為今天舉世聞名的茶道。
鑑真東渡,宣揚佛法,日本為其建寺開壇;
生魚片、壽司等,這些日本美食界的代表,都或多或少會在唐朝找到當年的影子。
可以說隋唐文化,乃至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這次疫情不僅僅是中國,日本也有大量確診病例。希望我們能攜手克服困難,打贏戰「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