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類的希望像是一顆永恆的星,烏雲掩不住它的光芒」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14億國人待在家中,疫情雖然可怕,但同時也見證了祖國對人民的愛和醫護人員還有很多無名英雄的付出。
轉眼間,2020年已經快要結束了。疫情爆發之初,其勢如洪水,由長江地區蔓延到全國各地,如今依然有的地方受到影響。為很好地將其遏制住,國家採取果斷措施,用隔離、戴口罩、檢測等方法去對抗,很快就取得明顯的效果。但疫情所帶來的陰影依然在,當時的準備並不怎麼充分,一來是物資缺乏,二來是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甚少,難免會帶來些許的恐慌。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人們往往在此時會團結一致地與之對抗。2020年1月疫情剛爆發不久,日本就積極地向湖北地區捐贈物資。其中,國人對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捐贈時所使用的口號印象深刻。
他們的捐贈物為2萬個口罩和一大批紅外體溫計,而最顯眼的還是包裝紙箱上的標籤,上面用漢字宋體明顯地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大字,意義深刻而讓人感到溫暖。那麼,這八個字有什麼含義呢?
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含義
顧名思義,「山川異域」一般指的是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用於形容地域性的區別;「風月同天」是指在不同的地域裡,人們共有一片天。
HSK事務局在捐贈物的標籤上打上這8個字,其目的非常明了,即中日雖然地理環境不同,但共處於一片天之下。從側面去理解,就是中國和日本的情況大有不同,而面對著不分國籍、種族和高低貴賤地攻擊人類的疫情,中日當需團結一致。
若論「山川異域」的出處,最早在《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中可見。因為書的內容大多用來描述和介紹《山海經》,所以又被稱之為《山海經》的「解說詞典」。
《吳越春秋》中說:「問山川之脈理…復見殊國異域」。經後人的引用,「山川」和「異域」結合到一起,以此來描述廣大而差異的地域和風景。
「風月」在唐朝時期屬於常用詞,並非指代如今人們所理解的「男女溫情的時光」,其原來所指的是「時光荏苒」;「同天」的含義基本上沒有變,古今都將其理解為「共同一片天」或「有共同的歸屬」,有時它也有「共同敵人」或「共同困難」的隱喻。
唐朝初期,「風月」和「同天」便已被結合使用,並隨著日本的遣唐使流傳到日本,被日本的貴族廣為使用。那麼,「山川異域」和「風月同天」的背後都有哪些故事呢?
二、詩句背後的故事
「山川異域」和「風月同天」在日本被廣為流傳,與日本古代的著名詩人長屋王有很大的關係。
據《續日本記》記載,天武天皇13年(公元684年),長屋王在天皇家族出生。他有高貴的血統和提高的人脈關係,祖父是天武天皇,父親為高市皇子,母親御名部皇女是當時的天賜天皇的親女兒,妻子是元正天皇的妹妹吉備內親王。
長屋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日本的政局有深刻的影響。聖武天皇在神龜元年(公元724年)即位時,由於長屋王深受元正天皇的信任,所以聖武天皇將他提升為二位左大臣,與當時權勢滔天的藤原氏家族對立起來。
比起政治,長屋王在才藝方面更有成就,尤擅長詩歌,對陰陽五行等也有所涉獵。
養老5年(公元721年),藤原氏家族的實際掌權人藤原不比等死後,長屋王與藤原氏家族的矛盾走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神龜9年(公元729年),受奸人誣告為咒殺即將登基的皇太子,禁軍將長屋王的邸宅團團圍住。此時,聖武天皇給他下了一道自殺的命令,他只能「奉天皇命」地偕妻自殺,史稱「長屋王之變」。
在他去世後,為他痛心的不僅僅只有日本人,還有後來東渡到日本去弘揚佛法的鑑真大師。
長屋王在世時,為表達對佛教的虔誠,曾令人製造1000多件袈裟贈送給當時的唐朝的高僧們,每件袈裟上都繡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的詩句,讓僧人們和唐朝當政者印象深刻和大為感動。
後來,有人將這一首詩提名為《繡袈裟衣緣》,它也因此而成為中日關係和文化的重要見證,為後人所銘記。
鑑真大師深被《繡袈裟衣緣》所感動,主動答應日本遣唐使的邀請,於公元743年同弟子祥彥和道興等人計劃到日本去弘揚佛法。
但就如玄奘西行一樣,東渡的道路困難重重。鑑真和弟子們共用10年的時間,歷經5次失敗,在公元753年才成功地和40多名弟子到達日本,為日本的文化帶來重要影響。
三、同期其他捐贈品中的詩句
長屋王給我國僧人贈送袈裟的時候,在其上繡《繡袈裟衣緣》來表達對佛教的虔誠。HSK事務局在捐贈的物品中標有《繡袈裟衣緣》的詩句,既是對歷史文化的認可,也是關注中日友誼的表現。
雖然日本在近代史中對我國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但從千百年前就交流的歷史年輪裡,兩國的友誼已經存在很久。
汶川大地震時,日本人積極地伸出支援之手,給我國帶來了不小的幫助。在日本出現特大洪災或地震的時候,我國也不計成本地對之伸出援助之手,是充分肯定中日友誼的表現。
在疫情初期的援助中,除標有《繡袈裟衣緣》的詩句之外,還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其他詩句。
比如,印有《詩經.秦風》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防護服;舞鶴市政府引用《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捐贈物等。
話說日本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基本上消除了漢字對其現實生活的影響。但在日本的各類教育中,他們依然對日本的學生重點培養漢語和唐詩,如《春曉》、《靜夜思》、《登鸛雀樓》、《楓橋夜泊》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在日本的課本中都能見到。
結語
1931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給我國留下了深刻的黑暗歷史,讓國人時刻銘記於心。作為相鄰的兩個國家,幾乎從東漢末年起,日本便在我國的史書中出現,比如漢光武帝在建武中元二年給日本賞賜的金印紫授;曹魏政權曹睿賞賜給「倭國」(當時的日本國名)國王「倭國金印」,如此等等的事例,均不勝枚舉。
到唐朝時期,是中日兩國關係上升極快的一個時間段,日本屢屢派遣遣唐使到我國學習,將經濟、政治、文化和制度引入到日本中,給日本後來的封建社會帶來極深的影響。在韓國、越南等曾經屬於中國的藩國全面廢除漢字後,而漢字和古詩依然在日本流行,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參考資料
《長屋王》
《鑑真東渡》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