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得好「患難見真情!」關鍵時刻,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真誠;疫情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是否真正的友善。
直白地說,不管持著什麼樣的立場,這一次,日本做得不賴。
近日,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的16個字古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得到了中國官方的高度評價。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
我也看到了有關報導,非常感動。疫情一發生,日本政府就表示將全力協助中國抗擊疫情。日本政府和日本許多地方、企業主動向中方捐贈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一些捐贈給武漢的物資包裝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針對個別國家出現的極端歧視性言論,日本厚生勞動省官員在記者會上表示,「壞的是病毒,而絕非是人」。我還聽說,有日本學校給學生家長寫信,教育孩子們不要帶著惡意去談論中國武漢。
有媒體把有關日本捐贈武漢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文章發在網上,也得到了無數網友的點讚。
一位MM網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雖然我們地理相隔,身處不同的地域,但是我們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共享相同的風月!」該留言獲得2700多的點讚。
木頭君:「捐贈是愛心,提上八個字更是用心。銘記的是歷史的教訓,不該辜負善良的人心。」該留言獲得1000多的點讚。
下面這位手機號碼188……網友的留言更是獲得了3700多的點讚,他簡單明了地說:「比同胞香港,臺灣強!」
估計這位網友說中了許多人的心窩,才得到這麼多的點讚。一句話就夠了。
言歸正傳,先說說「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出自《繡袈裟衣緣》,是日本明皇時,一個叫長屋王大臣所寫,全詩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原題註: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
長屋王出生於天武天皇13年(684年),好文藝,擅長詩詞,對陰陽五行等諸學也有涉獵。721年,他充任右大臣,到724年(神龜元年)聖武天皇即位,改任左大臣。
長屋王寫的《繡袈裟衣緣》背後有這麼一段感情色彩濃重的故事。
當時的日本,在經過了「大化革新」之後,農民迫於賦稅徭役,不少棄地逃亡,私自剃度為僧,把寺院作為避難所,躲避課役,導致僧侶身份複雜,紀律鬆弛。
日本的當權者和佛教界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此時,恰好中國有一套嚴格的戒律制度。於是,日本指派來榮睿、普照二位僧人,攜帶長屋王的千件袈裟,隨第九次派遣的「唐使」來中國。
而在千件袈裟上,就繡有16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榮睿、普照二人千辛萬苦來到了揚州,送上長屋王的袈裟,請求鑑真渡海傳法。
可是,由於當時航海技術不發達,海上驚濤駭浪,旅途十分兇險。有僧人婉拒了這樣的請求,認為「彼國太遠,生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而鑑真卻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鑑真披上了長屋王送的這件袈裟,決心去日本傳法。歷經千辛萬苦,天寶十二年(753年),鑑真歷經多次失敗之後,第六次終於東渡成功。此時他已雙目失明,66歲高齡。日本朝野上下非常感激,熱烈歡迎他的到來。孝謙天皇頒詔,封他為「傳燈大法師」,在國寺東大寺立戒壇。
原題註: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大概講的意思就是這麼的一個故事!
鑑真在中、日兩國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10年後,當其圓寂的消息傳回揚州的時候,揚州僧眾全體服喪三日,並在龍興寺行大法會,悼念鑑真。
在日本,鑑真也享有國寶級人物的待遇。1963年是鑑真去世一千二百年,中國和日本佛教界都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日本佛教界還將該年定為「鑑真大師顯彰年」。
1980年,在鄧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順奉鑑真漆像「回鄉探親」,揚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
所以說,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寓意深刻!
再說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先秦時的《詩經·秦風·無衣》,全詩共有三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意思是: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戰袍。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戈與矛,與君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衫衣。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矛與戟,與君上陣殺敵。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裳衣。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甲與兵,與君共赴國殤。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於秦地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國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秦王不答應。申包胥「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後,秦為所感,遂救楚,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秦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看到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回顧先秦士兵的豪言壯志,此時此刻,我的眼睛已經溼潤,相信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都可以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