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未結束,每天刷著新聞,各種情緒交織,卻意外地被日本友人感動了。他們不僅在第一時間向我們捐贈了一箱箱物資,還在紙箱外寫了詩詞為我們鼓勁,用一句句詩詞向我們解釋什麼叫做「雪中送炭」,什麼叫做「風雨同舟」,以及什麼是中華文明優秀漢語文化。
最開始是1月31日的時候,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向武漢高校捐贈了2萬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在捐贈的紙箱上,他們用漢字寫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咱們雖然屬於不同的國家,但是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之下,應當守望相助。
鳳凰臺記者李淼採訪得知,這是日本青少年育成協會理事林隆樹倡議寫下的詩句,他想要表達「中日也有美好的歷史,即使不在一個地方,心意是一樣的。」
這簡單的八個字,背後其實有典故的。
在公元7世紀,也就是咱們的唐朝時期,當時日本天武天皇的孫子長屋王非常仰慕唐朝的繁榮昌盛,尤其唐朝的佛教文化,很希望能有高僧來日本傳道。於是,長屋王下令製作了1000件袈裟,不遠萬裡送到了長安的僧人們手上。僧人們發現袈裟背後繡著一道偈語,上面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唐朝著名的鑑真和尚看到這首詩,非常感動,帶著一眾僧人東渡日本,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鑑真東渡」。
不過可惜的是,長屋王並沒有看到這個局面,他因被人陷害,被迫自殺,史稱「長屋王之變」。
1300年過去了,在中國遭遇疫情重創之時,日本友人在物資上貼上這句話,表達他們願意向我們伸出援手之意。
日本在向大連捐贈物資時,紙箱上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首詩的意思和上面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差不多,也說的是大家共在一片藍天之下,應當守望相助。
這句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送柴侍御》 ,原句是: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原本是一首送別詩,王昌齡被貶到龍標去做官(龍標是湖南省黔陽縣,也就是現在的洪江市),他的好朋友柴侍御要從龍標離開,前往武岡。王昌齡送別他時,寫下了這首詩。
前兩句是寬慰友人,不要有離別的傷感之情,兩地也不遠,一條沅水就將兩地相連了。後兩句的意思是,兩處的青山都是迎接著同一片雲雨的,也共享同一輪明月,哪裡需要把他們當做是兩個地方呢?
日本友人寫下這兩句詩詞,也是告訴咱們,他們和咱們也同雲雨、共明月,何曾是兩鄉呢?
在日本捐贈湖北的物資上,他們用中文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達著團結互助、同仇敵愾、共同應對疫情的美好願望。
相信讀過這句詩的人應該比較多,咱們的中學語文課本上就有這首詩,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意思是你作戰沒有戰袍嗎?那你和我共穿一件戰袍吧。
全詩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的背景要追溯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打周朝,但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各諸侯便不肯相助幽王戰敵,最後周朝都城鎬京被破,幽王被殺,這時候各路諸侯才慌忙率兵救援,打退犬戎,並擁立宜臼為周平王。
可是犬戎貪圖中原大好河山,不願意善罷甘休,在第二年的時候再次來犯,周平王再次向各路諸侯求援,因為中原國家的局勢也很糟糕,無暇顧及周平王,紛紛拒絕了他。
在無助之下,周平王想起了成精為周王室牧馬的秦部落,然後派人去求救。秦部落的首領贏開聽到求救後,同意舉全部的兵力幫助周平王。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讚美的是秦部落士兵們慷慨激昂的英姿。
後來,秦部落士兵擊退了犬戎,還護送周平王遷都到洛陽。周平王為了感謝他們出手相助,將秦首領封為諸侯,還將關中地區一同賜給了秦國人。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你要去戰鬥沒有戰衣,我願意將我的共享給你。
根據新聞報導,日本成田市捐贈了1.36萬個口罩,其中1萬個是他們的地震防災儲備,3600個是市政府員工湊的。另外川崎市也從地震防災儲備倉庫裡拿出了8萬個口罩。
咱們都知道日本是個多地震國家,可以想像得到他們的地震防災儲備需要多麼充足才能夠應付頻繁的地震。但他們擠出了一部分給我們,這不就是「與子同裳」的最好註解嗎?
日本在向遼寧捐物資時,紙箱上寫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這首詩不是原句,而是一首改編的詩,原句是南朝梁國的周興嗣所著的《千字文》,其中有句詩是:「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日本友人將這句詩改寫為「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遼河是貫穿整個東三省的一條大河,富山指代的是日本的富士山。這句詩的意思是兩國同氣連枝,共同盼望春天的到來。
看完這些優美又飽含深意的詩詞,我為中國燦爛的文化而驕傲,更為日本友人活學活用這些詩詞,反過來鼓勵我們、安慰我們而感動和震撼。
我想,我的孩子是應該要好好學習古詩詞了。學習古詩詞,不是為了要將它們都背下來,或者是考試的時候能夠填出來,而是希望孩子能夠真正地體會古人用筆如刀的功力,能夠用凝練的詩詞優美又準確地表達人們或悲傷、或哀切、或振奮、或欣喜的感情。
我更希望此次疫情能儘快結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