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120位留學生中有兩人拒絕回國,為何沒人批評他們崇洋媚外?

2020-12-13 廣聞君

最近興起了留學生的回國熱,從人才角度來說,這是受國人歡迎的事情。那「留學」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

嚴格意義來說,留學這一概念產生於清朝末期,也就是人們理解中的晚清。留學的目的就是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從而使本國也具有相應領域的人才儲備。晚清的軍事、政治、人文、科技等方面已經遠遠落後了西方國家,在被英法等西方強國籤訂一系列屈辱條約後,朝廷的改革派認為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是能夠延續並讓清王朝再次強大的關鍵所在。所以打算由國庫出錢,挑選天資聰慧的窮人家孩子作為留學生,分別派往不同的西方的強國學習技術,學成歸來後讓他們為清王朝效力,延續清王朝的統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改革派們認識到學習是個長時間的問題,於是學生們分四批選拔,一年選拔一次,每年派出30人,由於朝廷經費不足,只派了四年,所以前後一共有120個留學生。本來是想著15年後再讓他們分批回國,為大清皇帝效力,讓大清重新強大起來,讓西洋人不敢輕易欺負中國人!

這批留學生本就是選拔出的聰明孩童,他們在外國讀完了中學、升入了大學,個個都成績優秀。同時由於他們中國人的身份,在學習生活中被外國人歧視也是在所難免的,但他們深知只有祖國強大,外國人才不會這樣輕易欺負中國人,他們才能得到應有的平等和尊重。努力學習,富強國家,成為了他們每一位心中的夢想!現實情況直接敲碎他們的希望。

遠在朝廷的保守派們以留學生們「不合禮儀」「男女親密」為藉口,指責留學生們西化嚴重,已經忘記了國學傳統的禮儀,留學的時間越久,反而會成為危害清帝國的內患。同時,美國排華現象的嚴重也給了保守派們一個藉口。最終,留學15年的打算不得不因為現實的危機而提早結束,即使這樣,也不能否認他們對晚清發展的巨大貢獻!

這群與祖國分別約十年的留學生註定是不平凡的,他們比當時普通的百姓見過更大的世界,知道更深奧的知識,了解更現代化的技術。「學而優則仕」這群帝國未來的希望一回國就被任以重任,在各自學習的領域發光發熱,都做出了一番令人稱讚的成績。如:載入小學語文課本,主持建造京張鐵路的詹天佑;被分配到剛創辦的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幫教的王鳳喈,他懷著將在美國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的願望,悉心傳授,熱情幫教,為近代中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本土海軍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120位留學生中,有兩位違背了清王朝的意志——拒絕回國。在上船的最後一刻,譚耀勳和容揆兩人逃了出來。這兩人的命運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譚耀勳在完成耶魯大學的學業後,同年在美國死於肺病,花了十多年學習專業知識,卻在滿腹學識,正準備大展抱負的時刻死去,令人惋惜!

而容揆也在耶魯大學完成學業後,在中國駐美國的華盛頓使館裡工作了43年,主要負責用庚子賠款資助在美國留學生的工作,為清朝在美留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娶了一位漂亮的美國妻子,他的家人後代也都定居在美國。

諷刺的是,清帝國的滅亡離不開這群她曾經所栽培的留學生!

相關焦點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當時朝廷決定派遣留學生120人,分4批,每批30人,時間為15年。留洋期間的一切費用,都由朝廷統一支付,但要與清政府籤下生死狀,其中一條則是學成歸來一定回國。1872年派出第一批,到1875年派遣完畢,這批留學生年齡很小,最大的15歲,小的10來歲,平均只有十二歲。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求學,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現在去國外留學就像是給自己鍍了層金,而在歷史上,留學卻不是香餑餑,甚至會被恥笑有辱斯文。晚清時期清政府招留學生赴美學習,就出現了招不滿名額的情況。 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技術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面臨著內憂外患。
  • 解析:美國讓人「崇洋媚外」的陽謀,中國為何給外國留學生獎學金
    我們國家有些人崇洋媚外,甘當「牧羊犬」,其他國家同樣有些人崇洋媚外,這個「崇洋媚外」的對象主要是美國。畢竟美國在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方面全球領先,特別是影視輸出,誰又沒看過好萊塢的電影。人都有兩面性,「負」的方面說,你在美國某名牌大學,回國面對他人「拋出」背景,我是哈佛大學的,我是耶魯大學的,拉開與別人的層次,極大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不管「正與負」,無形中多少都會有些推崇美國,這種推崇就有可能轉化成自己和他人的崇洋媚外。
  • 外國人如何歧視晚清中國留學生?
    美國人根本沒見過。麻省李鎮教堂助祭海德的家在一個小鎮上,他的家裡寄宿了兩名留學生。平日不出門還好,一旦出門總會有人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他們,讓他們好不自在。據《少年行——1840-1911晚清留學生歷史現場》載,一次,一頭小豬跑了,留學生在後邊狂追。小鎮上的居民看著中國人奇怪的樣子,就像觀看外星人一樣。看著那條大辮子在身後甩來甩去,大家鬨笑不已。
  • 洋務運動時,120位留學生僅回來94人,其他人遭遇了什麼?
    中國晚清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技術落後,國家腐朽不堪,落後的思想已經無法適應整個世界的浪潮,所以晚清時期有的大臣為了適應世界發展潮流,即便是在頑固思想的束縛下,依舊派出了留學生前往西方進行學習深造,為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現狀,但是這些似乎都是杯水車薪,封建王朝的思想束縛,如果不從根本上進行解決
  • 洋務運動之後的晚清留學生,回國後個個都是國家棟梁
    1873年6月,第二排留學生由黃勝率領赴美,1874年9月,第三批留學生由祁兆熙率領赴美,1875年10月,第四批留學生也成功赴美。在李鴻章的大力主持下,計劃中的120名學生已經全部送到。據統計,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有30人,包括6名工程師和3名鐵路局長,其中就有我國著名的鐵路設計師詹天佑!
  •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才華橫溢,回國後卻被要求「改邪歸正」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才華橫溢,回國後卻被要求「改邪歸正」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是指1872年至1875年,由「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清政府出資委派的赴美留學生。共計120名,分4次派到美國學習交流。
  • 晚清官派留學生有多少?他們都為國家做出了什麼貢獻?
    與此同時,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洋務派極力主張走出去,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由此清廷開始向國外派遣留學生,那麼這些官派留學生有多少呢?他們學成回國後又做出了什麼貢獻?留學的初衷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學成歸來用自己的所學挽救國家危機。
  • 晚清派出120名幼童留美,118人學成歸國,1.5萬小留學生能回幾人
    出國留學並非現在才開始的,早在晚清時期政府就曾本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風分批派遣120名幼童留美學習,這些人中學成後選擇回國為國效力的人數有118名,僅有兩名沒有回國,試想,當前留英的1.5萬小留學生長大學生後,能多都少人會選擇回國呢?筆者對此並不樂觀。
  • 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即使清朝落後於列強,但在他們眼中去往國外學習依舊是被人看不起的,學習四書五經通過科舉考試走入仕途才是光宗耀祖的正道。李鴻章等人發動人脈,不斷提高條件,最終在1872年到1875年找到120名幼童,將他們分批次送往美國留學。幼童們漂洋過海最終來到美國,然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讀大學,120名留學生中在美國上學並考上大學的只有50多人。
  •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回國的94人功成名就,沒回的26人結局如何
    近日,由於英國疫情日益嚴重,一則「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家長申請包機接回」的消息引發廣大網友熱議。要求包機接回的家長和國內怒罵反對的網友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我的思緒卻被拉回到140多年前,那120名留美幼童身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正兒八經的官派留學生,出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和目前滯留英國的很多小留學生年齡相當。
  • 國內出國留學生一去不復返的背後?崇洋媚外?或者有現實因素?
    除了美國的糖衣炮彈外,我們國內又存在哪些問題,以至於他們不想回國呢?甚至近幾年來頻頻出現留學生對國家惡意中傷的事件呢?(比如最近的留學生許可馨和黃嘉毅事件,當然我們不針對某個例發聲,只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畢竟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嗎?
  • 還記得那個崇洋媚外,說美國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嗎,她現怎樣了
    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她現在怎麼樣了?很多學生在讀完大學甚至是讀完研究生以後,都覺得自己的學識還是不夠,所以就會萌生出國留學的想法,其實出國留學非常有必要,因為我們在接受教育的十多年裡,我們一直在中國的教育環境和背景中學習,我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思維,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定的突破,就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其他國家的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其他國家的教授是怎麼講課的。
  • 清華留學生為何不願意回國?
    曾經的清華在那段風雲歷史中,清華也出現了無數優秀的導師與人才!清華歷史上,有四位傳奇導師。而這些人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都選擇去往歐美等國家繼續深造!選擇留學提升自己無可厚非,畢竟都希望自己更加優秀。但是這些學成的留學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回國建設國家。大部分留學生,都為了更好的工作與機會留在了異國他鄉!而這僅僅只是清華大學留學生,我相信其他大學或許也差不多。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人才流失有多麼的嚴重!
  • 美國留學生想回國看病,卻帶頭喊話:為何要自掏腰包?
    在1978年時,出國留學可是個陌生的名詞,中國當時從14717名參加選拔的學生中派出52名首批赴美留學生出國。就算現在出國留學也肯定是很多人的夢想,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只要能出國留學,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別人都得仰著頭看你,更是稍微有點不順的事就懟天懟地,生怕別人沒注意到他的存在,都知道美國的醫療水平是非常高超的,並且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但那只是針對美國的民眾,所以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最害怕的就是生病,高昂的醫療費用讓很多人都選擇硬扛過去。
  • 120名留美幼童,最終只回來94人,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
    其實,在晚清的時候就有留學生這個群體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孫中山、魯迅都曾是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不過他們去的國家比較近。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閉關鎖國,從上到下對國外的情形都一無所知,而提出「幼童出洋」這一想法的便是被譽為留學生之父的容閎。
  • 北大數院天才留學後,不顧一切回國發展,為何六年後卻又毅然離去
    在當今社會,一說起留學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因為每年都有數十萬的留學生走出國門,但最終學成之後選擇返回國內的發展的人卻大大減少,』鑑於這種「東成西就」現象嚴重現實情況,很多人一看到某某某留學之後不回國了這類的消息,常常都會破口大罵忘恩負義、崇洋媚外……
  • 義務教育法明文規定,為何還有1.5萬小留學生國外求學
    這幾天,關於小留學生滯留國外的消息,引發了各方面的熱議。而現在,熱議的話題,已經不再是歸國的問題了,而是關於國籍的問題了。有網友尖銳地指出,只要是在英國長期居留達十年以上的,就可以申請英國的綠卡。也就是說,這批小留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因為條件具備,可以申請英國的永居權,成為英國公民,從而報效英國,他們所學的到專業文化知識,將應用在國外的建設上。正是由於看穿了這一點,同學們才十分憤怒!畢竟,我國的義務教育法出臺很久了,早就明文規定,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必須接受9年義務教育,不能輟學。
  • 小留學生陸續回國,他們是否能成為祖國的未來?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5月2日,又有197位在美小留學生乘專機回國,降落在大連。國外疫情爆發後,政府已派多架專機前往英國,美國,西班牙等疫情重災區,接回了數萬名小留學生。有些人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有些人卻覺得政府沒有必要這麼做,小留學生是否能成為祖國的未來?背後事實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