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興起了留學生的回國熱,從人才角度來說,這是受國人歡迎的事情。那「留學」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
嚴格意義來說,留學這一概念產生於清朝末期,也就是人們理解中的晚清。留學的目的就是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從而使本國也具有相應領域的人才儲備。晚清的軍事、政治、人文、科技等方面已經遠遠落後了西方國家,在被英法等西方強國籤訂一系列屈辱條約後,朝廷的改革派認為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是能夠延續並讓清王朝再次強大的關鍵所在。所以打算由國庫出錢,挑選天資聰慧的窮人家孩子作為留學生,分別派往不同的西方的強國學習技術,學成歸來後讓他們為清王朝效力,延續清王朝的統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改革派們認識到學習是個長時間的問題,於是學生們分四批選拔,一年選拔一次,每年派出30人,由於朝廷經費不足,只派了四年,所以前後一共有120個留學生。本來是想著15年後再讓他們分批回國,為大清皇帝效力,讓大清重新強大起來,讓西洋人不敢輕易欺負中國人!
這批留學生本就是選拔出的聰明孩童,他們在外國讀完了中學、升入了大學,個個都成績優秀。同時由於他們中國人的身份,在學習生活中被外國人歧視也是在所難免的,但他們深知只有祖國強大,外國人才不會這樣輕易欺負中國人,他們才能得到應有的平等和尊重。努力學習,富強國家,成為了他們每一位心中的夢想!現實情況直接敲碎他們的希望。
遠在朝廷的保守派們以留學生們「不合禮儀」「男女親密」為藉口,指責留學生們西化嚴重,已經忘記了國學傳統的禮儀,留學的時間越久,反而會成為危害清帝國的內患。同時,美國排華現象的嚴重也給了保守派們一個藉口。最終,留學15年的打算不得不因為現實的危機而提早結束,即使這樣,也不能否認他們對晚清發展的巨大貢獻!
這群與祖國分別約十年的留學生註定是不平凡的,他們比當時普通的百姓見過更大的世界,知道更深奧的知識,了解更現代化的技術。「學而優則仕」這群帝國未來的希望一回國就被任以重任,在各自學習的領域發光發熱,都做出了一番令人稱讚的成績。如:載入小學語文課本,主持建造京張鐵路的詹天佑;被分配到剛創辦的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幫教的王鳳喈,他懷著將在美國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的願望,悉心傳授,熱情幫教,為近代中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本土海軍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120位留學生中,有兩位違背了清王朝的意志——拒絕回國。在上船的最後一刻,譚耀勳和容揆兩人逃了出來。這兩人的命運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譚耀勳在完成耶魯大學的學業後,同年在美國死於肺病,花了十多年學習專業知識,卻在滿腹學識,正準備大展抱負的時刻死去,令人惋惜!
而容揆也在耶魯大學完成學業後,在中國駐美國的華盛頓使館裡工作了43年,主要負責用庚子賠款資助在美國留學生的工作,為清朝在美留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娶了一位漂亮的美國妻子,他的家人後代也都定居在美國。
諷刺的是,清帝國的滅亡離不開這群她曾經所栽培的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