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2020-12-13 清史留名處

在清朝末年,有一場著名的運動,它對於清朝意義重大,極大地促進了清朝的進步與發展,而這場運動就是洋務運動。在洋務運動當中清政府進行一定限度的改革與發展,期間湧現出一大批能臣與實業家,比如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他們在近代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在洋務運動中還有許多默默無聞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卻在歷史上鮮有記載。比如在洋務運動初期,上百名留學國外的留學生,他們其實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清朝「天朝上國」的幻想被擊得粉碎。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先進的科技與思想的重要性,清政府不願放棄封建統治,但他們還是同意在不改變體質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然而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才,清政府於是仿照日本,挑選大量天資聰慧的幼童,由清政府資助前往外國留學。

事實上這些留學生的尋找是極其困難的,即使清政府許諾優厚的條件,但大部分人還是不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即使清朝落後於列強,但在他們眼中去往國外學習依舊是被人看不起的,學習四書五經通過科舉考試走入仕途才是光宗耀祖的正道。李鴻章等人發動人脈,不斷提高條件,最終在1872年到1875年找到120名幼童,將他們分批次送往美國留學。

幼童們漂洋過海最終來到美國,然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讀大學,120名留學生中在美國上學並考上大學的只有50多人。其實這些留學生大多都是清朝青少年中最為優秀的一批,他們吃苦耐勞,讀書認真,有二十多人都進入美國名校「耶魯大學」讀書,其中就有詹天佑等人。

按照清政府的計劃,這些留學生將分批次帶回清朝,然後他們將成為洋務運動的主力軍。然而根據統計,最終回到祖國的留學生只有94人。許多人以為是因為這些留學生被美國優越的條件所誘惑,不願回國,然而這種想法其實是冤枉了這些留學生,剩下的人沒有回來,是因為清政府的決定。

在當時留學生主要由李鴻章負責,他一開始的計劃是將他們送進軍事學院,然而當這些遠在美國的留學生從高中畢業以後,美國高校卻不願意接收這些學生。在當時日本留學生可以進入美國大學進修,但清朝留學生不可以,面對著赤裸裸的歧視,李鴻章與學生們卻無可奈何。因為不僅學生,就連華人在美國也遭到排擠,許多地方甚至掀起排華運動。

而就在這艱難的時刻,清政府內部對於這些留學生的處置也出現爭執。李鴻章等人希望留學生能夠繼續留在美國學習,如果非要召回的話,就將沒有進入大學的學生召回,已經在大學裡讀書的則留在美國繼續學習。

李鴻章的處理方案其實是最符合實際的,然而他的建議卻沒有被皇帝採納。畢竟當時美國對於華人敵視情緒非常嚴重,留學生的安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繼續讓他們留在美國,清政府巨大的付出可能會付之東流。加上朝中許多大臣對於李鴻章態度的抨擊,皇帝最終決定,召回留學生。

就這樣,從1881年開始,赴美留學生被陸續召回。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已經進入大學的留學生拒絕現在回國,因為他們認為現在回國自己的努力將全部白費。加上在美國留學的過程中,有數位留學生因病去世,因此清政府最終召回的留學生只有94位。不過其餘的留學生在美國讀完大學以後大部分都回到清朝,為祖國報效。

這些留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的無名英雄,他們除少數人叛離祖國以外,大多都回到祖國,為國家貢獻,成為洋務運動以及此後諸多進步運動的主力,他們的貢獻值得後人銘記。

相關焦點

  • 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孩子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實際上,當時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共有120人,分4次出發,但最後卻只有94人回國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首先看看這些孩子出發之前的情況: 負責組織官費留美幼童的人是容閎,鹹豐四年(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他是第一個從那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所以容閎深知留學的好處,正是他對曾國藩提出派幼童去美國留學,培養一批懂得外國語言、對國際情況有所了解、眼界開闊的人才。
  • 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回來時只有94人?其餘26人去哪了?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 清政府派120名幼童奔赴美留學,學成後為何只有94人回國?
    割地賠款等一系列屈辱款項使得每一位國人為之痛心,普通平民身居低位沒有辦法,只能任人擺布。但是朝廷之中卻有許多棟梁之才,他們認為要向西方學習,即師夷長技以制夷,用西方人的軍事技術來打敗西方人。由此當時社會掀起了一股留學歐美的風氣,清政府也派出第一批12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但是真正回來的卻只有94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1872年的第一批赴美留幼童——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力量
    赴美留學當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然而你能想像在思想閉塞的清朝年間,一群平均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幼童,被政府選派出國學習西方技術,是多麼讓人驚訝的事情嗎?向西方蠻夷之人學習本就夠可笑的了,更何況是前往大家口中的」蠻荒之地』』。所以基本上沒有父母願意送孩子出國,這讓原本在上海開展的首批招生工作變得愈發困難。
  •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回國的94人功成名就,沒回的26人結局如何
    然而,在140多年前,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官派幼童赴美留學,是前無古人的舉動。一直想通過閉關鎖國政策,確保自己金甌永固的清政府,為什麼會同意呢?這得從鴉片戰爭說起。眾所周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等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籤訂了《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120名留美幼童,最終只回來94人,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選擇提早送孩子出國留學,一來希望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二來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其實,在晚清的時候就有留學生這個群體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孫中山、魯迅都曾是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不過他們去的國家比較近。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 送12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半生浮沉
    其中第二條提出:政府宜選派穎秀青年,送出外國留學,為國家儲備人才。初次可選120名學額試行,此120人中,又分為四批按每年派送30人。留學期限為15年,學生年齡需在12-14歲。若第一、第二批學生卓有成效,則以後即永定為例。但該計劃在提出兩年後才在曾國藩、丁日昌的鼎力支持下獲得光緒帝恩準。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l選拔留美學生「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倡議朝廷選派留學生赴美留學,學習技術。容閎一直有教育救國的想法,只苦於一直沒有辦法實現,這次他的提議得到了曾國藩和李鴻章支持,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先後上書《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折》和《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
  • 清朝派出赴美留學的那120名幼童,重金培養,最後怎麼樣了
    清朝政府以閉關鎖國來治理當時的社會,在經歷多次戰敗後,晚清的政朝逐漸的意識到自己的落後和西方列強的差距,最後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出國赴美留學,此次赴美留學的學生均為十二歲左右,那時的他們承載著晚清政朝的厚望。
  • 清政府為求強求富,派遣百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又將他們強行召回?
    因為,從1872年起,清政府先後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史稱「留美幼童」計劃,這一計劃培養的現代化人才,在甲午海戰結束後,仍然在為強國夢奮鬥著。 既然清政府教育和科技落後,那就只能送學生赴西洋取「真經」了。那派誰去?怎麼派呢? 1865年,從耶魯畢業回國近10年的容閎,經曾國藩推薦來到江蘇巡撫丁日昌手下任職。這個見識過西方高等教育與先進科技的中國人,一心想著送同胞去美國深造。1870年,容閎向丁日昌與曾國藩建議,請求政府選拔幼童赴美留學。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根據洋務運動的切實需要,第一批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決定選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因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
  • 他們是中國史上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用著百姓的血汗錢卻忘了本
    公元1881年,上海碼頭迎來一批從美國歸來的特殊人物。他們就是當年清政府動用軍費派往美國的留學生,在美國學習了9年之後重歸故土。然而迎接他們的並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重重的枷鎖,他們像犯人一樣被押解下船。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求學,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現在去國外留學就像是給自己鍍了層金,而在歷史上,留學卻不是香餑餑,甚至會被恥笑有辱斯文。晚清時期清政府招留學生赴美學習,就出現了招不滿名額的情況。 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技術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面臨著內憂外患。
  • 《留美幼童》05集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第一集幼童有人說,如果沒有容閎,雖說中國遲早也會派遣學生出洋,但既不可能這樣早,更不可想像會有幼童出洋這樣的奇想。容閎個人的傳奇經歷,造成了大清國歷史上出現的留美幼童這樣一個破天荒的事件。一個從來自詡為天朝上國的古老帝國為何要做出這一千古奇事?這120名幼童是誰?當年誰家的父母甘願送年幼的孩子出洋?
  • 曾國藩主持派遣中國最早的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
    這批男孩將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遠渡太平洋,來到美國,接受西方教育,以圖回來報效國家。隨著美國遠洋船拉響汽笛,一段重要的歷史啟程了,誰也不知道,這段路程將會那麼艱難。第一批留學生出發了,這背後都隱藏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我們從畢業於耶魯大學的中國第一位赴美留學生容閎說起。
  • 首批中國公派的30名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容閎原名光照,譜名達萌,號純甫,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他是廣東香山人,因此當他在上海招不到學生時,只好回到廣東招生,招的第一批30名學生中有13名是老家香山的,另外還有12名也是廣東籍,其餘5名則分別是江蘇嘉定的牛尚周和沙川的曹吉福,山東濟寧的石錦堂,福建同安的黃錫寶以及上海的錢文魁。
  • 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什麼有些不願回國?看完讓人感動
    在洋務運動初期,上百名留學國外的留學生,他們其實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留學生是由清政府拿軍費撥款送出去,最初計劃留洋時間為15年。後來因為一些事情傷透了清政府的心,決定提前召回這些留學生,本來這些留學生本該心繫祖國才對,然而回來時卻有一些不願回國,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最後不願回歸祖國的呢?
  • 中國留美幼童有多優秀?看名單就知道了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1872年8月11日30名留美幼童在上海出發前合影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當時,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其餘三批學生,大多只讀到中學,就被迫回國。
  • 中美建交後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7人成院士,清華大學9人全部歸國
    鄧老說:「你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還有80%。」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都歸國1978年,是留學人數激增的開始,這一年,有一批特別的赴美留學生,共52人,他們是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的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