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有一場著名的運動,它對於清朝意義重大,極大地促進了清朝的進步與發展,而這場運動就是洋務運動。在洋務運動當中清政府進行一定限度的改革與發展,期間湧現出一大批能臣與實業家,比如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他們在近代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在洋務運動中還有許多默默無聞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卻在歷史上鮮有記載。比如在洋務運動初期,上百名留學國外的留學生,他們其實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清朝「天朝上國」的幻想被擊得粉碎。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先進的科技與思想的重要性,清政府不願放棄封建統治,但他們還是同意在不改變體質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然而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才,清政府於是仿照日本,挑選大量天資聰慧的幼童,由清政府資助前往外國留學。
事實上這些留學生的尋找是極其困難的,即使清政府許諾優厚的條件,但大部分人還是不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即使清朝落後於列強,但在他們眼中去往國外學習依舊是被人看不起的,學習四書五經通過科舉考試走入仕途才是光宗耀祖的正道。李鴻章等人發動人脈,不斷提高條件,最終在1872年到1875年找到120名幼童,將他們分批次送往美國留學。
幼童們漂洋過海最終來到美國,然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讀大學,120名留學生中在美國上學並考上大學的只有50多人。其實這些留學生大多都是清朝青少年中最為優秀的一批,他們吃苦耐勞,讀書認真,有二十多人都進入美國名校「耶魯大學」讀書,其中就有詹天佑等人。
按照清政府的計劃,這些留學生將分批次帶回清朝,然後他們將成為洋務運動的主力軍。然而根據統計,最終回到祖國的留學生只有94人。許多人以為是因為這些留學生被美國優越的條件所誘惑,不願回國,然而這種想法其實是冤枉了這些留學生,剩下的人沒有回來,是因為清政府的決定。
在當時留學生主要由李鴻章負責,他一開始的計劃是將他們送進軍事學院,然而當這些遠在美國的留學生從高中畢業以後,美國高校卻不願意接收這些學生。在當時日本留學生可以進入美國大學進修,但清朝留學生不可以,面對著赤裸裸的歧視,李鴻章與學生們卻無可奈何。因為不僅學生,就連華人在美國也遭到排擠,許多地方甚至掀起排華運動。
而就在這艱難的時刻,清政府內部對於這些留學生的處置也出現爭執。李鴻章等人希望留學生能夠繼續留在美國學習,如果非要召回的話,就將沒有進入大學的學生召回,已經在大學裡讀書的則留在美國繼續學習。
李鴻章的處理方案其實是最符合實際的,然而他的建議卻沒有被皇帝採納。畢竟當時美國對於華人敵視情緒非常嚴重,留學生的安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繼續讓他們留在美國,清政府巨大的付出可能會付之東流。加上朝中許多大臣對於李鴻章態度的抨擊,皇帝最終決定,召回留學生。
就這樣,從1881年開始,赴美留學生被陸續召回。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已經進入大學的留學生拒絕現在回國,因為他們認為現在回國自己的努力將全部白費。加上在美國留學的過程中,有數位留學生因病去世,因此清政府最終召回的留學生只有94位。不過其餘的留學生在美國讀完大學以後大部分都回到清朝,為祖國報效。
這些留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的無名英雄,他們除少數人叛離祖國以外,大多都回到祖國,為國家貢獻,成為洋務運動以及此後諸多進步運動的主力,他們的貢獻值得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