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回來時只有94人?其餘26人去哪了?

2021-01-12 騰訊網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8月,在容閎的率領下,清廷挑選了30名幼童,從上海出發前往美國,其中就有詹天佑,鄧士聰 ,蔡紹基等多位名人,當時這批幼童大多是有十二三歲,並且出身貧寒,雖然朝廷答應每年支付這些幼童一大筆扶助金供他們完成學業,但是在當時的人眼中,美國只是我國外部的一個蠻夷之地,所以去到那的孩子,除了學習,能不能健康成長,就要看他們自己了。

1873年,在經過對第一批赴美學生的考核之後,清廷覺得再派第二批幼童繼續前往美國留學,不過這一次,或許是看到了成效,所以在這30人中,有七人願意自費跟隨清廷挑選的學生一起,這些人大多都是官二代,或者有錢人家的少爺,比如後來成為海軍元帥的蔡廷幹,前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還有同樣擔任鐵路工程師的梁普時等人,都在這批名單中。

隨後1874至1875年,朝廷又派出兩批赴美留學生,其中也有三名自費生,算下來,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清朝一共派出了120名學子,原本慈禧與清廷的意思是等他們學成歸來,就可以為朝廷效力,但是在1881年,這批留學生因「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局裁撤」而不得不被召回。

根據記載,在清朝下達召回詔書後,僅有94人被遣送回國,難麼另外的26人都到哪去了呢?其實這並不難猜,因為條件艱苦,有的幼童剛到美國不就就病逝了,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早期因不遵守紀律而已被遣回,剩下的就是為完成學業執意不歸的學子了。

在這120人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順利完成學業,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在被召回後,又重新返回美國自費完成學業。那麼在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考入了大學學習?他們都上的是什麼學校?相信這一點也是大家最好奇的。

據不完全統計,在1880年至1881年,朝廷還未召回這批留學幼童之前,已經有50人成功考入美國名校,其中有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當時前往美國的時候,詹天佑還只有12歲,在苦學深造6年後,於1878年成功考入耶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後被召回後,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修建了我國第一條「京張鐵路」,如今一過去百年,依然還在使用。

相關焦點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慈禧太后一貫屬於頑固派,但令人吃驚的是,慈禧太后在接到這本奏摺後,毫不猶豫地就同意了,這也讓曾國藩等人大吃一驚。1870年冬,清朝正式批准選派學子出國留學,在上海萬國公墓對面成立了「出洋局」,專門負責學子留洋一事。當時朝廷決定派遣留學生120人,分4批,每批30人,時間為15年。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求學,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現在去國外留學就像是給自己鍍了層金,而在歷史上,留學卻不是香餑餑,甚至會被恥笑有辱斯文。晚清時期清政府招留學生赴美學習,就出現了招不滿名額的情況。 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技術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面臨著內憂外患。
  • 清朝派出赴美留學的那120名幼童,重金培養,最後怎麼樣了
    清朝政府以閉關鎖國來治理當時的社會,在經歷多次戰敗後,晚清的政朝逐漸的意識到自己的落後和西方列強的差距,最後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出國赴美留學,此次赴美留學的學生均為十二歲左右,那時的他們承載著晚清政朝的厚望。
  • 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孩子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詹天佑是近代中國所派首批留學生之一,1872年8月11日,年僅十一歲的他隨著另外29名孩子一起登上從上海出發的船隻,赴美留學。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之態,朝廷派出這些幼童留學,就是希望他們能把先進的技術帶回來,適應洋務需要,李鴻章與曾國藩寫摺子表示:「伏查挑選幼童出洋肄業,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
  • 120名留美幼童,最終只回來94人,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選擇提早送孩子出國留學,一來希望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二來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其實,在晚清的時候就有留學生這個群體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孫中山、魯迅都曾是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不過他們去的國家比較近。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
  • 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比如在洋務運動初期,上百名留學國外的留學生,他們其實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清朝「天朝上國」的幻想被擊得粉碎。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先進的科技與思想的重要性,清政府不願放棄封建統治,但他們還是同意在不改變體質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
  • 清政府派120名幼童奔赴美留學,學成後為何只有94人回國?
    割地賠款等一系列屈辱款項使得每一位國人為之痛心,普通平民身居低位沒有辦法,只能任人擺布。但是朝廷之中卻有許多棟梁之才,他們認為要向西方學習,即師夷長技以制夷,用西方人的軍事技術來打敗西方人。由此當時社會掀起了一股留學歐美的風氣,清政府也派出第一批12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但是真正回來的卻只有94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第一次聽說120名留美幼童時,我很吃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帶著國家的使命,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將來回國報效祖國。孩子是未成年人,去英國留學也不是他們想去就能去得了的,真正違法的,是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剝奪了他們的孩子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既然是違法的,去英國留學的手續是如何辦理的,此其二。那肯定是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辦理的,也就是說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幫助了「留」英幼童的父母違法。
  • 送12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半生浮沉
    在中國分布與「容閎」有關的國際學校,其中包括以容閎之名進行命名的容閎學校,如珠海容閎,以及容閎與德威合作的德閎學校。作為「留美讀大學第一人」,容閎為中國的留學事務、引進西式教育思想方面做出諸多貢獻,被後世稱之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戶姓容的人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取名為光熙,後改名為容閎,族譜上名為達萌,號純甫。
  • 中美建交後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7人成院士,清華大學9人全部歸國
    鄧老說:「你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還有80%。」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都歸國1978年,是留學人數激增的開始,這一年,有一批特別的赴美留學生,共52人,他們是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的留學生。
  • 清朝當年派了120名留學生,為什麼只回來94人?其中緣由令人唏噓
    所以朝廷官員開始火熱開辦洋槍、洋炮,還派了「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清朝當年派出去的「留學生」,總共是120位幼童,可是最終回到國內的只有94人。很多人就覺得疑惑,當年120名留學生,為什麼只回來94人?剩下的26個人都去哪了?其中緣由令人唏噓,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回國的94人功成名就,沒回的26人結局如何
    要求包機接回的家長和國內怒罵反對的網友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我的思緒卻被拉回到140多年前,那120名留美幼童身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正兒八經的官派留學生,出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和目前滯留英國的很多小留學生年齡相當。現如今,無論公費還是自費,送孩子出國留學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比較容易實現了。
  • 清政府為求強求富,派遣百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又將他們強行召回?
    因為,從1872年起,清政府先後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史稱「留美幼童」計劃,這一計劃培養的現代化人才,在甲午海戰結束後,仍然在為強國夢奮鬥著。 既然清政府教育和科技落後,那就只能送學生赴西洋取「真經」了。那派誰去?怎麼派呢? 1865年,從耶魯畢業回國近10年的容閎,經曾國藩推薦來到江蘇巡撫丁日昌手下任職。這個見識過西方高等教育與先進科技的中國人,一心想著送同胞去美國深造。1870年,容閎向丁日昌與曾國藩建議,請求政府選拔幼童赴美留學。
  • 首批中國公派的30名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倡議下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的支持下,清廷決定在1872年到1875年選派120名學生分四批出國留學。容閎原名光照,譜名達萌,號純甫,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他是廣東香山人,因此當他在上海招不到學生時,只好回到廣東招生,招的第一批30名學生中有13名是老家香山的,另外還有12名也是廣東籍,其餘5名則分別是江蘇嘉定的牛尚周和沙川的曹吉福,山東濟寧的石錦堂,福建同安的黃錫寶以及上海的錢文魁。
  • 148年前30名中國公派的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容閎,原名光照,譜名達萌,號純甫,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他是廣東香山人,因此當他在上海招不到學生時,只好回到廣東招生,招的第一批30名學生中有13名是老家香山的,另外還有12名也是廣東籍,其餘5名則分別是江蘇嘉定的牛尚周和沙川的曹吉福,山東濟寧的石錦堂,福建同安的黃錫寶以及上海的錢文魁。
  • 1872年的第一批赴美留幼童——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力量
    赴美留學當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然而你能想像在思想閉塞的清朝年間,一群平均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幼童,被政府選派出國學習西方技術,是多麼讓人驚訝的事情嗎?向西方蠻夷之人學習本就夠可笑的了,更何況是前往大家口中的」蠻荒之地』』。所以基本上沒有父母願意送孩子出國,這讓原本在上海開展的首批招生工作變得愈發困難。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 洋務運動時,120位留學生僅回來94人,其他人遭遇了什麼?
    中國晚清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技術落後,國家腐朽不堪,落後的思想已經無法適應整個世界的浪潮,所以晚清時期有的大臣為了適應世界發展潮流,即便是在頑固思想的束縛下,依舊派出了留學生前往西方進行學習深造,為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現狀,但是這些似乎都是杯水車薪,封建王朝的思想束縛,如果不從根本上進行解決
  • 晚清派出120名幼童留美,118人學成歸國,1.5萬小留學生能回幾人
    何曾幾時,大家把出國留學的人當作高素質人才,能出國就代表資歷上鍍了層金;何曾幾時,出國留學門檻越來越低,只要有錢,國外部分大學任君選擇;何曾幾時,國外一邊歧視黃種人,一邊建立野雞大學專為混日子的留學生服務,而留學生卻選擇興高採烈地接受外國的「示好」。
  • 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
    1871年,曾國藩聯合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同上書同治皇帝;第二日,諭旨下達,同意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學制15年,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當國外正擁抱著自己嶄新的科技時代時,國內唯一能見證這個鋼鐵王國的,只有這些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