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留美幼童,最終只回來94人,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

2021-02-13 日知books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選擇提早送孩子出國留學,一來希望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二來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知識、增長見識。

其實,在晚清的時候就有留學生這個群體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孫中山、魯迅都曾是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不過他們去的國家比較近。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

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閉關鎖國,從上到下對國外的情形都一無所知,而提出「幼童出洋」這一想法的便是被譽為留學生之父的容閎。

1847年,容閎背井離鄉赴國外求學,一路念到耶魯大學畢業。但是,容閎並不滿足於這個成績,他希望更多的中國孩子也能來國外看看、接受高等教育。

1872~1875年間,在容閎的倡議下,清政府派遣一批幼童赴美留學,這些留學生分四次總計120名,出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因而也被稱作為「中國留美幼童」。

這批「留美幼童」大多來自與外國人貿易往來的沿海地區。踏上國外土地之後,他們看什麼都十分新奇——沒見過這麼高的樓、沒用過電梯,甚至不知道火車怎麼能在兩條細細的軌道上行走……

當然驚奇的還有外國人,幼童們長長的辮子讓外國人搞不清楚他們的性別。還有他們身上的長衫、褂子,也讓當地人駐足圍觀。

幼童們在美國接受了軍事、航海、法律、建築工程、化學、地質學、天文學、語言學等科目的系統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有50多位幼童憑藉自己的努力進入美國高等學府深造,其中包括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大學。

1880年,朝廷內部有人主張撤回留美的學生,雖然容閎盡最大努力阻止,但原定15年的留美幼童計劃還是宣告失敗。當時,在耶魯大學上學的22名學生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順利完成了學業。

120名出國留學的幼童中,除最初因不守紀律被遣返的9名、執意不歸及病故者26名外,其餘94人於1881年分三批回國。

這批「留美幼童」學成歸國後,成為影響近代中國的關鍵性人物,他們中有中國最早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唐國安、民國第一位總理唐紹儀等等。

這批學成歸來的留學生,為當時的中國謀得一絲苟延殘喘之機,並成為日後中國建設發展的骨幹力量。

這些留美幼童的經歷,後來被拍成紀錄片《幼童》,有人在看後評價說:容閎先生的奮力向前,120名幼童和幾十名耄耋之年的老者,他們是最早的開路人,是最激進的前行者。孜孜以行,榮辱不言。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相關焦點

  • 清朝當年派了120名留學生,為什麼只回來94人?其中緣由令人唏噓
    清朝當年派出去的「留學生」,總共是120位幼童,可是最終回到國內的只有94人。很多人就覺得疑惑,當年120名留學生,為什麼只回來94人?剩下的26個人都去哪了?其中緣由令人唏噓,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他們是清朝最早的第一批赴美兒童「留學生」,命運自然不太順遂。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第一次聽說120名留美幼童時,我很吃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帶著國家的使命,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將來回國報效祖國。孩子是未成年人,去英國留學也不是他們想去就能去得了的,真正違法的,是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剝奪了他們的孩子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既然是違法的,去英國留學的手續是如何辦理的,此其二。那肯定是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辦理的,也就是說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幫助了「留」英幼童的父母違法。
  • 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回來時只有94人?其餘26人去哪了?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 清政府派120名幼童奔赴美留學,學成後為何只有94人回國?
    割地賠款等一系列屈辱款項使得每一位國人為之痛心,普通平民身居低位沒有辦法,只能任人擺布。但是朝廷之中卻有許多棟梁之才,他們認為要向西方學習,即師夷長技以制夷,用西方人的軍事技術來打敗西方人。由此當時社會掀起了一股留學歐美的風氣,清政府也派出第一批12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但是真正回來的卻只有94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即使清朝落後於列強,但在他們眼中去往國外學習依舊是被人看不起的,學習四書五經通過科舉考試走入仕途才是光宗耀祖的正道。李鴻章等人發動人脈,不斷提高條件,最終在1872年到1875年找到120名幼童,將他們分批次送往美國留學。幼童們漂洋過海最終來到美國,然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讀大學,120名留學生中在美國上學並考上大學的只有50多人。
  • 晚清120個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哈佛留學生
    李鴻章推動留美計劃 120個留美幼童 見證中美傳奇年代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們便是清政府設立的留學計劃中第一批留美學生。他們的故事,奇異而曲折。他們是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
  • 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孩子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當時,這批孩子還留著清朝辮子頭,到美國舊金山登陸,再被分配到各個學校就讀之後,那辮子就引來了無數嘲笑。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之態,朝廷派出這些幼童留學,就是希望他們能把先進的技術帶回來,適應洋務需要,李鴻章與曾國藩寫摺子表示:「伏查挑選幼童出洋肄業,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
  • 清朝派出赴美留學的那120名幼童,重金培養,最後怎麼樣了
    清朝政府以閉關鎖國來治理當時的社會,在經歷多次戰敗後,晚清的政朝逐漸的意識到自己的落後和西方列強的差距,最後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出國赴美留學,此次赴美留學的學生均為十二歲左右,那時的他們承載著晚清政朝的厚望。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②
    這一教條長久以來是許多人反對西學尤其是西方宗教入華的理論武器。清廷既然決定派送幼童出洋學習「異學」,卻又要他們時刻不忘「黜異端」,實在有些令人迷惑。為了搞好中學業務,曾、李推薦五品銜監生曾恆忠為翻譯,光祿寺典簿附監生葉源濬為教習,一起出洋同往。
  • 近代中國讀四書五經的留美貧困幼童成才率超高
    在這120名留美幼童中,有50餘人完成了美國本科的學業,回國後在清朝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教育領域中,擔當了重要的職位。不僅如此,這120名留美幼童對我國出國留學的發展,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在此之後,我國於20世紀初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出國留學潮。非常遺憾的是,全部幼童中不見一個八旗子弟,也決無漢人高官的子弟,絕大部分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 晚清派出120名幼童留美,118人學成歸國,1.5萬小留學生能回幾人
    部分留學生曾發表「我覺得出國讀書活到現在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我再也不打算回來了」「中國人就是喜歡把過苦日子當美德,是賤骨頭」等過激言論 ,都懷揣著「能留在國外發展最好,混不下去再回國,反正手裡還有一張好牌,畢竟鍍過金」的功利主義心態。
  • 中國留美幼童有多優秀?看名單就知道了
    1872年8月11日30名留美幼童在上海出發前合影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當時,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其餘三批學生,大多只讀到中學,就被迫回國。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決定選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因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1872年8月11日,經清朝政府批准,在陳蘭彬、容閎率領下,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從上海坐船赴美,開始留學生涯。
  • 送12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半生浮沉
    在中國分布與「容閎」有關的國際學校,其中包括以容閎之名進行命名的容閎學校,如珠海容閎,以及容閎與德威合作的德閎學校。作為「留美讀大學第一人」,容閎為中國的留學事務、引進西式教育思想方面做出諸多貢獻,被後世稱之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戶姓容的人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取名為光熙,後改名為容閎,族譜上名為達萌,號純甫。
  • 《留美幼童》05集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裡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l選拔留美學生「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倡議朝廷選派留學生赴美留學,學習技術。容閎一直有教育救國的想法,只苦於一直沒有辦法實現,這次他的提議得到了曾國藩和李鴻章支持,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先後上書《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折》和《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
  • 留美幼童:祖國親生的「雜種」!
    按照留美幼童的發起者和靈魂人物容閎的設計,這些從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挑選出的幼童,他們將在美國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學業。會上,李圭巧遇了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參觀的留美幼童。對此,李圭在他的《環遊地球新錄》中有詳細記載,字裡行間,透露出這位最早與西方打交道的知識分子對留美幼童的讚賞之情:「幼童一百十三人……自哈佛來費城觀會。……數日前,各處新報早已播傳其事,至是復論及中國辦法甚善。幼童聰敏好學,互相親愛,見人禮數言談彬彬然;有進館方年餘者,西語亦精熟……見諸童多在會院遊覽,於千萬人中言動自如,無畏怯態。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求學,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清政府希望送他們去留學,同時讓他們保留封建思想,把西方的知識技術帶回來,為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則優先考慮學習效果,層層選拔,挑選最聰明的孩子,在美國的學習過程中也要完成清朝官員的考核。
  • 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丨百家故事
    向美國人「取經」的李鴻章(中間)縱使這位「留學生之父」百般努力,最終,清政府仍決定撤回所有留美幼童。在容閎接到聖旨的那天,留美幼童們正在湖邊享受著自己的假期,彼時他們不知道,這將是他們在外國的最後一個暑假。當聽到這個消息時,這些幼童們驚愕得說不出話來。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 ①
    就美國而言,自1870年代到現在,先後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官方主導的赴美留學的現象。第一次是清政府主導的官派留學幼童,從1872年到1881年,共計四批120人;第二次是清朝滅亡之前的庚款留美學生,從1909年到1911年,共計三批180人;第三次是1979年鄧小平訪美以後開始的新一輪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