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選擇提早送孩子出國留學,一來希望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二來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知識、增長見識。
其實,在晚清的時候就有留學生這個群體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孫中山、魯迅都曾是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不過他們去的國家比較近。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
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閉關鎖國,從上到下對國外的情形都一無所知,而提出「幼童出洋」這一想法的便是被譽為留學生之父的容閎。
1847年,容閎背井離鄉赴國外求學,一路念到耶魯大學畢業。但是,容閎並不滿足於這個成績,他希望更多的中國孩子也能來國外看看、接受高等教育。
1872~1875年間,在容閎的倡議下,清政府派遣一批幼童赴美留學,這些留學生分四次總計120名,出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因而也被稱作為「中國留美幼童」。
這批「留美幼童」大多來自與外國人貿易往來的沿海地區。踏上國外土地之後,他們看什麼都十分新奇——沒見過這麼高的樓、沒用過電梯,甚至不知道火車怎麼能在兩條細細的軌道上行走……
當然驚奇的還有外國人,幼童們長長的辮子讓外國人搞不清楚他們的性別。還有他們身上的長衫、褂子,也讓當地人駐足圍觀。
幼童們在美國接受了軍事、航海、法律、建築工程、化學、地質學、天文學、語言學等科目的系統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有50多位幼童憑藉自己的努力進入美國高等學府深造,其中包括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大學。
1880年,朝廷內部有人主張撤回留美的學生,雖然容閎盡最大努力阻止,但原定15年的留美幼童計劃還是宣告失敗。當時,在耶魯大學上學的22名學生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順利完成了學業。
120名出國留學的幼童中,除最初因不守紀律被遣返的9名、執意不歸及病故者26名外,其餘94人於1881年分三批回國。
這批「留美幼童」學成歸國後,成為影響近代中國的關鍵性人物,他們中有中國最早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唐國安、民國第一位總理唐紹儀等等。
這批學成歸來的留學生,為當時的中國謀得一絲苟延殘喘之機,並成為日後中國建設發展的骨幹力量。
這些留美幼童的經歷,後來被拍成紀錄片《幼童》,有人在看後評價說:容閎先生的奮力向前,120名幼童和幾十名耄耋之年的老者,他們是最早的開路人,是最激進的前行者。孜孜以行,榮辱不言。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