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05集

2021-02-13 愛品紅樓夢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

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裡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第一集幼童

有人說,如果沒有容閎,雖說中國遲早也會派遣學生出洋,但既不可能這樣早,更不可想像會有幼童出洋這樣的奇想。容閎個人的傳奇經歷,造成了大清國歷史上出現的留美幼童這樣一個破天荒的事件。一個從來自詡為天朝上國的古老帝國為何要做出這一千古奇事?這120名幼童是誰?當年誰家的父母甘願送年幼的孩子出洋?中國歷史上首次官派留學生選拔條件如何?

第二集幼童

公元1872年8月11日,大清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從上海出發,開始了他們計劃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他們從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來到了一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輕共和國。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的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部的新英格蘭,被分散居住在了40多戶美國人家中。中國留美幼童以驚人的速度越過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刻,他們來到了引領這場工業革命變化的最前沿。1876年,中國幼童在美國參觀費城世界博覽會時,在西式服裝外面仍然加罩長衫,而若干年後 當他們脫去長衫,和美國孩子一起在運動場上追逐,甚至剪去辮子的時候,命運將把他們推向何方?

第三集幼童

在美國新英格蘭工業重鎮的機器聲中,在馬克·吐溫的小說的陪伴下,中國幼童在一天天地長大。中國學生分散在康州和麻省不同的中學學習,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讓美國人驚嘆不已。根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超過五十名中國幼童進入美國大學學習,其中二十二名進入耶魯大學,八名進入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學院,一人進入哈佛大學,三名進入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迅速適應在美國的生活學習。當他們平時性靈上受到的沉重壓力一旦排空飛去,言論思想便都和舊教育的規範不合,當孩他們脫去長袍厚靴,穿上運動裝,當他們學會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營,日甚一日地愛上異國的文化習俗,他們已經身不由己踩到了危險的禁區邊界……

第四集幼童

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招回國。中國首次官派學生回國之後遭到社會的譴責,《申報》寫到,「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回國後的留美學生參與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礦山、鐵路的建設。他們歷經中法海戰,中日甲午海戰……當年,李鴻章和曾國藩策劃選送幼童出洋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時,滿懷期望這些出洋學生在掌握西人擅長之技後,可以幫助中國漸圖自強。可是,當留美幼童回國之後,在變革的道路上舉步維艱的國家卻接二連三遭受致命的重創,瀕臨亡國的邊緣。二十世紀初年,在災難深重的中國,留美幼童--這些西學所造之子的命運又將如何?他們是否已經成為李鴻章的陪葬,將永遠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消失……

幼童 第五集

晚清政壇的變化,使得這批西學所造之子的命運也隨之發生變化。曾經被認為西化過重失信於朝廷的這一批留美學生,在20世紀初年,紛紛成為朝廷重臣,他們活躍在鐵路、電報、礦冶這些新興產業。在外交領域,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大清國,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1919年,這些當年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齡已是六十歲的時候,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這群在號稱在民主、科學國度長大的留學生顯然已經被高舉「德先生、賽先生」兩面大旗的新青年們遺忘。他們滿口地道的英文,保留著西方人的生活習慣,但在一個革命了的社會,他們不但會被人看成前清遺老,還有洋奴之嫌,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是他們謝幕的時間了。

這是一個百年的傳奇,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命運跌宕,他們是荒原中第一個探路人,是驚濤裡最早的遠航者,他們歡樂、哭泣、成功、失敗,他們親歷激蕩的百年,被遺忘,又被重新發現。

相關焦點

  • 晚清120個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哈佛留學生
    內容提示:李鴻章推動的留美幼童計劃因為保守派的非議而夭折,中法圍繞越南問題展開軍事對抗,李鴻章主張和談避免戰爭,朝內清流攻擊其賣國李鴻章推動留美計劃 120個留美幼童 見證中美傳奇年代這個經容閎---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努力了10年之久,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計劃,原本長達15年之久,卻在進行到第10年時,因保守勢力強烈反對,半途夭折。留美幼童被「召回」後,經歷了從晚清到民國初年幾乎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第一次聽說120名留美幼童時,我很吃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帶著國家的使命,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將來回國報效祖國。中國官派留美幼童第一次聽說1.5萬「留」英幼童是近兩天的事,要不是英國爆發疫情,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我也很吃驚。
  • 留美幼童:祖國親生的「雜種」!
    按照留美幼童的發起者和靈魂人物容閎的設計,這些從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挑選出的幼童,他們將在美國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學業。儘管留美幼童先後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位晚清巨擘的力挺,但隨著曾的去世和李在政治鬥爭中的屢受攻擊,終於,在首批留美幼童踏上美利堅大地九周年之際,一道旨令從北京通過越洋電報送達位於美國的留美事務局: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國內。其理由是:「該學生以童稚之年,遠適異國,路歧絲染,未免見異思遷。」
  • 留美幼童接受美國「家庭式」教育,快速適應美國生活,美國人稱讚
    晚清中國,在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推動下,留美幼童走進美國,為適應學習、生活環境,他們被安排到美國的家庭裡,成為美國家庭的一員,即生活又快速學習英語,有同門很快版適應這種生活。留美幼童快速地適應美國學習生活,並且學習進步很快,作為留美幼童的溫秉忠認為這種進步,與容閎安排的美國「家庭式」留學生活有很大關係。他後來回想當時的情景說:「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並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
  • 中國留美幼童有多優秀?看名單就知道了
    1872年8月11日30名留美幼童在上海出發前合影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當時,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其餘三批學生,大多只讀到中學,就被迫回國。
  • 中國清末留美幼童,到底有多優秀?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曾國藩縱橫捭闔的宦海浮沉裡,「留美幼童計劃」堪稱是他一生最後一件嘔心瀝血的大事。1872年8月11日,也就是曾國藩去世近五個月後,這樁被他視作「中華創始之舉」,幾乎撕破臉皮去爭的大事,終於艱難成行。120名「留美幼童」分四批,跨海三萬兩千裡赴美國留學,肩負「徐圖自強」的國家使命。
  • 唐國安:從留美幼童到清華創始人
    留美幼童學習計劃在保守勢力的攻擊下夭折後,唐國安於1881年被強令回國,他當時正在耶魯讀書,據說所學是法律。恰好這年11月16日,美國前駐天津署理領事畢德格(W.N.Pethick)、在天津行醫的英國醫生馬根濟(J.K.Mackenzie)向李鴻章建議設立醫學館,為陸海軍培養醫官。醫學館學制三年,第一屆招八人,以後每屆招四人,並擬定《醫學館章程》和預算。
  • 近代中國讀四書五經的留美貧困幼童成才率超高
    而這些孩子在13歲以前有經典的根基打,因而在美國高校學習科學知識就會顯得輕鬆,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上過正規學校的留美兒童能在美國的學校中表現優秀的原因。(一)中國留美幼童歷史回顧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 120名留美幼童,最終只回來94人,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
    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閉關鎖國,從上到下對國外的情形都一無所知,而提出「幼童出洋」這一想法的便是被譽為留學生之父的容閎。1847年,容閎背井離鄉赴國外求學,一路念到耶魯大學畢業。但是,容閎並不滿足於這個成績,他希望更多的中國孩子也能來國外看看、接受高等教育。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決定選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因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1872年8月11日,經清朝政府批准,在陳蘭彬、容閎率領下,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從上海坐船赴美,開始留學生涯。
  • 留美幼童——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一批孩子
    他們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戰、1894年中日海戰中陣亡;一些人成為中國鐵路、電報、礦山的開山鼻祖;他們有的是李鴻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凱的顧問。一些人成為清政府的大臣和駐外大使;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也出自他們中間。 然而多年以來,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中國鐵路開拓者―――的故事為人熟知,其他卻語焉不詳。
  • 留美幼童: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緣何中斷學業,半途而歸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洗禮,盲目自大的清王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自己軍事科技工業的落後,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等目的,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提議下,清廷決定派遣10到16歲的幼童,每年30人,到美國學習,15年後回國為國效力。容閎組織了中國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 他的曾孫是金髮藍眼的美國記者: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傳奇一生
    當十二歲的李恩富做為留美幼童踏上美國時,根本不會想到,一百四十多年後,他的曾孫馬修·李,這個金髮碧眼的美聯社記者,在中國問題上與政府發言人針鋒相對而被中國網民熟知,並冠上「李大爺」的稱謂。因為「李大爺」,人們好奇他的「李」姓的出處,才知道了李恩富。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②
    第二批幼童裡有個叫做李恩富的,廣東香山人,國內知道他的恐怕不多。李恩富留美回國後,沒有造鐵路建工廠,而是辦起了報紙。而後,他再次赴美求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在1880年代的反華浪潮中以筆為戈,為在美華工華人的權益而鬥爭。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 ①
    就美國而言,自1870年代到現在,先後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官方主導的赴美留學的現象。第一次是清政府主導的官派留學幼童,從1872年到1881年,共計四批120人;第二次是清朝滅亡之前的庚款留美學生,從1909年到1911年,共計三批180人;第三次是1979年鄧小平訪美以後開始的新一輪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潮。
  • 他是中國第二批留美幼童,也是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終積勞成疾
    他是中國第二批留美幼童之一,學成回國之後,滿腹學識的他不僅在萬國禁菸會議上大放異彩,而且還致力於發展教育,在中國建立起以美國教育為參照的清華學校。他就是清華學校的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後經由族叔舉薦,他入選為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於1873年隨第二批幼童赴美留學。後來由於清政府愚昧,發布撤令讓四批留美幼童提前回國。然而回國後,在長達二十多年時間內,唐國安雖滿腹學識,卻始終懷才不遇。1907年,在唐紹儀的推薦下,他進京擔任清王朝外務部司員,兼辦京奉鐵路事宜。
  • 留美幼童被召回,中國只有少數自費生留美,留美教育為何幾近中斷
    1881年留美幼童的被召回,留美教育幾乎中斷。加上美國排華政策的甚囂塵上,從留美幼童被召回到1900年,是留學生留學美國最少的時期。到庚款留學前的近二十年間,只有三三兩兩的自費生和十分稀少的官費生在書寫著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歷史。對於這一歷史時段的留學生留學美國,史學家稱之為「留美散兵」。在「留美散兵」中,施肇基、顏惠慶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 清朝留美幼童,原本預計在美國待15年,為何才9年就被強行召回?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關於「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比如原本擬定的年齡是13到20歲,後來卻改成了10到15歲;還有隻要成為留學生,就能立馬獲得秀才的身份,學成回國之後便可以直接當官,條件優渥,但在招生的時候,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報名……關於這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作者主頁看一下,我們本文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 1872年的第一批赴美留幼童——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力量
    赴美留學當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然而你能想像在思想閉塞的清朝年間,一群平均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幼童,被政府選派出國學習西方技術,是多麼讓人驚訝的事情嗎?向西方蠻夷之人學習本就夠可笑的了,更何況是前往大家口中的」蠻荒之地』』。所以基本上沒有父母願意送孩子出國,這讓原本在上海開展的首批招生工作變得愈發困難。
  • 三十位留美幼童,拍照無一人面笑容,被親朋怒斥留學美國
    其中,令人驚喜的是,第一批留美學生曾留下了珍貴的集體合影。150年之後的今天,依然讓我們能一睹他們的真實容貌。但令人奇怪的是,第一批留學幼童在照片中卻無一人面露笑容,面部僵硬,甚至還很沮喪。出國留學本是一件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何三十位學生卻高興不起來。對於後人來說,這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本來留學美國,學習一口流利的英語,將有很好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