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接受美國「家庭式」教育,快速適應美國生活,美國人稱讚

2020-07-23 作家李書緯

晚清中國,在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推動下,留美幼童走進美國,為適應學習、生活環境,他們被安排到美國的家庭裡,成為美國家庭的一員,即生活又快速學習英語,有同門很快版適應這種生活。留美幼童快速地適應美國學習生活,並且學習進步很快,作為留美幼童的溫秉忠認為這種進步,與容閎安排的美國「家庭式」留學生活有很大關係。他後來回想當時的情景說:「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並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為了減少困擾,數月以後,幼童向『出洋肄業局』委員呈準改穿美式服裝。當時幼童平均不及十五歲,對新生活適應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國的觀念及理想。……中國幼童們與一同食宿的美國家庭及中學、大學同學們,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誼。……美國老師及監護人那種家長式的愛護,使幼童們久久銘感不忘。」[1]

留美幼童接受美國「家庭式」教育,快速適應美國生活,美國人稱讚

詹天佑(後排右二)等酷愛運動的「留美幼童」組成的「東方人棒球隊」


與溫秉忠有著相同感受的周壽臣在1930年寫給哈特福特全體市民的信中,回顧了這種家庭式的美國學習生活。他在信中說:「五十年前,我在哈城及其近郊度過我的少年時代在那裡的歲月,對我是充滿歡樂及鼓舞的回憶。在那裡,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文化及文明,親身目睹美國人民共同生活中的民主方式及無數其他有意義的活動。」[2]

這種家庭式的留學生活,給幼童們營造了愉快而溫馨的學習環境,再加上年紀尚幼,可塑性很強。他們很快便適應了美國的學習與生活,學習不斷進步,也給美國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曾經教授留美幼童的巴託拉小姐對他們印象深刻,也予以很高的評價,說:「他們富有青春活力,非常聰明能幹,一般來說,只要我教會他們一種遊戲,他們就會贏我,他們學英語非常快,除了初次見面時我們交談有困難外,以後一點困難都沒有了,等到他們進入學校,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們,他們讀書進步很快,老師也為他們的成績而驕傲。」[3]

留美幼童接受美國「家庭式」教育,快速適應美國生活,美國人稱讚

留美幼童合影


幼童們的優秀,使得美國的一些媒體也在改變著對中國人的錯誤看法。美國的一些報紙發表評論說:「這些男孩都有君子之風,他們不但謙虛而且有禮貌,我們都很喜歡他們,崇敬他們,我們都以他們做我們的榜樣。這是他們國家的榮譽。他們對於美國人的友誼衷心感謝,對於美國的家庭生活,他們很快地適應,他們還送給他們的監護人可愛的禮物,而且時時存有感恩圖報之心。」

曾經作為留美幼童的同學、玩伴的菲爾伯斯後來也感慨幼童們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他認為這些中國小夥伴能夠與人很好地相處,有著可愛的性格,是適應環境的天才。

對留美幼童快速適應環境、適應美國學習生活的能力,作為當時護送官員的祁兆熙深有感觸。他的兒子作為第三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員,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了美國的家庭生活。在完成護送任務準備回國前,祁兆熙專程前往他的兒子寄住的美國家庭看望祁祖彝。當時,祁祖彝與另外一名幼童朱寶奎一同寄住在名叫Moore的美國家庭裡,祁兆熙到來時,祁祖彝和朱寶奎正在大口地吃著蘋果,短短幾天,已經沒了初來時的那種拘謹。

留美幼童接受美國「家庭式」教育,快速適應美國生活,美國人稱讚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祁兆熙發現,兒子到美國人的家裡才短短幾天,和主人用英文交談已很熟練。幼童們快速地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種快速的融合美國生活方式的學習方法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後來卻遭到清廷的反對,以致留美幼童落了個尷尬召回的結局。


參考文獻:


[1] 《一個留美幼童的回憶》,見《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第80頁,(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2]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第 53 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3月版。

[3]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第 53 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3月版。

相關焦點

  • 他的曾孫是金髮藍眼的美國記者: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傳奇一生
    當十二歲的李恩富做為留美幼童踏上美國時,根本不會想到,一百四十多年後,他的曾孫馬修·李,這個金髮碧眼的美聯社記者,在中國問題上與政府發言人針鋒相對而被中國網民熟知,並冠上「李大爺」的稱謂。因為「李大爺」,人們好奇他的「李」姓的出處,才知道了李恩富。
  • 《留美幼童》05集
    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裡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美國歷史系列123:留美學生第一人容閎
    容閎是開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在美國接受教育、與馬克•吐溫來往密切、娶白人妻子、成為基督徒。容閎雖然入籍美國,但在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他希望以自己所學報效母國,促成中國120名幼童留美、參與清末各種洋務、改良、變法、推翻清廷等活動,然壯志未酬返美終老。他的自傳《西學東漸記》(英文原著「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在上個世紀對西風東漸起到較大推動作用。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為了讓初到美國的孩子們適應英語環境和美國的生活方式,容閎按照美方的建議,將孩子們分別安排在了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幾十個美國家庭裡。經過兩三年的英語補習,多數幼童進入了更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在美國的小學、中學,幼童們接受的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加之小孩子特有的適應能力,初來美國時的生活困難已經不復存在了,孩子們很快融入了美國社會。
  • 低齡留美 能適應美國生活嗎?
    像小李這樣去美國讀中學的中國孩子近年來激增。美國國土安全部數據顯示,2010-2011學年,將近2.4萬名14歲至17歲中國孩子在美國上高中,佔在美中國留學生比例超過15%。5年之前,這一比例幾乎為零。2011年,6725名11至13歲中國學生入讀美國初中,2006年這一數字為65人。
  • 留美幼童:祖國親生的「雜種」!
    按照留美幼童的發起者和靈魂人物容閎的設計,這些從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挑選出的幼童,他們將在美國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學業。其目的,不僅是讓他們成為熟練掌握一門西方現代技藝的新型人才,更在於容閎內心深處有一個美好的願景:讓這四批共計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通過在美國長達十五年的學習和生活,培養成從生活習俗到個人素質,從人生理想到價值觀念都完全西化的一代新人,並通過這些新人去影響億萬同胞,以此挽救正在走向末路的萬馬齊喑的祖國。
  • 清朝留美幼童,原本預計在美國待15年,為何才9年就被強行召回?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關於「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比如原本擬定的年齡是13到20歲,後來卻改成了10到15歲;還有隻要成為留學生,就能立馬獲得秀才的身份,學成回國之後便可以直接當官,條件優渥,但在招生的時候,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報名……關於這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作者主頁看一下,我們本文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 近代中國讀四書五經的留美貧困幼童成才率超高
    在這120名留美幼童中,有50餘人完成了美國本科的學業,回國後在清朝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教育領域中,擔當了重要的職位。不僅如此,這120名留美幼童對我國出國留學的發展,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在此之後,我國於20世紀初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出國留學潮。非常遺憾的是,全部幼童中不見一個八旗子弟,也決無漢人高官的子弟,絕大部分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中國官派留美幼童第一次聽說1.5萬「留」英幼童是近兩天的事,要不是英國爆發疫情,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我也很吃驚。那肯定是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辦理的,也就是說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幫助了「留」英幼童的父母違法。他們公然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還大喊別人「仇富」,此其三。
  • 三十位留美幼童,拍照無一人面笑容,被親朋怒斥留學美國
    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為學習西洋,相繼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到美國學習。其中,令人驚喜的是,第一批留美學生曾留下了珍貴的集體合影。150年之後的今天,依然讓我們能一睹他們的真實容貌。但令人奇怪的是,第一批留學幼童在照片中卻無一人面露笑容,面部僵硬,甚至還很沮喪。出國留學本是一件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何三十位學生卻高興不起來。對於後人來說,這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本來留學美國,學習一口流利的英語,將有很好的發展機遇。即使現在只要有條件的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國留學,甚至把孩子生在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美國人。
  • 100多名中國人被遣返回國,震驚整個美國,美國前總統都阻止不了
    經過考慮,清政府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力較小,在中國也沒有太多的利益。最後,美國成為最終的目的地。招生艱難清政府希望能夠挑選一些天資聰慧的幼童到美學習,可是清政府將赴美留學的消息宣布後,並沒有受到民眾的積極響應,反而引起了軒然大波。
  • 留美幼童被召回,中國只有少數自費生留美,留美教育為何幾近中斷
    1881年留美幼童的被召回,留美教育幾乎中斷。加上美國排華政策的甚囂塵上,從留美幼童被召回到1900年,是留學生留學美國最少的時期。到庚款留學前的近二十年間,只有三三兩兩的自費生和十分稀少的官費生在書寫著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歷史。對於這一歷史時段的留學生留學美國,史學家稱之為「留美散兵」。在「留美散兵」中,施肇基、顏惠慶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 留美幼童——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一批孩子
    我不知道,女孩子喜歡他們,是因為和東方人共舞的異國情調,還是真的受到他們言談風度的吸引?但事實就是,在舞會上,在一些招待會場,那些最漂亮最有吸引力的女孩總是會挑選這些東方男孩。我至今還記得那些美國男孩痛苦的神情,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那些他們心儀的女孩特意地從他們身邊走過,去接受他們的對手―――那些中國男孩的邀請……那些中國男孩的舞跳得真是很棒。
  • 留美幼童: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緣何中斷學業,半途而歸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洗禮,盲目自大的清王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自己軍事科技工業的落後,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等目的,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提議下,清廷決定派遣10到16歲的幼童,每年30人,到美國學習,15年後回國為國效力。容閎組織了中國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 中國清末留美幼童,到底有多優秀?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曾國藩縱橫捭闔的宦海浮沉裡,「留美幼童計劃」堪稱是他一生最後一件嘔心瀝血的大事。1872年8月11日,也就是曾國藩去世近五個月後,這樁被他視作「中華創始之舉」,幾乎撕破臉皮去爭的大事,終於艱難成行。120名「留美幼童」分四批,跨海三萬兩千裡赴美國留學,肩負「徐圖自強」的國家使命。
  • 120名留美幼童,最終只回來94人,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選擇提早送孩子出國留學,一來希望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二來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其實,在晚清的時候就有留學生這個群體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孫中山、魯迅都曾是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不過他們去的國家比較近。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②
    第二批幼童裡有個叫做李恩富的,廣東香山人,國內知道他的恐怕不多。李恩富留美回國後,沒有造鐵路建工廠,而是辦起了報紙。而後,他再次赴美求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在1880年代的反華浪潮中以筆為戈,為在美華工華人的權益而鬥爭。
  • 大清派幼童留學美國,為何中美報紙的態度截然相反?
    1872年到1875年間,在曾國藩、李鴻章等開明大臣的倡導下、容閎等人的親自操持下,清朝派了4批幼童前往美國留學,每批30人,一共120人。這批人在美國努力學習近代科學技術,回國之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本來是一個好事情,利國利民。然而,這件好事情,卻沒有被執行到底。
  • 唐國安:從留美幼童到清華創始人
    留美幼童學習計劃在保守勢力的攻擊下夭折後,唐國安於1881年被強令回國,他當時正在耶魯讀書,據說所學是法律。恰好這年11月16日,美國前駐天津署理領事畢德格(W.N.Pethick)、在天津行醫的英國醫生馬根濟(J.K.Mackenzie)向李鴻章建議設立醫學館,為陸海軍培養醫官。醫學館學制三年,第一屆招八人,以後每屆招四人,並擬定《醫學館章程》和預算。
  • 美國家庭式託管,愛爾福嬰幼中心受熱捧
    (原標題:美國家庭式託管,愛爾福嬰幼中心受熱捧) 「年輕父母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