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在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推動下,留美幼童走進美國,為適應學習、生活環境,他們被安排到美國的家庭裡,成為美國家庭的一員,即生活又快速學習英語,有同門很快版適應這種生活。留美幼童快速地適應美國學習生活,並且學習進步很快,作為留美幼童的溫秉忠認為這種進步,與容閎安排的美國「家庭式」留學生活有很大關係。他後來回想當時的情景說:「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並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為了減少困擾,數月以後,幼童向『出洋肄業局』委員呈準改穿美式服裝。當時幼童平均不及十五歲,對新生活適應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國的觀念及理想。……中國幼童們與一同食宿的美國家庭及中學、大學同學們,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誼。……美國老師及監護人那種家長式的愛護,使幼童們久久銘感不忘。」[1]
詹天佑(後排右二)等酷愛運動的「留美幼童」組成的「東方人棒球隊」
與溫秉忠有著相同感受的周壽臣在1930年寫給哈特福特全體市民的信中,回顧了這種家庭式的美國學習生活。他在信中說:「五十年前,我在哈城及其近郊度過我的少年時代在那裡的歲月,對我是充滿歡樂及鼓舞的回憶。在那裡,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文化及文明,親身目睹美國人民共同生活中的民主方式及無數其他有意義的活動。」[2]
這種家庭式的留學生活,給幼童們營造了愉快而溫馨的學習環境,再加上年紀尚幼,可塑性很強。他們很快便適應了美國的學習與生活,學習不斷進步,也給美國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曾經教授留美幼童的巴託拉小姐對他們印象深刻,也予以很高的評價,說:「他們富有青春活力,非常聰明能幹,一般來說,只要我教會他們一種遊戲,他們就會贏我,他們學英語非常快,除了初次見面時我們交談有困難外,以後一點困難都沒有了,等到他們進入學校,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們,他們讀書進步很快,老師也為他們的成績而驕傲。」[3]
留美幼童合影
幼童們的優秀,使得美國的一些媒體也在改變著對中國人的錯誤看法。美國的一些報紙發表評論說:「這些男孩都有君子之風,他們不但謙虛而且有禮貌,我們都很喜歡他們,崇敬他們,我們都以他們做我們的榜樣。這是他們國家的榮譽。他們對於美國人的友誼衷心感謝,對於美國的家庭生活,他們很快地適應,他們還送給他們的監護人可愛的禮物,而且時時存有感恩圖報之心。」
曾經作為留美幼童的同學、玩伴的菲爾伯斯後來也感慨幼童們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他認為這些中國小夥伴能夠與人很好地相處,有著可愛的性格,是適應環境的天才。
對留美幼童快速適應環境、適應美國學習生活的能力,作為當時護送官員的祁兆熙深有感觸。他的兒子作為第三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員,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了美國的家庭生活。在完成護送任務準備回國前,祁兆熙專程前往他的兒子寄住的美國家庭看望祁祖彝。當時,祁祖彝與另外一名幼童朱寶奎一同寄住在名叫Moore的美國家庭裡,祁兆熙到來時,祁祖彝和朱寶奎正在大口地吃著蘋果,短短幾天,已經沒了初來時的那種拘謹。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祁兆熙發現,兒子到美國人的家裡才短短幾天,和主人用英文交談已很熟練。幼童們快速地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種快速的融合美國生活方式的學習方法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後來卻遭到清廷的反對,以致留美幼童落了個尷尬召回的結局。
參考文獻:
[1] 《一個留美幼童的回憶》,見《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第80頁,(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2]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第 53 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3月版。
[3]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第 53 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