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派幼童留學美國,為何中美報紙的態度截然相反?

2020-12-11 文史控

1872年到1875年間,在曾國藩、李鴻章等開明大臣的倡導下、容閎等人的親自操持下,清朝派了4批幼童前往美國留學,每批30人,一共120人。這批人在美國努力學習近代科學技術,回國之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本來是一個好事情,利國利民。然而,這件好事情,卻沒有被執行到底。

原本制定的留美幼童學制是15年,然而,由於清朝的短視,4批留美幼童在1881年被全部撤回,只有極少數人完成了學業。

清朝為何要撤回這些在美國學校裡成績優秀的孩子呢?

原來,前往美國留學的這些孩子,到了美國後很快就西化了,他們學會了地道的英語,習慣了吃西餐,很快就融入到了美國人的生活。有一些思想激進的孩子,更是剪掉了辮子,宣布加入基督教。他們不喜歡四書五經,對封建禮節十分反感,都喜歡西方的民主、自由。這些都是大清朝廷不喜歡看到的。

原留學生事務所的主管陳蘭彬與容閎分別調任清廷駐美正、副公使,清廷選派了另一個人來擔任留學生事務所的正監督,此人名叫吳子登。他對西方文明懷有強烈的偏見。對留學生的各種進步思想更是視若寇讎。他給認真學習自然科學、思想活躍的青年學生扣上「離經叛道」的帽子。他還將留學生各種激進的思想匯報給朝廷,他說:「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局裁撤。」清廷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在1881年,這些學生被全部撤回中國。

這批學生未能按照計劃完成學業,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

在對待這批留學生的態度上,中國和美國的輿論,完全是天壤之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媒體如何寫這批留學生。

《紐約時報》報導說:「大清國在我國實施的教育計劃,十年來,我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這些年輕人懂得電報技術,而大清國境內不準許哪怕一英裡電線的鋪設。他們已經熟知鐵路施工程序,而天朝盛國疆域內唯一一條鐵路已經被政府收購併拆毀。大清國不可能希望這些年輕人從我們這裡引進一些科學知識和工業技藝的同時而一塵不染。如果那樣的話,他們將一無所獲。」

大清國內,《申報》這樣寫道:「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從這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可以看出,兩個國家在對待新事物、新文化上的態度。

大清的統治者短視、守舊,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樣的統治者,怎麼能掌控如此龐大的帝國呢?難怪,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大清朝就土崩瓦解了。

相關焦點

  • 「神藥」瑞德西韋:中美臨床試驗結果同日發表,為何結論相反?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安東尼·福奇當天表示,瑞德西韋臨床試驗數據積極,顯著縮短了病人恢復的時間,將成為新冠治療的新標準。針對中美臨床試驗為何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負責人曹彬教授向記者表示,研究終點不同導致了結果的差異,中國的研究設計更嚴格。
  • 留美幼童接受美國「家庭式」教育,快速適應美國生活,美國人稱讚
    晚清中國,在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推動下,留美幼童走進美國,為適應學習、生活環境,他們被安排到美國的家庭裡,成為美國家庭的一員,即生活又快速學習英語,有同門很快版適應這種生活。留美幼童快速地適應美國學習生活,並且學習進步很快,作為留美幼童的溫秉忠認為這種進步,與容閎安排的美國「家庭式」留學生活有很大關係。他後來回想當時的情景說:「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並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
  • 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夢破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張開懷抱歡迎你
    近期美國政府又將一批中國實體列入了清單,其中包括13所高校。這些高校及所屬附中的學生赴美留學都將受到影響。與此同時,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籤證審批率也大幅下降,幾乎已經到了難以獲得籤證的程度。可以說,留學美國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②
    第二批幼童裡有個叫做李恩富的,廣東香山人,國內知道他的恐怕不多。李恩富留美回國後,沒有造鐵路建工廠,而是辦起了報紙。而後,他再次赴美求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在1880年代的反華浪潮中以筆為戈,為在美華工華人的權益而鬥爭。
  • 中美結論截然相反 中國專家評「神藥」瑞德西韋:本以為是清華北大...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同一天,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吉利德也對外發布了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結果,結論截然相反。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結果顯示,應用瑞德西韋的晚期和肺部受累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復速度快於對照組。對於中美關於瑞德西韋截然不同的臨床試驗結果,曹彬教授也給出了回應,稱系評價標準不同,美方改過標準。中國的兩項瑞德西韋臨床研究與美國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WHO的試驗設計相比,最大的差別在治療窗口期方面用了非常嚴格的標準,而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他們發現在12天之內藥物介入對於治療新冠肺炎效果顯著。
  • 「婚前無微不至,婚後愛搭不理」:為什麼男人前後態度截然相反?
    結婚後的女人是否有一種感覺,男人在熱戀時對自己百般疼愛,結婚以後,男人的態度卻180度大轉變,變得對自己不聞不問起來,只顧著忙於自己的事業,有時讓你感覺他對朋友比對自己還好,讓自己傷透了心。特別是你懷孕以後,男人在經歷你孕期的無性生活,很明顯能感覺出男人對你的漠視。
  • 同樣是落選全明星賽,17shou與NB211的態度卻截然相反
    另外一位選手NB211在得知票數之後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向選他的選手表示了感謝,還不忘自嘲一句即便是去了也只是去OB,這樣的態度即感謝了支持他的人,也給自己留了一個臺階下。
  • 中美建交後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7人成院士,清華大學9人全部歸國
    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都歸國1978年,是留學人數激增的開始,這一年,有一批特別的赴美留學生,共52人,他們是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的留學生。當時的留學團團長柳百成曾表示,留學經歷對他的學術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到美國留學後,可以運用美國的先進儀器,自己首次進入了材料科學的微觀世界。
  • 三十位留美幼童,拍照無一人面笑容,被親朋怒斥留學美國
    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為學習西洋,相繼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到美國學習。其中,令人驚喜的是,第一批留美學生曾留下了珍貴的集體合影。150年之後的今天,依然讓我們能一睹他們的真實容貌。但令人奇怪的是,第一批留學幼童在照片中卻無一人面露笑容,面部僵硬,甚至還很沮喪。出國留學本是一件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何三十位學生卻高興不起來。對於後人來說,這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本來留學美國,學習一口流利的英語,將有很好的發展機遇。即使現在只要有條件的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國留學,甚至把孩子生在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美國人。
  • 同樣是改名,為何中超會遭球迷強烈反對,CBA的情況卻截然相反?
    為何會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情況呢?這恐怕是因為足球圈的球隊,在這26年的時間裡,幾乎都是以企業冠名為主。球迷們很多時候都會喜歡叫球隊的企業名,如國安、申花、魯能、恆大,而很少會直接叫地域名,例如北京隊、上海隊、山東隊、廣州隊。如今足協要求去企業名,等於切斷了這些球迷過往的記憶,跟過去徹底say goodbye,自然會讓球迷感到不滿。
  • 清政府為求強求富,派遣百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又將他們強行召回?
    因為,從1872年起,清政府先後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史稱「留美幼童」計劃,這一計劃培養的現代化人才,在甲午海戰結束後,仍然在為強國夢奮鬥著。 這個見識過西方高等教育與先進科技的中國人,一心想著送同胞去美國深造。1870年,容閎向丁日昌與曾國藩建議,請求政府選拔幼童赴美留學。曾國藩與李鴻章何曾不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1871年就向朝廷上奏派遣學生赴美求學。朝廷最終批准了此事,「留美幼童」計劃正式啟動。
  • 清朝留美幼童,原本預計在美國待15年,為何才9年就被強行召回?
    今天我們來解決下一個問題:這批留美幼童原本預計是要在美國待15年的,可為何在1881年,即待了9年之後就被清政府強行召回了呢?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無奈?在兩三年之後,這些孩子的英文已經都學得差不多了,而來自美國世界的信息,也深深地吸引了他們。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慢慢融入到了美國社會,甚至開始「剪髮易服」。而西方教科書裡面的自然科學技術,已經讓他們對之乎者也,四書五經完全喪失了興趣,他們也越來越反感清朝的那些繁文縟節。
  • 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比如在洋務運動初期,上百名留學國外的留學生,他們其實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清朝「天朝上國」的幻想被擊得粉碎。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先進的科技與思想的重要性,清政府不願放棄封建統治,但他們還是同意在不改變體質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
  • 中美「對峙」下,還能去美國留學嗎?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生活都受到了極大影響,其中計劃去美國留學的小夥伴更是。雅思託福不斷取消、籤證暫停辦理、中美航班禁飛、川普大放厥詞……蝴蝶效應下的一系列事件讓原本想去美國讀書的同學開始了自我懷疑。那麼留學美國還能去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美國留學:還值得去嗎?
  • 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理性才是重要因素
    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理性才是重要因素每天分享遊戲策略和電競信息,對遊戲有狂熱。不僅僅是光遇,任何遊戲想要長久生存,除了給玩家提供高品質的遊戲服(玩,創新等。),最重要的是賺錢為了養活員工,投資正常的維護和創新發展。今日話題:限量禮包貴嗎?
  • 小馬雲範小勤學英語為進軍娛樂圈做準備,網友的態度卻截然相反!
    但是對於小馬雲如今的勢頭,網友們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有的網友則是認為小馬雲以前書都讀不起,現在還能夠學英語是一件很好的事,以後如果能夠提升自己,獨立門戶也是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是更多的網友則是認為小馬雲也僅僅有十來歲,天真無邪而且沒什麼心計。
  • 張予曦與袁冰妍在這點上截然相反
    外向與內向這是兩種性格截然相反。今年夏天,歡瑞世紀投資的仙俠劇《琉璃美人煞》大紅大紫,袁冰妍與張予曦因此聲名鵲起,她們兩個在劇中是姐妹花,在現實中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張予曦與袁冰妍他們兩個的性格就是截然相反的。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孩子是未成年人,去英國留學也不是他們想去就能去得了的,真正違法的,是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剝奪了他們的孩子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既然是違法的,去英國留學的手續是如何辦理的,此其二。那肯定是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辦理的,也就是說監管部門這一鏈條上的人幫助了「留」英幼童的父母違法。
  • 晚清120個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哈佛留學生
    李鴻章推動留美計劃 120個留美幼童 見證中美傳奇年代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們便是清政府設立的留學計劃中第一批留美學生。他們的故事,奇異而曲折。他們是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
  • 美國歷史系列123:留美學生第一人容閎
    容閎是開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在美國接受教育、與馬克•吐溫來往密切、娶白人妻子、成為基督徒。容閎雖然入籍美國,但在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他希望以自己所學報效母國,促成中國120名幼童留美、參與清末各種洋務、改良、變法、推翻清廷等活動,然壯志未酬返美終老。他的自傳《西學東漸記》(英文原著「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在上個世紀對西風東漸起到較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