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到1875年間,在曾國藩、李鴻章等開明大臣的倡導下、容閎等人的親自操持下,清朝派了4批幼童前往美國留學,每批30人,一共120人。這批人在美國努力學習近代科學技術,回國之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本來是一個好事情,利國利民。然而,這件好事情,卻沒有被執行到底。
原本制定的留美幼童學制是15年,然而,由於清朝的短視,4批留美幼童在1881年被全部撤回,只有極少數人完成了學業。
清朝為何要撤回這些在美國學校裡成績優秀的孩子呢?
原來,前往美國留學的這些孩子,到了美國後很快就西化了,他們學會了地道的英語,習慣了吃西餐,很快就融入到了美國人的生活。有一些思想激進的孩子,更是剪掉了辮子,宣布加入基督教。他們不喜歡四書五經,對封建禮節十分反感,都喜歡西方的民主、自由。這些都是大清朝廷不喜歡看到的。
原留學生事務所的主管陳蘭彬與容閎分別調任清廷駐美正、副公使,清廷選派了另一個人來擔任留學生事務所的正監督,此人名叫吳子登。他對西方文明懷有強烈的偏見。對留學生的各種進步思想更是視若寇讎。他給認真學習自然科學、思想活躍的青年學生扣上「離經叛道」的帽子。他還將留學生各種激進的思想匯報給朝廷,他說:「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局裁撤。」清廷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在1881年,這些學生被全部撤回中國。
這批學生未能按照計劃完成學業,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
在對待這批留學生的態度上,中國和美國的輿論,完全是天壤之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媒體如何寫這批留學生。
《紐約時報》報導說:「大清國在我國實施的教育計劃,十年來,我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這些年輕人懂得電報技術,而大清國境內不準許哪怕一英裡電線的鋪設。他們已經熟知鐵路施工程序,而天朝盛國疆域內唯一一條鐵路已經被政府收購併拆毀。大清國不可能希望這些年輕人從我們這裡引進一些科學知識和工業技藝的同時而一塵不染。如果那樣的話,他們將一無所獲。」
大清國內,《申報》這樣寫道:「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從這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可以看出,兩個國家在對待新事物、新文化上的態度。
大清的統治者短視、守舊,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樣的統治者,怎麼能掌控如此龐大的帝國呢?難怪,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大清朝就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