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美幼童,原本預計在美國待15年,為何才9年就被強行召回?

2020-12-22 方圓文史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關於「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比如原本擬定的年齡是13到20歲,後來卻改成了10到15歲;還有隻要成為留學生,就能立馬獲得秀才的身份,學成回國之後便可以直接當官,條件優渥,但在招生的時候,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報名……

關於這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作者主頁看一下,我們本文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今天我們來解決下一個問題:這批留美幼童原本預計是要在美國待15年的,可為何在1881年,即待了9年之後就被清政府強行召回了呢?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無奈?

我們知道,雖然留美幼童的計劃已經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是在朝廷中,持反對意見的大臣也不少,他們認為派留學生是有背綱常的,甚至還有人說這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

為了緩和朝中的反對聲音,皇帝則只能找一個守舊派的官員一同隨行。這個人名叫「陳蘭彬」,算是這些孩子的領隊。但這個人是一個十足的腐儒,時常將綱常倫理掛在嘴邊。這些孩子來到美國後,白天上課,晚上則回來聽陳蘭彬講四書五經。

此外,陳蘭彬還要每天監督他們向孔子的畫像磕頭,還有朝著皇帝的方向磕頭。

所以你看,找這樣一個領隊,似乎有點不合時宜。然而對於容閎來說,想要讓這些孩子能順利在國外學習,他就必須要做出妥協。

但畢竟是處在異國他鄉,文化衝突總是免不了的。在兩三年之後,這些孩子的英文已經都學得差不多了,而來自美國世界的信息,也深深地吸引了他們。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慢慢融入到了美國社會,甚至開始「剪髮易服」。

而西方教科書裡面的自然科學技術,已經讓他們對之乎者也,四書五經完全喪失了興趣,他們也越來越反感清朝的那些繁文縟節。

在當時,有些學生甚至已經開始信奉基督教,成立宗教社團了。還有一些學生在美國找到了「愛情」,開始去跟美國的女孩子約會等等。

對於有過留學經驗的容閎來說,這種轉變再正常不過,畢竟他就是這麼過來的。當然,如果這個項目除了容閎之外就沒有別人參與的話,那麼只要他認為這種改變是沒有問題的,那自然就沒有問題。

可事實是,這個項目除了他之外,還有一些清朝的守舊派官員。

這些官員自然也察覺到了孩子身上的變化,覺得他們已經完全墮落了。不僅是這些官員,即便是這些孩子的父母和當時國內的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行為是不應該被允許的。

也許你會覺得很奇怪,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怎麼就奇怪了呢?要知道,那可是在清朝,封建社會。所以當時就有一些人向政府反映此事。

對於清政府來說,他們所希望的,是將這些孩子培養成一個個既能掌握西方的科學技術,還能恪守傳統的禮法的人。

後來,朝廷認為陳蘭彬辦事不力,於是便重新換了一個名叫「吳子登」的新領隊。這個人不僅會說英語,還會打人、告狀。

他來到美國後,對這些孩子的管理比陳蘭彬更嚴苛,除了打罵之外,還經常寫信回國告狀。而告狀的內容無外乎就是說這些學生的思想已經走上了邪路,不聽從管教,還有總負責人容閎對其也是放縱無度,不管不問。

就這樣,吳子登從去到美國後,就開始寫信回國告狀,一直告了五年之久。終於,在1881年的時候,清政府下令將全部留美學生強制撤回。

對於清政府這個決定,洋務派的很多大臣都紛紛上書,請求皇帝能網開一面,其中李鴻章甚至給出了「半撤半留」的折中辦法,但都被否決了。當時的一百多名留美學生,就這樣被強制遣送回國。

為何說是「遣送」呢?這些都是留學生,這樣說會不會不恰當?

其實,在當時,清政府真的就是將這些學生當作是「罪犯」來看待的。他們回國後,並沒有直接被送回家,也沒有被朝廷加官進爵,而是被關押了起來。

關押的條件又非常差,不僅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得挨罵受訓。直到過了幾天的拘留生活後,他們才被陸續放回家。

故事看到這裡,答案基本上就很明了了,清政府為何要強制召回這些學生?其實說到底,也就是他們違背了當時中國的傳統禮法而已。因此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下,人們必須按照規定好的條條框框來生活,否則就是違背禮法,而這是要受到譴責的。

由此可見,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之深!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大清留美幼童記》等;

相關焦點

  • 1872年的第一批赴美留幼童——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力量
    赴美留學當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然而你能想像在思想閉塞的清朝年間,一群平均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幼童,被政府選派出國學習西方技術,是多麼讓人驚訝的事情嗎?向西方蠻夷之人學習本就夠可笑的了,更何況是前往大家口中的」蠻荒之地』』。所以基本上沒有父母願意送孩子出國,這讓原本在上海開展的首批招生工作變得愈發困難。
  • 清政府為求強求富,派遣百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又將他們強行召回?
    第一批留美幼童 1861年,曾國藩在安徽安慶創辦了一家生產軍火的小型工廠,即安慶內軍械所,而這一年往往被認為是清朝洋務運動的開端。因為,從1872年起,清政府先後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史稱「留美幼童」計劃,這一計劃培養的現代化人才,在甲午海戰結束後,仍然在為強國夢奮鬥著。
  • 留美幼童被召回,中國只有少數自費生留美,留美教育為何幾近中斷
    1881年留美幼童的被召回,留美教育幾乎中斷。加上美國排華政策的甚囂塵上,從留美幼童被召回到1900年,是留學生留學美國最少的時期。到庚款留學前的近二十年間,只有三三兩兩的自費生和十分稀少的官費生在書寫著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歷史。對於這一歷史時段的留學生留學美國,史學家稱之為「留美散兵」。在「留美散兵」中,施肇基、顏惠慶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 晚清120個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哈佛留學生
    李鴻章推動留美計劃 120個留美幼童 見證中美傳奇年代年8月11日,一批年齡在9歲到15歲的中國少年,從上海登船出發,目的港是舊金山。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們便是清政府設立的留學計劃中第一批留美學生。他們的故事,奇異而曲折。他們是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
  • 近代中國讀四書五經的留美貧困幼童成才率超高
    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令美國人驚嘆不已,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1881年7月15日,《紐約時報》報導:「有跡象表明,大有前途的中國留美教育計劃項目很快就要終止。
  • 大清派幼童留學美國,為何中美報紙的態度截然相反?
    1872年到1875年間,在曾國藩、李鴻章等開明大臣的倡導下、容閎等人的親自操持下,清朝派了4批幼童前往美國留學,每批30人,一共120人。這批人在美國努力學習近代科學技術,回國之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本來是一個好事情,利國利民。然而,這件好事情,卻沒有被執行到底。
  • 留美幼童:祖國親生的「雜種」!
    按照留美幼童的發起者和靈魂人物容閎的設計,這些從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挑選出的幼童,他們將在美國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學業。儘管留美幼童先後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位晚清巨擘的力挺,但隨著曾的去世和李在政治鬥爭中的屢受攻擊,終於,在首批留美幼童踏上美利堅大地九周年之際,一道旨令從北京通過越洋電報送達位於美國的留美事務局: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國內。其理由是:「該學生以童稚之年,遠適異國,路歧絲染,未免見異思遷。」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第一次聽說120名留美幼童時,我很吃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帶著國家的使命,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將來回國報效祖國。中國官派留美幼童第一次聽說1.5萬「留」英幼童是近兩天的事,要不是英國爆發疫情,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我也很吃驚。
  • 留美幼童接受美國「家庭式」教育,快速適應美國生活,美國人稱讚
    晚清中國,在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推動下,留美幼童走進美國,為適應學習、生活環境,他們被安排到美國的家庭裡,成為美國家庭的一員,即生活又快速學習英語,有同門很快版適應這種生活。留美幼童快速地適應美國學習生活,並且學習進步很快,作為留美幼童的溫秉忠認為這種進步,與容閎安排的美國「家庭式」留學生活有很大關係。他後來回想當時的情景說:「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並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
  • 《留美幼童》05集
    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裡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中國清末留美幼童,到底有多優秀?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曾國藩縱橫捭闔的宦海浮沉裡,「留美幼童計劃」堪稱是他一生最後一件嘔心瀝血的大事。1872年8月11日,也就是曾國藩去世近五個月後,這樁被他視作「中華創始之舉」,幾乎撕破臉皮去爭的大事,終於艱難成行。120名「留美幼童」分四批,跨海三萬兩千裡赴美國留學,肩負「徐圖自強」的國家使命。
  • 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回來時只有94人?其餘26人去哪了?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 留美幼童: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緣何中斷學業,半途而歸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洗禮,盲目自大的清王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自己軍事科技工業的落後,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等目的,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提議下,清廷決定派遣10到16歲的幼童,每年30人,到美國學習,15年後回國為國效力。容閎組織了中國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 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清朝「天朝上國」的幻想被擊得粉碎。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先進的科技與思想的重要性,清政府不願放棄封建統治,但他們還是同意在不改變體質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然而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才,清政府於是仿照日本,挑選大量天資聰慧的幼童,由清政府資助前往外國留學。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因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1872年8月11日,經清朝政府批准,在陳蘭彬、容閎率領下,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從上海坐船赴美,開始留學生涯。
  • 中國留美幼童有多優秀?看名單就知道了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1872年8月11日30名留美幼童在上海出發前合影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當時,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其餘三批學生,大多只讀到中學,就被迫回國。
  • 留美幼童——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一批孩子
    他們曾親眼目睹了一個神話般的時代:看見貝爾等人發明電話機,看見留聲機在愛迪生手中出現。 他們中的許多人,曾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著名學府。在這些大學的檔案館,至今還保存著他們的入學登記卡、照片和簡歷,甚至他們贈給同學的留念冊。
  • 他的曾孫是金髮藍眼的美國記者: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傳奇一生
    當十二歲的李恩富做為留美幼童踏上美國時,根本不會想到,一百四十多年後,他的曾孫馬修·李,這個金髮碧眼的美聯社記者,在中國問題上與政府發言人針鋒相對而被中國網民熟知,並冠上「李大爺」的稱謂。因為「李大爺」,人們好奇他的「李」姓的出處,才知道了李恩富。
  • 清朝赴美留學幼童們,長大後為什麼愛娶洋人妻子?
    1872年,清朝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前往美國進行學習。後來,除了回國的,留在當地的中國男性是「人人皆有一西婦」,意思是每個中國男性都有個美國太太。第一個去外國留學的中國人是容閎,他的侄子是容揆,兩人都是上的耶魯大學。而榮揆和他的美國太太是高中同學,當時他們的同學都認為他們兩個並不會產生什麼關係。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②
    第二批幼童裡有個叫做李恩富的,廣東香山人,國內知道他的恐怕不多。李恩富留美回國後,沒有造鐵路建工廠,而是辦起了報紙。而後,他再次赴美求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在1880年代的反華浪潮中以筆為戈,為在美華工華人的權益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