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關於「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比如原本擬定的年齡是13到20歲,後來卻改成了10到15歲;還有隻要成為留學生,就能立馬獲得秀才的身份,學成回國之後便可以直接當官,條件優渥,但在招生的時候,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報名……
關於這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作者主頁看一下,我們本文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今天我們來解決下一個問題:這批留美幼童原本預計是要在美國待15年的,可為何在1881年,即待了9年之後就被清政府強行召回了呢?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無奈?
我們知道,雖然留美幼童的計劃已經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是在朝廷中,持反對意見的大臣也不少,他們認為派留學生是有背綱常的,甚至還有人說這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
為了緩和朝中的反對聲音,皇帝則只能找一個守舊派的官員一同隨行。這個人名叫「陳蘭彬」,算是這些孩子的領隊。但這個人是一個十足的腐儒,時常將綱常倫理掛在嘴邊。這些孩子來到美國後,白天上課,晚上則回來聽陳蘭彬講四書五經。
此外,陳蘭彬還要每天監督他們向孔子的畫像磕頭,還有朝著皇帝的方向磕頭。
所以你看,找這樣一個領隊,似乎有點不合時宜。然而對於容閎來說,想要讓這些孩子能順利在國外學習,他就必須要做出妥協。
但畢竟是處在異國他鄉,文化衝突總是免不了的。在兩三年之後,這些孩子的英文已經都學得差不多了,而來自美國世界的信息,也深深地吸引了他們。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慢慢融入到了美國社會,甚至開始「剪髮易服」。
而西方教科書裡面的自然科學技術,已經讓他們對之乎者也,四書五經完全喪失了興趣,他們也越來越反感清朝的那些繁文縟節。
在當時,有些學生甚至已經開始信奉基督教,成立宗教社團了。還有一些學生在美國找到了「愛情」,開始去跟美國的女孩子約會等等。
對於有過留學經驗的容閎來說,這種轉變再正常不過,畢竟他就是這麼過來的。當然,如果這個項目除了容閎之外就沒有別人參與的話,那麼只要他認為這種改變是沒有問題的,那自然就沒有問題。
可事實是,這個項目除了他之外,還有一些清朝的守舊派官員。
這些官員自然也察覺到了孩子身上的變化,覺得他們已經完全墮落了。不僅是這些官員,即便是這些孩子的父母和當時國內的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行為是不應該被允許的。
也許你會覺得很奇怪,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怎麼就奇怪了呢?要知道,那可是在清朝,封建社會。所以當時就有一些人向政府反映此事。
對於清政府來說,他們所希望的,是將這些孩子培養成一個個既能掌握西方的科學技術,還能恪守傳統的禮法的人。
後來,朝廷認為陳蘭彬辦事不力,於是便重新換了一個名叫「吳子登」的新領隊。這個人不僅會說英語,還會打人、告狀。
他來到美國後,對這些孩子的管理比陳蘭彬更嚴苛,除了打罵之外,還經常寫信回國告狀。而告狀的內容無外乎就是說這些學生的思想已經走上了邪路,不聽從管教,還有總負責人容閎對其也是放縱無度,不管不問。
就這樣,吳子登從去到美國後,就開始寫信回國告狀,一直告了五年之久。終於,在1881年的時候,清政府下令將全部留美學生強制撤回。
對於清政府這個決定,洋務派的很多大臣都紛紛上書,請求皇帝能網開一面,其中李鴻章甚至給出了「半撤半留」的折中辦法,但都被否決了。當時的一百多名留美學生,就這樣被強制遣送回國。
為何說是「遣送」呢?這些都是留學生,這樣說會不會不恰當?
其實,在當時,清政府真的就是將這些學生當作是「罪犯」來看待的。他們回國後,並沒有直接被送回家,也沒有被朝廷加官進爵,而是被關押了起來。
關押的條件又非常差,不僅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得挨罵受訓。直到過了幾天的拘留生活後,他們才被陸續放回家。
故事看到這裡,答案基本上就很明了了,清政府為何要強制召回這些學生?其實說到底,也就是他們違背了當時中國的傳統禮法而已。因此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下,人們必須按照規定好的條條框框來生活,否則就是違背禮法,而這是要受到譴責的。
由此可見,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之深!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大清留美幼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