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赴美留學幼童們,長大後為什麼愛娶洋人妻子?

2020-12-13 小青人Sky

在國外留學的人經常能夠看見外國人身邊跟著個亞洲女性,那為什麼亞洲男性身邊很少跟著一個白種人的女性呢?難道亞洲男性真的就追不到外國女性嗎?肯定不是的。

在講這個之前,我們可以追溯一下中國到外國留學的歷史。1872年,清朝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前往美國進行學習。後來,除了回國的,留在當地的中國男性是「人人皆有一西婦」,意思是每個中國男性都有個美國太太。

第一個去外國留學的中國人是容閎,他的侄子是容揆,兩人都是上的耶魯大學。而榮揆和他的美國太太是高中同學,當時他們的同學都認為他們兩個並不會產生什麼關係。女方的父親一開始也十分反對,但是拗不過兩人長達13年的真心相愛,最終還是同意了二人的婚事。

據歷史記載,當時的美國女生對這幫中國男生可以稱得上是怦然心動。一名叫菲爾普斯的耶魯教授回憶,當年在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的美國女生,都認為中國男生風度翩翩、為人慷慨,又都是運動健將,他們根本不把美國男孩放在眼裡。這使得中國男生在當時成為了社交場合的熱門對象。

但是,當時的清政府明文規定留學生不允許和當地的女性結婚,談戀愛也更加不被允許。當時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史錦鏞與美國當地的女孩通信被發現,被清政府強制召回。在回國的路上,史錦鏞剪掉辮子改穿西服,成為了最早的「叛逆者」。

現在的中國留學生男生,給人的印象是魅力和當年的留美幼童不能相提並論,現在的中國男生留學生很少有和外國女性交往的傳言。但還是有一位90後留學生小杜與外國女性交往,且交往的外國女性人數還很多。他認為,歐美女性不做作人簡單且非常好相處,與她們交往其實並不難,只是太多人方法不對。

第一,男性要主動。許多中國男生留學生或許對某個身邊的外國女性感到心動,但是就是太過於害羞而不敢上前搭訕。在外國女性眼中,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不勇於上前搭訕,又怎麼可能會有機會進一步發展呢?

第二,不要一上來就以結婚為目的。一上來就表明自己要結婚,會讓外國女性感到無所適從。

除了方法不對,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語言方面的問題。小杜為了克服語言障礙,首先是不和中國室友一起住,他選擇外出租個房子,與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一起居住,且這樣花銷更小。在日常生活中,他逐漸積累了很多俚語、思維方式以及了解到了很多差異和文化。其次,他積極參加當地人的一些聚會和活動,半年後他的英語水平就從一個蹩腳的水平,迅速提高到了一個可以和外國人談笑風生的水平。

解決了語言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要塑造個人形象。他選擇去蹦極、跳傘、爬山、健身,不再讓自己困在一室之間一方之內,不斷的去探索新鮮有趣的事物,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讓自己的外在形象更加吸引人。

除此之外,小杜還提到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西方女性交往時,大男子主義思想是大忌。西方的青年女性相較於國內的女性更為獨立、自主,而和外國女性交往一定要尊重她們的獨立和自主。

總結起來,在國外留學,一定要主動的多和當地人進行溝通,克服自己的語言障礙,改變自己的婚姻觀和大男子主義心態,使得自己變得更有趣更加成熟。這些「鐵律」對於全世界女孩都適用,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實踐這些「鐵律」當中,你將會獲得更多以往從未有過的經驗和體會,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

相關焦點

  • 清朝派出赴美留學的那120名幼童,重金培養,最後怎麼樣了
    清朝政府以閉關鎖國來治理當時的社會,在經歷多次戰敗後,晚清的政朝逐漸的意識到自己的落後和西方列強的差距,最後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出國赴美留學,此次赴美留學的學生均為十二歲左右,那時的他們承載著晚清政朝的厚望。
  • 清政府為求強求富,派遣百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又將他們強行召回?
    因為,從1872年起,清政府先後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史稱「留美幼童」計劃,這一計劃培養的現代化人才,在甲午海戰結束後,仍然在為強國夢奮鬥著。 既然清政府教育和科技落後,那就只能送學生赴西洋取「真經」了。那派誰去?怎麼派呢? 1865年,從耶魯畢業回國近10年的容閎,經曾國藩推薦來到江蘇巡撫丁日昌手下任職。這個見識過西方高等教育與先進科技的中國人,一心想著送同胞去美國深造。1870年,容閎向丁日昌與曾國藩建議,請求政府選拔幼童赴美留學。
  • 送12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半生浮沉
    在獲準後,經過兩年艱難的籌備,1872年夏末,第一批赴美學生渡過太平洋到達美國,隨後120名幼童全部抵達美國。作為送幼童赴美留學的重要支撐,曾國藩未能親眼看著這批學生出國,在留學事務籌備期間就已去世。在曾國藩去世後,幼童留美事務便全交由思想較為保守的李鴻章主持。這群在封建綱常倫理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來到崇尚平等、自由、民主的國度,天性逐漸被釋放,個性也隨之張揚。
  • 留美幼童:祖國親生的「雜種」!
    留美幼童之一的梁敦彥,後來官至清朝外務大臣。他留下了一幅拍攝於留美期間的照片:西裝,皮鞋,鴨舌帽,手裡拎著一根歐美紳士最愛的文明棍,叉腰站在開滿鮮花的原野上。那種精氣神洋溢的範兒,你很難相信它的背景竟然是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清朝。
  • 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回來時只有94人?其餘26人去哪了?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 1872年的第一批赴美留幼童——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力量
    赴美留學當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然而你能想像在思想閉塞的清朝年間,一群平均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幼童,被政府選派出國學習西方技術,是多麼讓人驚訝的事情嗎?向西方蠻夷之人學習本就夠可笑的了,更何況是前往大家口中的」蠻荒之地』』。所以基本上沒有父母願意送孩子出國,這讓原本在上海開展的首批招生工作變得愈發困難。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同時制定了考試規則,應考及格,才能進入預科,再學一年,「方可派赴美國留學」。不料,預科學校設立一年有餘,願意留美的幼童沒來幾個,容閎大急,「乃親赴香港,於英政府所設學校中,遴選少年聰穎而於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數人,以足其數」。同時,他回到廣東香山老家,動員親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學。
  • 赴美幼童,你不知道的公派留學出國二三事
    公派留學出國,是不是看起開挺高大上的,離我們挺遙遠的?其實,他一點都不高大上,而且離我們很近。今天@小白聊教育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心目中的「公派留學出國」是什麼樣的?公派留學出國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末期。在歷史上,這120名官派留學生有一個特別的稱號——赴美幼童。
  • 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比如在洋務運動初期,上百名留學國外的留學生,他們其實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清朝「天朝上國」的幻想被擊得粉碎。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先進的科技與思想的重要性,清政府不願放棄封建統治,但他們還是同意在不改變體質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
  • 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孩子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詹天佑是近代中國所派首批留學生之一,1872年8月11日,年僅十一歲的他隨著另外29名孩子一起登上從上海出發的船隻,赴美留學。當時,這批孩子還留著清朝辮子頭,到美國舊金山登陸,再被分配到各個學校就讀之後,那辮子就引來了無數嘲笑。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之態,朝廷派出這些幼童留學,就是希望他們能把先進的技術帶回來,適應洋務需要,李鴻章與曾國藩寫摺子表示:「伏查挑選幼童出洋肄業,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
  • 近代中國讀四書五經的留美貧困幼童成才率超高
    在這120名留美幼童中,有50餘人完成了美國本科的學業,回國後在清朝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教育領域中,擔當了重要的職位。不僅如此,這120名留美幼童對我國出國留學的發展,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在此之後,我國於20世紀初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出國留學潮。非常遺憾的是,全部幼童中不見一個八旗子弟,也決無漢人高官的子弟,絕大部分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 曾國藩主持派遣中國最早的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
    這批男孩將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遠渡太平洋,來到美國,接受西方教育,以圖回來報效國家。隨著美國遠洋船拉響汽笛,一段重要的歷史啟程了,誰也不知道,這段路程將會那麼艱難。第一批留學生出發了,這背後都隱藏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我們從畢業於耶魯大學的中國第一位赴美留學生容閎說起。
  • 曾國藩推行洋務運動,清政府派120名少年赴美留洋15年,9年後有14人...
    曾國藩及李鴻章都對此表示贊同,由於得到曾、李兩位朝廷重臣的支持,大清首批官派120名少年赴美留洋的方案獲得批准。挑選年齡在10到16歲之間留洋學童;計劃從1872年起,每年派30人,用四年來完成;整個留學年限為十五年;由政府支付全部費用。民眾都不太相信會有這等好事,再加上當時思維落後、信息閉塞,留洋學童的家長們還必須籤「生死各安天命」文書。
  • 美國歷史系列123:留美學生第一人容閎
    容閎是開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在美國接受教育、與馬克•吐溫來往密切、娶白人妻子、成為基督徒。容閎雖然入籍美國,但在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他希望以自己所學報效母國,促成中國120名幼童留美、參與清末各種洋務、改良、變法、推翻清廷等活動,然壯志未酬返美終老。他的自傳《西學東漸記》(英文原著「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在上個世紀對西風東漸起到較大推動作用。
  • 可曾想:公費都沒人願意出國留學
    遙想當年沒人願意出國留學 1871年,為湊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額,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當時以為這事兒很容易:「學生年齡,定為12歲以上,15歲以下,須身家清白,有殷實保證,體質經醫生檢驗,方為合格。」同時制定了考試規則,應考及格,才能進入預科,再學一年,「方可派赴美國留學」。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根據洋務運動的切實需要,第一批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決定選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因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
  • 《留美幼童》05集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第二集幼童公元1872年8月11日,大清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從上海出發,開始了他們計劃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他們從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來到了一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輕共和國。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的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部的新英格蘭,被分散居住在了40多戶美國人家中。
  • 清朝末年七萬裡長途,「120名天才兒童」遠赴西洋留學,背負國家之重任
    時間回到一個世紀前,120名幼童們即將遠行。屬於他們的故事畫卷正要鋪開: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十九世紀末的清朝思想阻礙,容閎想讓中國孩子出國留學的設想突然變成了泡影。
  • 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
    1871年,曾國藩聯合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同上書同治皇帝;第二日,諭旨下達,同意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學制15年,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當本地孩子們將大把時間花在遊泳、打球上時, 留 美幼童們只能在陳蘭彬的監督下,日復一日學習枯燥的課程,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嚴格遵守著由中國留學處制定的課程表。除此之外,每到黃曆上記載的黃道吉日,陳蘭彬會把學生們聚集起來,誦讀《聖諭廣訓》,並且下跪向遙遠的皇帝行禮,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幼童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