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主持派遣中國最早的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

2020-12-13 日月晨雲

在這個特殊日子,1872年8月11日,30名稚氣未脫的男孩穿著清一色長袍馬褂,拖著一條辮子紛紛走向上海港碼頭。這批男孩將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遠渡太平洋,來到美國,接受西方教育,以圖回來報效國家。隨著美國遠洋船拉響汽笛,一段重要的歷史啟程了,誰也不知道,這段路程將會那麼艱難。

第一批留學生出發了,這背後都隱藏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我們從畢業於耶魯大學的中國第一位赴美留學生容閎說起。1870年容閎向曾國藩提出派出一批學生赴美留學,曾國藩當即同意,令容閎辦理此事,辦此事第一點是要有學生。容閎先來到一個書香門第去招募學生,得到的回答是:「放著聖明的四書五經不學,卻漂洋過海學蠻夷的奇技淫巧,可笑,可笑!容閎又去了另一個書香門第,那個文人說:「美國是非常野蠻而不開化的地方,會把中國人的皮剝下。」容閎又來到一個富豪之家,得到的回答更為可氣:「我的兒子吃香的喝辣的,給我好好傳宗接代,將來我還等著抱孫子呢,何苦去綠眼長毛那受罪。」

容閎只得找家境貧寒的人,得到的回答還算讓容閎滿意:「去吧,在家是餓肚子,出去闖蕩說不定有大出息。」容閎折騰了8個月,才找到30個孩子。

最可惡的是清政府,清政府逼每個同意赴美的孩子家長在清政府擬好的保證書上簽字畫押,上書:「孩子願去美國學習,學成歸來聽從清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如果病死或在外國死於非命,都是天意,朝廷不管,自認倒黴。」每個家長籤字畫押後都是一副聽天由命的苦相。

孩子們坐船到美國後,下了船坐火車駛向目的地——康乃狄克州。在乘火車途中,他們遇到了劫匪,劫匪正是現在大家在美國電影裡看到的火車劫匪傑西·詹姆斯。赴美幼童李恩富在回憶錄中這樣描寫這次經歷:「突

然,火車劇烈地向後踉蹌地滑了一段,又猛烈地向前衝了幾英尺,然後遇到阻礙,又向後退。車廂裡一片混亂和恐慌,在旅客驚恐的哭喊聲中傳出了槍聲。原來火車的引擎被砸壞,司機被謀殺。兩個兇神惡煞般的匪徒在只有40英尺以外的地方舉槍向我們瞄準。」還好,劫匪並沒對幼童動粗,把火車上的金條搶走後就跑了。

孩子們到美國後由於留著大辮子,美國同學還以為他們是女孩,直到上廁所時才發現原來都是小男孩。開始不適應,美國女主人出於愛憐,親他們的臉頰,使這些幼童滿臉通紅,不知所措。李恩富回憶:「她(女主人)把我一下拉進懷裡並吻我,這一舉動惹得其他男孩哈哈大笑,那是我出生以來得到的第一個吻。」

幼童們吃不慣西餐,清朝官員帶來的醃黃瓜沒幾天就被他們偷吃光了。他們在美國也要學漢語,而且每次學漢語時都要朝中國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後再給孔子的畫像叩頭,否則就要挨打。但這些孩子們在美國很快適應了生活,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不止語言,在思想觀念上也為之一變,有的脫掉馬褂換上西服,大膽的直接剪掉腦袋後的長辮子,留起了分頭,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中國的未來。

1880年這些孩子有許多升入大學,他們學機械工程、五金製造、煤鐵開採、交通運輸、造船、郵電等中國近代化工業急需的學科。留學生們刻苦學習,受到稱讚,耶魯大學校長包特在給清國總理衙門的信中說:「貴國派遣的青年學生,自從來到美國,人人善用時間,研究學術,各門學科都有極佳的成績。……他們的道德,也無不優美高尚。……他們不愧是大國國民的代表,足以為貴國爭光。他們雖然年少,卻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動關係祖國的榮譽,因此謹言慎行,過於成人。他們的良好行為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國少數無知之人平時對中國人的偏見,正在逐漸消失。而美國國人對中國的感情,則日趨融洽。」

正當這批莘莘學子發奮學習、廢寢忘食之際,卻受到清廷那幫老古董的責難:「剪掉辮子,忘了老祖宗,就是留學的惡果。」「一個個都像綠眼長毛似的,能助我大清江山嗎?還是趕緊讓他們回國,免得夜長夢多。」此時曾國藩已去世,李鴻章與這些頑固派艱難鬥爭,堅決反對將留學生召回,想讓他們多學些本事,然而李鴻章勢單力薄,清廷最終於1881年將留學生召回。回來後這些學生遭清政府關押,一關數月,連中秋節都不讓外出,在李鴻章呼籲下清政府最終釋放了這些學生,隨後給他們胡亂安排了工作,如學工程的詹天佑被安排教英語,後來若不是衰世凱慧眼識才舉薦他修鐵路,詹天佑恐怕一輩子只能教ABC了。

這次留學造就了我國近代第一批科技人才,其中10人參加北洋水師(留學生第一批是30人,共3批,派了100多入),大多數則在科技領域發揮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我們不要忘記他們的存在。

相關焦點

  • 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被遣回國,後來都怎樣了?詹天佑告訴你答案
    不再滿足於國內的教育體系,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出國留學,以求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留學生」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清末,那也是我國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的開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生。當時的清朝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也認識到了國家的不足,於是採取了容閎的建議,聯名上奏朝廷,請求朝廷批准能選派一些學生出國留學。李鴻章在奏摺中講到:「選派留學生,實在是中國自強的根本」。希望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來挽救國家。朝廷這邊也很快就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他們是中國史上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用著百姓的血汗錢卻忘了本
    公元1881年,上海碼頭迎來一批從美國歸來的特殊人物。他們就是當年清政府動用軍費派往美國的留學生,在美國學習了9年之後重歸故土。然而迎接他們的並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重重的枷鎖,他們像犯人一樣被押解下船。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1868年初,容閎提出他的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在美國設立留學生事務所,設正副監督官,管理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海關收入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留學生的費用。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准。
  • 清政府為求強求富,派遣百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又將他們強行召回?
    既然清政府教育和科技落後,那就只能送學生赴西洋取「真經」了。那派誰去?怎麼派呢? 1865年,從耶魯畢業回國近10年的容閎,經曾國藩推薦來到江蘇巡撫丁日昌手下任職。這個見識過西方高等教育與先進科技的中國人,一心想著送同胞去美國深造。1870年,容閎向丁日昌與曾國藩建議,請求政府選拔幼童赴美留學。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1872年-1875年,晚清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倡導發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挽救垂死的清王朝。根據洋務運動的切實需要,第一批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決定選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
  • 中國歷史上,為何最早享受公費出國留學的是窮人的孩子?
    並訂立規定,即被派遣人員必須在學成之後歸國效力,以完成中國「自強」、「求富」的崛起之夢。於是在一八七二年,中國終於有了第一批公費留學派遣生,8月份被選派的三十名幼童們最終從上海渡船前往美國。雖然當時招選的條例中規定不論地位、出生,但他們中卻沒有一名是滿族的貴族子弟。
  • 送12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半生浮沉
    在中國分布與「容閎」有關的國際學校,其中包括以容閎之名進行命名的容閎學校,如珠海容閎,以及容閎與德威合作的德閎學校。作為「留美讀大學第一人」,容閎為中國的留學事務、引進西式教育思想方面做出諸多貢獻,被後世稱之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戶姓容的人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取名為光熙,後改名為容閎,族譜上名為達萌,號純甫。
  • 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孩子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詹天佑是近代中國所派首批留學生之一,1872年8月11日,年僅十一歲的他隨著另外29名孩子一起登上從上海出發的船隻,赴美留學。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之態,朝廷派出這些幼童留學,就是希望他們能把先進的技術帶回來,適應洋務需要,李鴻章與曾國藩寫摺子表示:「伏查挑選幼童出洋肄業,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
  • 留美幼童: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緣何中斷學業,半途而歸
    出國留學,也許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對於一直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的大清王朝來說,選派留學生去歐美學習卻是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出現的。面對從來沒有邁出國門、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的十三四歲的青年,前面究竟有什麼在等著他們,是茫然不知的。
  • 清朝留學生被美國人譏諷為「中國女孩子」
    核心提示:中國近代歷史最早的大規模出國留學,是在1872年到1875年間,當時在曾國藩、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其中50多人鳳凰衛視4月12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百年留學之留美幼童」,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本周開始,我們要談一談中國人出國留學的事情,中國近代歷史最早的大規模出國留學,是在1872年到1875年間,當時在曾國藩、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
  • 52位第一批赴美留學者 而今他們都在做什麼?
    改革開放後首批留學生赴美學習30年紀念會上,當年的學者再聚首。歷經8年,34萬字的《1978:留學改變人生——中國改革開放首批赴美留學生紀實》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是我從事對外傳播媒體工作時期,對當代中國留學生新聞、數據和歷史資料進行傳播、梳理和研究的成果。全書分上編和下編。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現在去國外留學就像是給自己鍍了層金,而在歷史上,留學卻不是香餑餑,甚至會被恥笑有辱斯文。晚清時期清政府招留學生赴美學習,就出現了招不滿名額的情況。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技術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面臨著內憂外患。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求學,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現在去國外留學就像是給自己鍍了層金,而在歷史上,留學卻不是香餑餑,甚至會被恥笑有辱斯文。晚清時期清政府招留學生赴美學習,就出現了招不滿名額的情況。 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技術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面臨著內憂外患。
  • 中國最早的留學生,他一生愛國,最終卻壯志未酬
    好在有這樣一個人,他赴美留學,回來之後積極聯繫各方制定了「幼童赴美留學計劃」,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睜眼看世界的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容閎。鳥死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這個時候,英國古特拉富夫人主持的教會小學正在招中國學員,並且對於那些家庭條件困難的學員不收學費,還包吃包住。為了減輕生活的負擔,容閎的父親把他送進了學校,正是因為他父親的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在澳門的這所教會小學當中,容閎學到了許多科學的知識。到了1843年,這所教會小學搬遷到了香港。
  • 詹天佑被許了媳婦才得以出國留學——也說大清朝首次公派留學生
    現今,出國學習,或美國、或英國、或加拿大……是司空見慣的事,是國家提倡允許的事,是中外交流的途徑之一。可在大清王朝那會兒,那絕對是新鮮事。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大清王朝的赴美留學生。一、容閎首倡出國留學事。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 ①
    1872年即同治十一年,清朝派遣第一批留學生30人赴美國留學,這是中國秦皇漢武以來的破天荒的頭一遭,按照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說法,此事「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這也是中國這個天朝大國真正放下身段,去到別人家裡做學生的第一回。晚清官派留學的主要目的地有兩個:一是美國,二是日本。
  • 中美建交後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7人成院士,清華大學9人全部歸國
    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都歸國1978年,是留學人數激增的開始,這一年,有一批特別的赴美留學生,共52人,他們是中美建交後首批赴美的留學生。對於互派留學生一事,美方只是作為雙方建交談判的籌碼,後來中方順勢重點談留學事宜,雙方商定:「建交之前,第一批留美人員必須到美國」。所以在雙方正式公布建交前夕,中國就派了首批赴美留學生。
  • 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為洋務運動購買母機,選派留學生赴美留學!
    容閎逃離鬼門關之後,一直在九江賣菜為生,有一天自己的朋友李善蘭(以前在曾國藩底下幹活)來信,信中內容講到他以前的上頭曾國藩這個人為人、做事都不錯,想介紹給自己。容閎也覺得見上曾國藩一面也無妨,於是在安慶兩個人見上了一面,談話中曾國藩向他提出了問題:現在國家災難很深重,請問先生有什麼辦法可以拯救國家的嗎?
  • 疫情後第一批留學生赴日前應該需要注意什麼?
    疫情後第一批留學生即將入國,最早的一批同學這周即將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