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出國學習,或美國、或英國、或加拿大……是司空見慣的事,是國家提倡允許的事,是中外交流的途徑之一。
可在大清王朝那會兒,那絕對是新鮮事。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大清王朝的赴美留學生。
一、容閎首倡出國留學事。
同治年間,大清朝興起了出國留學之風,這與一個叫容閎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容閎,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家長為了讓他學點知識後去做買賣,就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把他送進了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後來,該校的教員、美國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閎隨他去了美國,成為了我國近代早期留美學生之一。
容閎到了美國後,先在美國先讀中學就讀,繼而進入耶魯大學,攻讀了四年,於鹹豐四年(1854年)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後回國。
回國後的容閎,於同治九年(1870年),做了直隸總督曾國藩的幕僚和譯員。期間,他根據自己的留洋感受,多次向曾國藩建議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
同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國藩等上奏的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的章程,並決定派遣120名十二、三歲的少兒到美國留學,學習期限為15年,由駐上海的留學生出洋局負責此事。
二、精心選拔少兒留學生。
為了學習它邦,強壯自己,同治十一年(1871年)夏,經過嚴格的考試,清政府首次選拔出的30名出國學習的少兒,在上海乘輪船出洋赴美留學。
當時,清政府選派出國留學的少兒的年齡,一般控制在12至16歲,出國前先在上海接受相關培訓。
因為當時風氣未開,留學招生工作很不順利,難以進行。少兒的父母大都不願意把孩子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
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他的父介紹了留學招生一事,並勸他為詹天佑報名。
但他的父想讓詹天佑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送他出國留學。這位鄰居再三向詹天佑的父親說明,去美國留學,比參加科舉中進士更有出息。
同時明確,如果詹天佑能去美國留學,就把他的女兒許配給他。這樣,詹天佑的父親才同意送他的兒子出國學習。當時,詹天佑只有12歲。
後來,詹天佑學成回國,主持修築了京張鐵路,建造了灤河大橋,因而聞名於世。
三、遠涉重洋求學受教育。
少兒赴美留學,曾轟動整個美國,一時間成了美國的重大新聞事件。當時的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
他們到了美國後,留學生管理者之一的容閎,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
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熱情、主動地把這些小留學生領到自己家中,對他們都關懷備至,傾心照顧。不但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居住條件,還非常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學習期間,小留學生們先接受半年的預備班教育,學習簡單的英語,了解美國的有關情況。
之後,他們學習了有關專業。學校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學習成績不好了會受到相應的體罰。為此,留學生們都能刻苦努力,勤奮向上;都較好地完成了學業。
同時,他們也給美國人留下了「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良好印象,並被誇贊為「中國的榮譽」。
後來,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管留學生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改穿西服、不行跪拜禮而行握手禮,甚至於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向清政府建議召回在美留學生。
總理衙門大臣奕雖是積極推行新政的人,但對留學生違背「祖訓」卻接受不了。經朝廷同意後,他便於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 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
四、學有所成回歸興國家。
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清政府每年都選派一批少兒赴美國留學,每批次30人,共有四批120人。
截止光緒七年(1881年)撤回,留學時間最長者達九年。出國時的12至16歲的少年,歸來時已是20多歲的青年。
他們在美國雖然沒能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了較好的西方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了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和精英骨幹,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發展,為中國近代的社會建設做出了貢獻。
有的從事了行政和外交工作,或者成為了領事、代辦;或者成為了外交次長、公使;或者進入了社會政治高層,成為總長、內閣總理(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等等。
有的進入了軍界,成為了軍隊將領。部分從事了教育工作,其中有的成為了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的首任監督唐國安等);還有些從事了實業,其中有的成為了工礦負責人、工程師(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等)、鐵路局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