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被許了媳婦才得以出國留學——也說大清朝首次公派留學生

2020-12-11 老王頭說歷史

現今,出國學習,或美國、或英國、或加拿大……是司空見慣的事,是國家提倡允許的事,是中外交流的途徑之一。

可在大清王朝那會兒,那絕對是新鮮事。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大清王朝的赴美留學生。

一、容閎首倡出國留學事。

同治年間,大清朝興起了出國留學之風,這與一個叫容閎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容閎,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家長為了讓他學點知識後去做買賣,就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把他送進了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後來,該校的教員、美國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閎隨他去了美國,成為了我國近代早期留美學生之一。

容閎到了美國後,先在美國先讀中學就讀,繼而進入耶魯大學,攻讀了四年,於鹹豐四年(1854年)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後回國。

容閎的耶魯大學註冊照

回國後的容閎,於同治九年(1870年),做了直隸總督曾國藩的幕僚和譯員。期間,他根據自己的留洋感受,多次向曾國藩建議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

曾國藩(像)

同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國藩等上奏的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的章程,並決定派遣120名十二、三歲的少兒到美國留學,學習期限為15年,由駐上海的留學生出洋局負責此事。

二、精心選拔少兒留學生。

為了學習它邦,強壯自己,同治十一年(1871年)夏,經過嚴格的考試,清政府首次選拔出的30名出國學習的少兒,在上海乘輪船出洋赴美留學。

首批公派赴美留學少兒(像)

當時,清政府選派出國留學的少兒的年齡,一般控制在12至16歲,出國前先在上海接受相關培訓。

因為當時風氣未開,留學招生工作很不順利,難以進行。少兒的父母大都不願意把孩子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

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他的父介紹了留學招生一事,並勸他為詹天佑報名。

但他的父想讓詹天佑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送他出國留學。這位鄰居再三向詹天佑的父親說明,去美國留學,比參加科舉中進士更有出息。

同時明確,如果詹天佑能去美國留學,就把他的女兒許配給他。這樣,詹天佑的父親才同意送他的兒子出國學習。當時,詹天佑只有12歲。

後來,詹天佑學成回國,主持修築了京張鐵路,建造了灤河大橋,因而聞名於世。

詹天佑(像)

三、遠涉重洋求學受教育。

少兒赴美留學,曾轟動整個美國,一時間成了美國的重大新聞事件。當時的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

他們到了美國後,留學生管理者之一的容閎,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

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熱情、主動地把這些小留學生領到自己家中,對他們都關懷備至,傾心照顧。不但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居住條件,還非常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學習期間,小留學生們先接受半年的預備班教育,學習簡單的英語,了解美國的有關情況。

之後,他們學習了有關專業。學校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學習成績不好了會受到相應的體罰。為此,留學生們都能刻苦努力,勤奮向上;都較好地完成了學業。

同時,他們也給美國人留下了「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良好印象,並被誇贊為「中國的榮譽」。

後來,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管留學生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改穿西服、不行跪拜禮而行握手禮,甚至於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向清政府建議召回在美留學生。

總理衙門大臣奕雖是積極推行新政的人,但對留學生違背「祖訓」卻接受不了。經朝廷同意後,他便於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 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

總理衙門大臣奕(劇照)

四、學有所成回歸興國家。

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清政府每年都選派一批少兒赴美國留學,每批次30人,共有四批120人。

截止光緒七年(1881年)撤回,留學時間最長者達九年。出國時的12至16歲的少年,歸來時已是20多歲的青年。

他們在美國雖然沒能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了較好的西方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了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和精英骨幹,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發展,為中國近代的社會建設做出了貢獻。

有的從事了行政和外交工作,或者成為了領事、代辦;或者成為了外交次長、公使;或者進入了社會政治高層,成為總長、內閣總理(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等等。

唐紹儀(像)

有的進入了軍界,成為了軍隊將領。部分從事了教育工作,其中有的成為了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的首任監督唐國安等);還有些從事了實業,其中有的成為了工礦負責人、工程師(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等)、鐵路局長等。

相關焦點

  • 重慶首次公派中職生出國留學
    (原標題:重慶首次公派中職生出國留學)
  • 赴美幼童,你不知道的公派留學出國二三事
    公派留學出國,是不是看起開挺高大上的,離我們挺遙遠的?其實,他一點都不高大上,而且離我們很近。今天@小白聊教育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心目中的「公派留學出國」是什麼樣的?公派留學出國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末期。向我們熟悉的詹天佑(京張鐵輪總設計師),唐紹儀(民國初期第一任總理),容閎(近代留學生之父)…………此後,晚晴政府又推出了其他形式的公派留學計劃。
  • 那些「吃大清飯,砸大清鍋」的清朝公派留學生們
    但他們都在各種機緣巧合下被清政府選中,獲得了公費出國的機會,這些人被稱為「公派留學生」。 按照清政府的想法,送這些人出國是為了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以服務於清朝的發展,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這些留學生後來做的事卻讓清政府悔不當初。
  • 教育部介紹公派出國留學及來華留學工作有關情況
    在2003年,國家還設立優秀自費獎學金,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為自費留學人員頒發國家級獎學金。三年來,共有501名優秀的海外自費留學生獲得了每人五千美金的獎學金。該項獎學金的設立體現了國家對自費留學生的關懷,增強了他們學成後回國服務和為國服務的意識。    第四點在出國留學方面,資金來源多樣化,資助方式更加靈活。
  • 中藥科大亂說,國家留學網怕說,許可馨卻說真話,她是公派留學生
    但中國藥科大學隨後否認其是本校公派留學生,並稱本校的「許可馨」是自費留學生,並進一步核實身份。而另一邊則是國留委聲明否認相關人員不是公派留學生,並未指明許可馨本人。而許可馨曾稱自己是公派留學,到底誰真誰假,這裡大有文章,讓我不禁感嘆,薑還是老的辣,許可馨還是太年少輕狂了!
  •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國家公派出國留學
    [關鍵詞]國家公派;出國留學;供給側改革國家公派出國留學是國家提高綜合國力、提升經濟、政治與文化水平的基本政策之一,應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1996年,國家對公派出國留學進行改革,成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從此走上法制化軌道。
  • 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選拔計劃答記者問
    今年7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籤署協議,首次有計劃地向教科文組織選送青年研習人員,培養和儲備能夠勝任國際組織工作的青年人才。    實施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進一步創新選派機制,提高針對性,鼓勵、發掘學校的創新潛力,依託現有國家公派出國留學計劃,專門資助一批國內高校與國外教育科研機構以創新型培養模式及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國際合作項目。
  • 公派留學,與新中國同行
    1951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實施「向蘇聯大規模派遣工科留學生」的政策,並於同年8月首次向蘇聯派遣了375名留學人員。向蘇聯學習科學技術和教育經驗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人才培養途徑。據統計,1950年至1965年間,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共派出10698人,回國8013人,其中向蘇聯派出留學生8414人。
  • 中國去年54.45萬人出國留學,公派留學回國率超98%
    3月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八大以來中國留學工作的新趨勢。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會議上獲悉,2016年出國留學54.45萬人,再次創造歷史最高紀錄,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生源輸出國。2016年度,逾九成留學人員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十國,其中赴英語國家的留學人員近八成。
  • 首批中國公派的30名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倡議下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的支持下,清廷決定在1872年到1875年選派120名學生分四批出國留學。1872年第一批中國公派赴美留學生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30名留學生從上海出發,搭乘明倫船,經過25天的航程,
  • 148年前30名中國公派的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倡議下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的支持下,清廷決定在1872年到1875年選派120名學生分四批出國留學。第一批30名中國公派留美幼童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30名留學生從上海出發,搭乘明倫船,經過25天的航程,到達美國的舊金山,之後再乘坐火車到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
  • 美國驅逐留學生還是訪問學者?還是到期終止合作?我國公派出國選拔...
    8月26日,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通知終止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出資金資助的訪問學者關係,大學正式通知美國交流訪問項目即J1項目的終止日期是2020年8月26日(請看下圖是該大學發布的通知)。這件事情經過媒體炒作後,變成美國驅逐留學生。
  • 公派留學生學成後須回國服務兩年
    公派留學生學成後須回國服務兩年 本報訊 (記者 周逸梅)昨天,教育部網站發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制定印發的《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管理規定(試行)》,要求公派出國的留學研究生學成後需要回國服務兩年,如果不遵守需要償還所有的資助費用並支付30%的違約金。
  • 國家公派留學生學成後須回國服務兩年
    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管理規定公布(全文) 本報訊 (記者 周逸梅)昨天,教育部網站發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制定印發的《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管理規定(試行)》,要求公派出國的留學研究生學成後需要回國服務兩年,如果不遵守需要償還所有的資助費用並支付30%的違約金。
  • 粵首批公派留學生 不回國退錢還要罰(組圖)
    這是國內首批由地方政府選派的公派出國人員,也是首個由地方財政資助的出國項目,為此廣州市將花費超過1300萬元。前日消息公布後,眾多市民紛紛提出疑問:能享受這一資助的40個人是如何挑選出來的?公派出國留學是公款鍍金還是真有價值?若有人把留學當成出國跳板不回來,政府如何應對?信息時報記者通過深入採訪,為市民一一解開這些疑惑。問:公派留學生如何選拔?
  • 廣州重金公派"菁英"出國留學 每月生活費過萬
    網易教育訊 據羊城晚報報導 留學並非只能自掏腰包,假如您符合「公派留學」的條件,也可以用納稅人的錢助您出國鍍金。近日,廣州市確定了「菁英計劃」留學項目2012年派出學生名單,這47名留學人員將赴世界12個國家留學,由廣州政府資助每人一定的差旅費和1.3萬元/月的生活費,但學業完成後需回廣州服務5年,違約必須支付賠償金。怎樣才能符合廣州「公派留學」的條件?花納稅人的錢,公派少數精英出國值不值得?他們學成後會如約回國嗎?……「公派留學」引發市民的廣泛關注。
  • 記公派留學代表人物朱清時
    1989年11月  國家教育委員會在「關於出國留學若干方針政策問題的請示」中提出,在原來的「按需派遣,保證質量,學用一致」的方針中增加「德才兼備」的要求;在國家公派留學生的選拔方面,取消了將名額分配到具體單位的做法,實行「限額申報,專家評審,擇優錄取」,後來又實行了「按照項目確定人員,定向(項)派出」的方法;在留學生的類型方面,規定「今後除少數學科外,原則上不派出國攻讀學位的人員
  • 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申請門檻降低-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長沙9月28日電(記者 唐湘嶽 通訊員 張留)今日,在長沙舉行的2012年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選派工作會議公布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包括選派機制、項目、申請對象、資助與獎勵機制、重點資助學科和領域等。會議透露,公派留學強調選派質量,申請門檻雖放低但申請條件不降。
  • 自稱公派留學生、恨國黨,還辱罵國人!許同學,這樣上熱搜值嗎?
    而這位女同學之所以上熱搜,是因為她在網上發表各種激烈的言論,以及她自稱的「公派留學生」的身份!自稱「恨國黨」!公然辱罵國人!這位許可馨同學,在國內疫情爆發之後,在網上發表各種言辭激烈的言論!說自己現階段在美留學,之所以不回國躲避疫情,是因為她覺得回國像犯人一樣!
  • 美國大學驅逐中國公派留學生,留學移民何去何從?
    近日,美國一所大學突然宣布驅逐所有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公派訪問學者和留學生,並限他們在一個月內離境,這則消息在留學圈裡掀起軒然大波。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大形勢下,出國留學正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如何應對,是所有國際生家長們亟需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