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緣何中斷學業,半途而歸

2020-12-13 雨晴麻麻看書

出國留學,也許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對於一直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的大清王朝來說,選派留學生去歐美學習卻是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出現的。面對從來沒有邁出國門、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的十三四歲的青年,前面究竟有什麼在等著他們,是茫然不知的。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洗禮,盲目自大的清王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自己軍事科技工業的落後,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等目的,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提議下,清廷決定派遣10到16歲的幼童,每年30人,到美國學習,15年後回國為國效力。容閎組織了中國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由於從來沒有人外出留學,再加上和政府籤訂「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災害,政府皆不負責。」類似賣身契的文書,國人大多持觀望態度。出洋留學被認為是有辱門楣之舉,被所有人恥笑,略有錢財的家庭都不願子弟出洋留學。所以,第一批留學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外出留學,清廷同時作出兩個規定:不準加入外國國籍,不準學成後不回來報效祖國。

進入美國學習的幼童,被分派到不同的美國家庭寄養。他們迅速攻克語言難關,快速的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去。白天他們在學校吃西餐,學英語、物理、科技和自由、民主、平等,到了晚上去清廷設置的官署背四書五經,叩拜皇帝畫像,聆聽官員教誨。中西文化在他們這裡產生了強烈的碰撞,他們大多數崇拜美國的自由平等,卻又要不停接受清廷傳統文化觀念的束縛……

留學生們很爭氣,在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學習的很快,也取得了很優異的成績,尤其在築造炮臺、制船等方面,更是表現突出。可是不到10年(1881年)時間,留學生全部被清廷召回,中斷學業。原因是幼童們長期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有的加入基督教,有的剪去長辮,有的公開脫掉長衫穿起西服,還有的與女生公開摟摟抱抱跳舞……這些在清統治者看來,全部都是離經叛道、不務正業,所以原本15年的留學計劃中途夭折了……

源於對幼童「全盤西化」的擔憂,清政府中斷了他們的學業。歸國回來的幼童,後來成為了清末民初政治、工程、醫學、教育界的精英。中國第一條京張鐵路的設計師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都是第一批歸國回來的留學生,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雖然第一批留學生沒有完成學業歸國,卻在國內掀起了留學浪潮。此後,自費留美、教會資助留美的學生數也連年增長。民國初年,中國留美學生數竟多達2500人,連我們熟悉的宋氏三姐妹都在此期間進行出國留學,可以說,第一批留美幼童外出留學的影響已經深植國民內心。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才華橫溢,回國後卻被要求「改邪歸正」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才華橫溢,回國後卻被要求「改邪歸正」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是指1872年至1875年,由「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清政府出資委派的赴美留學生。共計120名,分4次派到美國學習交流。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又稱留美幼童的曲折求學路
    根據洋務運動的切實需要,第一批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決定選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因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
  • 1872年的第一批赴美留幼童——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清政府將支付這120個孩子在外學習的全部費用,計劃學成之後全部返回,為清王朝效力。然而本該15年的計劃時長,卻在第9年,因清政府的急速召回而中斷,留學計劃就此擱淺。 緊急召回雖說晚清時期的清政府已經意識到,技術的落後,學習國外先進的製造技術將成為發展製造業的一個重要舉措,確實清政府也將送幼童出國留學落到實處。然而計劃15年的學習,卻在第九年中斷。為什麼?
  •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回國的94人功成名就,沒回的26人結局如何
    近日,由於英國疫情日益嚴重,一則「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家長申請包機接回」的消息引發廣大網友熱議。要求包機接回的家長和國內怒罵反對的網友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我的思緒卻被拉回到140多年前,那120名留美幼童身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正兒八經的官派留學生,出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和目前滯留英國的很多小留學生年齡相當。
  • 留美幼童被召回,中國只有少數自費生留美,留美教育為何幾近中斷
    1881年留美幼童的被召回,留美教育幾乎中斷。加上美國排華政策的甚囂塵上,從留美幼童被召回到1900年,是留學生留學美國最少的時期。到庚款留學前的近二十年間,只有三三兩兩的自費生和十分稀少的官費生在書寫著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歷史。對於這一歷史時段的留學生留學美國,史學家稱之為「留美散兵」。在「留美散兵」中,施肇基、顏惠慶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 《留美幼童》05集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中國歷史上首次官派留學生選拔條件如何?第二集幼童公元1872年8月11日,大清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從上海出發,開始了他們計劃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他們從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來到了一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輕共和國。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的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部的新英格蘭,被分散居住在了40多戶美國人家中。
  • 留美幼童——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一批孩子
    但事實就是,在舞會上,在一些招待會場,那些最漂亮最有吸引力的女孩總是會挑選這些東方男孩。我至今還記得那些美國男孩痛苦的神情,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那些他們心儀的女孩特意地從他們身邊走過,去接受他們的對手―――那些中國男孩的邀請……那些中國男孩的舞跳得真是很棒。 「因為他們(哈佛大學)總在我們的後面」 鍾文耀是「留美幼童」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
  • 晚清120個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哈佛留學生
    年8月11日,一批年齡在9歲到15歲的中國少年,從上海登船出發,目的港是舊金山。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們便是清政府設立的留學計劃中第一批留美學生。他們的故事,奇異而曲折。他們是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
  • 唐國安:從留美幼童到清華創始人
    李鴻章批示同意,強調三年學有成效,仿造西國定章,核給考取官憑,以便分派軍營戰艦委用。16日,周馥繼續報告,從美國撤回第三批學生唐國安等二十三人由天津分配。擬撥醫院六名。此外又在第二批返回學生中,挑選二人學醫。這樣,醫學館第一批八名學生,都在留美幼童中作了調配。唐國安就是在此時,被官方安排改行學醫了。
  • 送12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半生浮沉
    在中國分布與「容閎」有關的國際學校,其中包括以容閎之名進行命名的容閎學校,如珠海容閎,以及容閎與德威合作的德閎學校。作為「留美讀大學第一人」,容閎為中國的留學事務、引進西式教育思想方面做出諸多貢獻,被後世稱之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戶姓容的人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取名為光熙,後改名為容閎,族譜上名為達萌,號純甫。
  • 留美幼童:祖國親生的「雜種」!
    是的,他們就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第一批由政府派出的留美幼童,是古老中國向現代世界主動邁出的重要步伐的證明。按照留美幼童的發起者和靈魂人物容閎的設計,這些從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挑選出的幼童,他們將在美國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學業。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第一次聽說120名留美幼童時,我很吃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帶著國家的使命,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將來回國報效祖國。中國官派留美幼童第一次聽說1.5萬「留」英幼童是近兩天的事,要不是英國爆發疫情,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我也很吃驚。
  • 中國留美幼童有多優秀?看名單就知道了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 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孩子有120人,為何只有94人回國?不怪學生
    詹天佑是近代中國所派首批留學生之一,1872年8月11日,年僅十一歲的他隨著另外29名孩子一起登上從上海出發的船隻,赴美留學。 實際上,當時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共有120人,分4次出發,但最後卻只有94人回國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中美浮夢錄︱120: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及其失敗②
    幼童留學大綱設定後,滬局立即設立,開始招生。第一批30人中,廣東籍的多達24人,江蘇3人、安徽1人、福建1人、山東1人。這批孩子被美國人稱作「中國教育計劃男童」(CEM boys,CEM即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1872年第一批抵達舊金山的中國幼童中的六名學生。圖片來自Thomas, E. LaFargue的專著China’s First Hundred.
  • 近代中國讀四書五經的留美貧困幼童成才率超高
    在這120名留美幼童中,有50餘人完成了美國本科的學業,回國後在清朝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教育領域中,擔當了重要的職位。不僅如此,這120名留美幼童對我國出國留學的發展,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在此之後,我國於20世紀初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出國留學潮。非常遺憾的是,全部幼童中不見一個八旗子弟,也決無漢人高官的子弟,絕大部分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 清政府為求強求富,派遣百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又將他們強行召回?
    第一批留美幼童 1861年,曾國藩在安徽安慶創辦了一家生產軍火的小型工廠,即安慶內軍械所,而這一年往往被認為是清朝洋務運動的開端。那派誰去?怎麼派呢? 1865年,從耶魯畢業回國近10年的容閎,經曾國藩推薦來到江蘇巡撫丁日昌手下任職。這個見識過西方高等教育與先進科技的中國人,一心想著送同胞去美國深造。1870年,容閎向丁日昌與曾國藩建議,請求政府選拔幼童赴美留學。曾國藩與李鴻章何曾不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1871年就向朝廷上奏派遣學生赴美求學。朝廷最終批准了此事,「留美幼童」計劃正式啟動。
  • 120名留美幼童,最終只回來94人,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
    其實,在晚清的時候就有留學生這個群體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孫中山、魯迅都曾是非常有名的留學生,不過他們去的國家比較近。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年紀更小、目的地更遠的留學生,他們被稱為「留美幼童」。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閉關鎖國,從上到下對國外的情形都一無所知,而提出「幼童出洋」這一想法的便是被譽為留學生之父的容閎。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 首批中國公派的30名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儘管1872-1875年已經全部派出了四批留學生,但到了1881年,據中國留學生事務所監督吳嘉善(字子登,南豐人)聲稱:外洋風俗流弊多端,怕留學生們沾染惡習,於是駐美公使陳蘭彬(字荔秋,廣東吳川人,鹹豐三年進士)上奏朝廷建議撤回這四批留學幼童(因留學生們出國時平均年齡僅12歲,因此也稱他們為留學幼童,第一批中最大的曾篤恭16歲,最小的容尚謙、鄺榮光才1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