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也許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對於一直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的大清王朝來說,選派留學生去歐美學習卻是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出現的。面對從來沒有邁出國門、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的十三四歲的青年,前面究竟有什麼在等著他們,是茫然不知的。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洗禮,盲目自大的清王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自己軍事科技工業的落後,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等目的,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提議下,清廷決定派遣10到16歲的幼童,每年30人,到美國學習,15年後回國為國效力。容閎組織了中國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由於從來沒有人外出留學,再加上和政府籤訂「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災害,政府皆不負責。」類似賣身契的文書,國人大多持觀望態度。出洋留學被認為是有辱門楣之舉,被所有人恥笑,略有錢財的家庭都不願子弟出洋留學。所以,第一批留學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外出留學,清廷同時作出兩個規定:不準加入外國國籍,不準學成後不回來報效祖國。
進入美國學習的幼童,被分派到不同的美國家庭寄養。他們迅速攻克語言難關,快速的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去。白天他們在學校吃西餐,學英語、物理、科技和自由、民主、平等,到了晚上去清廷設置的官署背四書五經,叩拜皇帝畫像,聆聽官員教誨。中西文化在他們這裡產生了強烈的碰撞,他們大多數崇拜美國的自由平等,卻又要不停接受清廷傳統文化觀念的束縛……
留學生們很爭氣,在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學習的很快,也取得了很優異的成績,尤其在築造炮臺、制船等方面,更是表現突出。可是不到10年(1881年)時間,留學生全部被清廷召回,中斷學業。原因是幼童們長期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有的加入基督教,有的剪去長辮,有的公開脫掉長衫穿起西服,還有的與女生公開摟摟抱抱跳舞……這些在清統治者看來,全部都是離經叛道、不務正業,所以原本15年的留學計劃中途夭折了……
源於對幼童「全盤西化」的擔憂,清政府中斷了他們的學業。歸國回來的幼童,後來成為了清末民初政治、工程、醫學、教育界的精英。中國第一條京張鐵路的設計師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都是第一批歸國回來的留學生,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雖然第一批留學生沒有完成學業歸國,卻在國內掀起了留學浪潮。此後,自費留美、教會資助留美的學生數也連年增長。民國初年,中國留美學生數竟多達2500人,連我們熟悉的宋氏三姐妹都在此期間進行出國留學,可以說,第一批留美幼童外出留學的影響已經深植國民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