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在美國主導下,日本實行了以民主化、非軍事化為目標的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教科書的編寫、使用也隨之變化,小學到高中的教科書逐漸從「國定」過渡到「審定」,摒棄了軍國主義內容。然而,日本國內始終存在著否定歷史的思潮,並影響到學校教育。
日本文部科學省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日本出現了三次歷史教科書「改惡」事件,中國各界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對教科書「改惡」事件非常憤慨,但是,很多人對日本教科書的編寫內容和使用情況不甚了了,難以進行有針對性的駁斥。有鑑於此,本文以2013 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合格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為對象,在闡述日本教科書編寫、審定、選用制度演進的基礎上,分析其正在使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關於中日戰爭的書寫、敘事方式,客觀、全面地展示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使用及歷史教育的現狀,分析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與戰後民主化改革的關係,剖析日本歷史教科書「改惡」的社會原因。
至戰敗前,日本中小學教科書一律由文部省組織編寫,即「國定」教科書。20 世紀30 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中小學的修身、國語、音樂、美術等教科書中,充斥著歌頌士兵「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等宣傳軍國主義的內容。戰後美國主導了對日本的非軍事化、民主化改革。當時,由於戰爭剛結束,來不及編寫新的教科書,於是在1946 年1 月25 日,日本頒布了「塗抹教科書令」,要求塗抹掉教科書中的軍國主義內容。
1947 年3 月, 日本公布《教育基本法》,文部省根據《教育基本法》頒布《學習指導要領》,規定小學到高中的教學方針、教學內容和教科書審定標準等,日本進入民間可以編寫教科書的時代,形成 「國定」教科書與民間編寫、文部省「審定」教科書並行的局面。至20 世紀50 年代後期,小學至高中教科書全部由民間編寫,「國定」教科書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現在日本的小學到高中的教科書,由相關出版社根據《學習指導要領》組織編寫,完成後送文部科學大臣審定。文部科學省審定合格的教科書,出版社可在社會上進行廣告宣傳,爭取更多的學校選用。日本教科書的選擇、使用,因學校性質而異:公立學校由所在學區的教育委員會決定,國立或私立學校由校長決定。各校將選用的教科書名稱、數量等報給文部科學大臣,文部科學大臣告知各出版社發行數量。出版社根據選用數量印刷,送至選用的學校。
日本高中歷史課程有世界史A、B 和日本史A、B,其中A 是近現代史,B 是通史,學生必須在世界史A、B 和日本史A、B 中各選一門,A 為2 個學分(一個學分需要上35 節課,每節課50 分鐘),內容比較簡單;B 為4 個學分,授課時間和內容比A 多一倍,且B 的內容也比A 豐富。世界史B 和日本史B 是大學入學考試科目,所以選擇使用世界史B 和日本史B 的學校佔多數。
《學習指導要領》是概況性的,在教科書的編寫方式、內容詳略、歷史評價等方面沒有規定,這給編寫者留下了較大的發揮空間,也造成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上的差異。山川、實教、東京書籍、清水書院、明成社等五家出版社編寫的《日本史B》得到日本較多高中的選用,故本文以這五家出版社編寫的教科書為對象,重點對其中中日戰爭的內容、觀點進行梳理,分析日本歷史教育與教科書的編寫、使用狀況,揭示日本人的歷史記憶與歷史認知。
中日戰爭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內容,歷史教科書對此著墨較多,但是,各家出版社編寫的教科書,對其中的重要事件、重點人物的闡述以及基本史實評價等,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起點,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各歷史教科書對事件的原因、進程、結果等做了系統的論述,基本上承認了炸死張作霖、策劃「柳條湖事件」、扶植偽滿洲國、圖謀將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但是在具體書寫和歷史評價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認為是關東軍在奉天郊外擅自炸毀返回滿洲的張作霖列車,而後又在1931 年炸毀奉天郊外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道,並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開始軍事行動。片面強調關東軍與日本中央政府決策的差異,忽視關東軍與日本政府在向東北擴張上的一致性。
與山川出版社不同的是,實教出版的《高校日本史B》強調日本政黨、財閥、媒體等及相關右翼勢力與關東軍在侵佔中國東北上的一致性,即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國內就形成了高度的輿論一致。
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認為偽滿洲國的建立是「關東軍推進新國家建設」,有意模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性質,淡化戰爭責任。
清水書院出版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則將東北易幟與中國人民的收回利權運動渲染為「滿蒙危機」,認為這威脅到了日本的利益,從而為日本的侵略行徑開脫責任。
明成社的《最新日本史B》特別強調滿洲反日運動高漲,傷害日本僑民和權益事件增多,將中國政府實行革命外交,導致日本在中國利益受損作為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原因,淡化日本的侵略本質。
綜上所述,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書寫是基本符合史實的,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承認日本想把東北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指出偽滿洲國是傀儡政權等。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其中存在著避重就輕、減輕日本責任的傾向:例如將責任推卸給中國的排日政策、以「建設新國家」的理想粉飾關東軍在東北的侵略活動等。
(二)盧溝橋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學界在歷史敘述中常常將1931 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 年盧溝橋事變前這一段歷史稱為「滿洲事變」,將盧溝橋事變以後的歷史稱為「日中戰爭」。各教科書梳理了20 世紀30 年代中期的國際形勢及日本的對華政策,認為德意日三國同盟、華北事變、西安事變等,是盧溝橋事變爆發的重要背景。但是關於盧溝橋事變及其戰爭擴大的原因等,敘述則各有不同。
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強調日本政府迫於軍部壓力而增兵華北,中國也做出堅決抵抗的姿態,暗示盧溝橋事變演變為全面戰爭不僅有日本方面的原因,中國政府的對策也預示著戰爭不可避免地擴大。
實教的《高校日本史B》交代了日本沒有發表宣戰布告,就與中國進入全面戰爭狀態(日中戰爭)。其在介紹這段歷史時著墨不多,但信息量很大,為教師課堂教學留下了很大空間。
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則只是以簡短的文字,將盧溝橋事變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呈現出來。
清水書院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指出日本實際擴大戰爭卻沒有宣戰的原因,認為如果宣戰稱為日中戰爭,就會斷絕從美國等中立國輸入的石油等物資。
明成社的《最新日本史B》列舉了1937 年7 月末在北京郊外發生通州事件,8 月在上海發生的殺害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事件等衝突,認為盧溝橋事變後,中國人不斷製造事端,威脅了日本僑民的人身安全,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放棄「不擴大方針」。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這次事變在近代中日關係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各教科書對盧溝橋事變著墨不多,卻對事件的背景、影響等表述得十分清晰, 論述基本符合歷史事實,應該加以肯定。但在探討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政府很快改變「不擴大」方針的原因時卻有失偏頗,一些教科書認為日本是不得已而擴大戰爭,這無疑是在為日本的侵略行徑開脫。
(三)南京大屠殺及日軍暴行。日本歷史教科書對日軍暴行記述不多,比較而言,實教出版的《高校日本史B》記述的比較多,書中記述日軍12 月佔領首都南京,發生了被稱為「歷史之窗」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國民政府將首都從漢口遷移到重慶繼續抗戰。日軍面對中國軍民的抵抗,從1940 年到1943 年,在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三光作戰」。日本的731 部隊把基地建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進行細菌戰、毒氣戰等研究和實驗,3000 名中國人和俄國人成為實驗材料,在中國各地不斷實施細菌戰;在廣島縣的大久野製造毒氣彈,用於實戰;在中國國內生產鴉片, 在佔領地販賣等,教科書不僅敘述了南京大屠殺,還有毒氣實驗、使用化學武器、在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三光作戰」等,記述了侵華日軍屠殺、踐踏生命的罪行。
其他版本教科書對於日軍暴行的記載則相對較少: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對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只做了非常簡單的記述,書中記述佔領南京時,日軍殺害了包括女性、兒童在內的很多中國人,受到很多國家的譴責,而對南京以外地區日軍的戰爭暴行則隻字未提。清水書院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提到日軍在共產黨控制區域,不加區分地屠殺士兵和平民,實行掠奪、放火等。書中對日軍在抗日根據地的燒殺搶掠只做了非常簡要的敘述。
日本教科書對日本戰爭犯罪的敘述呈分化狀態,有的敘述比較詳細,有的只是一筆帶過甚至隻字不提。這也反映了日本學界、日本政府對侵華暴行存在爭議的實際情況。在敘述日軍暴行的教科書中,只有實教出版社直接稱為「南京大屠殺」事件,東京書籍、清水書院都用了「南京事件」的表述。山川出版社、明成社都沒有涉及南京大屠殺和日軍暴行。另外,所有教科書,都沒有涉及大屠殺的人數。
日軍在南京仙鶴門一次性殺死4000 名中國軍民(此數在日軍伊東正喜部隊寫真帖公布)
(四)日本侵華政策調整與扶植傀儡政權。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企圖速戰速決,然而中國全民族抗戰打破了日軍的戰略計劃, 日本政府不得不調整侵華策略。1938 年11 月30 日, 日本御前會議出臺《調整日華新關係的方針》,提出「在互惠的前提下,實行日、滿、華的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 等三原則,在此原則下,「建設東亞新秩序」。這改變了日本政府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方針。歷史教科書對這一政策調整及影響都做了敘述。
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的記載相對比較詳細:
1938 年末,日本政府聲明,戰爭的目的是建立日、滿、華三國聯合的東亞新秩序。國民政府要人汪兆銘(精衛)秘密離開重慶,1940 年統一各地傀儡政權,在南京建立了以汪為首的新國民政府。但是,由於汪政權缺乏實力,日本結束戰爭的政略失敗,國民政府從美、英的援蔣道路獲得物資繼續抗戰。
該書簡要介紹了日本「建設東亞新秩序」政策、汪精衛逃離重慶建立汪偽政權的過程。
其他教科書的記載則相對簡略,但除實教出版社的《高校日本史B》以外,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清水書院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明成社的《最新日本史B》等都對日本 「建設東亞新秩序」聲明的背景、內容、影響做了分析,認為日本調整侵華政策,扶植汪精衛政權。但是,汪偽政權缺乏實力,它的建立反而強化了中國人的抗戰意志,最終致使日本早日結束戰爭的計劃落空。山川出版社雖然沒有直接指出汪精衛政權的傀儡性質,但是認為汪精衛政權是將各地傀儡政權統一起來後建立的,自然不可能獨立自主。明成社還提到了《日華基本條約》,認為這個條約是日本支持汪精衛建立新政權的條件,也就不難理解條約內容是有利於日本的。
(五)中國抗戰的作用與日本戰敗投降。各教科書用較大的篇幅敘述太平洋戰場後期的情況、雅爾達會議、《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等內容。與前面對中日戰爭相關內容的書寫不同的是,各教科書對日本戰敗的書寫相似度很高。但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中提到9 月2 日, 在東京灣的美軍「密蘇裡號」艦上,日本政府以及軍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歷時4 年的太平洋戰爭結束。實教出版的《高校日本史B》中提到9 月2 日,日本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簽訂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這些敘述都只提到了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而不提中日戰爭,其他版本的教科書中的記載也基本相同,這是對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用的明顯低估和刻意抹殺。
日本近代奉行對外擴張政策,1945 年戰敗投降為其政策畫上了句號。各教科書認為日本戰敗投降主要是原子彈的作用。對於蘇聯出兵, 則強調蘇聯單方面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參加對日作戰,認為蘇聯「侵入」 了中國東北、朝鮮。各教科書都沒有闡述中國抗戰的作用。東京書籍、清水書院的教科書中提到日本戰敗,是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以來中日戰爭的結束,將日本戰敗與侵華戰爭的關係做了交代,但其並不認為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是打敗日本的重要原因,沒有將中國抗戰與太平洋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聯繫起來分析。教科書忽視中國抗戰的作用, 是日本學者歷史認知、歷史研究的真實反映。
總之,日本教科書編寫不可避免地帶有日本立場。在中日戰爭這部分內容中,教科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淡化甚至消除日本的戰爭責任,為侵略戰爭「洗白」的問題,關於戰爭的原因、戰爭的進程以及影響等, 都有責備中國排日、反日的內容,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
未完待續
本文摘自《中國國家歷史·拾伍》(東方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