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特輯 | 日本歷史教科書關於中日戰爭的書寫及評析(上)

2021-02-07 中國國家歷史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在美國主導下,日本實行了以民主化、非軍事化為目標的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教科書的編寫、使用也隨之變化,小學到高中的教科書逐漸從「國定」過渡到「審定」,摒棄了軍國主義內容。然而,日本國內始終存在著否定歷史的思潮,並影響到學校教育。


日本文部科學省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日本出現了三次歷史教科書「改惡」事件,中國各界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對教科書「改惡」事件非常憤慨,但是,很多人對日本教科書的編寫內容和使用情況不甚了了,難以進行有針對性的駁斥。有鑑於此,本文以2013 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合格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為對象,在闡述日本教科書編寫、審定、選用制度演進的基礎上,分析其正在使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關於中日戰爭的書寫、敘事方式,客觀、全面地展示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使用及歷史教育的現狀,分析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與戰後民主化改革的關係,剖析日本歷史教科書「改惡」的社會原因。





至戰敗前,日本中小學教科書一律由文部省組織編寫,即「國定」教科書。20 世紀30 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中小學的修身、國語、音樂、美術等教科書中,充斥著歌頌士兵「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等宣傳軍國主義的內容。戰後美國主導了對日本的非軍事化、民主化改革。當時,由於戰爭剛結束,來不及編寫新的教科書,於是在1946 年1 月25 日,日本頒布了「塗抹教科書令」,要求塗抹掉教科書中的軍國主義內容。


1947 年3 月, 日本公布《教育基本法》,文部省根據《教育基本法》頒布《學習指導要領》,規定小學到高中的教學方針、教學內容和教科書審定標準等,日本進入民間可以編寫教科書的時代,形成 「國定」教科書與民間編寫、文部省「審定」教科書並行的局面。至20 世紀50 年代後期,小學至高中教科書全部由民間編寫,「國定」教科書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現在日本的小學到高中的教科書,由相關出版社根據《學習指導要領》組織編寫,完成後送文部科學大臣審定。文部科學省審定合格的教科書,出版社可在社會上進行廣告宣傳,爭取更多的學校選用。日本教科書的選擇、使用,因學校性質而異:公立學校由所在學區的教育委員會決定,國立或私立學校由校長決定。各校將選用的教科書名稱、數量等報給文部科學大臣,文部科學大臣告知各出版社發行數量。出版社根據選用數量印刷,送至選用的學校。


日本高中歷史課程有世界史A、B 和日本史A、B,其中A 是近現代史,B 是通史,學生必須在世界史A、B 和日本史A、B 中各選一門,A 為2 個學分(一個學分需要上35 節課,每節課50 分鐘),內容比較簡單;B 為4 個學分,授課時間和內容比A 多一倍,且B 的內容也比A 豐富。世界史B 和日本史B 是大學入學考試科目,所以選擇使用世界史B 和日本史B 的學校佔多數。


《學習指導要領》是概況性的,在教科書的編寫方式、內容詳略、歷史評價等方面沒有規定,這給編寫者留下了較大的發揮空間,也造成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上的差異。山川、實教、東京書籍、清水書院、明成社等五家出版社編寫的《日本史B》得到日本較多高中的選用,故本文以這五家出版社編寫的教科書為對象,重點對其中中日戰爭的內容、觀點進行梳理,分析日本歷史教育與教科書的編寫、使用狀況,揭示日本人的歷史記憶與歷史認知。






中日戰爭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內容,歷史教科書對此著墨較多,但是,各家出版社編寫的教科書,對其中的重要事件、重點人物的闡述以及基本史實評價等,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起點,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各歷史教科書對事件的原因、進程、結果等做了系統的論述,基本上承認了炸死張作霖、策劃「柳條湖事件」、扶植偽滿洲國、圖謀將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但是在具體書寫和歷史評價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認為是關東軍在奉天郊外擅自炸毀返回滿洲的張作霖列車,而後又在1931 年炸毀奉天郊外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道,並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開始軍事行動。片面強調關東軍與日本中央政府決策的差異,忽視關東軍與日本政府在向東北擴張上的一致性。


與山川出版社不同的是,實教出版的《高校日本史B》強調日本政黨、財閥、媒體等及相關右翼勢力與關東軍在侵佔中國東北上的一致性,即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國內就形成了高度的輿論一致。


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認為偽滿洲國的建立是「關東軍推進新國家建設」,有意模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性質,淡化戰爭責任


清水書院出版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則將東北易幟與中國人民的收回利權運動渲染為「滿蒙危機」,認為這威脅到了日本的利益,從而為日本的侵略行徑開脫責任。



明成社的《最新日本史B》特別強調滿洲反日運動高漲,傷害日本僑民和權益事件增多,將中國政府實行革命外交,導致日本在中國利益受損作為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原因,淡化日本的侵略本質


綜上所述,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書寫是基本符合史實的,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承認日本想把東北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指出偽滿洲國是傀儡政權等。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其中存在著避重就輕、減輕日本責任的傾向:例如將責任推卸給中國的排日政策、以「建設新國家」的理想粉飾關東軍在東北的侵略活動等。


(二)盧溝橋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學界在歷史敘述中常常將1931 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 年盧溝橋事變前這一段歷史稱為「滿洲事變」,將盧溝橋事變以後的歷史稱為「日中戰爭」。各教科書梳理了20 世紀30 年代中期的國際形勢及日本的對華政策,認為德意日三國同盟、華北事變、西安事變等,是盧溝橋事變爆發的重要背景。但是關於盧溝橋事變及其戰爭擴大的原因等,敘述則各有不同


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強調日本政府迫於軍部壓力而增兵華北,中國也做出堅決抵抗的姿態,暗示盧溝橋事變演變為全面戰爭不僅有日本方面的原因,中國政府的對策也預示著戰爭不可避免地擴大


實教的《高校日本史B》交代了日本沒有發表宣戰布告,就與中國進入全面戰爭狀態(日中戰爭)。其在介紹這段歷史時著墨不多,但信息量很大,為教師課堂教學留下了很大空間。


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則只是以簡短的文字,將盧溝橋事變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呈現出來。


清水書院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指出日本實際擴大戰爭卻沒有宣戰的原因,認為如果宣戰稱為日中戰爭,就會斷絕從美國等中立國輸入的石油等物資。


明成社的《最新日本史B》列舉了1937 年7 月末在北京郊外發生通州事件,8 月在上海發生的殺害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事件等衝突,認為盧溝橋事變後,中國人不斷製造事端,威脅了日本僑民的人身安全,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放棄「不擴大方針」。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這次事變在近代中日關係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各教科書對盧溝橋事變著墨不多,卻對事件的背景、影響等表述得十分清晰, 論述基本符合歷史事實,應該加以肯定。但在探討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政府很快改變「不擴大」方針的原因時卻有失偏頗,一些教科書認為日本是不得已而擴大戰爭,這無疑是在為日本的侵略行徑開脫。



(三)南京大屠殺及日軍暴行。日本歷史教科書對日軍暴行記述不多,比較而言,實教出版的《高校日本史B》記述的比較多,書中記述日軍12 月佔領首都南京,發生了被稱為「歷史之窗」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國民政府將首都從漢口遷移到重慶繼續抗戰。日軍面對中國軍民的抵抗,從1940 年到1943 年,在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三光作戰」。日本的731 部隊把基地建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進行細菌戰、毒氣戰等研究和實驗,3000 名中國人和俄國人成為實驗材料,在中國各地不斷實施細菌戰;在廣島縣的大久野製造毒氣彈,用於實戰;在中國國內生產鴉片, 在佔領地販賣等,教科書不僅敘述了南京大屠殺,還有毒氣實驗、使用化學武器、在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三光作戰」等,記述了侵華日軍屠殺、踐踏生命的罪行。


其他版本教科書對於日軍暴行的記載則相對較少: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對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只做了非常簡單的記述,書中記述佔領南京時,日軍殺害了包括女性、兒童在內的很多中國人,受到很多國家的譴責,而對南京以外地區日軍的戰爭暴行則隻字未提。清水書院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提到日軍在共產黨控制區域,不加區分地屠殺士兵和平民,實行掠奪、放火等。書中對日軍在抗日根據地的燒殺搶掠只做了非常簡要的敘述。


日本教科書對日本戰爭犯罪的敘述呈分化狀態,有的敘述比較詳細,有的只是一筆帶過甚至隻字不提。這也反映了日本學界、日本政府對侵華暴行存在爭議的實際情況。在敘述日軍暴行的教科書中,只有實教出版社直接稱為「南京大屠殺」事件,東京書籍、清水書院都用了「南京事件」的表述。山川出版社、明成社都沒有涉及南京大屠殺和日軍暴行。另外,所有教科書,都沒有涉及大屠殺的人數。


日軍在南京仙鶴門一次性殺死4000 名中國軍民(此數在日軍伊東正喜部隊寫真帖公布)


(四)日本侵華政策調整與扶植傀儡政權。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企圖速戰速決,然而中國全民族抗戰打破了日軍的戰略計劃, 日本政府不得不調整侵華策略。1938 年11 月30 日, 日本御前會議出臺《調整日華新關係的方針》,提出「在互惠的前提下,實行日、滿、華的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 等三原則,在此原則下,「建設東亞新秩序」。這改變了日本政府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方針。歷史教科書對這一政策調整及影響都做了敘述。


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的記載相對比較詳細:


1938 年末,日本政府聲明,戰爭的目的是建立日、滿、華三國聯合的東亞新秩序。國民政府要人汪兆銘(精衛)秘密離開重慶,1940 年統一各地傀儡政權,在南京建立了以汪為首的新國民政府。但是,由於汪政權缺乏實力,日本結束戰爭的政略失敗,國民政府從美、英的援蔣道路獲得物資繼續抗戰。


該書簡要介紹了日本「建設東亞新秩序」政策、汪精衛逃離重慶建立汪偽政權的過程。



其他教科書的記載則相對簡略,但除實教出版社的《高校日本史B》以外,東京書籍的《新選日本史B》、清水書院的《高等學校日本史B》、明成社的《最新日本史B》等都對日本 「建設東亞新秩序」聲明的背景、內容、影響做了分析,認為日本調整侵華政策,扶植汪精衛政權。但是,汪偽政權缺乏實力,它的建立反而強化了中國人的抗戰意志,最終致使日本早日結束戰爭的計劃落空。山川出版社雖然沒有直接指出汪精衛政權的傀儡性質,但是認為汪精衛政權是將各地傀儡政權統一起來後建立的,自然不可能獨立自主。明成社還提到了《日華基本條約》,認為這個條約是日本支持汪精衛建立新政權的條件,也就不難理解條約內容是有利於日本的。


(五)中國抗戰的作用與日本戰敗投降。各教科書用較大的篇幅敘述太平洋戰場後期的情況、雅爾達會議、《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等內容。與前面對中日戰爭相關內容的書寫不同的是,各教科書對日本戰敗的書寫相似度很高。但山川出版社的《詳說日本史B》中提到9 月2 日, 在東京灣的美軍「密蘇裡號」艦上,日本政府以及軍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歷時4 年的太平洋戰爭結束。實教出版的《高校日本史B》中提到9 月2 日,日本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簽訂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這些敘述都只提到了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而不提中日戰爭,其他版本的教科書中的記載也基本相同,這是對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用的明顯低估和刻意抹殺



日本近代奉行對外擴張政策,1945 年戰敗投降為其政策畫上了句號。各教科書認為日本戰敗投降主要是原子彈的作用。對於蘇聯出兵, 則強調蘇聯單方面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參加對日作戰,認為蘇聯「侵入」 了中國東北、朝鮮。各教科書都沒有闡述中國抗戰的作用。東京書籍、清水書院的教科書中提到日本戰敗,是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以來中日戰爭的結束,將日本戰敗與侵華戰爭的關係做了交代,但其並不認為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是打敗日本的重要原因,沒有將中國抗戰與太平洋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聯繫起來分析。教科書忽視中國抗戰的作用, 是日本學者歷史認知、歷史研究的真實反映。


總之,日本教科書編寫不可避免地帶有日本立場。在中日戰爭這部分內容中,教科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淡化甚至消除日本的戰爭責任,為侵略戰爭「洗白」的問題,關於戰爭的原因、戰爭的進程以及影響等, 都有責備中國排日、反日的內容,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


未完待續

本文摘自《中國國家歷史·拾伍》(東方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近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波詭雲譎,跌宕起伏,其間有正常的往來,也有日本友人對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支持,但更多的是日本對中國的蠻橫侵略,尤其是1931~1945年期間日本對華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慘痛的記憶,也極大地影響到中日關係。雖然那場戰爭結束已七十餘年,但歷史問題對於現實中的中日兩國關係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 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而近十年來,俄羅斯形成了一種「公民民族主義」的新歷史教學觀。在此基礎上,俄羅斯的歷史教科書也是按照時間線性推進,俄羅斯本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同步教學。而在俄羅斯歷史教科書中,亞洲國家的歷史主要為中國、日本和印度,這和當今俄羅斯的外交戰略密不可分。在對中國歷史的書寫中,俄羅斯教科書將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歐洲所謂「中世紀」相互重疊,並且主要側重於科技和文化方面,比如四大發明、孔子與儒學、佛教、茶文化等等。
  • 論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中國方面表現的差異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 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來源:解放軍報「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第74個勝利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今世界,戰爭的根源並未根除,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軍國主義陰魂不散。
  • 日本文部省4月將審新歷史教科書 中韓反擊(圖)
    中國外交部堅決反對 韓國準備發起「外交戰」 專家稱日本一系列舉動在於謀求成為政治大國  據《參考消息》報導,4月5日日本文部省在時隔4年後將再次審定新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日前,新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曝光,送審本再次歪曲歷史,聲稱中日曆次戰爭責任都在中國,大肆煽動對中國的仇恨。
  • 讀這樣的教科書,學的都是假歷史
    又雙叒叕,日本又在教科書上「耍花招」!而日本在教科書上動手腳,早已不是第一遭!教科書事件:這些年日本都歪曲篡改了哪些歷史每隔4年的4月,日本都要出版重新審定的教科書,這也導致日本教科書事件層出不窮。日本國內的教科書並非由政府編寫,而是由多家民間出版社自由編寫、出版的,再由一地區教育委員會(公立)或學校(私立)自行選擇採用哪個版本。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本次活動由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承辦。按照疫情常態化防疫工作要求,本次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將手中的蠟燭敬獻在寓意著民族英烈浩氣長存的臥碑前,以表哀思。
  • 歷史不會忘記:汽車學院「九·一八」89周年紀念活動
    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從1931年到1945年大半中國被日軍踐踏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學院紀念戰爭雖已遠去但歷史不能忘記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主題手抄報2020年9月18日,學院團委舉辦了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手抄報展覽活動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今天下午受捐34件珍貴文物史料
    央廣網瀋陽9月16日消息(記者張靜 通訊員王添翎 白宇)今天下午,「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抗戰文物史料捐贈儀式」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多位文物收藏家和愛好者向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抗戰時期的文物、史料共計34件(套)。
  • 日本高中生的歷史考題:21世紀對華戰爭怎麼打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日兩國淵源極深,所以不妨在此對兩國的歷史考題稍作一比較。中國的高考題中問到,甲午中日戰爭中中方戰敗,為此中方賠款幾何,割地幾許?而日本考題是怎樣的呢?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的一道題:日本和中國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做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和中國開火,你認為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方面?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獲贈34件(套)文物史料
    原標題: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獲贈34件(套)文物史料社會各界捐贈的部分文物史料。 李浩攝9月16日下午,「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抗戰文物史料捐贈儀式」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石家莊精英集團革命文獻研究中心主任、資深歷史文獻收藏家詹洪閣向博物館捐贈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頒發的委任狀、1932年8月出版《新聞報》、1931年10月日本出版《日支戰爭記滿洲事變》等4件珍貴文物史料。
  • 參觀|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參觀||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坐落于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遺址的東南側,是國內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展館入口處牆面為大型浮雕《國難》。
  • 日本東京都教委決定用美化侵略戰爭的教科書
    更新時間:2004-8-27 10:47:03 日本東京都教委決定用美化侵略戰爭的教科書  新華社東京8月26日電(記者 吳谷豐) 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26日決定從明年4月起在東京都臺東區白鷗高中附屬初中採用「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主編的歷史教科書。
  • 日本、俄羅斯和越南的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述對越反擊戰的?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讓越南體驗了一把什麼叫從實力上碾壓,也讓越南明白我們的實力,反擊戰中我軍僅用28天時間就重創了對方數萬人,很好的打擊了越軍的囂張氣焰。也是中國向世界證明自己實力的一次戰役,歷史證明效果顯著。
  • 中日文版《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同時在中國與日本出版
    由中日兩國政府主導、兩國學者參加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項目」,歷經8年的研究、交流、論爭、定稿,終於在2014年年末以《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中日文書籍的形式,同時在中國與日本出版。
  • 回首甲午中日戰爭,浴血奮戰,我們應當銘記歷史
    在如今中國的地位在世界上可謂是響噹噹,但我們又是否知道現在的好日子都是過去的那些英雄們為我們打下來的。如今已是2018年距離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24年,但在這場戰爭中發生了什麼?結果是什麼?都值得我們去細細考量。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
    2020年12月13日,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致敬英烈 守望和平」為主題,與全國多家抗戰主題紀念(博物)館同步舉行悼念活動。本次活動由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承辦,來自社會各界代表及普通市民200餘人參加了此次公祭日悼念活動。
  • 臺獨歷史教科書到底長啥樣?
    兩岸在政治上的握手將統一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然而臺灣方面在文化上的動蕩令人擔憂。近日臺灣「教育部」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去臺獨化」爭議,之前觀察者網已經多次報導。兩岸攜手需要文化歷史上的共識。臺灣時評人張方遠(編有《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特別為觀察者網撰文,梳理臺獨歷史教科書的歷史。臺灣有志之士的聲音值得兩岸各方傾聽。】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主題活動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主題活動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活動」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大家向臥碑敬獻花束。本版圖片均由遼瀋晚報首席記者查金輝攝遼瀋晚報記者朱柏玲報導 9月3日,「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眾館聯動守望和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活動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
  • 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
    甲午中日海戰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 >反覆地讀過一顆激昂的少年中國心也被反覆折磨和蹂躪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難以卒讀的一頁在大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反覆地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