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陶瓷行業:隨著兩國交流逐漸密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

2020-12-23 騰訊網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日雙方雖然是鄰國,但是兩國卻各有各的文化特色,這種差異也導致了陶瓷產品的不同,中日陶瓷交流經歷了初期日本對中國陶瓷進行的學習

在我國各個朝代兩國在陶瓷上的交流都非常頻繁,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日本的陶瓷行業開始逐漸發生變化,兩國在陶瓷上的變化也逐漸具有各具特色的發展,兩國在陶瓷上的風格差異也逐漸變大,本文將探討文化視角與歷史觀照下的中日陶瓷交流。

一、相互交流,相互成長

中日陶瓷文化的交流,受古代中國的影響,日本的陶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風,但是在日本陶瓷業中也一直保持著大和民族特有的精神傳統,在吸收中國陶瓷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入自己本國的元素。

隨著中日兩國的交流逐漸密切,兩國的陶瓷行業也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

1.陶瓷發展各有千秋

中日兩國陶瓷的製造行業都發展的比較早,在早期兩國的瓷器也相差無幾,隨著朝代的發展中國已經完成了從陶器時代向瓷器時代的過渡,已經具有生產優質瓷器的水平。

中國瓷器在隋唐時期也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狀態,在裝飾圖案、燒制、做工都做的非常完美,造型優美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喜歡。

但是日本在陶瓷方面的進步卻不如中國,日本直到七世紀仍然處於一種低工藝的陶瓷生產水平,但是這時期的陶瓷卻十分具有日本的本土特徵,直到日本進入技術革命時期,大量的外來的匠人來到日本,給日本的陶瓷行業帶去了全新的技術,其中就包括中國的陶瓷生產技藝。

日本陶瓷業逐漸崛起,進入到外銷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關係。雖然日本的陶瓷技藝已經相對成熟,但是相比隋唐時期的陶瓷燒制,還是有較大的差距,但是卻標誌著日本陶瓷技術已經基本完善,一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在日本已經基本不存在,為日本之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陶瓷服務於茶風

在隋朝時代,中國的陶瓷行業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程度,隋朝的"南青北白"瓷器更是享譽大江南北,也是唐朝茶風最盛行的時候。

當時唐朝的嶽州窯青瓷因為製作茶器而盛行,被世人稱為茶窯之首,因為嶽州窯與橫河比較近,當時嶽州窯的瓷器很多都是從這裡發出,跟隨日本的商隊到達日本。

隨著商隊的來往,嶽州窯的青瓷也搭建著日本對飲茶之風的喜愛,大量的瓷器流入日本。

日本對於嶽州窯的青瓷也是非常喜愛,開始大量的增加需求量,嶽州青瓷與日本商隊之間也達成了密切的合作,成為一種商業貿易,每次都會帶來大量的訂單,嶽州青瓷在輸入日本的瓷器中也是佔據絕大部分

嶽州青瓷不僅被日本愛茶人士喜愛,同時嶽州青瓷的輸入也對日本的陶瓷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時間日本陶瓷製藥業也都爭先恐後的模仿嶽州青瓷。

隨著日本對於飲茶風尚的興起,人們對於青瓷茶器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加強,日本就出現了嶽州青瓷的替代品"平安綠釉陶瓷"

二、日本流行的中國風

中國的陶瓷水平領先了日本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隨著中日雙方交流越來越密切,日本的陶瓷水平也逐漸縮小與中國的差距,中國的瓷器在日本仍然受歡迎,也引起了日本陶瓷行業的一股中國風,日本這個時期也被成為全面吸收中國風的階段。

1.日本盛行的中國風

隨著日本與周邊鄰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日本的燒陶技術也已經遍布日本各地,其中須惠器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代表,日本的陶器也已經充斥著日本的禮儀、陪葬和生活用具,質量也優質。

此時的中國也已經進入了大唐盛世階段,"南青北白"的陶瓷業也分別代表中國制瓷行業的最高水準,唐三彩憑藉著獨特的色彩和造型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到了日本的奈良時代,中國大唐文化也進入日本,日本的貴族非常喜歡中國的陶瓷,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唐三彩,奈良時期的陶瓷也迎來一種中國風,大量的陶瓷行業開始模仿中國瓷器的色彩和造型,成為日本陶瓷業普遍的現象。

唐三彩表現出的富貴華麗正好是日本貴族階級想要展現的狀態,自然非常受歡迎,唐三彩傳入日本之後,也讓日本貴族非常傾慕。

這種外在刺激和內在的需求,讓日本陶瓷開始模仿中國的唐三彩,本在模仿過程中加入自己本國的元素,燒制出由綠、褐、白顏色為主導的"奈良三彩"

雖然奈良三彩是模仿唐三彩進行燒制的,但是卻和唐三彩有較大的差異,唐三彩靠著亮麗的色彩和較高的光澤而展現,日本的奈良三彩比較暗淡,色彩並不是那麼光麗,這也是兩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差異所改變的。

唐朝的唐三彩憑藉著,華麗的造型和亮麗的顏色毫無保留的展現出唐朝的氣度,奈良色彩則是在表現大和民族的高貴華麗以及含蓄內斂的氣質,從而形成集聚日本色彩的陶瓷製品。

2.日本瓷器對中國的仿製

當日本進入平安時代時,唐朝的唐三彩已經開始逐漸衰弱,在日本的唐風也逐漸暗淡,平安時期的貴族們開始逐漸新興起一種全新的唐風形式,就是受唐朝的嶽州青瓷影響的。

恰好趕上中國茶道盛行的時期,當時唐朝的嶽州窯青瓷因為製作茶器而盛行,被世人稱為茶窯之首,因為嶽州窯與橫河比較近,當時嶽州窯的瓷器很多都是從這裡發出,跟隨日本的商隊到達日本。

青瓷進入日本之後,又再一次受到了貴族階層的喜愛,嶽州瓷窯對日本的輸出量也日益劇增,到了唐朝末期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主流,加上日本興起的茶道越來越多,對嶽州青瓷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嶽州青瓷對日本的陶瓷業再一次產生了重創,引起了貴族的驚嘆,加上平安貴族飲茶之風的興起,以茶器為代表的青瓷成為日本需求量最大的陶瓷器物。

因為有奈良三彩的技術工藝,日本開始這種情況下,再一次模仿嶽州青瓷,這個時期日本的"平安綠釉器"就這樣產生了。

跟奈良三彩一樣,平安綠釉器也加入了大和民族的審美觀念,在日本貴族階層流傳開來,人們開始用"平安綠釉器"代替嶽州青瓷,但是日本的飲茶之風卻因嶽州青瓷的造型所改變,平安綠釉器也在跟隨這種風尚在造型上一直延續嶽州青瓷的造型。

三、中日陶瓷互助成長

隨著日本陶瓷業的發展,日本的陶瓷已經具有相當獨立的水平,也開始逐漸根據自己的審美來創造新的瓷器。

雖然日本陶瓷已經與中國有較大的差別,但是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卻是主動的,日本在取捨之間成立了自己的陶瓷特點,不可否認的是,日本陶瓷業的根基是來自於中國的。

日本陶瓷對陶瓷風格的吸收

日本此時的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開始直接進行商品生產和售賣,日本的陶瓷行業也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日本各地的瓷窯開始紛紛崛起,形成了日本陶瓷行業最鼎盛的時期,日本陶瓷行業也在不斷摸索著符合大和民族的審美標準,和使用習慣,在造型上也開始逐漸注重實用性。

在宋朝時代,德化白瓷和景德鎮白瓷開始進入日本,日本的瓷窯開始對這兩個白瓷的特徵進行模仿和吸收,到了鎌倉時代,日本的瓷窯開始模仿宋朝的梅瓶和水注造型,在裝飾方面則是以日本裝飾圖案為主,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

日本也並非所有瓷窯都在模仿中國,只有其中一兩個在模仿唐宋的陶瓷,日本對於中國陶瓷的學習也一直停留在技術層面,在裝飾風格上仍然以自己國家為主。

從眾多陶瓷商品中可以看出,日本陶瓷一直在不斷摸索著自己的風格,在造型上也開始以實用性為主

2.中日雙方的陶瓷差異

日本的陶瓷開始具有本土特徵,對於審美層面的追求開始逐漸減少,在一些茶器上可以看出,陶瓷多以純色為主,注重實用性。

與中國追求審美的愉悅不同,日本的陶瓷開始帶有大河民族的性格特徵,開始注重與自然界的聯繫,並在造型上以大自然中真實出現的狀態為主,注重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散發出寧靜的韻味。

與日本不同,中國開始注重審美的發展,從圖案中表現自己細膩的情感,開始在陶瓷上表達自己的感受,中國的制瓷工藝也開始為審美所服務,開始注重整體的感覺,形成了以審美為表現的中國色彩,

日本的陶瓷創造表達的是對自然的一種反射,不把情感加入到陶瓷當中,把陶瓷創作交給大自然,遵循這種隨機性,此時的陶瓷業最具有藝術魅力。

結語

日本的陶瓷已經從最開始的模仿開始進入自己的領域,自從清朝以後兩國的陶瓷交流就開始呈現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中日陶瓷的特徵也開始逐漸分離開來,兩國的陶瓷都在為本國的變化而服務,雖然兩國不同的審美特點和民族性格造就了不同的陶瓷水平,但是卻都是本國精神的一種展現。

相關焦點

  • 2019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暨陶瓷文化交流論壇在東京舉辦
    東友 攝中新網東京5月14電 矅變、油滴、兔毫、烏金等各種品相建盞以及其它陶瓷精品14日亮相東京多元文化會館。由中國·福建文化海外驛站(日本站)、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主辦的2019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暨中日陶瓷文化交流論壇在此舉辦。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總領事詹孔朝及旅日僑界、日本文化界人士等150多人出席。
  • 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在東京開幕
    人民網東京5月14日電(記者 劉軍國)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聯展暨中日陶瓷文化交流論壇14日在東京開幕,中日兩國文化界人士150多人出席。 此次聯展展示了包括中國建盞在內的200多件中日兩國陶瓷精品。兩國與會人士紛紛表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相近。
  • 日媒:細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日兩國交流
    日媒:細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日兩國交流 2014-12-24 15:28:44在中日這兩個不同的國度,在這一天,「冬至」二字讓兩國相連相通。  文章摘編如下:  在日本,從中國傳入的二十四節氣在現在依然通用,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芒種、霜降,還是春分、雨水,二十四節氣的48個字在中文和日語中是完全相同的。  古代日本曾將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日本的近世文化中稱冬至為「唐の正月」,可見其到中國的深刻影響。
  • 「盤點」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日本則進入令和新時代,同時2019年還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這一年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都非常頻繁。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中日兩國需相向而行(專家解讀)
    為了實現中日已經形成共識的「戰略互惠」,除了雙邊議題之外,還要在一些國際性問題上積累務實合作。借中國主導的廣域經濟圈構想「一帶一路」推動合作或將成為實現戰略互惠的試金石。   美國《外交官雜誌》刊文稱,2018年是中日籤署「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兩國似乎都有意利用周年紀念來實現和解。在談到雙邊關係朝著積極方向轉變時,中日領導人都深表同意。
  • 電影,打動中日兩國民眾心靈的跨文化交流
    中日之間的電影交流,是兩國民眾跨文化的心靈交流,其影響深厚而長遠。」《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近日在參加「第12屆SGRA中國論壇:中日電影交流的可能性」研討會上表示。  在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刈間文俊教授和《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共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電影交流的歷史,暢談了中日兩國電影對兩國民眾的影響。
  • 中華網攜手吉大、CRI日語部成功舉辦中日文化交流沙龍
    傅羽弘教授介紹說,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有需求進行主動交際,另一個方向是情形是被動的,就像當初日本向中國學習,正呈現出一種主動向大陸文化學習的態勢。但是在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化的學習呈現了一種被動形勢。傅教授表示中日文化交流說起來源遠流長,從公元前300年,日本的民生時代,到現在2000多年。
  • 徐克丨日本符號學的發展與中日符號學界的交流
    同處於漢字文化圈的中日兩國,在學理基礎上本來就具有深厚的淵源,中日符號學界之間的交流也必將促進雙方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本文對日本符號學發展歷程的探討,將有助於國內符號學界加深對日本符號學研究現狀的了解。關鍵詞日本符號學;跨學科研究;東亞符號學1 符號學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日本自古以來就善於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這在西方文藝理論的譯介上也表現明顯。
  • 古典與現代對話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開幕
    >本報訊 (記者 陳士奇/文 通訊員 王雙季 李宏圖/圖)11月9日上午,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在德化縣洞上陶藝村開幕,來自國內外的陶瓷藝術家代表以及相關行業代表等10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一套合作圖書所折射的中日交流40年
    今年是中日兩國建交史上一個特別的年份。自1972年兩國恢復邦交正常化以後,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正式締結,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奠定了兩國友好交往的政治基礎。更重要的是,這一年中國啟動了改革開放,面向世界的一扇大門逐漸開啟,此後40年再未關閉。
  • 2020年首屆線上中日機器翻譯論壇圓滿落幕
    本屆論壇由小牛翻譯、哲賢翻譯、日本莫邦富事務所、東日本漢語教師協會聯合主辦,日本《中文導報》、中國《猗園瀛談》協辦,來自中日兩國的翻譯領域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近200人參加了此次線上會議,共同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讓機器翻譯更好地服務中日兩國的文化與經濟交流。
  • 中日兩國古箏音樂的異同
    箏在日本逐漸由宮廷貴族流傳到民間,並且繼續發展著。兩國的古箏音樂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相互聯繫著,但是也因歷史、文化、地理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箏的弦制在歷史上變化很大,有五弦至十六弦不等。其中,十二弦、十三弦箏是歷史土應用*廣泛,影響時間最長的弦制。中國傳統箏曲,所用的弦制, 是明清時期流行的十六弦箏以及傳統延續下來的十三弦箏。
  • 胡錦濤晤菅直人 強調把握中日關係正確方向
    胡錦濤強調,中日兩國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是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選擇。雙方應該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定的各項原則,牢牢把握中日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努力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沿著健康穩定的軌道向前發展。胡錦濤指出,雙方應共同努力,持之以恆開展民間和人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 中日兩國交往最絢麗的紐帶是什麼?他們的故事告訴你
    &nbsp&nbsp&nbsp&nbsp6月12日下午,日本大阪市太閤園內響起了日本樂器三味線演奏的中國傳統音樂《茉莉花》,中日友好交流故事會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開講。來自廣東和日本高新科技企業、電商、交通運輸、動漫、傳統文化、民間交流等社會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述說關於兩國友好交流的故事。
  • 2007中日青年交流座談會(實錄)
    他媽媽回答他,孩子,我看了,我認為你的演講講得很精彩,你講出了心裡的話,溫家寶總理講我從小的時候媽媽教育我要講真話,講心裡話。這次訪問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開始講心裡話,這是第一步,這是好的現象。  我講這段意思的是希望在中日關係已經先好的發展勢頭,正在向好的方向於是的時候,希望我們的年輕人,青年同學們,也順應溫總理的精神,講心裡話。
  • 周慧珺書法藝術研究院應邀參加第二十四回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
    【快訊】周慧珺書法藝術研究院應邀參加第二十四回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滿山楓葉紅遍,愛知縣的秋天被紅楓點燃,在這美麗的季節,第二十四回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隆重舉行。11月12日上午,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在愛知縣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中日兩國百餘位書法同仁一同參加了本次開幕式。
  • 【高端交流】中日和合文明論壇召開!劉延東、福田康夫、郝平...
    北京大學會場 劉延東指出,回首中日2000年的交往史,和平友好構成了兩國人民心中的主旋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人文交流全面發展,呈現官民並舉、多渠道多形式的繁榮局面。無論國際局勢如何演變,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的大方向不能變。雙方應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積極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順應時代潮流,放眼地區和世界,共同助力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東方智慧。 劉延東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開始親身參與中日人文交流的難忘經歷,表示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 中日友好醫院舉辦中日醫學交流論壇
    希望此次中日醫學交流論壇的舉辦,為兩國專家提供了一個能夠廣泛交流學術研究成果的平臺,夯實和深化醫學領域交流成果,鞏固長久的合作關係和友誼,以促進兩國衛生事業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孫陽院長希望通過藉助交流平臺,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交流和探討,彼此建立起長久的聯繫合作關係和友誼,進一步促進兩國醫學領域的協作和融合,為下一步的發展提供啟示。
  • 我國建築陶瓷的發展和開發趨勢
    隨著西山窯業、泰山磚瓦、德勝窯業等企業的建立,中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築陶瓷製品(陶瓷牆地磚)的製造,但發展速度十分緩慢。  新中國成立後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30年時間裡,建築陶瓷進入了持續發展的階段。西山釉面磚廠、景德鎮陶瓷廠、瀋陽陶瓷廠、唐山建陶廠等大企業紛紛成立。在20世紀50年代的10年裡,建築陶瓷磚產量迅速增加,生產工藝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親歷中日文化差異 感受兩國環保差距
    在東京參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閉幕式後,代表團分為7個分團,分赴日本各地,與日本各界進行深入交流。     青少年是各自國家最好的大使    「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閉幕式12日在東京的學習院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