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2020年5月29日北京時間20點(東京時間21點),首屆線上中日機器翻譯論壇通過網絡會議軟體舉行,在與會者歷經兩個小時的熱烈討論與交流中,本次論壇圓滿落幕。
本屆論壇由小牛翻譯、哲賢翻譯、日本莫邦富事務所、東日本漢語教師協會聯合主辦,日本《中文導報》、中國《猗園瀛談》協辦,來自中日兩國的翻譯領域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近200人參加了此次線上會議,共同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讓機器翻譯更好地服務中日兩國的文化與經濟交流。
著名經濟評論家、作家莫邦富
著名經濟評論家、作家莫邦富主持了開幕式,他說:「機器翻譯已經發展到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程度了。儘管目前還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就像火車當年問世時,還趕不上馬車的速度,可如今已經進化到了磁懸浮列車這樣超高端的交通工具了。所以,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機器翻譯這個新領域。而中日兩國又是極為重要的鄰國和經濟合作夥伴,需要信得過的語言交流工具,這也是我提議舉辦這次論壇的初衷。」
原日本國駐重慶領事館總領事瀨野清水致辭時表示,如今機器翻譯發展日新月異,很多國家的旅遊景點可以用機器翻譯,而且翻譯得很好,可以說機器翻譯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隨著科技的進步,翻譯行業也逐漸科技化,希望未來可以利用人機結合跨越語言障礙,讓機器和翻譯者互相幫助、共同完成翻譯任務。
原日本國駐重慶領事館總領事瀨野清水
隨後,圍繞「從中日交流看機器翻譯的市場需求」這一主題與會嘉賓作出精彩發言。
日語自由譯員楊宏帥從年輕譯員的角度提出了她的觀點。她認為,機器翻譯+人工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在譯員專業知識儲備足夠的情況下,做好譯前譯後編輯工作,可以將時間和成本最小化,如果譯員駕馭起機器翻譯,語言服務工作將會事半功倍。
大連理工大學孫成志副教授則從中日機器翻譯在翻譯碩士教學中的應用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表示,翻譯技術在MTI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但現階段各高校中翻譯技術的學習與翻譯實踐的課程相脫節,在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應用型性翻譯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又要培養他們的「翻譯技術」以及「翻譯管理」的能力。
大連哲賢翻譯總經理毛偉從語言服務企業的角度總結了中日機器翻譯在實踐中的應用,他表示,譯者要學會通過技術手段指導機器翻譯,比如「人工翻譯+機器輔助翻譯(CAT)+機器翻譯」這種模式將是提升譯者翻譯效率的最有效手段。要想讓機器更加高效地幫助譯者完成翻譯任務,譯者需要學習指導機器翻譯做事情。
小牛翻譯總裁張春良從市場需求的角度闡述了他的觀點。他提到,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機器翻譯是一個剛需。隨著2016年以來神經機器翻譯系統的異軍突起,從機器翻譯的國內外用戶類型看,包括專利翻譯、新聞瀏覽、跨境電商、輿情分析、出境遊等多個領域,機器翻譯產業應用的需求正在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對於輔助人工提高翻譯效率和需要快速甚至實時完成的大數據翻譯任務,機器翻譯是完全可用的、並且正在發揮巨大作用。然而,機器翻譯也存在兩個 「不可用」:需要「雅」級別的翻譯場景、翻譯錯誤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的翻譯場景,機器翻譯還是不可用的。小牛翻譯作為一個深耕機器翻譯領域四十年的團隊,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初心,將繼續專注於機器翻譯技術的研發,為大家提供更高質量的機器翻譯「發動機」,賦能包括中日在內的各種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流。
機器翻譯產業應用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底層技術做支撐。小牛翻譯技術總監杜權採用示例方式講解了不同發展階段的機器翻譯技術,包括早期基於規則的機器翻譯技術、到基於實例、基於統計以及最新的神經機器翻譯技術。此外,他還提到,機器翻譯技術本質上是一種等價轉換技術。除了能讓機器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它還能做很多其它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做文字校對系統,甚至是寫對聯、寫詩歌。
論壇的第二部分是由莫邦富主持圓桌討論。參加討論的嘉賓包括日本大學教授東日本漢語教師協會會長吳川、原上海東方網海外日文版總監章坤良、旅日詩人翻譯家美國華文作家協會理事荻野目櫻、旅日詩人、翻譯家趙晴以及小牛翻譯技術總監杜權,圍繞「翻譯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將機器翻譯更好地用在文學作品翻譯中」兩個主題展開深度探討交流,嘉賓們各抒己見,精彩觀點層出不窮,將論壇推向高潮。
日本大學教授東日本漢語教師協會會長吳川
吳川表示,如何高效利用機器翻譯,讓機器汲取人的知識是關鍵,譯後的母語修正也很重要。他指出,想讓機器更好的幫助人類去工作,那麼就要指導機器去學習,把人懂得的知識讓機器去習得,讓機器更智慧,讓人機更好的合作創造更大價值。
旅日詩人、翻譯家趙晴
趙晴則從譯員的角度表示說: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是有創作背景和作家個人的語言風格的,具有我們常說的「韻味」,機器可以翻譯出字面的意思,但是對於引申出來的含義、「韻味」這類境地,目前機器還是無法勝任,希望未來機器也能讀懂小說,隨著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期待這一天可以早日到來。
旅日詩人、翻譯家荻野目櫻
荻野目櫻也表示贊同這樣的觀點,她說,文學作品往往是有感情的,而機器並沒有。總體而言,雖然機器翻譯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機器翻譯出來的譯文讀起來會顯得生硬,有時候會犯一些諸如把雙重否定句直接翻譯成完全否定句這樣的原則性錯誤,甚至在譯文中會莫名其妙地簡單複製原文中的某些部分。
原上海東方網海外日文版總監章坤良
章坤良根據他長期在國內媒體日文版工作的經驗發言說,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翻譯已經可以很好地落地應用,目前在新聞領域機器翻譯已經有較大進步,希望未來機器翻譯可以達到更高的水準,從整句再到整段再到篇章逐步實現「信達雅」的水平。
最後,莫邦富總結說,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及全球快速蔓延,確實給蓬勃發展的經濟的全球化帶來較大影響,但無論如何,包括機器翻譯在內得科技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進步使世界各國結合得更加緊密了。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政治、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頻繁,相信本屆論壇的召開能夠進一步有效地促進對機器翻譯技術的利用,讓機器翻譯在加強中日兩國經濟及人文交流的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廈門精藝達旗下的譯直播為本次論壇提供了獨家視頻直播服務,讓當天無法參加論壇眾多觀眾也能同樣獲得論壇的精彩分享。(原標題:2020年首屆線上中日機器翻譯論壇圓滿落幕)
來源: 中文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