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這些古代建築類型從構造形式到使用功能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承擔著不同的作用。同時,因歷史事件或詩詞歌賦的「加持」,也出現了一些非常有名的亭臺樓閣,比如「亭」中的醉翁亭和愛晚亭,比如「臺」中的銅雀臺和琅琊臺,但最為國人所知的應該是江南三大名樓了。
題目是四大名樓,為何又要說江南三大名樓呢?因為四大名樓的爭議較多,而江南三大名樓卻毫無爭議,就是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以及湖南岳陽的嶽陽樓。這三座名樓可以說都是因詩文而成就名聲,但在建築風格上也是各領風騷,名列江南三大,可謂名副其實。不過,既然是三大名樓,為何卻出現了一個「閣」呢?
其實在古代建築中,樓和閣本是有區分的。一般來說建築超過兩層即為樓,樓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至漢代已可建造三層樓。樓既可以是住人的,比如出現於官宦人家的繡樓,也可以是承擔軍事或社會功能的,比如城樓和箭樓、鐘樓和鼓樓。在和平年代,更多地出現在娛樂休閒和其它領域,比如戲樓、藏書樓和藏經樓等等。
三大名樓中的樓來歷各有不同,但最終都成為了登高遠眺的觀景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最初是吳國在夏口城用於瞭望守戍的「軍事樓」,三國歸晉後,逐漸成為觀景樓;同樣建於三國時期的嶽陽樓,最初是魯肅的「閱軍樓」,晉代被毀,南北朝重建後成為觀景樓。
和樓龐大的「家族」相比,閣最初沒有那麼多的用途,體量也較樓小巧。早期的閣和樓不同的一點是四面皆有窗。而在建築結構上,有沒有暗層是區分閣與樓的重要特徵。暗層指閣的內天花板與上層樓板間的結構層,比如滕王閣臺座以上的主閣為三層帶迴廊建築,內部則有七層,也即明三暗七的結構。
樓和閣都為復層建築,在隨後的發展中,兩種建築形式的區別越來越小,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最後歸為一類建築形式--樓閣。所以江南三大名樓中出現一個「閣」也就不奇怪了。實際上,比較出名的「閣」,比如湖南長沙的天心閣和浙江寧波的天一閣,從外觀上看,一般人很難說出它們為何是閣而不是樓。
作為中國最古老圖書館的天一閣,和作為長沙文運昌盛標誌的天心閣,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一點都不比滕王閣差,但為何沒能進入「江南三大名樓」?大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膾炙人口的詩文「助攻」。人人皆知《滕王閣序》的作者是王勃,但很少人知道修建滕王閣的滕王是唐太宗的弟弟。
事實上,黃鶴樓和嶽陽樓也都是樓以文興,人以樓名。「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兩句詩讓一座冷冰冰的建築頓時有了文藝範兒,崔顥也由此成了暫時壓李白一頭的著名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僅憑這十四個字就拔高了一座樓的境界,也成就了一代文學家和政治家。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和江南三大名樓類似,有一座北方的樓也因詩文成名,並一度躋身於「四大名樓」之列,這座樓就是山西永濟的鸛雀樓。鸛雀樓自北周建成後在黃河岸邊矗立了七百多年,於1222年毀於金元之間的戰火,因而在其後的「四大名樓」中一度缺位。
2002年,四簷三層的仿唐建築新鸛雀樓在永濟市蒲州鎮落成。與曾在現當代重建的黃鶴樓和滕王閣一樣,新鸛雀樓也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電梯直達頂樓,登樓後遠觀黃河而極目遠舒。但此時想重歸「四大名樓」的鸛雀樓,卻發現自己的那個位置已經被另一個北方的樓閣佔有。
這個樓閣和滕王閣一樣,也是以閣之名,入「四大名樓」系列。實際上蓬萊閣要比包括鸛雀樓和江南三大名樓在內的許多樓閣成名更早,而且憑藉海外仙山的傳說聞名於世,不靠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來加持,因為它有更有來頭的角色加持。史冊記載「漢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
蓬萊閣初建於北宋嘉祐六年,一千多年來,這座名樓不斷加蓋擴建,至今已經成了規模空前的古建築群。除了蓬萊閣,這個建築群還有天后宮、三清殿、呂祖殿、龍五宮和彌陀寺五個組團,與其說是樓閣,不如說是道觀。不過,從嶽陽樓到滕王閣,從黃鶴樓到鸛雀樓,維修或重建後,哪一個不是可以讓遊客逛個大半天的宏大建築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