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父親中風偏癱兩年:一輩子要強,卻在這個病前「認輸」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騰訊醫典 

父親已經中風兩年零三個月了。

在這場和疾病的對抗裡,那個要強的、如山一樣的男人終究還是敗下陣來,他妥協了,變得沉默寡言,選擇認命。

他最終沒能實現生活完全自理——連脫上衣、洗澡這種最基本的動作,都只能在母親的幫助和攙扶下完成。

一個充滿生活熱情的人,一夜之間被病魔收繳了健康,從希望到絕望,從健步如飛到掙扎痛苦,我眼睜睜地看著父親被疾病一點點摧殘和吞噬。

「撐了一整夜,永遠的遺憾。」

2018年9月1日,我永遠都記得這一天。

一大早,接到老媽的電話,說父親腦梗住院了。

「昨天夜裡,你爸有些嘔吐難受,手也有些麻,當時以為是腸胃炎沒在意,早上醒來就不能動了。」

我趕緊請了假,匆忙買上火車票趕回老家。

當看到病床上精神狀態還不錯的父親時,我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上網搜索,查了下醫生口中的「腔隙性腦梗塞」這個詞,看到網站上的描述,我還有點樂觀,輕鬆地告訴老爸:這病啊,一般半年後就可以恢復了!

他聽完明顯鬆了口氣,也覺得這個病很普通,吃點藥,最多住一段時間院就好了。

現在回想起來,疾病這個事,真不是自己隨便上網一搜就能解決的,後來的結果也證明,中風這個病,和當初的樂觀預期相差甚遠。

其實,中風是在中老年人中極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是威脅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如果出現面癱/口角歪斜、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清任意一種徵兆時,一定要第一時間撥打120就醫。

而一旦錯過了黃金搶救時機,想要康復太難了……

(母親每天早上陪老爸在樓下散心)

父親中風後,右側身體偏癱了。

現在,他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體會習慣性左傾,幾乎將整個身體的重量都壓在撐拐杖的左手上,一般走五分鐘就要停下休息。

我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如果繼續維持現在的姿勢,左側身體會極度疲勞,而癱瘓的右側手腳則會逐漸萎縮,直至喪失運動能力。

但每一次走路,他還是要別人不斷提醒他調整重心向右。凡是要用右手的地方,他總會想辦法左手代勞,日常生活中幾乎忘了自己還有右手存在。

其實父親只是擔心自己站不穩,他覺得自己腿很僵硬,一邁步就感覺要摔倒。

醫生解釋說:父親的右側肢體各個關節狀態正常,基本沒有肌張力過高或痙攣現象,具備主動運動功能,平衡能力也不錯,不會摔倒,可以放心大膽地走。

但父親說:「你們沒有得這個病,不知道我的感受。我就是怕摔倒,再摔一次怎麼辦?」

我能感覺到父親心裡的著急,他也想努力康復,每一次試著走路,他都練得全身大汗淋漓,但又總是小心翼翼,不敢多邁出右腳一步。

中風後父親確實摔倒過一次,留下了心理陰影,但其實跟他的平衡能力沒關係。

一年前,他邊看電視邊往後坐,結果坐偏了,手撐地,摔在地上。誰也沒想到,就這麼一個小趔趄,父親居然摔骨折了。

確診過程也是一波三折——一共去了兩家醫院,看了三個醫生,診斷了三次。

(兩年來,作者父親就診過的醫院)

剛摔完沒覺得有什麼問題,過了一個月,復健做到某些腿部拉伸動作時,會覺得疼,就去了一個三甲醫院,拍完片醫生說沒啥,一切正常,就回家了。

一個月後,父親還是覺得疼,於是又去了醫院,換了個醫生,又拍了一次片,這次看完醫生說骨折了,要做手術。

「手術?怎麼做?」

「就是在骨折部位植入鋼釘。」

啊?一聽這個我們都嚇壞了,父親已經七十多歲,本來就偏癱了,現在還要切開大腿植入鋼釘?這種手術年輕人都得「脫層皮」,更別說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恐怕一不小心就交代在手術臺上了。

我們只好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又去了另一家三甲醫院,再拍片、找醫生,等待診斷結果的那一刻,就像是一個罪犯在等待宣判。

(父親中風當晚沒有去醫院,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這次的醫生說,檢查結果顯示父親的確骨折了,但比較輕微,可以手術,也可以保守治療——靜養等待自然癒合。

手術好處是不會畸形,但病人年齡偏大,本身健康狀況又不好,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如果保守治療,耗時較長,而且有可能是畸形癒合——比如兩隻腳一長一短、走路一瘸一拐之類的。

我們覺得,本來他現在走路就是顫顫巍巍,再加點「畸形」也糟糕不到哪兒去,就選了保守治療。

經過這一番折騰,真想對醫生們說兩句:你們的工作真的很辛苦也很偉大,每天面對大量的病人,任誰都沒有好心情。但病人和家屬也不容易。要是醫生們都像第三位醫生那樣專業負責、耐心講解,至少醫患之間會更和諧一些吧。

父親的骨折處已基本癒合(畸形癒合),能站起來、一瘸一拐地拄著拐杖走,但他心理也留下了陰影,更不敢邁出不聽使喚的右腿了。

患病之初,我準備了許多康復治療的書和鍛鍊視頻,信心滿滿地準備自學康復訓練方法,幫父親復健,預計他最終至少能恢復七八成的運動功能吧。

記得美劇《絕命毒師》裡有一段情節,男主人公懷特的連襟漢克在抓毒販時腦部受傷,導致行動受限,但通過自己艱苦的康復鍛鍊恢復了運動功能,最終重新拿起手槍當回警察。

(《絕命毒師》裡漢克劇照)

我一廂情願地以為,生活和影視劇一樣,父親也可以頑強地與病魔鬥爭,最終取得勝利。後來卻發現,生活並不那麼簡單……

康復鍛鍊最終能達到的效果,雖然和醫院水平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看病人自己——他對疾病的看法、對恢復健康的渴望程度。康復的過程,需要病人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斷走出舒適區的勇氣,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康復結果。

而在父親的身上,有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是對自己身體狀態的感知偏差。

比如,身體平衡狀態上,父親總覺得身體站不穩,甚至在搖晃,但在我們看來他的確是沒有任何晃動。

但就算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沒晃,他還是會覺得自己要摔倒。

另外,他一直覺得右邊的手腳僵硬麻木,抬不動舉不起,凡是要用右手的時候,總會想辦法躲避讓左手代勞。因此,父親的主動康復鍛鍊,進行得非常不順利。

(父親腦梗入院後的病歷)

第二,是對漫長康復過程未知的恐懼。

康復訓練很辛苦,前路充滿不確定,沒有人能確定達到目標需要的時間,甚至這個目標本身都不清晰。

如果,能有人明確地告訴他康復需要的時間和能達到的結果,比如:你經過三年鍛鍊就能拿起筷子吃飯了,可能他會更願意付出努力去鍛鍊。

但是,他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有沒有盼頭,自己還能活多久。

於是,每天他的內心對這個苦值不值得吃充滿懷疑,寧願每天看看電視,刷刷手機(早知道不教他用智慧型手機),過一天是一天。

我不止一次地告訴他:你要想康復得更好,必須要走出舒適區、改變自己的觀念,不斷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你站得很穩、走得也很穩。

但他卻總是苦著臉說,「我明明感覺就不是這樣,怎麼告訴自己站得穩、走得穩呢?」

病情持續,老爸運動能力恢復進展甚微。

老媽覺得他自己鍛鍊不夠主動,他又覺得老媽不理解自己。

其實,父親覺得不理解他的不只是老媽,而是全家人。這種落差和矛盾一直在各自心裡積壓久了,免不了衝突。

老爸生病之前性子就急,老媽說話也不算太溫柔,兩人之間經常有摩擦。

再加上老爸現在的狀態,變得極其依賴人,有點什麼事就扯著嗓子叫老媽。老媽經常也是不堪其煩,語氣上就更不客氣了。

有天晚上,老兩口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老媽數落他鍛鍊不積極,徹底炸開了父親的怒火和委屈。他躺在床上氣得渾身發抖,「我就知道你們都嫌棄我!我真想早點去死!你們哪知道這個病的苦!老婆也是外人,兒子也是外人,都靠不住!」

母親看到這個情況,趕緊不說話了,從房間出來。

我先是把老爺子情緒哄好,然後回到客廳,看到老媽在抹眼淚。「天天伺候他,還受這種氣!你看那些得病的老頭子,有幾個人的老婆像我這樣伺候。」

其實,老媽也真是不容易,自從老爸生病以來生活的重心就完全變了。老爸能有現在這個身體狀態,也少不了老媽的不離不棄。

可是,怎奈爸得了這個病之後,心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脾氣愈發地急切和暴躁。

我只能不斷安慰母親:「沒辦法,現在他得了這個病,只能順著他、哄著他。說句不好聽的,就當他是個孩子吧。」

其實說完這句話,我的內心也是充滿悲涼,人都說「老小孩」,好像人老了,心智回到孩子狀態是一個自然現象。

但現在這種情形,二者之間有一個殘酷的區別:孩子會成長,變得越來越明白事理;而父親不可能再成長,只會越來越糊塗……

父親曾是個很要強的人。

他做了一輩子中學老師,無論是教學生、做校長,從來沒有認過輸。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從鎮上調動到縣城中學,學校缺少生物老師。

也不知道校長是欺生還是考驗他的能力,愣是讓一個教了10年語文的老師去教生物,甚至還是畢業班,但他二話沒說就接下來了。

老媽說,那一年他幾乎每天熬夜到一兩點,先自己學習、消化知識,然後再備課、傳授給學生。後來,他班上的學生生物成績每年都在縣裡數一數二。

他不僅在自己職業生涯中一直保持著昂揚的鬥志,而且要求我們幾個兒女也時刻要有進取精神。

如今,我們也盼望這個奮鬥進取了一輩子的人,能夠和病魔抗爭下去。然而,面對疾病,他卻像完全換了一個人。

(生病前和孫子一起放風箏的父親)

其實我也知道,人沒換,只是人會變、會衰老。

人衰老,不僅體現在生理,還在精神。疾病吞噬了軀體的健康,更摧殘了人的意志。那些故事裡無畏、堅強、身殘志堅的主角都不是凡人,但對於一般人,面對疾病,更多先是抗爭,再是不甘,最後是放棄和認命。

有時候,我對父親會產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想法。

但冷靜下來,捫心自問,如果自己得了這個病,我會比他做得更好嗎?

以健康人的心理去要求病人應該如何如何,對病人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

疾病如果真的襲來,我可能還不如他。

父親的痛苦,在提醒健康的人要珍惜,提醒我們為自己的健康提前做點什麼。

而對於我,我只能對父親說:我會盡我全部的力量讓你過好每一天,讓你快樂、不消沉,讓你內心有溫暖、沒有孤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癌症、愛滋病、偏癱、中風都有救了,救星是蜂療!
    點擊視頻觀看   孝子用蜂療治好肺癌晚期父親   這些年在社會上傳誦的蜂療治療癌症的事例越來越多,很多癌症病人都通過蜂療控制住或治癒了癌症。
  • 中風偏癱病人 能重新站起來嗎
    中風偏癱病人 能重新站起來嗎 2012/02/28 02:49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4939
  • 6年前中風偏癱,他又能走了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陳康 儲潔雅今年73歲的薩叔,從教師崗位上退休後,他每天都要到自己喜歡的茶樓與親朋好友品茶聊天。他的臉上也失去了笑容,從此不能出去喝早茶,這對於性格要強的薩叔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的老伴也因為照顧他而心力交瘁,多次住院。中風患者常常出現偏癱 圖/視覺中國在輾轉治療了5年多後,薩叔即使是用盡全力去嘗試活動左手左腳,卻依然只能產生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能使關節有一絲一毫的移動,更別說從床上站起來步行了。
  • 中風偏癱後的康復雷區
    最近各大醫院接診了許多中風偏癱的病人,當然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也不例外,但是其中有大部分病人都遇到了中風偏癱後,不知道怎樣康復、什麼時間開始康復訓練等問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偏癱之後的康復雷區有那些。
  • 手腳麻木治不好 中風偏癱來的早
    — 他是治療麻木的至尊醫者,醫學界說他解開了中風偏癱、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腰肌勞損、風溼、類風溼或者外傷,糖尿病手足    麻木等症久治不愈的死穴。    — 他是新安醫學院的代表,中國麻木病藥物研究所所長,可能打破了肌肉萎縮無藥可醫的局面。
  • 名醫臭氧醒腦療法顯奇效 讓中風偏癱患者站起來
    (原標題:名醫臭氧醒腦療法顯奇效 讓中風偏癱患者站起來)
  • 市中醫醫院中風腦病科——中風防治,綜合調理效果佳
    中風防治刻不容緩    中風又叫「腦卒中」,由於這個病來勢較快,病勢險惡,變化多端,猶如自然界的風一樣「善行多變」,所以,中醫把這類病稱為「中風」。由於這種病的發生是腦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發病突然、難以預料,因此,又叫「腦血管意外」。西醫則把它稱為「腦血管病」。
  • 中風偏癱老人康復訓練「五步走」
    步行是中風偏癱老人獨立生活的關鍵,步行康復訓練是老年人第二次「學習」走路。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中風偏癱老人都能進行步行康復訓練,這取決於老人病情的輕重、年齡、心肺功能、肌張力、併發症等。  偏癱老人步行康復訓練,主要分為坐起訓練、站立前準備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上下臺階訓練五個階段進行。
  • 69歲兒子「殺死」83歲偏癱父親 自稱是成全對方(圖)
    病榻上的「謀殺」 69歲兒子「殺死」83歲偏癱父親,稱「想送父親一程」;  檢方以「故意殺人罪」提起公訴,律師認為屬於「幫助他人完成自殺」  事發後,大川出外喊人,說父親用一根繩子自己勒死了自己。  四天後,在朱守仁出殯前,警方帶走了大川。  大川後來供述,是他看到父親一心求死,就幫助用被子捂住父親口鼻,「成全」了父親心願。  2018年6月20日,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寶應法院公開審理了這個案件,公訴方提出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嫌疑人大川刑事責任。
  • 青海孝順兒自製康復器材 偏癱父親重新站立
    【解說】  57歲的馮炳月每天都會為87歲的老父親進行全身按摩,因為他的父親馮會亭在2006年突發腦溢血,造成了偏癱,13年來他一直陪伴在旁,悉心照顧。  【解說】  在馮炳月家的陽臺上,記者看到了一個用PVC管和繩索、塑料輪子自製的拉力器,馮炳月說,正是因為這個不起眼的器材,才讓偏癱多年的父親逐漸康復。
  • 腦病名醫大講堂 讓中風、偏癱患者站起來
    (原標題:腦病名醫大講堂 讓中風、偏癱患者站起來)
  • 中風偏癱、失語、吞咽困難、認知障礙,腹針治療選七穴
    中風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驟,症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徵相似,故以中風名之。中風之發生,病機雖較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溼痰)、氣(氣逆)、血(血淤)六端,其中以肝腎陰虛為其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而突然發病。有外邪侵襲而引發者稱為外風,又稱真中風或真中;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內風,又稱為類中風或類中,從臨床來看,本病以內因引發者居多。
  • 65歲父親中風臥床,做以下幾點,暴脾氣慢慢改善,醫生稱讚!
    新宇的父母退休前是老師,退休後老人們也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國畫,旅遊,同學聚會,豐富日常生活讓新宇心生羨慕,但19年父親突然中風,讓美好的一切戛然而止,中風偏癱後,父親的脾氣變得特別暴躁,總和照顧他的母親吵架,或者躺在那裡一言不發,不吃不喝,為此剛強的母親偷偷掉了不少眼淚
  • 鎮娟:父親中風後人生第二次學走路
    我們急忙把他送到醫院,經檢查是高血壓引起的中風,導致老爸半身不遂。  老爸個性一向要強,突然得這種病,一時不能接受,怕自己成為兒女的負擔,變成廢人。護士給他輸液時,一不留神,他竟拔去針頭,拒絕治療。看著老爸這樣情緒低落,我心急如焚。公公來醫院探望老爸時,他居然流下淚來。
  • 94歲母親兩年前偏癱,66歲兒子每天背媽媽下樓曬太陽賞花
    這樣的場景,已經持續了兩年。4月17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老婆婆名叫譚永珍,已是94歲高齡,兩年前因腦梗出現偏癱。後來,66歲的二兒子吳國元承擔起背她上下樓的任務。據了解,譚婆婆共有8個兒女,現在已五世同堂,兒女們說「媽媽老了,我們就是媽媽的腿」!↑吳國元背母親出門。
  • 三十年專攻中醫 讓中風患者站起來
    中風引起的半身癱瘓、麻木、口眼歪斜及語言精神障礙給病人帶來很大的痛苦,也給其家庭和社會蒙上陰影。多少身患沉痾的中風病人,渴望和期待著良醫妙手徵服這個舉世頑症,使自己能重新站立起來!  中風專科名醫許仍和,是一位具有中醫內科執業醫師和西醫臨床執業醫師雙重執業資格的醫師。
  • 永遠皇阿瑪,70歲劉松仁驚傳中風,近曝光
    70歲的香港星劉松仁進行了著名的許多的工作,最有名的是他在電視連續劇《步步驚心》中的父親,然而就在幾天前,香港媒體報導他的健康是紅燈,驚傳中風,被拍到能拄拐杖行走,但是劉松仁沒有對中風的謠言作出積極回應,並且只說他在康復中。。
  • 中風引起偏癱有哪些症狀?要怎麼治療康復?一文說清
    中風是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中風後會出現偏癱後遺症,偏癱一般被稱為半身不遂,這半身則是單側的面部一直到下肢的癱瘓。雖然比起全身癱瘓來說,偏癱症狀要好得多,但偏癱同樣是很大的影響到患者的生活,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損傷。
  • 68歲男子照顧中風父親12年
    李長保照顧父親多年。 一步、兩步、三步……邁出去的每一步,對於91歲的李延高來說,特別困難,而一旁扶著他的兒子李長保早已經累得滿頭大汗。自從12年前李延高中風以來,每天帶父親進行康復訓練,成為了兒子李長保的「必修課」。 陪父親「康復」12年 2004年,李延高突然中風了。從那時起,兒子李長保就開始悉心照顧父親。
  • 中風「光顧」前,身體會亮起3個「信號燈」,發現一個就得上醫院
    多數情況下,我們所稱的中風,多指內傷病證的類中風,是以突然昏僕、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舌歪斜等為主要表現的腦神疾病,具有起病急、變化快的特點。一般而言,中風出現時,身體會發出警告。如果沒有及時察覺到身體病變的信號,通過合理的措施來改善疾病,有可能在中風嚴重的時候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部分人的中風治療不及時,就算能夠搶救回來,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可見,中風發出的警告不能夠掉以輕心,需要及時察覺並採取治療措施。中風來臨前,會有哪些症狀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