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的B面|從「盲盒熱」看青年人的自我關注與表達

2020-12-22 澎湃新聞

2020年7月2日,北京朝陽大悅城,盲盒品牌POP MART泡泡瑪特機器人商店和標誌性娃娃茉莉Molly。 視覺中國 圖你認識Molly和畢奇嗎?也許你早就見過它們,只是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今年六月,有「盲盒第一股」之稱的泡泡瑪特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Molly和畢奇正是該企業打造出的明星IP,2019年僅Molly這一形象便為其帶來了4.56億元的收益。與其他產業不同,疫情並未影響泡泡瑪特的線下開店速度,人們對盲盒的追捧使得企業營收與淨利潤近幾年持續翻倍。有消息稱,該企業有望於12月下旬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作為普通市民,逛商場時只要稍作留心,就能看到盲盒的自動販賣機或者盲盒店鋪。每個盲盒店鋪中都會擺放各式各樣手掌大小的玩具,同一系列的玩具還會被放置在有場景的玻璃盒中展示,而展示盒的旁邊則常常圍滿了興致勃勃的年輕人。

誰在玩盲盒?根據泡泡瑪特公布的用戶數據,年齡段在18-34歲的用戶佔比高達78%,女性用戶佔比也超過七成,超過50%的玩家是職業白領和學生。可見,年輕人是盲盒的主要消費群體。

年輕人為何喜歡盲盒?他們如何看待盲盒消費?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李安琪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潮流文化和年輕群體消費偏好方面,她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人喜愛購買盲盒,便決定以盲盒消費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城市青年群體的消費取向與內在情感訴求。

以下內容摘錄自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李安琪的採訪。

澎湃新聞:為什麼想要研究盲盒消費?

李安琪:我第一次關注到盲盒是通過一位關係很好的朋友,她是一個二次元玩家,非常喜歡日本的手辦。她帶我光顧了泡泡瑪特店,當時我的印象是人非常多,各式各樣的娃娃看起來很可愛,娃娃的價格不是很貴。

這之後,我發現身邊一位學術圈的朋友也在購買盲盒,我開始逐漸意識到也許這個東西已經不再局限於二次元玩家的生活場域。平時逛街也會發現,每個泡泡瑪特店的人氣都非常高,但在許多年齡較大或者不了解盲盒的人眼中,它仍然被認為是一種亞文化消費。

於是,我開始有意識地接觸盲盒玩家。在訪談了三四位盲盒玩家之後,我覺得這個東西有深挖的必要,就決定把盲盒消費作為研究課題,先後接觸了近三十位盲盒消費者,並深度訪談了8位,想要了解是什麼因素使得這種消費在城市青年中變得普遍化了。

澎湃新聞:你在研究中是否有了解過盲盒為什麼會突然火起來?

李安琪:盲盒這種銷售形式其實一直都有,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扭蛋文化和福袋,後來才演變成了盲盒。目前中國在這個領域做的最好的應該就是泡泡瑪特,這家公司成立於2010年,以各類潮流玩具為主要開發方向,初期產品亮點不出眾導致幾年持續虧損,後來發現盲盒的市場很有潛力才開始主營盲盒。Molly的IP開始流行成為了企業業務的轉折點,星座系列的大火幾乎成為了造就了盲盒市場的轉折點。

我研究過Molly為什麼會爆火,首先它是無性別的玩具,有的人看它像小女孩,但是它的很多設計也會加入男性化的元素。這種設計可以給消費者一個暗示——這個玩具並不是小女孩的專屬。第二,與迪士尼的動畫人物不同,泡泡瑪特的IP是沒有故事的,主要依靠IP的形象而非故事主線來吸引消費者。

這種不給IP做定義的方式反而拓寬了IP的創意空間,每一個玩家眼中都有自己定義Molly的權利。這種方式也給品牌聯名提供了更大的機會,盲盒可以說是目前市場中「聯名熱」的先鋒之一。泡泡瑪特的盲盒形象與許多知名品牌進行過聯名,比如小黃人、娃哈哈、卡西歐等等,兩個品牌價值疊加的宣傳效果非常明顯,而且既打開IP的廣度又增加了用戶的粘性,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喜歡這個人物形象。

同時,在大眾普及方面,盲盒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低。現在年輕人外出聚餐的花銷即使AA制也經常會超過一百元,而一個盲盒只要五六十塊錢。在較為傳統的手辦圈,一個模型很容易就會開出上千元的定價,價格親民大幅降低了大眾接觸盲盒的門檻,提高它的普及度。

而且,盲盒消費很多時候是情緒體驗消費,與線上消費相比,線下消費更容易出現非理性決策。泡泡瑪特也抓住了這一點普及線下門店,讓人們能夠親眼看到玩具的形態,並為其買單。

澎湃新聞:你接觸的受訪對象中喜歡盲盒的理由大多是什麼?

李安琪:我接觸的基本都是普通的消費者,他們與追求刺激感和限量款的盲盒專業玩家不太一樣,買盲盒對他們來說起初可能只是出於對玩具外觀的喜愛。而且小小一個玩具不像毛絨玩具一樣佔地方,還可以作為一種裝飾品擺放在自己的生活空間內。在這種情緒的驅動下,普通消費者才會熱衷於購買盲盒。

女性受訪者很多會把盲盒玩具稱作自己的孩子,平時帶著一起出門。我的一個受訪對象說盲盒是一種陪伴她的力量,外出吃飯、旅行也都會帶著玩具給它拍照,感覺自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有一個可愛的小東西在陪伴著自己。所以我認為對於大多數女性消費者來說,盲盒的意義已經被延伸到了她們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對男性受訪者來說,很少有人喜歡帶著盲盒外出拍照,大多數的盲盒都會被放在家裡展示。對於他們來說,場景化和系列化更加重要,因為每一系列的盲盒都有設定場景,在購買時男性消費者會更加關注這一系列的元素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

澎湃新聞:盲盒主要還是在年輕人中比較流行,你接觸的受訪者中是否遇到身邊的朋友、家人不理解自己買盲盒的情況?他們如何看待外界對盲盒消費的不理解?

李安琪:現在年輕人群體的開放程度已經越來越高了,個性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大家不太愛去議論誰在做什麼,只要不妨礙到自己,別人的事情就與自己沒有太大關係。所以同齡人群體基本不會對購買盲盒有什麼負面情緒,大家買盲盒都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也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對盲盒消費感到不理解的大多數都是父母,包括我做這個研究,即使我能向我的家長解釋盲盒消費中的機制究竟是怎樣的,他們可能也無法理解年輕人為什麼喜歡盲盒。對於這種情況,許多受訪對象會選擇不告訴自己的父母,用柔性抗爭的方式規避矛盾。畢竟買盲盒每次的花銷並不大,對自己的日常開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只要不沉迷其中,一般也不會引起父母較大的反感情緒。

澎湃新聞:你剛剛提到盲盒其實是一種潮流玩具,盲盒與現在同樣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潮牌、潮鞋等潮流文化消費是否有關聯?

李安琪:很多時候,「潮流」在大眾語境中已經被營銷成為了「高端」的代名詞,是明星和KOL帶貨的品牌,因此,與潮流沾邊的物品基本上都有較高的貨幣流通價值。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眾眼中的「潮」可能就是「土」的反義詞而已,所以這是一個很難定義的狀態。

如果深究一下,「潮流」代表的其實就是對傳統的反叛,即使是名人帶貨,潮品基本上也都是與傳統的大眾審美或者高端物品背道而馳的,比如美國饒舌歌手Kanye West的潮牌Yeezy,還有現在年輕人很喜歡的AJ球鞋,都是如此。

與這些傳統意義上的潮流物品相比,盲盒因為價格低廉、容易獲得,所以不存在嚴重的圈層文化,與之共有的只是「叛逆」的思維,是青年人自我關注和自我表達的一種體現。盲盒消費是對「成年人」定義的反叛,因為在傳統語境中,玩具是屬於兒童的,成年人沒有理由消費玩具。

成年人消費玩具的合理性是被迪士尼公司普及開來的,在迪士尼的產品中,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保持一顆童真的心,可以繼續追求小時候喜歡的東西。現在的年輕人尤其喜歡強調,即使自己的社會化程度已經很高,也仍然不想丟掉自己所追求的純真,玩盲盒就是對傳統意義上的「成年」的一種挑戰。

澎湃新聞:你的研究中還提到了盲盒消費帶來的二手交易與衍生品產業,具體指的是什麼?

李安琪:首先,盲盒消費中二手交易的產生主要來源於盲盒「盲」的性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購買盲盒的契機一般都是在一個系列中看中了幾個喜歡的玩具,但是人們只能在購買之後拆開包裝才能知道自己買到的是不是喜歡的那幾款。而審美是非常主觀的東西,A不喜歡的款式也許B喜歡,這時玩家就可以在二手交易市場進行玩具互換。

與其他二手交易不同,盲盒二手交易的特別之處在於賣家不用糾結定價,除隱藏款以外同系列的盲盒都是統一定價,顯著減少了二手交易中定價的繁瑣程序。而且,即使是隱藏款,賣家的定價也基本固定在同一區間,隨著其他同價值的盲盒的價格浮動。

至於衍生品,我所指的就是盲盒消費帶來的一些小型上下遊產業的發展。盲盒展示玻璃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滿足玩家在不同場景擺放和布置盲盒,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盲盒展示盒,有單個的也有可以收納整個系列的,甚至還有包含場景布置的。

另外就是一些本身有手藝和設計功底的人,他們平時的愛好就是改裝設計,現在也開始開拓「改娃」「娃衣製作」「小家具設計」這樣的業務。前面也提到,現在的年輕人都非常追求個性化,在社會規範的規訓中有時會覺得壓抑,所以會將自己渴望的自由度投射到喜歡的玩具身上,希望自己的玩具能夠符合自己喜歡的生活氛圍,穿戴自己喜歡的衣服和飾品,有配套的生活環境,這種需求就為個性化定製業務創造了市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盲盒熱」看青年人的自我關注與表達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的B面|從「盲盒熱」看青年人的自我關注與表達你認識Molly和畢奇嗎?也許你早就見過它們,只是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可見,年輕人是盲盒的主要消費群體。年輕人為何喜歡盲盒?他們如何看待盲盒消費?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李安琪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潮流文化和年輕群體消費偏好方面,她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人喜愛購買盲盒,便決定以盲盒消費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城市青年群體的消費取向與內在情感訴求。
  • 當盲盒與潮流碰撞 泡泡瑪特引領潮物消費新趨勢
    根據億歐智庫發布《中國零售科技與潮流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潮牌關鍵詞年搜索量超3億次,潮牌商品成交金額增幅185%,可以看出在全球潮流文化的大趨勢下,在國民文化越來越開放的情況下,潮流物品逐漸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群表達個性,彰顯潮流的新的表達方式。
  • 盲盒使年輕人「上癮」登上熱搜,20萬人一年消費超2萬!
    01導語今天有著一則特別的消息登上了熱搜,其話題就是「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在我們的短視頻播放平臺和各大視頻APP中也不少見一些盲盒開箱的測評視頻,盲盒之所以叫做盲盒是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裡面到底有著什麼東西,給人一種神秘感,因此盲盒也就特別受歡迎。
  • 潮流玩具行業深度報告:直擊Z世代消費心理,盲盒出圈時
    國內潮玩市場迅速崛起,潮玩概念推廣與渠道擴張正在使潮玩從小眾走向大眾,而潮流玩具的主要受眾——熱衷追求個性、展現自我的年輕一代成為消費主力,國內潮玩市場規模增長潛力大,其中盲盒玩具成為潮流玩具最熱門品類。建議關注泡泡瑪特、金運雷射、奧飛娛樂。
  • 隱藏款盲盒溢價幾十倍 專家呼籲理性消費
    此事一經發酵,「泡泡瑪特二次銷售」這一話題便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多名來自北京、上海的網友也都紛紛表示,自己也曾遇到過二次銷售的相類似情況。 12月26日新華社撰文點名批評泡泡瑪特,認為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規範盲盒經營模式。文章稱,盲盒不但是個經濟現象,也反映當下中國年輕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態。跟蹤玩具市場動向的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盲盒市場市值已超過25億元人民幣。
  • 設計師盲盒引爆開春市場!年輕人為何熱衷為潮玩買單?
    而今年「盲盒」可以說站到了風口,從登上熱搜的盲盒熱,再到知名品牌攜手明星發售同款盲盒,再到盲盒界的明星設計師跨界聯名,都在娃圈引爆熱議。品牌的聯名具有互補互助的作用,既吸引了各方粉絲共同關注,又能豐富產品本身的設計與形象,給消費者帶去更多的選擇。商品本身跳脫出品牌單方面的固定形象,有時甚至能引發讓人意想不到的精彩碰撞。所以我們能看見,盲盒界浮現越來越多的聯名產品。諸如:Labubu x 小黃人,Hello Kitty X tokidoki,泰迪珍藏 x 《唐人街探案》等等。
  • 泡泡瑪特盲盒發燒友變投訴者 潮物消費引監管預警
    盲盒發燒友:質量問題多 耗時半個月盲盒源自日本,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一般按系列販售。之所以叫盲盒,就是消費者無法提前得知具體產品款式的玩具盒子,通常具有一定收藏價值。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複的消費決策,因此,一時間盲盒成了讓不少年輕消費者上癮。
  • 貓咪經濟、顏值經濟、悅己經濟、盲盒經濟……這屆年輕人在消費什麼?
    尼爾森數據報告顯示,42%的單身消費者為悅己而消費,單身人群更願意投資自己。悅己是一種生活態度,是自我價值的提升和實現。單身人群通過消費方式取悅自己,緩解在城市中打拼的孤獨感,用戶通過消費提升了自我滿足感。  單身經濟和孤獨經濟並行,年輕用戶通過和siri講故事、小愛同學交流的方式去排解和緩解內心的孤獨,而單身人群也孤獨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 出手辦、做盲盒,快看漫畫在下一盤什麼棋?
    作者|顧 韓編輯|李春暉泡泡瑪特上市,盲盒上熱搜。不管「前浪」們看不看得懂,潮流就這樣呼嘯而來。後浪買盲盒,前浪買股票,大家一起用錢投票。隨著Z世代成長為消費主力,潮流玩具的市場規模與影響力日漸強大,也吸引越來越多新玩家入場。
  • 「盲盒」這麼火 英文可以用「blind box」表達嗎?
    如果放在現在,可能會被改成"生活就像一盒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開出的是什麼。   近幾年,"盲盒熱"日漸成為我國潮玩文化的突出現象之一。   有人說盲盒是智商稅,有人說盲盒像賭博,但在更多年輕人眼中,盲盒意味著一份能帶來驚喜的"小確幸"。而盲盒本身,也在考古、文物等IP(智慧財產權)入場後,被賦予更多文化內涵。
  • 為抽隱藏款話費數萬元 盲盒再現「不確定消費」磁力
    有人為抽到隱藏款「端箱」,有人花了數萬元成為狂熱粉絲——瘋狂的盲盒再現「不確定消費」磁力 業內人士指出,盲盒想要提高復購率、不斷聚集人氣,還需要挖掘和服務粉絲的衍生需求「人生就像一塊巧克力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滋味。」這句經典的電影臺詞最近被不少人用來形容抽盲盒時的忐忑心情。
  • 將時間和金錢花在情感消費中 Z世代捧紅了「盲盒」
    圖:盲盒愛好者自製的展示櫃與華仔和小佳的不以為意相比,玩家阿夜對網上的看法則顯得有些憤憤不平。「挺煩看到那些說盲盒在割韭菜的觀點,我一個成年人花自己的錢買喜歡的盲盒就是韭菜?那買彩妝的、買大牌包的,大家都是韭菜了!」阿夜覺得這些輿論都十分「扯」。在他看來,不懂盲盒的那群人總是對年輕一代的東西有著各種「挑剔」,盲盒玩家沒有必要去關注這些。與阿夜有著一樣看法的潮玩玩家不在少數,就算看到很多批評的消息,大部分盲盒玩家也並不在意,甚至有些牴觸。
  • 盲盒盛行的背後,依附著哪些底層邏輯?
    眾所周知,市面上的盲盒產品經常不定期推出紀念款、限定款、隱藏款等,而且限時限量,其目的就是為了造就盲盒的稀缺性。而此時,消費者往往會被「物以稀為貴」的心理所誘導,進而產生消費追逐欲望,在一次又一次的復購中,不斷達成「人無我有」的成就感。盲盒的社交性,使人分享。盲盒在其產品定義上,也埋下了社交基因的種子。
  • 盲盒是啥?為何半年營收1.6億?盲盒裡隱藏款售價竟然高達3000元?
    9月16日,#炒盲盒最高溢價近40倍#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廣泛討論。炒盲盒正代替炒鞋、炒幣,成為新一代割韭場。也許你還沒有聽過這個名字,那麼盲盒到底是個啥?為何這般火熱?今天筆者就來聊聊盲盒。一、什麼是盲盒?
  • 從盲盒、手辦到潮鞋 95後玩家跨入消費分級時代
    一些限量款的溢價動輒數十倍,比如潘神SatyrRory聖誕系列,擁有新奇甜萌的外形,全球限量發布3000套,目前其隱藏款盲盒價格甚至狂漲39倍,在閒魚上賣到2350元。數據顯示,2018年閒魚上約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每月發布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盲盒交易已成千萬級的市場。群友相互調侃:「一入盲盒深似海,一盒接著一盒買。」
  • IP小站(IP Station)的盲盒經濟揭秘,或將成為IP消費大趨勢
    它誕生於日本,其實就是一個看不見裡面東西的盒子,裝著不同樣式的玩偶,但在拆開之前,你不知道裡面到底裝著哪一款。這與盲盒的營銷手段有關,它深深切中了人們的消費心理。  「盲盒」營銷的本質,是一種遊戲化的營銷手段,它設計了一套不確定的收益反饋機制,讓消費者產生一種賭徒心理,對「盲盒」購買的行為產生依賴和迷戀。
  • 盲盒經濟還是盲盒營銷,撬動了多大市場?
    有一點類似於「買彩票」,完全看運氣。如果單純地看運氣,或許人們玩一半次也就不再感興趣了。但是對於不同的商品模式,採取盲盒的方式也有不同,有一些營銷,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近日,我們關注到,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都可以賣到脫銷。
  • 盲盒玩具再升溫 專家提醒驚喜消費要保持理性
    原標題:「茉莉」有魔力盲盒別「盲」買一個看不見裡面東西的盒子,它裝著不同樣式的玩偶手辦,只有買回來打開後,你才能知道裡面到底裝著哪一款……從去年開始頗受95後歡迎的「盲盒消費」,今年更加火爆,這個夏日盲盒獨角獸泡泡瑪特啟動赴港上市,讓很多人意識到
  • 盲盒為什麼會讓年輕人上癮?
    據媒體報導,在最近的一年裡,有20萬人為了購買盲盒,平均每人花費2萬元,年齡集中在15-35歲之間,很多人無法罷手,稱入了盲盒的坑,只有一次和無數次,其中最大的謊言是:「這是我最後一次買盲盒了」。就在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夫婦賣盲盒身家近百億時,還有不少年輕人正在負債買盲盒。盲盒,其實是一則現代人的精神性消費寓言。
  • 泡泡瑪特的AB面:是盲盒還是賭盒?
    A面:潮玩新貴,毛利率接近70%泡泡瑪特是一家以IP為核心的潮流玩具公司,建立了覆蓋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一體化平臺,包括藝術家發掘、IP運營、消費者觸達及潮流玩具文化的推廣等。B面:盲盒變「賭盒」泡泡瑪特的財報數據雖然漂亮,但從去年開始,盲盒的銷售機制就一直遭人詬病。因概率與商品信息的不對等,一些買家對泡泡瑪特的購買動機,從單純的喜歡,逐步增添了投機最後甚至演化成一種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