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上演了「戒尿褲」大戰,來源於兩個小侄兒,兩位小朋友都有各自的問題,媽媽們筋疲力盡,紛紛求助方法。
天天要穿尿褲,一脫尿褲就大哭,有一次怕天氣太熱,奶奶把她的尿褲脫掉了,結果哭到整幢樓都聽到了,最後是穿上新的尿褲才行。只要家裡有一個人提議說長大了不穿尿褲了,她立馬鄒起眉頭說不行,然後就跑開。
拉粑粑喜歡穿尿褲,不穿尿褲就憋回去,媽媽怕他養成穿尿褲拉粑粑的習慣,趁著疫情期間不用上班,軟磨硬泡引導,最後的結果就是幾天拉一次,而且只在半夜有穿尿褲的情況下拉出來的,而且現在家裡一說起「拉粑粑」的話題,小傢伙就大哭起來,說他不拉不拉,看樣子有心理陰影。
從兩位小朋友的情況看來,「戒掉尿褲」這件事,是不分性別的,男孩女孩都有可能存在困難。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我們希望孩子在「適當的年齡」可以戒掉尿褲。
一般來說,孩子在18個月左右開始有自主控制排便意識,有的孩子甚至要到3歲或更晚,通常到4歲之後才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能,所以提前訓練實在沒有必要,也就是說,我們不提倡「把屎把尿」。
一、 紙尿褲能保持一段時間的乾燥。
分為午睡和夜睡,當我們發現午睡之後,紙尿褲還是幹的,那麼孩子就初步開始具備這樣的能力,一般來說,紙尿褲能保持2小時及以上長時間的乾燥,我們認為孩子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如廁感覺。
二、 對穿尿褲有不舒服的表現。
當孩子覺得尿褲髒了、或者有點重了,覺得不舒服想要脫掉或者換新的,像我兒子晚上是不肯穿尿褲的,因為覺得不舒服。
三、 大便時間逐漸變得規律。
每天一次或者兩天一次等等,當孩子大便的世界開始變得有規律時,他自己也能通過表情、姿勢或者語言來表達自己正在大小便。
四、 能夠自己或者在大人的幫助下脫(穿)褲子。
這個是很重要的,當孩子因為沒能成功脫掉褲子而導致尿褲子時,他會非常氣惱,並特別討厭這樣一種感覺。特別是還因此被大人說教時,他就會更加排斥戒掉尿褲。讓他學會自己脫掉(穿上)褲子,輕鬆自如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他才更有自信。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孩子把肚子脹的感覺和上廁所的行為聯繫到一起,並告訴自己想大小便就要上廁所,而不是簡單的把屎把尿、提前訓練。
也有一些媽媽表示,那不要戒掉尿褲,等他自然長大,自己決定脫掉尿褲,可不可以呢?一般而言,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老師會進行引導,或者來自同齡人的壓力,會讓他想要戒掉尿褲,但是在幼兒園尿褲子的不適感,將會使他更不自在,特別是不敢跟老師說,怕被同學笑,心理壓力會更大。
而且,太晚開始戒掉尿褲,有不良影響。
一、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孩子在走路的過程中,中間夾著個大包的紙尿褲,走著就會不舒服,所以他會想辦法讓自己舒服點,於是他會努力地分開雙腿走路,時間長了,就會影響骨骼發育。
二、影響孩子的排洩練習。如果孩子的括約肌已經成熟了,卻還沒有開始鍛鍊自主排便的話,這個排洩敏感期就過去了。那麼等到想讓孩子形成這種自主排洩的意識,會變得很難,當有尿意時,也不會去排洩,就會經常出現尿褲子。
比如當一個不到3歲的孩子尿褲子的時候,有的大人會說「你這麼大了還會尿褲子啊,羞羞」。
當孩子剛尿完又想尿的時候,有的大人會說「剛剛不是才尿完嗎?你是不是在騙人?」
類似這些語言等等,會讓孩子懷疑自己,並感覺自己做了錯的事情,他得不到鼓勵和正確的引導,就無法在有自信的前提下,去學習怎麼健康地如廁。
一、 當孩子表達便意的時候,積極回應。
就像前面說的,當孩子尿完沒多久又要尿的時候,或者剛問完孩子,孩子說沒有尿,但是不一會又說要尿的時候,媽媽一定不要抱怨和質疑孩子,甚至訓斥孩子。孩子因為還小,生理髮育未完全,膀胱小,儲尿量也低,如果因此責備孩子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做錯事的錯覺,以後有便意的時候,可能會拒絕表達,以免被罵。
二、 當孩子尿褲子的時候,請無壓力處理。
當孩子尿褲子的時候,各位媽媽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表情是驚慌的,一方面來自不知道怎麼處理好,一方面來自怕被大人罵。
孩子的小表情是特別可憐的,媽媽們一定要讓他不要感到壓力,輕鬆地說一句「沒事的,尿溼了我們就來換,下次想尿的時候,可以叫我幫你哦」,如果孩子還是感覺害怕,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尿床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尿溼了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情,慢慢學就可以學會自己上廁所的。
當別的大人發出嘲笑的聲音時,媽媽們一定要堅持聲援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媽媽都是支持我的。
媽媽們也可以選好學如廁的時機和方法,儘量選擇在夏季,天氣炎熱不怕著涼,孩子衣物少,穿脫比較方便。最好買上10幾條薄款褲子,比如防蚊褲等等,舒適感較好的,尿褲子了就換上,幫助孩子輕鬆過度。
三、 當孩子出現行為倒退時,不要責罵。
有的孩子一開始可以不穿尿褲,後面又出現了行為倒退,尿褲子了,比如我的兒子,2歲半的時候可以不穿尿褲,但是3歲之後夜間經常尿床,有時一個晚上尿床2次,我陷入了痛苦的更換床單、擦洗身體、更換衣服的痛苦夜間生活,一周後,我終於受不了責罵了我的孩子,我仍然記得他害怕極了,說「媽媽我下次不會了」,然後繼續尿床。
孩子爸爸建議我冷靜下來,給孩子穿尿褲試試,於是我改為在孩子睡著之後,起來給他穿尿褲。不得不說,這個方法真是好用,大家都睡了一個好覺,而且也沒有我擔心的「孩子又要依賴尿褲」的情況出現,一周後,他又恢復正常,無需穿尿褲了。
所以說,在帶孩子這方面,真的需要佛系,找找方法,而不要一味責罵。
四、 多看看孩子,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除上面說的此外,在戒尿褲的進程中,特別是初期,媽媽們要細心觀察孩子出現便意的表現,如果孩子有面部憋紅、雙腿夾緊、身體扭動等小動作,都可以主動問問孩子,「要不要上廁所?」來幫助孩子找到如廁的感覺。
回歸到文中一開始的兩個孩子「戒尿褲」的問題,當我認真去了解之後,發現小心心在之前尿褲子的時候,家中的老人會發出不滿的聲音,意思是說這麼大了還尿褲子,還因為弄溼了沙發,而被責備過。
後來,家中大人形成默契,在小心心尿溼褲子之後,非常溫和地說「沒關係的,尿溼我們就來換」,神奇的事情發生了,2天後,她就學會了自己如廁、自己穿脫褲子。
而小樂樂由於長時間的「強迫性」脫尿褲大便之後,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全家一講到他大便的事情,所有人都很有壓力。而小樂樂也開始非常抗拒上廁所,甚至由於不穿尿褲不大便導致的不舒服感,形成了暴怒的心情。
我的建議是,先讓他對大便這件事可以欣然接受,即先安撫不要強迫,不要有壓力之後,再來處理戒掉尿褲,會更加合適。有的孩子,就是會比較慢一點的,家長一定要自己心理建設。
戒掉尿褲有點難,這是孩子的適齡行為,鼓勵比批評更重要,總而言之,媽媽們要保持積極的心態,適當降低期待值,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和學習,家長和孩子都一起加油哦!
關注我,春夏秋冬,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