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假髮村」 全世界一半假髮的生產基地

2020-12-22 三秦網

屋內的大媽戴上一頂金色假髮,滿是皺紋的手將乳白色發套皺褶的邊角拉直。放學的兒子跑進來,「媽媽,你戴這個好看。」

這是一家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小宮村的假髮加工作坊。屋內的床上和沙發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假髮。

在許昌靈井鎮,跑計程車的師傅,路邊打牌的大爺,地裡幹活的大媽,他們都驕傲地說,全世界的假髮有一半是許昌人生產的,「米歇爾你知道吧,就是美國前第一夫人,她戴的假髮就是我們這裡的。」

放眼望去,小宮村並沒有什麼特別,青蔥的麥苗,不高的樓房,但推開鐵門卻又是另一番模樣,裝滿頭髮的編織袋佔據院壩,上了歲數的女人們忙著做假髮。

50多道工序製作假髮

楊小靜是小宮人,在她的印象裡,小時候村子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做假髮生意,每家房前屋後,甚至馬路邊都堆滿了頭髮,每天村子裡都像趕集一樣熱鬧,還能看到不同膚色的人進出,說著聽不懂的話。

小宮村村主任陸寶山說,鼎盛時期,小宮全村900多戶村民,有80%的家庭從事頭發生意。

楊小靜從小就跟長輩學習假髮製作,出嫁後,楊小靜和丈夫王少鎖也做起了假髮生意。她家一樓院壩上,塞滿了裝滿頭髮的編織袋。

路邊的編織袋裡裝滿了頭髮。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3月22日上午,她把編織袋裡的頭髮倒在地上,這些混合著灰塵、泥土的長短不一的頭髮散發出洗髮水的味道。三名男工給地上的頭髮灑水,然後放入機器打散。兩名60多歲的女工,把打散後的頭髮按顏色分揀好,然後一層層放到拉床的底篦上壓實,用鑷子把頭髮一根根拉齊綑紮,再用木拍將頭髮拍打整齊,按長度進行分檔,4英寸長的用2道白線綑紮,稱2檔;6英寸的用3道白線綑紮,稱3檔。

81歲的王發合坐在一張篦子前給頭髮拉檔,分好檔的頭髮被稱為檔發。老人說,他從小跟父母學習做檔發,直到現在還靠做檔發營生。

拉檔講究快和準,稍不留意手就會被篦刃刮破,王發合的手指手背留下多處疤痕,五根手指已經無法伸直,「早些年就這樣了,都是拉檔造成的。」

和小宮村類似,周邊的張橋、尊莊、唐莊、魏莊等村莊也遍布著假髮作坊。村民們利用自家屋子,或者搭一間簡易棚。把收來的頭髮按顏色分揀,然後初加工。

村民正在分揀頭髮。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初加工後的頭髮,將被送到位於許昌市的假髮企業進行深加工。在魏都區,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假髮一條街,匯集了10多家假髮企業。

與村裡的小作坊不同,工廠車間寬敞明亮,有各種先進的設備。在一間密閉的車間,於志光不停地用白紙將頭髮卷在一根細小的鋁管上,然後用透明膠布固定。同一個動作每天他要重複數百次,換來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

鋁管直徑最小的6毫米,最大的100毫米,於志光根據設計圖紙,使用不同鋁管捲髮,並將其放入定型櫃,經過100多度蒸氣高壓後,就能得到想要的諸如波浪型、捲髮、爆炸式等各種髮型。

女工張豔霞負責的工序是織發。她把乳白色網帽放在假頭模型上,左手將頭髮放在網帽的細縫上面,右手指握住一根筆芯大小的鋼針,極輕極輕地一毫米一毫米將黑色的頭髮鉤在網帽上。

手工織發對織工要求極高,不能少,也不能多,更不能錯,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推倒重來。「我鉤得最多的一頂假髮,有3萬多針,織了21天才織完。」張豔霞說,這頂假髮最後賣了4萬多元。

一頂假髮從分揀到成品,需要50多道工序。這些由一根根頭髮通過層層加工製成的假髮,從許昌出發,經陸路、水路、空中等運輸方式,抵達全球各地。

在某跨境電商零售平臺,每2秒鐘就有一頂假髮被買走,平均每天全球銷量4萬套,年成交額15億元,在海外成交商品中排名第一。

女工手中的假髮網帽。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頭髮「搬運工」

許昌的假髮作坊延續了傳統的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內。楊小靜在家做假髮,老公王少鎖外出收頭髮。

小宮村收頭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據當地老人說,假髮最早是給一些京劇班子做戲服、鬍子這些道具。20世紀初,許昌縣靈井鎮泉店村的白錫和,與外國來華商人合開了發莊「德興義」,開始收購國內的頭髮,賣給德國商人銷往海外,這些頭髮被加工成為假髮,大受歡迎。

小宮村87歲的徐奶奶從10幾歲就學做假髮,直到現在還在做。徐奶奶說,村裡的人最初只是收頭髮,後來德國商人提供木梳、叉子、篦子等工具,並向村裡人傳授頭髮加工技藝,把泡發、髮辮一絲絲扯開、理順,再按不同尺寸分檔扎把,裝箱出口,漸漸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檔發集散地,經泉店人加工的假髮,色澤光亮,手感柔軟,耐蝕耐磨,在國際市場上暢銷,被譽為「許泉發」。

兩位女工坐在一堆頭髮前。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泉店村的李會傑,高中畢業後就騎自行車收頭髮,李會傑說,那個時候人們的頭髮不漂不染,又黑又亮,依照發質的好壞和長短,價格每斤從十幾塊到上千元不等。最值錢的是未成年少女的頭髮,柔軟順滑,用這種頭髮加工成假髮最受歡迎,一斤能賣幾千元。

李會傑說,最早頭發生意集散地就在泉店村,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山東、安徽的頭髮販子把收來的頭髮運到村子上,但後來從事這行的人多了,好的頭髮越來越難見到,染髮的人也越來越多,「頭髮越來越難收了」,於是本地人只得到全國各地去收,他晚上趕火車,白天收頭髮,有時出門一個月都回不到家。

再後來,國內的頭髮也不好收了,許昌人就把收頭髮版圖延伸到世界各地,「只要有長頭髮的國家,我們都會去收。」李會傑說,和國內相比,國外的頭髮普遍便宜3-5元。

許昌人的到來,讓國外的很多人嗅到了商機,一批批頭髮販子應運而生。因為宗教信仰,很多國家的女性不能隨意剪髮,知道頭髮能賣錢,她們就用盒子將平日掉落的頭髮從梳子上、地上收集起來,賣給走街串巷的頭髮販子。李會傑去緬甸收頭髮,不用出門,販子就會把收來的頭髮送到酒店來給他。

在最高峰的時候,許昌有2萬人的頭髮收購大軍,他們就像搬運工,每年把世界各地上千噸的頭髮匯聚到許昌的不同村落,加工成假髮賣到世界各地。

工人正在打散頭髮。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黑人女性的「頭頂時裝」

到了1980年,靠做假髮生意的26歲小宮村青年鄭有全,已經成為人人豔羨的「萬元戶」。但他的傳奇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創辦毛髮廠,掌握了從檔發、色發到工藝發的一整套工藝技術,實現了中國人做真正假髮成品的夢想。2003年7月,他的公司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成為「假髮第一股」。

在鄭有全帶動下,村裡很多人紛紛辦廠生產假髮。丁仁河是當地某知名發製品企業總經理,在他看來,許昌的假髮起初並沒有自己的牌子,大家都是靠接美、韓、日等國的訂單,生產出的假髮被他們貼上自己的牌子直接賣給消費者。

藏於村民家中的小作坊。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為了有屬於自己的品牌,許昌人開始琢磨,他們請來設計師,但具體怎麼做,做什麼款型,大家全然不知,只能靠之前接訂單的圖紙進行模仿。經過幾十年摸索,現在,許昌生產的假髮早已成為時尚潮流。許昌某發製品公司的假髮設計師袁小麗說,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假髮的款型也必須經常更新,而她的靈感,主要依靠國內外各大時尚品牌雜誌、T臺走秀和明星髮型。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還有歌壇天后碧昂絲、美國前國務卿賴斯都曾佩戴來自許昌的假髮。

許昌人從米歇爾身上感受到這種影響力,丁仁河說,當時歐巴馬剛當選美國總統,他們試著推出了一款米歇爾的同款髮型,沒想到,這款被命名為「米歇爾」的假髮出人意料地大賣,連續幾個月都是斷貨狀態,後來他們在非洲註冊了第一夫人(FirstLady)這個品牌,銷量一直也不錯。

在許昌一家規模較大的發製品公司電商部,員工李想發現,海外假髮的款式流行也高度依賴明星,「比如蕾哈娜開一個演唱會,她的同款髮型可能瞬間就會銷售一空。」現在,他們不少產品都是直接以明星來命名,比如蕾哈娜、碧昂絲、LADYGAGA。有時,還要和一些時尚博主籤約,爭取提高自家產品的曝光度。

袁小麗喜歡上網,前段時間,她發現韓國影視女演員宋慧喬的波波頭很火,就根據宋慧喬的髮型設計出多種顏色的假髮。車間的工人們正開足馬力生產,幾天後,這些新款髮型就會出現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別人的「頭頂時裝」。

小宮村的楊丹7年前到非洲拓展市場,他說,對於非洲女性來說,假髮象徵著美好,非洲女性喜歡黑長直、大波浪的髮型,但她們天生的自然發,細碎捲曲蓬鬆,根本梳不直,而且還容易脫落。黑人女性若想在造型上有更多的嘗試,假髮就成了首選。

「非洲那邊的女性喜歡假髮,就像我們女孩子喜歡換衣服一樣,遇見什麼新款式,省吃儉用也要買。」楊丹說,「在非洲的很多國家,戀人之間不是送花,而是送假髮」。

瑞塔(Rita)是奈及利亞人,15歲那年,媽媽為她買了來自中國許昌大媽們生產的假髮,她到理髮店將自然發剪到僅剩5釐米長,理髮師再利用鋼針,將假髮編織到自然發上,形成假髮髮辮,整個過程,耗時3個多小時,去參加聚會,朋友們都喜歡她的新髮型。

戴著假髮辮子的瑞塔和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楊丹說,假髮被視為「頭頂時裝」,黑人女性人均擁有3——5頂假髮。新華社曾報導,一位長在貧民窟的女孩,每月大概會花4美元在髮辮上,白領黑人女性每月在頭髮上的花銷大概為15至30美元,有錢人,一個月的假髮花費可以達到500美元。

而瑞塔每個月花在假髮上的錢是2000奈拉(折合人民幣30多元),她喜歡中國的假髮,因為款式新穎時尚,戴著舒服。另外,化纖類的假髮因價格較為便宜,也受到大家歡迎,在舞會、cosplay等現場,經常會看到大家戴著化纖發片和化纖大辮子出現。

許昌市商務局電子商務辦公室主任梁金成說,現在,許昌有240多家企業、30多萬人從事假髮生意,生產品種由最初的一大類十幾種規格,發展到包括人發、化纖發兩大系列,分為直發、曲發、發塊、發套、公仔頭等3000多個,產品遠銷北美、歐盟、非洲、東南亞等地。2018年,以人發、纖發為主的發製品,出口67.29億元。

把工廠「搬」到非洲市場

3月22日,許昌市假髮一條街上,大大小小的制發廠門口都貼著紅色的招工啟事。做了20多年頭發生意的李會傑說,因為缺乏工人,他已經連續幾個月沒接訂單了。雖然市場需求每年都在增長,但假髮這一行現在卻越來越不好做,用工成本和五年前翻了一倍,但還是招不到人,「尤其是年輕人,沒人願意學這門既髒又無趣的工作」。

小宮村村主任陸寶山說,以前村裡可以生產出假髮,生意最好的時候全村900多戶有80%的人都做頭發生意,假髮生產需要過酸處理,後來因為環保問題,家庭作坊現在只能做簡單的初加工,現在村裡最多有一半人還在堅持做,「做頭髮的九成是女性,她們的年紀都在40歲以上。」

劉新龍和妻子做了20年假髮生意,最近去陝西安康收了500公斤頭髮,他請來10名工人,每天整理出20公斤頭髮,這些頭髮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加工完,賣給加工廠最多能賺5000元。他感嘆說,做頭髮已經賺不到錢了,工人工資翻了十倍多,10年前請一名工人每天只需要8塊錢,現在最少也得100元。

魏莊村的一個頭髮加工點。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劉新龍想讓兒子跟自己一起做頭發生意,兒子卻說:「不做,過兩天我就出門打工了。」在他看來,留在家做頭髮看不到希望,大城市才是他們年輕人嚮往的地方。

原材料的成本也在不斷上漲,頭髮越來越難收,「以前一個人一天可以收200公斤,現在只能收20公斤。」李會傑說,頭髮質量也沒以前好,收一斤才能賺一兩毛錢,利潤很低,如果收購時不留意,不但賺不到錢,還會連本錢也賠進去。

國內頭髮難收,而國外的頭髮收購則被直接叫停。2018年12月31日,新版《進口廢物管理目錄》正式施行,進口頭髮被視為「洋垃圾」,「因為缺乏原材料,很多人已經幹不下去了。」李會傑說。

許昌市商務局電子商務辦公室主任梁金成說,假髮市場始終有限,而且現在基本觸碰到天花板了,所以近年來政府在積極引導發製品企業轉型升級。目前,已有多家假髮生產企業不再靠一條腿走路,而是跨行業從事房地產開發、汙水處理、旅遊、酒店等。

已經有許昌的假髮企業把工廠「搬」到非洲市場,「把工廠建在國外,可以減少不少生產成本,還能實現地產地銷。」李會傑說,非洲工人的工資僅為國內五分之一,原材料每斤頭髮也要便宜3到5元。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許昌某假髮生產企業因在非洲建立工廠,並把銷售網絡覆蓋到西非、南非、東非、中非等市場,2017年這家公司在非洲市場實現營業收入8.84億元,為5年來最好。

丁仁河的想法是要利用大數據,通過雲服務與國內理髮店合作,通過龐大的理髮店,拓展國內假髮市場。丁仁河說,國內假髮市場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可以說目前國內市場還是一片處女地。他還提議將假髮一詞改成發妝,「假髮總覺得不好,假的東西嘛,發妝就不一樣了,是一個人頭髮上的裝飾品。」

李會傑則想通過影視明星、網紅等傳統營銷模式,打開國內市場。「這是一個無法估量的市場,不說多,如果每人一年消費一頂假髮,那就是13億頂假髮。」

按照許昌市對發製品產業的振興規劃,未來目標是將許昌建設成為全球最大的發製品產業基地,到2020年,許昌假髮將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利稅40億元、出口創匯25億美元。

但對於楊小靜來說,只要做假髮還有得賺,她和丈夫都會堅守,因為除了做假髮,他們也沒有別的手藝了。

新京報記者 付松

相關焦點

  • 揭秘「假髮村」:頭髮「搬運工」背後的生意
    屋內的床上和沙發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假髮。在許昌靈井鎮,跑計程車的師傅,路邊打牌的大爺,地裡幹活的大媽,他們都驕傲地說,全世界的假髮有一半是許昌人生產的,「米歇爾你知道吧,就是美國前第一夫人,她戴的假髮就是我們這裡的。」
  • 孟加拉生產基地大幅擴產 訓修實業(01962)席捲全球假髮市場
    原標題:孟加拉生產基地大幅擴產,訓修實業(01962)席捲全球假髮市場   香港上市
  • 揭秘:TVB劇中律師為什麼都要戴假髮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揭秘:TVB劇中律師為什麼都要戴假髮 2017-08-31 14:56 來源:滬江 作者:
  • 走進歐派定製櫥櫃生產基地 揭秘如何定製中國好廚房
    歐派作為家居製造業標誌性企業,從開創中國工業化生產現代櫥櫃的先河,到成為中國家居航母,25年發展歷程無疑就是品質革命踐行之路。在315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全國上百家主流媒體,走進歐派定製櫥櫃生產基地,揭秘歐派的大國品質踐行之道,鑑證中國製造業的「工匠精神」。
  • 中國寵物玩具生產基地在哪裡?揭秘我國四大寵物玩具生產基地
    龍蝦可以活一百四十年,龜可以活一百七十年,但是我們所養的很多寵物只能活十幾二十年,在這短短的十幾年裡愛寵物就要給寵物們生活製造歡樂,製造色彩很多朋友都知道要給寵物採購寵物玩具,那麼中國寵物玩具生產基地在哪裡?你知道嗎。
  • 假髮之鄉、捲尺王國、提琴之都……
    「許昌造」假髮告訴你你剪掉的頭髮有多值錢圖為許昌某發製品企業女工正在編織發套 韓章雲 攝許昌,這個從三國時期延續至今的地市,在現代素有「假髮之都」的美稱。全國每十頂假髮至少有六頂是許昌造。發製品加工、生產在許昌歷史悠久 韓章雲 攝許昌的假髮產業從清末興起,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而靈井鎮,正是許昌假髮產業的起源地。上世紀70年代,該鎮不少村就以公社的形式發展假髮集體產業,家家戶戶的生計都與頭髮有關。許昌化莊村,村民在家裡加工製作教習頭模。
  • 伊利:提升奶源基地模式 打造一流原料奶生產基地
    伊利:提升奶源基地模式 打造一流原料奶生產基地 2008年10月31日 13: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此次奶粉事件勢必會加快和助推中國乳業奶源基地模式全面提升的進程。  「伊利已經擁有世界上一流的加工基地,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打造世界上一流的原料奶生產基地。」張劍秋說。  據張劍秋介紹,通過近一段時間的嚴格整改,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證產品質量,消費者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復,伊利已經進入到平穩生產階段。
  • 實地走訪「成武家具」:揭秘「高端實木家具生產基地」
    承接產業轉移,我們見證了全國家具產業基地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海安東部家具產基地、河南清豐、河南蘭考、惠州、湖南、安徽等地家具產業基地受到行業關注,今天我們聚焦的是同樣受到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市場關注的山東菏澤·成武家具產業基地。
  • 義烏成全國最大香水彩妝生產基地
    義烏成全國最大香水彩妝生產基地 發布日期
  • 百億中老年假髮市場加速發展,解析三大假髮品牌創新案例-瑞貝卡/唐...
    目前在出現脫髮後,人們一般會採用兩種方法:戴假髮或者植髮。植髮手術價格不菲且對植髮者身體健康狀況有較高要求,綜合考慮更換頻率後假髮的性價比依然更高。對脫髮問題嚴重的中老年人來說,假髮是最好的改變外表形象的選擇。2018年日本假髮市場規模已達到83億元人民幣,而同期中國假髮市場規模卻僅僅45億元。
  • 深圳成為全國最大出口玩具生產基地
    【中外玩具禮品網】企業上千家,生產玩具品種達10萬種   高雅的芭比娃娃、活潑的玩具熊、憨態可掬的機器恐龍……這些讓全世界孩子充滿歡樂的玩具都來自"深圳製造"。昨日,深圳市玩具協會有關負責人談起深圳玩具生產時,無不充滿了一種自豪感。   "這種自豪感源於深圳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玩具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 全真人頭髮做的一個假髮能用多久?
    隨著脫髮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消費者對於假髮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因為平時接觸假髮較少,所以購買假髮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疑問,全真人頭髮做的一個假髮能用多久?為什麼定製的真人發假髮要比普通假髮貴那麼多?頭髮少戴假髮應該戴什麼樣的假髮?
  • 化纖人造假髮的優缺點,你知道了嗎?
    每個人在選擇假髮時總會在真人發和人造發之間搖擺不定,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上一篇文章中小酷講了真人發的優點及打理技巧《圖 | 酷皮士3、價格較低人造假髮確實會比真人發要便宜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纖維生產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要比收集真人發少得多
  • 女王時尚假髮
    QUEENLURESS時尚假髮在假髮產品市場裡面享有比較高的口碑,而且專注該市場項目開發已經有很多年,經驗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值得消費者的信賴!QUEENLURES假髮所提供的假髮定做服務,一直以來都為人所稱道,且真發訂製,更顯逼真動人。
  • 假髮的發明來自埃及?口紅是17世紀葡萄油的演變
    大家好,我是李思芳,今天給大家說說《假髮》《口紅》《西裝》西裝西裝起源於歐洲。假髮外國人戴假髮的習俗可追溯到很久遠的年代,在埃及木乃伊的頭上就發現過假髮。據考證,在古埃及,不論男女都剪去頭髮,以求清潔涼爽;但為了好看,又經常戴上假髮。假髮用人發、棕桐樹葉纖維或羊毛製成。這種假髮在公元前的古埃及延續了好幾個世紀。古代希臘、羅馬人也戴假髮。愛斯基摩人的先輩偶爾使用假髻,算作假髮的一種。
  • 尋找長白山人參——恩珍源攜媒體探訪紅參生產基地
    原標題:尋找長白山人參——恩珍源攜媒體探訪紅參生產基地   9月16日-19日,韓國人參公社旗下的中國高端紅參品牌——恩珍源舉辦了以「尋找長白山純淨人參」為主題的紅參生產基地探訪之旅。長白山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成為人參的天然產區,生產著全世界多數的人參。   為了確保原料參的安全,恩珍源在人參收穫的前三個月檢測一次,收穫的前一周再檢測一次,評測標準包括農藥殘留檢測30項重金屬檢測5項和微生物檢測1項,這些檢測遠高於國家標準。
  • 幫你打造百變造型的假髮品牌 除了Rebecca還有……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衍生了越來越多的中高端假髮品牌,根據不同的消費需求滿足不同的消費者。   日漸加速的假髮品牌   這些年來,假髮品牌在國內的發展日漸加速。   而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我國開始了發製品的簡單生產,但主要仍是以人發原材料的出口為主,五十年代,發製品生產轉向香港和臺灣,六十年代起轉向韓國和日本,並逐步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發製品生產加工中心。但在人發出口過程中,國內逐漸意識到行業的發展潛力,並從七十年代起開始從事人發粗加工。
  • 羅氏25億在華建新診斷生產基地 2018全面運營
    11月5日,羅氏在蘇州宣布,將在未來3年投資4.5億瑞士法郎(約25億人民幣)在蘇州工業園區建立一個新的診斷生產基地,用以滿足亞太地區對診斷檢測的需求增長。蘇州生產基地在建設初期將主要承擔產品包裝任務,2018年全面運營,可生產基礎化學、免疫診斷相關產品,設計產量達到3000萬盒/年。
  • 《英語陷阱大揭秘》合集13
    【誤解】她每天戴著新的假髮,看起來像個大發套。【正確】她每天戴著新的假髮,看起來像個大人物似的。【說明】wig本來指「假髮套」,以前歐洲人習慣戴假髮,地位越高,假髮也就越大,所以big wig自然指「要人」、「大亨」,尤指顯赫有權勢的官員。
  • 假髮、美瞳、首飾:口罩封印之下的外顯美
    02 假髮行業,功能性+妝飾性,假髮需求「禿然」陡增據衛健委數據,國內脫髮人數已超2.5億,即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有脫髮。我們常常看到各路明星「禿」如其來的「名場面」,無論是idol還是打工人,假髮需求「禿然」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