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UBER很像!」
這就是用過UBER和滴滴打車APP的用戶,對滴滴新LOGO的第一反應。除山寨,全新的滴滴的LOGO,並沒有什麼好。2012年起家,滴滴打車LOGO一共變臉了三次,這次的變臉,已基本不成樣子。為什麼叫不成樣子?因為越來越不像打車公司應該有的樣子。
之前的滴滴LOGO,一個卡通形象 「TAXI車」 。雖然之前的LOGO也經過了調整,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通過這個LOGO,辨識到這個產品跟TAXI車有一定的關係。而這一次被企業自己定義的「微笑LOGO」,如果沒有「滴滴出行」,用戶第一次看到帶有微笑LOGO的APP圖標,真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
作為一個手機APP,強調用戶體驗、用戶習慣。但滴滴打車,似乎不太了解用戶習慣。任何一個手機用戶在使用APP軟體時,第一步是什麼呢?是查找圖標!在一頁頁裝滿APP圖標的手機上查找他們想要用的圖標。
我們可以看到APP軟體在手機上呈現為一個大圖標+小品牌名組合。圖標永遠都比品牌名清晰。從方便、便利的使用特徵來看,用戶往往忽略品牌名,直接通過方方正正的大圖標進行識別所要使用的APP軟體。這時,APP圖標就承擔著識別APP軟體的作用。APP圖標就相當於我們線下購買任何產品的包裝。不管我們購買食品、飲料,產品包裝以及包裝上的文字是我們識別、認識這個產品是什麼,有什麼作用的載體。APP圖標也一樣,承擔著用戶識別這個APP軟體,以及這個軟體有什麼用途的作用。
我們看看手機上的滴滴軟體,帶有LOGO的圖標與滴滴打車(現在滴滴出行)組成。受手機系統的限制不管是滴滴打車還是滴滴出行,文字信息總是比帶LOGO圖標小。用戶通過圖標來識別滴滴軟體。
在微笑LOGO之前,滴滴的圖標生動、具體、形象。橙色底色,亮度高,在手機上具有強烈的色彩識別性;TAXI車的卡通形象圖,用戶很容易讀懂這個軟體是做什麼用的。反觀現在這個微笑LOGO,沒有直接、清晰、準確地體現滴滴打車的功能特徵,把「滴滴出行」四個字去掉,這個APP產品識別基本為零。如果對於筆者這種手機上滴滴和UBER同時存在的用戶,兩者的高度相似,讓我們快速找到滴滴圖標,可不是一直很容易的事。
關鍵必須明白設計APP圖標的根本作用是什麼。我們說APP圖標就是APP的包裝,包裝必須具有認識產品和辨別產品的作用。所以APP圖標的設計必須達到這兩個作用:
圖案化文字法。直接將品牌名以LOGO的形式做進圖標。
品牌名是產品的名稱,直接將品牌名圖案化處理成圖標,是最清晰、準確表明產品實質,用戶最容易認知和最方便識別。如將品牌名全部圖案化成圖標的1號店、天貓、有貨、搜狐視頻、美團、圖解電影。這種設計法如同傳統食品行業,很多品牌包裝的LOGO都是品牌名的圖案化處理,如可口可樂、美汁源、王老吉、加多寶、農夫山泉。
還有如將品牌名中的關鍵字圖案化成圖標的支付寶、淘寶、頭條新聞、下廚房、豆瓣、百度、脈脈、美圖秀秀。這種設計法,適合於品牌知名度的APP軟體。通過關鍵字便可以認識APP。
卡通形象法。直接到品牌的標誌性圖案做進圖標。
這種方法,合適於品牌已被用戶所認知,用戶能清晰認知品牌的標誌性圖案。將用戶已經認知的標誌性圖案做成圖標,也利於用戶識別品牌APP軟體。如QQ、肯德基、微博、藝龍、同程、攜程等。
圖案化產品屬性法。尋找產品屬性中的標誌性圖案做進圖標。
圖案化產品屬性法,做法在於尋找代表APP軟體用途屬性的標誌性圖案進行圖案化圖標設計。
特別注意的是代表的標誌性圖案,必須是用戶熟知的圖案。蘋果手機系統的自帶軟體圖標,是這個方法的典範。
如:
蘋果將代表功能的圖案直接設計成圖標,使用戶快速認識與識別。
而APP軟體如:
……
滴滴打車之前的卡通化的TAXI小車,也是這種方案。即便是滴滴的這個名字也是用了產品屬性法,滴滴是個汽車喇叭的擬聲詞,關聯打車,容易讓用戶認知。
隨著手機容量的增大,用戶需求的升級,手機裝載的APP眾多,讓用戶快速辨別查找到其想用的APP軟體,圖標顏色的設計是最有效的方法。必須要求每一個APP都必須佔據自己一個標準色,並運用於圖標的底色上。不同色塊,更有利於用戶對不同APP圖標的辨別。
如微信在對話框的圖案下,佔據綠色底色,印象筆記在圖案化的大象下,佔據深綠色底;芒果TV,將橙色做為圖標底色設計;支付寶佔據代表冷靜的藍色;淘寶佔據炫彩的橙色。
這與傳統飲料行業,在銷售終端通過不同的顏色進行品牌的區別,使消費者方便辨別。如瓶裝水中「藍康師傅、綠怡寶、紅白農夫、粉依雲、紫百歲山」,如「可樂紅,百事藍」。
人們往往忽視一個小小的元素,而不知道這個小小元素卻是撬動整個世界的關鍵點。APP圖標,做為APP產品的外表,是被用戶使用的第一個解接觸點,被用戶認識、辨別之後,才會有產品更為深入的體驗。而圖標便是這個體驗的第一個入口。慎重待之!
本文由 @Geek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