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教育部高教司副巡視員宋毅在國家衛計委發布會上表示,為適應「全面兩孩」政策對兒科醫生的迫切需求,教育部正深入推進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教育工作,為基層每年培養5000名左右從事兒科等全科醫學人才。同時擴大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要求38所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增加研究生兒科專業招生數量,力爭到2020年達到在校生1萬人。據悉,教育部將兒科學專業化教育前移,力爭到2020年每省(區、市)至少有1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層次專業教育。(2月24日澎湃新聞網)
1999年,教育部調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取消了兒科學專業。此舉使得此後的10多年裡,我國兒科醫師的來源被切斷。兒科醫師面臨較高勞動強度和執業風險,完成診治也面臨兒童難以準確描述症狀、病因的特殊困難。非但如此,兒科醫師在現有「以藥養醫」的分配模式下,難以開出向對成年人患者的大處方、高價檢查項目的處方,因而醫院體系的利益分配中處於接近末位的地位。2015年6月8日的《羊城晚報》就曾報導說,在廣州,兒科醫生收入之低,不但獎金最低,而且有時還拿不全工資,待遇水平甚至比醫院電梯工還低。
沒有新的兒科醫師作為補充,醫學其他專業人才、醫院其他科室醫師轉入兒科則面臨利益損失。與之同時,還不斷有兒科醫師因為不堪重負,以及利益所得與勞動付出嚴重背離,而離開崗位。這進一步加劇了醫院兒科醫師的短缺化,使得全國很多城市的綜合醫院兒科、婦兒醫院兒科,都陷入運轉困難的境地。
這種困難境地、尷尬現狀,由來已久,包括兒科、許多醫院其他科室和專業的醫生,社會有識之士都發出了連番呼籲,希望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增強與教育部門的溝通,儘早恢復普通本科中的兒科學專業,並切實改善兒童醫療機構、兒科醫生的保障和待遇。
教育部此番終於作出了回應。其表態分為三個內容,一是要為農村每年定製5000名能處理兒科的全科醫學人才;二是增強兒科醫學專業研究招生規模;三是「前移」兒科學專業化教育,爭取到2020年實現每個省至少有1家院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層次專業教育。
早日今日,何必當初。當初,教育主管部門一紙通知,就讓兒科學這樣一個存在旺盛社會需求的本科專業,從辦學和招生目錄中取消,導致了10多年裡,整個國家沒有本科層次的兒科醫師培養,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影響。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這也極大的影響了這期間全國各地許多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讓一些本可以通過兒科醫師診治、調理指導恢復健康的孩子,因為兒科醫師不足,影響了疾病、傷病診治。可以說,教育部1999年的決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決策失誤,遺患無窮,應當納入政策檢討反思的範疇。
教育部迄今沒有解釋過,為何會在當年取消本科層次的兒科學專業,自始至終也沒有進行過反省,更談不上為此決定向全國的孩子和家長致以歉意。2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官員同樣是以歡快的語調,來通報該部門變相恢復兒科學本科教育的決定,給人的感覺是,過去的決定是正確的,現在的決定也是正確的,都不容置疑。
文/鄭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