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曾在醫學院校本科專業調整中被取消 今年成廣醫第三大熱門專業
●兒科又被稱「啞科」
●是醫患糾紛「高危」科室
●和成人科室比是收入窪地
20世紀末在醫學院校本科專業調整中被取消的兒科學,恢復招生僅兩年,今年便成了醫學院的「香餑餑」。昨日下午,廣州醫科大學兒科學院新生開學典禮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舉行。記者了解到,廣醫今年開設的兒科專業迎來了30名新生,創下了近年招生新高,而且錄取成績還都頗高,成為廣醫第三大熱門專業。
曾經:工作累收入低 兒科鬧醫生荒
曾經的兒科醫生荒,和上世紀末我國醫學院校專業調整有關。1999年教育部取消兒科學專業。以市婦兒醫療中心為例,培養一個兒科醫生,需要醫學專業本科5年、碩士3年,畢業後要參加5年的嚴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足足13年的磨鍊才能培養一個兒科醫生。
除此以外,長期「看病累、壓力大、收入低」,也是不少醫科學生不願意在研究生階段選擇兒科方向、醫院中兒科醫生離職的原因。兒科醫生面對著特殊的患者群體——他們多數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症狀、不願意配合診治,使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在小患者的身後則往往是心急焦慮的家屬,是醫患糾紛的「高危」科室。和成人科室相比,兒科又往往是收入「窪地」。2012年~2014年,市婦兒醫療中心醫務人員離職人數分別為50、67、52人,兒科醫生的離職率遠高出成人科室。當時就有兒科教授哀嘆「年輕醫生都跑光了」。
多重原因下,兒科醫生缺口越來越大。市婦兒醫療中心表示,有一些年份兒科醫生招聘計劃都無法完成,有時甚至只完成計劃的50%~60%。
三年前,本報記者曾經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的夜間急診蹲點。記者跟訪的醫生診桌上卻連水都沒有放一杯,她離開椅子最長時間是伸了一個5秒鐘的懶腰。這天夜班前半段,她一共看了49個病人,如常拖了半小時,凌晨2時才結束,中間最多休息3小時,4時30分她就要開始後半段夜班。「常有患者問:你們為什麼不多派點醫生?我們只能告訴他:因為實在是沒有醫生啊。」由於長期作息不規律,有的女急診醫生熬成了內分泌紊亂。
如今:規培階段年薪十萬元沒問題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家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兒科醫生的緊缺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2016年,各大醫學院校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恢復。
從去年和今年來看,兒科專業招生情況相當理想。在去年恢復之初,廣州醫科大學的本科兒科專業已經贏得了醫學生們的青睞,有3名原來學臨床的學生通過轉專業來到了兒科學院,準備投身兒科事業。而到了今年,該校兒科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甚至直逼臨床、口腔專業這兩個傳統熱門專業,成了廣醫最為熱門的三大專業之一。「去年招收的30名學子,在完成第一年的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後,今年將更多地接觸專業課程。」廣醫兒科學院李樹學老師介紹,「這些孩子都立志於將來做好一名兒科醫生。」
記者了解到,自2017學年起,所有兒科醫學生在繳交了學費後,都將獲得學費全額返還。部分家庭貧困的兒科學院醫學生還能獲得該基金的生活費補助1萬元/年/人。此外,該基金還將提供遊學項目。
昨日,廣醫、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以及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的兒科資助項目正式啟動,並在開學典禮上為兒科學子頒發學費補助及獎學金。
廣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教處處長夏海暉還表示,為保障兒科專業學生的利益,鼓勵更多優秀的學生就讀兒科專業,在兒科學生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期間,國家每人每年補助3萬元,省裡每人每年支助1.5萬元,廣州市市級醫療機構每人每年補助4.1萬元。
市婦兒醫療中心還為這批兒科醫學生制訂了三年的規培計劃。凡是進入市婦兒中心規培系統的醫生,本科學歷第一年最少收穫10萬元年薪,研究生第一年最少收穫12萬元年薪。而三年規培的薪酬,幾乎以每年2萬元遞增。另外,市婦兒中心還為規培生提供每月500元的住宿補貼,如果願意住在集體宿舍的,連一分錢都不用出,中心將統一安排免費集體宿舍。
此外,有資深醫院管理專家分析,兒科專業回暖的原因還在於,近年來隨著二孩生育潮的到來,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對兒科就診的環境、服務和體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需求催生了大量民營的、走中高端路線的兒科診療機構,儘管診金是公立醫院兒科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但因為環境好,與醫生有充分的交流時間,很多家長願意為此埋單。因此,目前民營醫療市場對優秀兒科醫生的需求非常大,不少兒科醫生覺得自己的職業價值在這裡得到了另一種體現。
期待:落實政策提高待遇 穩住現有人才隊伍
儘管近年來報讀兒科的人數有所增長,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主任夏慧敏認為這是個好的徵兆,「但是兒科醫生的缺口會持續下去,因為社會的需求會不斷增加,供給將會嚴重不足。」
「我們現在培養的這批學生,等到他們成為兒科醫生,已經是8年之後的事,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應該是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把現有的這批人才穩住,讓他們的工作得到尊重,價值得到體現,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學生就讀和就業。」夏慧敏說道,「目前已經陸續有相關保障政策出臺,但還需地方和社會各界的逐步落實,只有全社會的關注,才能留住兒科醫生,才有來者願意追隨這項事業。」
對話
人物名片
馬祖誼:廣醫大兒科學院的第一屆學生。過去一年拿了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此次獲得了惠妍醫療人才基金一等獎學金。
記者:為什麼選擇讀兒科?
馬祖誼:高考填志願時,我就想學醫,由於我喜歡小朋友,覺得跟小朋友相處會很好玩,最後就選擇了兒科專業。另外,也有一部分出於就業因素的考慮。大家都知道兒科鬧醫生荒,所以我填志願時覺得讀兒科將來就業會更好,如果讀臨床的話,就業也許沒有兒科那麼好。
記者:有沒有和同學聊過,他們為什麼選兒科?
馬祖誼:有的同學是第一志願選了兒科,有的是調劑過來的。選兒科的同學多數都說是因為喜歡小朋友。
記者:你看過兒科醫生荒的報導,那你清楚兒科醫生很累嗎?
馬祖誼:我知道,現在家長將孩子當寶貝,兒科又是「啞科」,溝通不暢的話,發生醫患糾紛的可能性會比較高,但是當其他醫生也會有風險。而且,我看我堂姐她們那一輩的媽媽,對醫生的態度挺好的,我想日後醫患雙方的素質都會越來越高,醫患關係也會更好。
記者:你家有醫生嗎?
馬祖誼:我爸爸的朋友是兒科醫生,我報完志願後,他就告訴我爸爸說讀醫、讀兒科會很辛苦。我那會兒還不知道,但我覺得只要自己喜歡,辛苦也沒關係。
記者:經過一年學習和實習,你覺得兒科醫生辛苦嗎?
馬祖誼:我們去實習,看那些醫生一臺手術下來,一站就是六七個小時。連我都覺得腰酸,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些情況確實很辛苦。有時候我會和朋友訴訴苦,但那僅僅是吐槽,內心是沒有覺得後悔的。
記者:實習時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事嗎?
馬祖誼:我在珠江新城的婦兒中心實習,寒假實習了一個星期,暑假實習了兩周。我是廣州人,對兒科的印象一開始還停留在小時候去兒童醫院看病的時候。但自己實習後就發現,現在的就醫環境比我小時候好太多了。有次去產科實習,有個媽媽的胎兒是臀位,主任用手把胎位慢慢撥正,我覺得很神奇,那一刻覺得當醫生的使命感很強。
記者:你對自己的專業前景怎麼看?畢業後鐵定會去當兒科醫生嗎?
馬祖誼:以前兒科是研究生才選方向,現在本科就選了兒科專業,因此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也會高很多。我將來會堅定地當兒科醫生。不過我讀研後是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工作現在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