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座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印度寶萊塢電影,由拉庫馬·拉希尼執導,阿爾米·汗主演,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汗、拉珠與蘭徹間的大學故事。蘭徹與眾不同,他公然頂撞院長、質疑他的教學方法,用智慧打破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
蘭徹有個口頭語"all is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處的歌舞充分詮釋了這種樂天派心態的關鍵--就算不能解決問題,至少可以平復心緒,打敗恐懼,增加直面問題的勇氣。希拉尼導演在這段歌舞前後的調度安排,每段超現實的歌舞暫告一段落後鏡頭都切回故事進程,輕鬆推進情節發展,整段狂歡結束後再突如其來一個巨大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輕鬆愜意的雲端直墜沮喪遺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給"一切都好"加入了對比及深度,寶萊塢的敘事技巧實非虛名。
比起通常的好萊塢喜劇片,《三傻大鬧寶萊塢》幾乎長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層出不窮,種種小片段事無巨細,但並不考驗觀眾的耐心,這跟情節安排的前後呼應及影片整體所維繫的"嚴肅的調侃"基調分不開關係。在介紹拉珠的家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地說"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老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之後只要播到拉珠的家,電影畫面就自動彩色轉為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還是"病毒電力轉換器",只要前面有所鋪墊,後面的橋段就必然用到,包括蘭徹0所臆想的"騎摩託新娘",工整得近乎精緻。
但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若沒有那些調侃與歌舞,剩餘的便只有乾巴巴的勵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脫離了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變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譟,不然,這個純理想主義的空談還真難於自圓其說。《三傻大鬧寶萊塢》將一個獨行者的奮鬥艱辛乾脆忽略,重點完全放在理想主義的理論之上,沒有調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儘管電影終究是一場理想主義的美夢,但它依然觸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影片將近結尾一直對蘭徹深惡痛絕的校長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不可能總是對的",儘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現實主義的方向,但起碼,這一點懇切的誠實頗為難得。
雖然蘭徹是個只能生活在電影裡的虛擬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義的勇氣與執著依然令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