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證悟是往裡看不是往外看;證悟是簡單化不是複雜化

2021-01-09 網易

2020-12-20 14:55:48 來源: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舉報

  

  文:慈誠羅珠堪布

  心的本性猶如虛空。說簡單,當然不簡單,如果簡單的話,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證悟了呢?沒有那麼簡單。如果說很難,也沒有那麼難,為什麼沒有那麼難呢?因為沒有那麼複雜,它根本就不神秘。如果讓我們去了解一個從來看不到、聽不見的神秘東西,那我們沒有辦法相信,也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但這裡是講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是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一看見心的本性猶如虛空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問任何人,自己就可以確定——這是證悟了,至少是初步的證悟。那麼初步的證悟有什麼用呢?

  剛剛證悟的這個階段,有很多的觀念就會轉變。對生死,我們看得不那麼重,對很多事情沒有那麼執著,所以活得不那麼累了。在生活中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情緒波動,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恐懼。但如果不提升的話,還做不到解脫,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地去修以後,我們對生死完全沒有任何恐懼,看得很透、看得很淡。但同時慈悲心也會增長的。

  因為慈悲心不需要執著,沒有執著也可以有慈悲心。但我們的煩惱、憤怒、欲望,必須要有執著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可能有這些的。所以,證悟是非常有意思的。證悟是往裡看,不是往外看;證悟是簡單化,不是複雜化。剛才也講了,如果說證悟很複雜,也沒有那麼複雜,也是很容易的。

  我們不需要去看其他東西,就只看自己的心,如果我們的福報足夠大的話,真的可以看到心的本性像虛空一樣。如果我們就是看不到,怎麼辦?那就需要訓練。比如說我們做夢的時候,身體就躺在床上,但是我們不知道。如果我們稍微做一點訓練的話,就一定會知道,夢中的身體實際上不是我,我的真正身體就躺在床上。

  

  這個訓練叫夢瑜伽。除了藏傳佛教以外,其他的教派裡都沒有這樣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是屬於無上密宗的。漢傳佛教也有密宗,日本也有密宗,但是藏傳佛教把這些叫作外密。除外密以外還有更深的密宗,叫作內密。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這些都是屬於內密。

  其實內密的很多續部,也就是密法書籍,在漢傳佛教的大藏經裡面也有。只是翻譯的時候,都沒有用密宗的名詞,書籍後面加的名字都是「經」,什麼什麼經等等,沒有命名為時輪金剛或者大圓滿的什麼什麼續部。所以很多人以為漢傳佛教裡面沒有這些密法,其實有很多,但不是全部。

  雖然有很多,但至少現在是沒有它的傳承,所以有和沒有實際上也差不多。因此夢瑜伽現在只有藏傳佛教裡面才有。通過夢瑜伽的訓練,自己做夢的時候就知道:夢中打籃球的身體其實不是我真正的身體,我的身體還在床上躺著。我們就是需要一些訓練,訓練了以後就可以證悟,這是千真萬確的。

  佛教都是講人的經驗。大家要知道佛教從來不講鬼神,從來也不相信鬼神的力量,也不崇拜任何鬼和神。如果講,那也是講保護佛教的護法,僅此而已。佛教的修行就是體悟,體悟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人的經驗。

  

  如果說證悟很難,也不是很難,就是要去尋找自己的本質。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下功夫,稍微投入一點的話,不會很難的。證悟唯一的標準,就是這裡講的「猶如虛空」,我們把這四個字完全能夠落實到自己心的本性上,那麼這就是證悟了。

  「取不得、捨不得」,因為心的本性本來就如虛空一樣,取什麼、舍什麼呢?沒有舍和取。「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山河大地、任何東西不會成為他的阻礙。也就是說,外界的萬事萬物,實際上就是心的投影,不會有什麼阻礙。比如說彩虹不會有任何的阻礙,為什麼呢?彩虹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彩虹實際上不在外面,就在我們的眼睛裡面。

  彩虹產生因素是空氣、水分和光線,它沒有顏色,正因為有了眼睛,所以出現了顏色。因此,彩虹是我們的眼睛創造的。它在外面的物質世界裡面,不佔任何空間。它也沒有什麼真實的實體,所以也不會有什麼阻礙。比如說我們的手伸過去,能夠碰到彩虹嗎?它不可能阻礙我們的手。

  同樣,宇宙、山河大地,一切都是內心的投影。所以,我們徹底了解自己心的本性的時候,就不會受任何東西的阻礙。阻礙的意思就是說,不會對任何東西產生執著,所有東西看得非常清楚。

  「出沒往來,自在神通」神通就是指出沒來往,全部都是自由自在的、暢通的。暢通就是沒有任何阻礙,沒有任何執著。「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五蘊是所有眾生的生命結構。穿透五蘊,就是推翻或者看穿了五蘊的本質,當有了一個這麼強大的智慧以後,就可以渡過生死河。

  「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 意思就是說,法身它不會受到善惡因果的限制。下一句講的「此心」,我們要看語境,現在沒有講「本心」,也沒有講「心性」,就一個「心」字,那這個地方就指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性。光明的心也叫作心。當然,有些時候這個「心」是指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者的見解才是真實的
    文:慈誠羅珠堪布 《贊法界頌》中採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比喻如來藏,因為在涉及到如來藏的真正本性之際,佛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雖然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也證悟了一些顯宗所講的人無我和法無我空性,但如果不了解真正的心的本性,證悟也是片面的證悟,而不是圓滿的證悟,只是見到一些自由的曙光而已,就還不是真正的成佛。在以前的高僧大德——禪宗禪師以及藏密修行人的著作當中,有一部分也涉及到心的本性光明,尤其是藏傳佛教裡面,更是用了種種方法去形容心的本性,並引導我們證悟心的本性。
  • 慈誠羅珠堪布:何名為禪定?
    它這樣講,外是我們的感官看到外面的世界時沒有任何的執著,這叫作「坐」;不僅僅對外面的世界沒有執著,而且往自己內心看時,證悟了自己的佛性,這就叫作「禪」。「見本性不亂」,見到了自己心的本性時,心不會亂。心不會亂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不會有各種各樣的妄念。有妄念,心就是亂的。平時日常生活當中有各種各樣的雜念,從證悟的角度去看,這已經是心亂了,所以心不見本性。
  • 慈誠羅珠堪布:真正的魔鬼是什麼?
    文:慈誠羅珠堪布  龍樹菩薩說,在證悟空性的時候,會對眾生更有慈悲心。就像一個神志清醒的人知道另一個人在做惡夢或著魔了.  當然,這不是指金銀銅等金屬所做的金剛,而是金剛所象徵的證悟空性、證悟光明、明心見性的智慧。以無我的智慧去降服、剿滅我執,就是忿怒金剛、忿怒本尊降服魔鬼。  我們不要以為,魔鬼是一種很野蠻的眾生,忿怒金剛是更野蠻的神。野蠻的神殺死了野蠻的眾生,就是降魔。任何魔鬼,都不可能騙過天下所有的眾生.  誰都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能力。
  • 慈誠羅珠堪布:菩薩戒的出發點,是放棄自私去奉獻
    文:慈誠羅珠堪布人生是很短暫的,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如果只是以物質享受方面的幸福為目標,絲毫不考慮他眾與來世,為了名利而付出一生所有的代價,其收穫卻微乎其微,這是多麼沒有意義的人生啊!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要明白世俗享受不是生存的目標。菩薩戒分三個層次:第一種,是龍樹菩薩所說的戒律。這種戒名義上有十八條,實際上是十四條。
  • 慈誠羅珠堪布:眾生最大的盲點,是不認識自己的心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的真正的盲點,不在於有多高的眼界,而在於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心的本性。認識本心叫證悟,不識本心叫「迷」。俗話說,迷悟只在一念間,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這裡。就是凡夫不認識自己的心,所以一直在輪迴當中受苦。修行之中,我們念佛、參禪,修出離心、菩提心,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為了認識自己的心麼。
  •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的精神和電腦手機一樣,也需要升級
    因為我們絕大部分的奮鬥,是為了滿足虛榮,而不是為了滿足肉體的基本需求。單從肉體生存的角度來講,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的物質,更不需要什麼名牌,但精神的欲求卻是無限膨脹的。用有限的物質去滿足無限的欲望,在邏輯上就行不通。人的追求,就像金字塔。
  • 慈誠羅珠堪布:怎麼能真正接觸到如來藏的本性
    文:慈誠羅珠堪布佛陀在第三轉法輪的時候,將第二轉法輪所講的空性完整地保留下來,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了一個光明。如果認為如來藏或光明是實有,那就與外道的觀點完全一致了,只是改頭換面,用了不同的詞句而已,同時也違背了第三轉法輪的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究竟如何?
    文:慈誠羅珠堪布有人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精神由物質創造,是物質的產物。但事到如今,此說法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了。科學發展到今天的量子物理學,物質被分割到目前最小的夸克單位。卻未能發現裡面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存在,科學家仍在繼續探索物質的最終定義。其實,世界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更不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而是一種幻相。
  • 慈誠羅珠堪布:凡是有因有緣而產生的東西都是假的
    文:慈誠羅珠堪布普通人會認為,桌子、樓房、磚頭、石頭,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會認為它們是空的。意識不會確定它們是空的,我們的感官更無法斷定它們的空,所以我們認為,它們都是不空的,是存在的東西。但從緣起的理論來講,我們所謂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空的。
  • 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13 年來,三智書院積累了一大批講授國學的教授與講師資源,其中就包括慈誠羅珠堪布。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六祖壇經》 三智書院曾多次邀請慈誠羅珠堪布到書院授課,為大家開示。
  • 慈誠羅珠堪布教你知母念恩
    佛經裡講過,在無始以來的輪轉過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都死過成千上萬次,也生過成千上萬次,而大多數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通過以上推理,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過我的母親。不僅過去如此,將來也是這樣。對其他人修知母時,要這樣思維。這樣觀察後,就能深深體會到,一切眾生都做過我的母親。這叫做知母。
  • 必看·中陰全集:慈誠羅珠堪布講授「生命的另一面」
    勇敢面對吧,慈誠羅珠堪布會告訴你真相,正常的生命周期,並不會讓人恐懼;學會掌控自己的心,無需擔心會再一次漫無目的地流浪。字雖然多,但都是乾貨!一定要耐心看完!比如我們現在修行打坐的人、修大圓滿開悟的人如果能在沒有雜念幹擾的狀態下,持續五分鐘(佛經中講的四天,不是人類的時間,而是禪定日——禪定中停留的時間。比如,定中能停留五分鐘,則五分鐘為一天。中陰的四天,對這種人來說,就是四個五分鐘.),就能證悟。
  • 慈誠羅珠堪布:一個年輕的藏族修行人,而且境界非常好
    實際上,修空性不需要太多的語言,證悟空性的境界也沒有什麼可說的。比如說,禪宗從來就主張不立文字,不喜歡說什麼。為什麼禪師們不喜歡說呢?因為他們認為這裡面沒有什麼東西可講,沒有什麼是我們的語言所能傳遞的東西。說是空不行,說是不空也不對。為什麼空與不空都不行呢?因為這些都是凡夫的概念,而空性卻超出了凡夫的語言和思維的境界。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雖然依止善知識與自己的福報有關,但我們也不是不用努力。末法時代,每個人的心都非常浮躁,沒有機會靜下來思考佛法中的見解,不願意去修一座或者兩座法。大家的目標不是名就是利,想找到合格的善知識很難。實在找不到,只能以戒為師,守持居士戒、菩薩戒等等,盡力行持善法,學習佛法。
  • 簡單,簡單,其實並不簡單,複雜的簡單化
    簡單,簡單,其實並不簡單1 、簡單今天一早,通過百家號熱點搜索,看到一個熱詞,讓我很吃驚,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來看去,結果是簡單。我也思考,為什麼是簡單,而不是複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如何讓不簡單的事情簡單化?讓複雜簡單化?我看?關鍵還是心態,更是心情,也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複雜簡單化,把不簡單簡單化,這就是簡單中的不簡單?
  • 家裡裝門,應該往外開還是往裡開?原來許多家庭都給裝反了!
    家裡的門是往外開呢?還是往裡開呢?我們好像都沒有仔細的考慮過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呢,家裡的大門是往外開的,而臥室的門是往裡開的,這個好像是一種默許的習慣。那麼在新房裝修的時候沒有什麼講究呢?那新房裝修木門的開向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龍德上師:你看不懂的命運,佛法通通告訴你
    敬請關注本平臺,在對話框裡輸入關鍵詞「龍德上師講因果」,即可彈出更多相關文章。持續關注本平臺,總有一篇好文章能與您共鳴!總有一種養生功法適合您!禮佛、人為什麼來這世間、消災免難、念佛、布施、我是誰、以德潤身、十二因緣、認識人生、感悟人生、無明、學佛方向、緣起、性空、佛陀、佛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家訓、誡子書、魔王波旬、地藏經、DZ01--DZ51、佛化家庭、初學佛入門、死神、感恩、中陰身、金剛經、愛情、看破
  • 做產品,往裡看
    所以,做產品,要往裡看,基於底層的需求,去尋求本質,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一、寫在前面關於需求分析的文章,很早就想寫來幫助自己沉澱下,可礙於經驗不夠半桶水能力,遂擱置到現在。二、需求分析是什麼我們分析問題時候,好比剝洋蔥順著脈絡一層層往裡剝,找到最裡面的那一層芯,給出解決方法;一個需求就像手裡的圓,外面那一層是用戶直觀的表達,是用戶想要的結果。慢慢剝開後,中間是用戶行為,觀察用戶怎麼做,直到內部核心的那一層,才能看到用戶的動機。
  • 一下大雨,他們就往外跑
    一下大雨,他們就往外跑 2020-08-27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