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管競 實習生 馬清怡
隨著平均壽命不斷增高,上海也成為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 其老齡化程度已超過了35%。
據《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戶籍人口1471.16萬人,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有81.98萬人,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5.8%,佔總人口的5.6%。
(圖說:2019年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性別構成 圖源/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適逢雙節,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來到了長寧區神州敬老院。據了解,這家敬老院自2008年開始運作,配備房間150間,床位318張,是系集養老、醫療、護老功能為一體的社會福利養老機構。
"敬老院依附醫院"的形式使得其在提高敬老院功能的同時,還增加了入住老人的安全感。此外,專業的護工團隊也為老人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護理。
這裡居住著多位百歲老人,其中一位108歲高齡還是上海市第四長壽的老人。
雙節無休,只為老人
為迎雙節,上海神州敬老院的幹部職工們舉辦了一臺熱鬧非凡的文藝匯演。與老人們在歡聲笑語中共賀普天同慶,共享"闔家團圓"。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來臨之際,她們用歌聲和陪伴驅走孤單,給予老人們濃濃的愛。老人們用掌聲回報著這群最可信賴的人。
(圖說:護工主任孫秀英在為老人們唱歌)
匯演之後,神州敬老院的護工主任孫秀英告訴記者,那些在臺上載歌載舞,活力四射的護工們平時是非常辛苦的。一個人需要分管兩間房間,同時看護5、6位行動不便,甚至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
她們都是24小時夜以繼日地工作,同吃同喝同住。全年365天除去一兩次"小長假"(一次最多半個月)和家中發生紅白大事時,其餘時間基本不會隨意請假,包括這次難得的雙節。
在老人們的眼裡,護工們就像他們24小時的貼身保鏢。全心全意,不怕髒,不怕累地照顧著他們的日常起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地守護著他們的安寧和康健。
愛心,耐心,細心
在神州敬老院時常看到這樣的景象——有些老人在一起高聲暢談,其樂融融,可內容牛頭不對馬嘴,完全是自說自話;有些老人鬚眉皓然,步履蹣跚;有些老人臥床不起,幾近癱瘓。可老人們一個個乾乾淨淨,整整潔潔。
這是因為護工每天都會認真地幫助老人們進行漱口、洗臉、洗浴、梳頭、換尿褲等等,讓他們清清爽爽地迎接每日的朝陽,讓他們體面而尊嚴地活著。
這裡的大多數老人都有著或輕或重的語言,認知等障礙。可他們的內心卻有如明鏡一般。有時一個眼神,一張笑臉,一份擁抱就是老人們給予這些護工最好的禮物。
103歲的張彩英就是神州敬老院裡需要重度護理的老人之一,負責她的是錢順蘭護工,一位身材不高卻能量巨大的女性。
據悉,張彩英老人住在這裡已有很多年,存在生活無法自理、認知困難等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錢順蘭護工時刻細心觀察她的被褥有沒有弄溼以免發生異味、膿瘡、關節腫痛等情況。除此之外,基本兩個小時要為她翻一次身,適當地做一會兒康復運動,以及扶老人起床去曬曬太陽,這些都是每天的必修課,幾年如一日。
這份守護讓老人和家屬都感動不已。有時老人會拉著錢順蘭的手,雖然無言,卻一切盡在不言中。
錢順蘭護工表示:"老人不能久坐,需要經常臥床,這個時候就要護工把他們從輪椅中抱到床上,所以這是件體力活。尤其冬天的時候,老人穿著的衣服又厚又重,脫衣穿衣就要用更多的時間。"儘管在一天中,這樣的動作要重複十幾遍,但她仍然時刻提醒自己要耐心、細心。而老人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度過每一天,讓她覺得一切值得。
(圖說:錢順蘭護工在細心地餵張彩英老人吃米糊)
為了更科學方便地讓老人們進食,從食堂拿來的食物護工們會精心的根據老人們各自的吞咽以及消化情況分為流食、半流食以及輔食。流食和半流食都會經過不同程度地粉碎,再通過注射器打進管道或者用小勺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餵給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吃飯這件日常瑣事居然也是大問題之一。護工們不論多忙,都必須做到放手不放眼。
一旦操作注射管發生意外,如管子鬆動再重新接上等,就容易引起氣道阻塞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吃輔食的老人一不留神,小小的飯糰也許也會釀成窒息的大禍。因此,護工事實上不僅需要無私的愛心以及強烈的責任心,還要有必須的專業素養,紮實的專業技能。
專業,責任,艱難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於敬老院的要求也逐漸增加,致使如今的護工肩負的壓力也隨之攀升。
"護工們的壓力與日俱增,一部分來自社會,另一部分來自實際護理時的風險意識,更多的便是身心疲憊。"孫秀英主任向記者如此感嘆,"護工們做的事看似簡單,其實不易。這份付出默默無聞,有時還吃力不討好。可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如何過好晚年,也是民生問題。"
神州敬老院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孫秀英,錢順蘭也只是護工大軍中的普通一員。但也正是這些普通的護工們像辛勤的園丁一樣,才有了這些像花兒一樣幸福的老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