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峽博物館看
穿越千年的「魔鏡」
170餘件先秦至明清時期的古銅鏡首次亮相
能把人照得清清楚楚的銅鏡。
2000多年前的銅鏡長啥樣?西漢銘文銅鏡「透光」的秘密是什麼?古代仿製銅鏡的真偽又該如何鑑別?8月14日,「光影可鑑——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銅鏡展」在三峽博物館開展,170餘件先秦至明清時期的古銅鏡「真容」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據悉,展出將持續至10月8日,市民可前往免費參觀。
西漢流行的銅鏡背後有字母形符號
「快看,鏡子上有隻展開翅膀的鳥!」昨日,市民池麗指著展櫃中的古銅鏡驚嘆道。
記者看到,灰褐色的銅鏡直徑12.5釐米,約巴掌大小。體積雖小,但品相十分精緻,鏡面不僅刻著栩栩如生的鳳鳥圖紋,還篆有「熹平之年,廣漢自製」的字跡,道出了它的「出生」年份和地點。
「這面銅鏡名為『禽獸博局紋鏡』,其背面的「T」、「L」、「V」形符號是西漢時期最流行的博局紋。」三峽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管曉銳賣起了關子。所謂博局紋,指的是古代的圍棋盤,當時稱局戲,是高士文人休閒時的一種時尚追求。
此外,戰國時期的「炫紋素鏡」、唐代的「雀繞花枝鏡」、宋代的「雙鳳紋帶柄鏡」……展廳中琳琅滿目的古銅鏡看得人眼花繚亂。那麼,不同時代的銅鏡有何差異呢?
「不同時代背景的銅鏡銘文有著不同的特點,從中可以探尋些許古代先民的潮流風尚。」管曉銳介紹,銅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已難覓蹤影。而漢代銅鏡銘文多有祈求富貴享樂、長生不老等意蘊。唐宋銅鏡銘文多為制鏡者的名號,並首次出現了帶手柄的銅鏡。
「透光」銅鏡背後的秘密
在展覽現場,一面西漢時期的「魔鏡」引起了圍觀。乍看之下,與其他古銅鏡並無兩樣,但利用現場專門配備的手電筒對其「施法」,參觀者們無不感嘆神奇。
記者發現,當手電筒光線照射在鏡面上,其反射在白牆上的光影會顯現與銅鏡背面相同的紋飾和銘文。隨著角度的調整、光線強弱地變化,牆面上的紋飾也會隨之若隱若現。
這就是傳說中的「透光」現象。據考證,古代關於銅鏡「透光」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隋朝王度所著的《古鏡記》,而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我國古代學者將這種可以反射出背紋的銅鏡稱之為「透光鑑」,更有歐洲和日本學者稱其為「魔鏡」。
為什麼會出現神奇的「透光」效果?「這是西漢中晚期製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銅鏡。」管曉銳告訴記者,在鑄造過程中,鏡背的花紋圖案凹凸處由於厚薄不同,經凝固收縮而產生鑄造應力(物理現象),再經研磨又產生壓應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質上的彈性形變。當研磨到一定程度時,這種彈性形變疊加發生作用,使鏡面與鏡背花紋之間產生相應的曲率,從而導致出現這種透光效果。「在上海、河南等地曾出土有大量的古代透光鏡。」
鑑別:現代仿製鏡聲音清脆
早在唐代就有仿漢式銅鏡出現,宋至明清時期均有仿製前朝古鏡的現象,導致如今文物古玩市場上也充斥著大量古代仿製品。
那麼,銅鏡的真偽應該如何鑑別呢?
管曉銳介紹,古代仿製鏡往往具有一些時代特徵,如金代仿製鏡不少邊緣有官府檢驗刻記,明代仿製鏡經常鑄有工匠的名號等,這在原時代銅鏡上是沒有的,一看便能確定是贗品。「但歷代仿古鏡又不同於現代偽鏡,它畢竟是歷史時期的產物,也具有一定價值,有專家甚至認為也屬於文物範疇。」
而對於現代仿製鏡的識別,一般遵循「觀其胎,察其色,別其重,辨其形」的原則。「從銅鏡的造型、紋飾、銘文、地鏽、鑄造痕跡等方面都可尋找破綻。」管曉銳說,比如仿鏡和古鏡由於原料配製比例不同,不僅色澤上看起來有所區別,敲起來的聲音也有所不同,古鏡聲音普遍低沉,而現代仿製鏡則比較清脆。本報記者 楊晨 實習生 江欣竹
來源: 重慶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