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峽博物館看穿越千年的"魔鏡" 170件古銅鏡亮相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去三峽博物館看

  穿越千年的「魔鏡」

  170餘件先秦至明清時期的古銅鏡首次亮相

能把人照得清清楚楚的銅鏡。

  2000多年前的銅鏡長啥樣?西漢銘文銅鏡「透光」的秘密是什麼?古代仿製銅鏡的真偽又該如何鑑別?8月14日,「光影可鑑——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銅鏡展」在三峽博物館開展,170餘件先秦至明清時期的古銅鏡「真容」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據悉,展出將持續至10月8日,市民可前往免費參觀。

  西漢流行的銅鏡背後有字母形符號

  「快看,鏡子上有隻展開翅膀的鳥!」昨日,市民池麗指著展櫃中的古銅鏡驚嘆道。

  記者看到,灰褐色的銅鏡直徑12.5釐米,約巴掌大小。體積雖小,但品相十分精緻,鏡面不僅刻著栩栩如生的鳳鳥圖紋,還篆有「熹平之年,廣漢自製」的字跡,道出了它的「出生」年份和地點。

  「這面銅鏡名為『禽獸博局紋鏡』,其背面的「T」、「L」、「V」形符號是西漢時期最流行的博局紋。」三峽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管曉銳賣起了關子。所謂博局紋,指的是古代的圍棋盤,當時稱局戲,是高士文人休閒時的一種時尚追求。

  此外,戰國時期的「炫紋素鏡」、唐代的「雀繞花枝鏡」、宋代的「雙鳳紋帶柄鏡」……展廳中琳琅滿目的古銅鏡看得人眼花繚亂。那麼,不同時代的銅鏡有何差異呢?

  「不同時代背景的銅鏡銘文有著不同的特點,從中可以探尋些許古代先民的潮流風尚。」管曉銳介紹,銅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已難覓蹤影。而漢代銅鏡銘文多有祈求富貴享樂、長生不老等意蘊。唐宋銅鏡銘文多為制鏡者的名號,並首次出現了帶手柄的銅鏡。

  「透光」銅鏡背後的秘密

  在展覽現場,一面西漢時期的「魔鏡」引起了圍觀。乍看之下,與其他古銅鏡並無兩樣,但利用現場專門配備的手電筒對其「施法」,參觀者們無不感嘆神奇。

  記者發現,當手電筒光線照射在鏡面上,其反射在白牆上的光影會顯現與銅鏡背面相同的紋飾和銘文。隨著角度的調整、光線強弱地變化,牆面上的紋飾也會隨之若隱若現。

  這就是傳說中的「透光」現象。據考證,古代關於銅鏡「透光」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隋朝王度所著的《古鏡記》,而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我國古代學者將這種可以反射出背紋的銅鏡稱之為「透光鑑」,更有歐洲和日本學者稱其為「魔鏡」。

  為什麼會出現神奇的「透光」效果?「這是西漢中晚期製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銅鏡。」管曉銳告訴記者,在鑄造過程中,鏡背的花紋圖案凹凸處由於厚薄不同,經凝固收縮而產生鑄造應力(物理現象),再經研磨又產生壓應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質上的彈性形變。當研磨到一定程度時,這種彈性形變疊加發生作用,使鏡面與鏡背花紋之間產生相應的曲率,從而導致出現這種透光效果。「在上海、河南等地曾出土有大量的古代透光鏡。」

  鑑別:現代仿製鏡聲音清脆

  早在唐代就有仿漢式銅鏡出現,宋至明清時期均有仿製前朝古鏡的現象,導致如今文物古玩市場上也充斥著大量古代仿製品。

  那麼,銅鏡的真偽應該如何鑑別呢?

  管曉銳介紹,古代仿製鏡往往具有一些時代特徵,如金代仿製鏡不少邊緣有官府檢驗刻記,明代仿製鏡經常鑄有工匠的名號等,這在原時代銅鏡上是沒有的,一看便能確定是贗品。「但歷代仿古鏡又不同於現代偽鏡,它畢竟是歷史時期的產物,也具有一定價值,有專家甚至認為也屬於文物範疇。」

  而對於現代仿製鏡的識別,一般遵循「觀其胎,察其色,別其重,辨其形」的原則。「從銅鏡的造型、紋飾、銘文、地鏽、鑄造痕跡等方面都可尋找破綻。」管曉銳說,比如仿鏡和古鏡由於原料配製比例不同,不僅色澤上看起來有所區別,敲起來的聲音也有所不同,古鏡聲音普遍低沉,而現代仿製鏡則比較清脆。本報記者 楊晨 實習生 江欣竹

來源: 重慶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周末去看展覽 古希臘神話眾神「降臨」三峽博物館
    此次展覽以「地中海的黃金時代」為主題。記者 李文科 攝   展覽:探秘「地中海的黃金時代」 500餘件展品帶你「穿越」  《文明之海——從古埃及到拜佔庭的地中海文明》展覽將於8月19日起,在三峽博物館一樓南展廳展出。記者今(17)日提前走進了布展現場,幫你打探此次展覽的看點。
  • 《國家寶藏》這麼火,九大國家級博物館你不了解一下嗎?
    作為綜藝節目裡的一股清流,被央視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由張國立擔任講解員(主持人),27名著名演員擔任國寶守護人,通過情景表演講述關於9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國寶故事,將寶藏恢弘展現於觀眾眼前,讓觀眾感受穿越數千年的厚重如山的中華文化,讓國寶活起來。
  • 「5·18」國際博物館日|穿越千年之約 國際博物館日該去哪打卡?
    一年一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一大波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來襲,全國多家博物館將免費開放或者半價售票。哪些是一定要去打卡的熱門博物館?5月15日,高德地圖發布了疫情後最新的全國熱門博物館榜單,並正式與中國教育電視臺《博物館之夜》欄目達成合作。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鼻煙壺亮相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中國財富網訊(李林)正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展出的「掌中珍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鼻煙壺展」吸引大量市民遊客前來駐足參觀。該展覽是由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同主辦。此次展出的180件鼻煙壺均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精品。
  • 西漢千年魔鏡原理效果 揭秘透光鏡物理現象(圖)
    【西漢千年魔鏡】從銅鏡誕生之日算起,至今已有四千年光陰了。上海博物館內收藏了一面銅鏡,西漢「見日之光」鏡,這件文物為西漢時期的青銅器,直徑7.4釐米,淨重50克,又被外國人稱為「魔鏡」。
  • 文藝範兒走起來 今年春節可去三峽博物館看這些展覽
    今(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發布展覽預告,萌萌的文物邀請市民走進博物館過文化年。展覽一:新春文化系列展:福犬迎春時間:2018年1月24日-2018年3月25日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1樓臨時展廳A
  • 湖南博物館看古秘魯展,真實的千年木乃伊
    來長沙旅遊,有三個標誌性的景點一定要去,橘子洲看毛主席雕塑、嶽麓山看愛晚亭、湖南博物館看辛追夫人,這是來長沙要做的三件事,其他的就是吃吃喝喝逛老街。2020年其他城市的博物館很少舉辦特展,但是湘博卻仍有兩個特展讓遊客們大開眼界,增長見識。
  • 「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原作亮相國家典籍博物館
    新京報訊 6月21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安東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館」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為全國巡展的首站。展覽集中展示了榮獲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安東尼·布朗的162幅原作,其筆下的人氣繪本主角也是首次在中國集體亮相展出——無所不能的「我爸爸」、愛幻想的「膽小鬼威利」、憨態可掬的「大猩猩」等。展覽按照故事主題劃分為十大展區,設計融入20餘處創意拍照打卡的藝術場景,打造多媒體影像互動。本次展覽將展至9月22日。觀眾在展廳留影。
  • 文徵明、朱耷等60餘件精品花鳥畫作亮相國家典籍博物館
    觀眾觀賞「群鴻戲海圖」及小動畫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精選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的60餘件精品花鳥題材繪畫藏品
  • 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景雲碑」,到底是什麼來頭?
    市民遊覽雲陽縣博物館時,「景雲碑」往往是必看之物。近日,筆者從雲陽縣文管所據悉,目前存放在雲陽縣博物館的是「景雲碑」的複製品,而真正的「景雲碑」因其較高的考古價值、藝術價值,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並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10萬多件館藏文物中脫穎而出,入選為十大鎮館之寶。
  • 一日穿越千年!廣州竟藏著這麼多神秘博物館,好玩到尖叫!
    5月18日就是國際博物館日!@廣州的小夥伴們,不如趁著周末,來一場奇妙的博物館穿越之旅,好好犒勞一下自己~下面,小編為大家奉上廣州超有料、超好看、超好玩的博物館攻略,不僅能收穫美照還能漲姿勢,趕緊約約約?
  • 去三峽博物館看十二生肖之首的故事 展覽免費開放4個月
    明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正式推出保留展覽——新春系列展之靈鼠迎新。展覽將展出包括服飾、玉器、造像、唐卡、年畫、銅鏡、花錢等歷代文物90餘件,通過它們展示古人們在「鼠」身上所寄予的美好期許。此外,三峽博物館還在今(30)日公布了2020年的重磅大展。其中第一個來到的就是「消逝的黃金國:南美安第斯文明」特展,它是三峽博物館「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之一,將在2020年5月正式在三峽博物館拉開大幕。
  • 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
    八年,他埋頭長江三峽,將千餘三峽石刻串連成了一部壯闊悠長的「詩」,致力讓長江三峽獨有的系統水文石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年,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一直見證著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重慶出臺的系列人才政策在全國處於上遊水平,會讓越來越多的文博人才願意來到這座最年輕的直轄市。」
  • 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 重慶讓...
    八年,他埋頭長江三峽,將千餘三峽石刻串連成了一部壯闊悠長的「詩」,致力讓長江三峽獨有的系統水文石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年,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一直見證著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重慶出臺的系列人才政策在全國處於上遊水平,會讓越來越多的文博人才願意來到這座最年輕的直轄市。」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7月9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
  • 新年藝術之旅,去博物館感受絲綢之路
    大家還記得春晚上亮相的那幅《絲路山水地圖》嗎?一幅長長畫卷為我們徐徐道來悠久的絲綢之路歷史,讓人忍不住一再觀賞。但是絲綢之路之漫長和豐富,一幅畫怎麼能夠呢?今天萃花就來給大家推薦三月份可看的十個國內外有關絲綢之路的展覽,快去博物館裡沉浸在那段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當中去吧。
  • 三峽博物館這些甲骨文告訴你
    1月15日,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的「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展覽通過70餘片珍貴甲骨,輔以書籍等實物展品,帶領觀眾走近商代先民生活,感受甲骨文承載的文化記憶。
  • 15件宋元書畫天津博物館亮相
    原標題:15件宋元書畫天津博物館亮相   15件宋元時期書畫天津博物館亮相   近日,天津博物館完成了二樓《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品調整工作,15件書畫精品及一件西周饕餮蕉葉紋鼎中,多半是首次亮相。
  • 走進瀘州博物館——穿越千年歲月看宋元之戰的瀘州和美酒文化
    瀘州一座古老的城市,以酒聞名,那數千年的歷史積攢的不僅僅是那幾壇美酒,更有很多人文情懷,地方典故,今天我們一起來瀘州博物館,看看那些歲月的痕跡。宋朝末年,元軍大勝,南宋王朝岌岌可危,風雨飄搖的瀘州,演繹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存亡的悲歌。熱血灑在故土,那是多麼悲壯的往事。
  • 千年文化基因 讓成渝變「成語」
    7月20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成渝兩地的網紅景區手拉手前來自薦,成都寬窄巷子與重慶洪崖洞組團,「寬洪大量」組合被網友推上熱搜;四川博物院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話巴蜀文物,「三川一域」的宣傳口號讓網友理解了成渝兩地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