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價暴漲,砂子不夠用了,它與我們居住的每一平方米房子都有關係

2020-12-25 中國新聞周刊

砂荒困局

本刊記者/彭丹妮

發於2019.11.4總第922期《中國新聞周刊》

「不幹不幹!以前我們都要送禮,這些人才會把單子給我們,現在沒材料了要主動給我們,不接!」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家大型混凝土攪拌站的生產經理叮囑他的下屬,不要接施工項目的單子。他說的「材料」,是砂子。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東部沿海的山東省青島市。在這裡,一直給當地大型施工單位提供砂石料的一位經銷商,以前在周邊100公裡範圍內就可以買到客戶需要的數量,近來,他的搜羅範圍要擴大至200公裡,而且許多砂子都來源於非正規渠道。

為解決最近全國多地出現的砂石料供給緊張問題,中國砂石協會會長胡幼奕在北京剛剛面見了政府決策部門的官員。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現在提出要基建補短板,結果回頭一看砂石不夠用了,好多項目都停工了,所以上面重視了起來。」

自然界的巖石經風化、剝蝕等多種地表作用,在風吹日曬的數千年間,破碎分離成大小不一的顆粒,被河流衝刷帶走。根據尺寸的不同,極細碎的稱為沙,如泥沙、沙漠,粗一些的則為砂,後者更多是土木工程中的概念。現代建築所採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與瀝青馬路,都需要砂子。與石頭一起,砂石骨料是混凝土中用料最多的東西,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品質。

「一平方米的房子要用砂石骨料800公斤,沒有這800公斤,房子就建不起來。」胡幼奕說。當石頭房和木頭房成為歷史,人類居住在砂子圍成的空間裡,行走在砂子鋪成的道路上,穿行在砂子搭建的機場、車站與商場中……在很長的時間裡,天然河砂這種建築材料易得、便宜、好用。採砂船、挖車、廉價勞動力就是從事採砂作業所需的一切;對於需要它的人來說,一車裝有十幾噸的砂,價格也就一百多元。它對於混凝土結構穩定的重要作用,至今人工砂依然很難超越。它雖無處不在,但從不顯山露水,以致於讓人忽視了其存在與真正價值。

佔地球陸地表面積20%的沙漠裡的沙子,因為過於光滑無法在工業社會派上用場。真正可用的都來源於河流——其僅佔地球面積不到1%。近兩三年,以砂子價格暴漲為標誌,這場有限的自然資源與巨大的社會需求之間的角力開始拉開。

(9月下旬,六安市金安區黃圩採砂點,貨車司機排隊裝載河砂。這裡是該區少數幾個還未售完限額的採砂點之一。攝影/本刊記者 彭丹妮)

合肥砂貴

與很多中國人一樣,蔡鵬在近十來年經歷了家鄉面貌的急劇變化。他家住在安徽省合肥市下轄的瑤海區,過去,這裡是城鄉結合部,是合肥城區的發展窪地,到處是農田與平房,但如今,隨處可見高聳的吊塔、圍起來的施工地段與路上來來往往的水泥攪拌車。晚上8點多,在蔡鵬家附近的包公路與大眾路交叉口,私家車的身影漸漸稀少,道路開始讓位給運輸車輛。記者蹲守在路邊細數發現,在100輛來往車輛中,有38輛都是大貨車。這些滿載著各種大宗建材的貨車多數載重量為40噸級以上,就像中國城鎮化的節奏一樣,它們急切、堅定,為了搶時間,有時甚至在黃燈已經閃起時快速衝過路口;在路口旁的一個建築廢渣丟棄地點,貨車司機們排隊進入,依次過磅、傾倒,揚起漫天灰塵……

若問他們合肥工地上的砂子從哪兒來,無論是大型混凝土攪拌站還是私人砂石小販,都會回答:六安。六安是緊挨著合肥的一個地級市。沿途流經六安下轄的金安、裕安及霍山等五個區縣的淠河,是淮河的支流,也是合肥河砂的主要來源。

馬建雄是合肥規模前三的一家大型混凝土攪拌站生產經理,他說,運輸砂子的司機們都有很多拉砂群,採購員為生產備砂料時,前一天會在群裡喊一聲「某某攪拌站,42元/噸,3000噸,現金結。」貨車老闆們手下通常有十幾個駕駛員,如果認為價格可行,第二天十幾輛貨車便將砂子從河邊砂廠運出,東行200多公裡來到合肥。

然而,一位貨車司機說,現在「六安的砂子不好搞」。自六安採砂點實施限量開採後,每個月拉完一定的額度就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砂子採購分銷的鏈條普遍價格暴漲。馬建雄說,2018年春天前,河砂價格一直穩定在40多元/噸左右,現在這個數字已漲到了130元。而在淠河上遊的霍山縣,因為砂子顆粒更粗,能在高標準的混凝土中使用,據了解,市場價已經到了160元至170元/噸。

混凝土行業的人一度「急得沒招」。馬建雄說,價格上漲倒是可以轉嫁給下一環節使用者,但問題是有錢也買不到砂子。「漲價只佔全部原因的20%,我們有這麼多合約單位,一年生產幾百萬方混凝土,沒原料怎麼辦?」

在高價與短缺的夾擊之下,下遊開始探索應對的方法。混凝土攪拌站開始相互打聽,問那些「有門路」的企業用的什麼砂、從哪兒運過來,然後給個聯繫方式去對接。同時,攪拌站實驗室人員開始研究如何用江砂和機制砂,加上多少的水泥用量去達到以前的強度與標準。

「以前攪拌站用的砂,基本都用河砂,從去年開始,品類就五花八門了。」馬建雄說,現在合肥50%到60%的六安砂由江砂替代:從長江裡挖出來的江砂由萬噸大船運過來,到蕪湖裕溪口改為2000噸的小船經內河航運進入合肥的各個碼頭,再由運輸車隊運到各個混凝土攪拌站。

另一家規模稍小的混凝土站經理則表示,該企業現在用的全是江砂;因河砂價格過高,吳芳現在也用江砂摻著安慶過來的河砂來賣。她說,以前,合肥這邊都嫌安慶的砂不好並不買單,但現在客戶們已經顧不得這些了。

馬建雄說,考慮到價格,小型混凝土企業不承接市政工程如地鐵、高架橋及特殊建築部位等需要高標號混凝土的項目,可以不需要河砂。但是,天然河砂因為其均勻的粒徑粗細分布,在高規格高標號的混凝土中依然不可代替。

河砂甚至變成了混凝土攪拌站應付檢查、裝點門面的東西。馬建雄說,當政府來檢查材料,問「你們中標的幾個項目,軌道2號線、3號線,現場材料怎麼滿足?」攪拌站的人就帶他們去看那堆寫著「軌道專用、高架橋專用」的河砂,但他說,「那堆砂根本不用。我可以說,90%的攪拌站裡那一堆專用(砂),基本上是掛羊頭。」

但現在,江砂的價格也還在上漲,從去年的100元/噸,漲到近來140元/噸左右。「砂石緊張是常態化了。」馬建雄說。

(六安市霍山縣一號砂廠,只有幾個看守砂廠的工人在此逡巡。自2019年2月起該砂廠停止開採,至9月份仍處於關停清理狀態。攝影/本刊記者 彭丹妮)

江河告急

中國的河道採砂管理一直以採砂規劃作為支撐。以中國主要的產砂區長江流域為例,2002 年、2011 年和2016 年,水利部編制了三輪長江中下遊幹流河道採砂規劃。這些文件規定了開採總量、開採範圍與開採期。但是如果依靠這些採砂規劃中給定的開採量為參照,那麼得到的將是一個遠遠低於實際的數據。

從合肥一路向西,來到淠河中段右岸的六安市金安區。該區河道採砂管理局一位管理人員張遠峰解釋說,以前每年的規劃量,只是個指導量,實際開採量是規劃量的幾倍。「去年做生態資源統計的時候,發現當時我們規劃一年生產量300多萬噸,但實際銷售量達到接近1000萬噸,而且還有可能是低估了。」

1990年代後期,淠河還沒有治理,家家戶戶都能挖砂。「那不叫採砂,是小作坊似的。」張遠峰說。2009年以後,金安區河道管理局成立,河道採砂實行許可制度,採砂船舶、鏟車、運達通道等齊備的才有資質成為採砂者。

這裡從2012年開始實行招拍掛制度,根據採砂規劃,劃定開採範圍,將砂子資源與經營權一次性出售,開採年限一般為3~5年。這種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一旦取得經營權,中標者往往不按照出讓方的出讓範圍進行開採,而是超範圍、超深度開採。張遠峰說,比如,淠河是金安區和裕安區的界河,採砂企業就有可能跑到裕安區去採砂,而一些超範圍的開採,則可能會危及河道水利工程安全。

濫開濫採幾乎與採砂規劃相伴相生。張遠峰說,「那會兒的規劃,說實話,編制了之後也基本上就是一個形式。除了真正的禁採區我們會嚴看死守以外,其他的超採行為,比如只允許採3米卻挖了6米的,幾乎是想咋挖就咋挖。」

多年粗放式的採砂管理,令砂價長期處於低位,建築業得以低成本運行,但其對於環境的影響卻已逐漸顯露出來。中國第一長河長江的情況,便是典型案例。

1990年代,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上升軌道,建築業的蓬勃發展驅動長江流域的淘砂熱。水利部《中國河流泥沙公報》數據顯示,濫挖濫採開始危及河道安全。新世紀伊始,長江中下遊地區開始為期兩年的禁採政策;2002年,國務院頒布《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條例》,對長江宜賓以下幹流河道內砂石開採進行管理。

採砂活動並未消失,相反,它避開風口,轉而瞄準支流與洞庭湖、鄱陽湖兩湖。以記載的年均和總採砂量來看,WWF指出,鄱陽湖是世界上開採量最大的採砂點。20世紀頭十年,鄱陽湖採砂數量相當於前55年間沉積的泥沙量。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泥沙問題專家周建軍指出,鄱陽湖是中國受採砂影響最嚴重的區域。

2015~201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宇順在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陽湖調查採砂對湖泊影響時,發現很難獲得採砂情況的一手數據。「只能是表象地觀察,比如說去看那邊有多少船在運作,與衛星遙感照片對比,或者問一些當地老百姓船隻數量是多了還是少了。」陳宇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為相關的水利部門,掌握的完善、準確的數據也很有限,比如說一個承包商,一年出讓給他的開採量是50萬噸,但是具體挖了多少,沒人知道。」

陳宇順記得,四五年前,鄱陽湖採砂活動很瘋狂。這裡的採砂多數集中在湖水入江的湖口水道。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的鄱陽湖像一個在向外倒水的瓶子,而這一段細長而狹窄的水道就好比瓶口。顆粒較粗的河砂淤積於此,是上乘的建築材料,在市場賣得上價錢。所挖即所得的暴利,引來合法與不合法的採砂者們到此掘金。

有無採砂許可者,都在拼命打撈「軟黃金」。最猖獗的時候,兩湖曾分別有450、368條非法採砂船在此作業,它們的吸砂能力可以在一年內掏空兩湖20年的沉積量。濫挖濫採同樣瘋狂。據媒體報導,2014年某採砂公司競得鄱陽湖一處採砂點,按照水利部門規劃,該砂廠2014年採砂規劃量為200萬噸,但是周邊漁民認為他們採砂量遠遠不止這個數。他們這麼算:「一個大型『吸砂王』能打10米深的洞,能吸200噸至1000噸砂石,一天至少能打七八個洞。這樣的採砂船多則九條,少則四條,24小時不停歇工作,三四十天就達到規定開採量。」

據周建軍等人今年3月發表的《長江鄱陽湖問題的原因及湖口建閘的影響》一文,僅2000至2011年,鄱陽湖登記的採砂量逾5億噸,其中接近一半採砂量來自其入江水道的五六十公裡。該段河床被挖深後,「這就相當於從縱深上把瓶口給擴大了,從鄱陽湖倒灌長江就特別容易。」周建軍說,當長江水位因為三峽等水利工程下切時,鄱陽湖在枯水季節,特別是二三月份,湖心區域的水位比過去同期又低了兩三米。

鄱陽湖這個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長江重要的蓄洪、洩洪處,也是周圍4400萬人口生活與農業灌溉的水源地。這裡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國際認可,是許多珍稀動物的家園,也是許多漁民謀生的所在。但是,近些年其湖泊面積的快速縮小,讓它再難以承載如此多的生態意義。採砂加劇的鄱陽湖乾旱以及後續一系列問題,引起了生態學家們注意。

鄱陽湖被稱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最後的避難所」。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科考調查發現,全國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045頭,其中,鄱陽湖有450頭。2013年底,一位研究人員曾在這裡某處水域觀測到47頭江豚,一年後,這一數字為「0」。「首先是洲灘、河道底質這些魚類和其他水生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同時附著在泥質裡面的低級生物被挖走之後,水生物就沒有食物了。」陳宇順說,「如果按照2015年那樣的規模採下去,問題肯定會很大。」

把鄱陽湖採砂問題放在更大的生態系統中,會看到它讓本就失衡的長江泥沙系統變得更加脆弱。在長江流域上遊,三峽大壩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將大量泥沙攔在水庫裡。根據水利部2018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三個最大的水文控制站監測的輸沙量與過去50多年的平均值相比,從上往下分別降低了91%、76%、77%。

周建軍解釋,長江是一個歷史上衝淤平衡的系統,現在的情況是:上遊來砂大幅減少,中下遊河道來得少、走得多,泥沙處於衝刷狀態——三峽大壩修建之後這些年,下遊已經衝刷走了二十七八億立方米的泥沙。而這些材料組成的河床,是河流的框架。在長江荊江河段,水位因此跟著河床一起下降了兩三米。這對於長江的通航、沿途農業灌溉、生活用水、水體汙染物或營養的輸送都造成了很大影響。

以水體營養輸送為例,磷這樣的營養物或汙染物主要吸附在泥沙上面。過去長江裡大量的磷,到了入海口與海水作用後釋放出來,是河口大量微生物、藻類甚至魚類的營養源,這也是為何舟山漁場曾經能夠成為全球四大漁場之一的重要原因。而現在,長江卻成了一個少磷的生態系統。

鄱陽湖採砂後的一系列問題,是過度採砂對生態影響的一面鏡子。「長江現在問題很大,如果再挖就會雪上加霜。但即使沒有大壩,也不主張在河流下遊比較平緩地方挖砂。」周建軍說。但現實卻是,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河道採砂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李剛去年發表的文章,眼下,長江上遊弋著的幾百條採砂船隻,其生產能力是可採量的十倍。但與此同時,長江沿線城鎮化建設還在繼續推高河砂需求,泥沙資源在這一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由於對砂子自然補充速度缺乏可靠的估計,我們不知道採挖與來砂量如何匹配,這就是為何短缺的地方往往採砂帶來嚴重後果。」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沉積地質學教授Jim Leonard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

(2017年4月13日,江蘇淮安洪澤區地方海事處的執法人員,在洪澤湖韓橋水域非法採砂船舶集中停泊區打擊非法採砂。圖/視覺中國)

治理引發砂荒

「我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這是習近平第二次為長江把脈。

2016年元月,習近平在重慶主持第一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隨後,圍繞長江經濟帶的六項生態環境專項行動逐一展開,非法採砂專項整治是其中之一。

這一年,由原環保部牽頭,中紀委、中組部相關領導參與的中央環保督察組正式成立,非法採砂是環保督察的重點領域之一;2018年6月19日,水利部發布通知,啟動了為期六個月的河道採砂整治行動。變化開始到來。

2017年6月份,六安市金安區馬頭鎮的六家砂廠經營權到期,區河道管理局正準備新一輪招拍掛時,上級發話了:「你們不能再走傳統的招拍掛老路了,要與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指導思想相適應。」

作為回應,六安市金安區河道管理局便在安徽省水利廳專家的建議下,赴江西考察——這裡採砂管理的實踐已經探索出全國競相效仿的「九江模式」:拋棄多年的招拍掛制度,改為政府主導,成立國企租賃民間採砂船進行開採。在整個長江流域,持續多年的招拍掛模式被逐步叫停。比如,2017年,有權開採洞庭湖砂石的多個市縣均叫停了採砂行為,並逐步採取國有化管理。

同年10月,六安市金安區開始啟動一整套新的國有化採砂管理,所轄13個採砂點,每月各定量生產銷售6萬噸河砂。採砂者每生產銷售一噸砂,能獲得15塊錢的勞務費,其餘收入全部屬於區政府。

為嚴格管控開採量,金安區實施了「科技治沙」措施。在黃圩採砂點,一輛貨車進入砂廠時稱卡車皮重,載滿砂子後再次過磅稱毛重,兩個數據相減即為淨重,這些數據在出口管理站的電腦上記錄下來。工作人員根據淨重給其開出一張砂石票、一張裝載單,司機刷卡繳費後拿到電子小票,攜帶三票一齊外運,在公路卡點處再次由交通部門核驗重量後進入市場。在管理站的電腦上,一旦當月所有外運砂子超過6萬噸,放行系統就會自動關閉。

六安市金安區的情況大體是中國採砂管理史的縮影。張遠峰說,如果按照原先的招拍掛制度,淠河河道估計到2022年就無砂可採,但現在嚴格按照規劃定量開採,那麼還可以再採5~8年。

出了六安市區,沿淠河朔流而上,來到位於大別山腹地的霍山縣下符橋鎮聖人村,淠河上遊的東段支流主要流經這裡,河邊有砂廠。與想像中的採砂作業、貨車排隊上砂的忙碌景象截然不同,一家寫著「一號砂廠」的地方並無貨車,幾堆黃沙和石子兀自堆著,河上已無採砂船,幾個看管砂廠的工人們在入口處的小篷房裡打牌閒聊。

霍山縣一位採砂管理人員對此解釋說,這一片連著的三個砂廠是霍山縣2017年招拍掛後出讓的三段採砂點,由於去年環保審批沒有通過,一年一換的採砂許可沒有籤發。今年初,六安市水利局河長辦公室直接發函要求停止開採。

2017年,環保督察開始波及霍山。當年3月份,霍山縣差不多九十多家石料廠全部關停。位於霍山的佛子嶺水庫,是合肥與六安的飲用水源。2018年年中,生態環境部專項督查組對六安市飲用水水源地進行督查,認為採砂活動對飲用水水質造成影響,兩個月後,東淠河各砂場關停,包括霍山縣最後三個採砂廠。從隨便挖到無砂可採,霍山砂價一路上揚。

在很長的時間裡,砂子廉價得似乎都難說是一種商品。儘管霍山段的砂子質量在淠河砂中的質量最好,霍山縣水務局水政監察大隊隊長韓明記得,2004年開始要求採砂許可的時候,霍山砂僅10塊錢一噸;十幾年過去,到2017年也才漲了三倍多,但從2018年開始,價格卻在一年間翻了近四番,達到110、120元/噸,今年上半年又漲價至150元/噸。

2018年10月,河南省在信陽市召開全省河道採砂管理工作會議,推廣採砂國有化,目前該省20家採砂企業,全部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同年12月,湖北省發布《加強河道採砂禁採管理的通告》,整治各類涉砂船舶1700多艘,部分「三無」採砂船被現場爆破拆解。在全國治理採砂的大背景下,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陝西、海南等省份接二連三開始出現砂荒,造成用砂大國的困境。

在偏居一隅的海南省,今年2月,省屬國企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從菲律賓進口河砂,打起進口主意的還有廣東、福建、江蘇、黑龍江等省份。在產砂大省江西,政府企圖通過加快採砂許可、綜合利用疏浚所得砂石等手段保障用砂……

無砂可用的同時,劣質砂甚至違規砂流入市場。前述青島砂石經銷商發現,在河砂緊缺、機制砂又不成熟的青島,現在建築尾礦砂、河道疏浚出來的含泥量很大的砂,甚至還有加工處理後的海砂開始進入一些質量要求不高的工地,讓工程質量難以保證。

海砂是鋼筋混凝土建造中眾所周知的大忌。海砂含鹽,混凝土中氯離子含量超過臨界值時,會使鋼筋受到鏽蝕繼而體積膨脹,使周邊混凝土受到張力而裂開。2013年,引發震動的深圳「海砂危樓」事件便是一例。但現在危情又有所抬頭,比如2018年8月,上海石材行業協會砂石分會發布的一則通知顯示,長江與內陸河道整治引起河砂減少,海砂流入上海建築市場。

「正道不暢通的時候,歪道就來了。」胡幼奕說,「亂七八糟、質量不符合要求的砂子進了工地,房子塌了怎麼辦?這牽扯到百年大計的質量問題。因為這一次砂石荒,未來可能有好多人要進監獄。」

(鄱陽湖枯水期擱淺的採砂船。圖/視覺中國)

「一種速度的遊戲」

從2018年下半年起,六安市的砂子供應已開始明顯減少了。當時,馬建雄所在的商用混凝土行業還沒有建立起江砂供應渠道,依然採購六安的河砂。早上砂子運過來,他們看到裡面有草。「河灘上長了草,草底下是砂。我們看到草覺得不對,一問,果然說是晚上在河灘上偷挖的。」

如果說有一種不勞而獲又不會代價太大的營生,那偷砂一定是一個好選項。在水淺的淠河邊,使用鏟車、挖土機和運輸車,就可以收穫頗豐。在長江、淮河這些水深的地方,偷砂者們設計的採砂船就像潛艇,可以通過遙控指揮,白天沉到水下,晚上又浮上來盜採。「他們採砂船比巡邏大隊的汽艇動力還大、還快,內線打聽到今天晚上哪塊不查,一按(遙控器),船隻譁譁譁地跑過去。」馬建雄說。

馬建雄記得,今年年中的時候,江砂也到了禁採期。作為砂石料用量大的企業,老闆已經叫負責採購的人去國外打探,看能不能從馬來西亞、朝鮮這些地方進口,但後來發現沒必要,「(湖北)江砂也能搞到,有人不怕死的。」

翟昌友是霍山縣水務局副局長,分管水政監察與河道管理。為加強對砂石開採的統一管理,去年12月,縣政府成立了他現在負責的霍山縣砂石管理執法大隊(下稱「執法大隊」),隸屬於水務局。

作為監管者,他開玩笑說自己的工作是高危行業,以至於走路都需要左右觀望、小心謹慎——「我們執法部門某種程度上是在斷人財路。」被威脅、被舉報、被紀檢部門調查,是多年從事水政執法的韓明常遇到的事情。2004年,霍山縣水務局剛剛開始整治河道採砂,在一片濫挖濫採的地方,他們過去執法,結果車輛被推倒,他也挨了一頓打。

不像金安區只有一條主河道,可以設關卡,這裡眾多山區河道與四處遍布的旱砂地,讓偷盜砂石屢禁不絕。就像貓捉老鼠一樣,這是監管者與偷砂者之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前述霍山河邊的村民說,以前河邊沒人管,這兩年砂價漲起來後才開始有巡邏人員。「白天晚上都有巡邏的人在河邊。但河砂值錢,人家(偷砂者)只要能賺到錢,連路都給你挖了。」

2017年底執法巡查剛開始那會兒,韓明說「人家(偷砂者)把你整個行程摸得透透的,執法車經常被攔住。」起初,韓明每次接到舉報去到現場,偷砂者已經跑了。後來去修理車子,才發現車底下被安裝了定位儀,之後他們就開始定期去修理廠檢查。

對此,「對手」又祭出一招望風車,他們每輛車附近安排一個人,騎摩託車或者開車跟著盯梢,然後再用對講機或者手機通知隊友。

採訪對象們常常把偷砂的暴利與販毒相比,如果以噸計,偷砂的利潤甚至高於販毒。湖北省一名水政執法人員2016年曾撰文指出,採砂船每小時可採河砂1000噸,水上直接售價為15元每噸,利潤約10元/噸,這意味著每小時就可獲淨利上萬元。而現在,砂價早已是15元的好幾倍了。

以前偷砂風險不大。根據《安徽省河道採砂管理辦法》,非法偷砂者將被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5000元至2萬元罰款;情節嚴重的,也不過5萬元以下的罰款。在汛期和禁採區開採,價值達到5萬元可以刑事拘留。但翟昌友說,「抓來也關不了幾天。」 2016年底,國家兩高頒布司法解釋,河道非法採砂以非法採礦罪入刑,這成了執法者的一大有利武器。

執法大隊還沒成立的時候,韓明在水務部門屬於行政執法,偷砂者並不太畏懼,「如果光是我們去跟偷砂的人交涉,沒有公安出面,有時局面就不好控制。」

鑑於非法盜採形勢嚴峻,去年2月份,霍山縣公安局成立了安徽省首家水務警務室,每次執法都有輔警在側。去年開始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也有利於翟昌友的工作。因為偷砂人群通常也與涉黑涉惡涉毒重疊,事實上,如果掃黑除惡不能常態化的話,他擔心非法採砂可能會再次反彈。

河道採砂國有化經營之後,砂老闆們的濫挖濫採成了按下的葫蘆,盜挖盜採卻可能是浮起的瓢,監管的難度很大程度上轉移到水政執法人員頭上。但是正如安徽省水文局範小偉等人所指出的,採砂管理機構人員少、配備不足,難以單獨實現採砂有效管理。

作為水利部門工作人員,韓明坦言,堤壩和水源地的保護是河道管理的重點,河砂作為一種流入市場的資源,與水利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砂價暴漲的這兩年,如果說對於他所在的水政執法單位有什麼直接影響,那便是管理偷砂者的難度急劇上升。「(偷砂的地方)點多面廣,你管理人員少,你就和他們在玩一種速度的遊戲。」

(淮河安徽阜陽段的一個大型河砂集散地。圖/新華)

尋找新砂源

六安砂的故事在全國多個地方重複上演。2018年下半年,河南省連續三次對河砂進行管控,境內所有採砂、制砂企業一概叫停,轉為國有化經營,供給減少後,砂價上漲與管不盡的盜採如影隨形。

「當我們討論可用的砂子時,我們必須思考其可持續的利用方式,以及如何最小限度地影響環境;同時,也要意識到砂子是當代社會的關鍵原材料,是許多人賴以為生的營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沉積地質學教授 Jim Leonard說。

安徽省水文局範小偉等人2018年在《河湖管理》發表文章認為,長期以來河道砂石管理被當作一項水事活動看待,忽視了其作為經濟活動的一面,沒有正視其市場需求。他指出,若想斬斷河道非法採砂的利益鏈條,必須從供給側入手,讓河道從河砂供給這種渠道中解放出來。

「靠著河道採挖砂子,這條路走不通了。因為現在明顯各地的優質河砂在迅速減少,照現在這麼採,很多河道都已經被破壞了。難道我們要再這麼淘下去,讓中國的大地上流淌了幾千年的這些河流,在我們這一兩代人手裡破壞掉?現在國家限採限挖,保護河道生態是必須的。」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學科負責人宋少民說。

對目前的砂荒問題,胡幼奕總結說,「過去是『靠山刨石頭,靠水撈沙走』。現在國家管的生態環境建設,好多地方不讓挖了,但是新的工業化沒跟上,所以砂不夠用,就這麼簡單。」 這裡所說的工業化,便是機制砂。通過機器粉碎巖石,控制粉末的顆粒大小,生產出符合建築用砂標準的「機制砂」,在國內已經有八九年的使用歷史。

在「地無三尺平」的內陸多山省份貴州,機制砂是該地解決用砂需要的最主要方式,貴州也成為國內這項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在一片漲價中,不依賴河砂的貴州成為砂子價格窪地。國家工信部9月份前往該地調研,希望當地政府各部門協作,將本地機制砂石運出省外。

作為需求量最大、環保要求嚴格的國家,中國的機制砂石技術較為領先,機制砂的研究深度與工藝進展速度領跑全球。根據中國砂石協會提供的資料,現在機制砂已經佔到了中國用砂量逾八成。宋少民說,「機制砂相對來講是可以滿足我們接下來十幾年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最安全、最大量的替代品。」

機制砂如果做得好,完全可以與河砂相媲美甚至超過它,因為人為製造意味著可以按照要求進行質量控制。宋少民說,但是目前,大量的機制砂仍然無法與天然河砂相比。「機制砂做得好與不好,(對建築的影響)差別很大。現在有一批先進的企業已經做得不錯了,但是整體佔比依然很低。」

機制砂的技術難點,在於並非是簡單地將石頭破碎成小顆粒,而是要模仿河砂天然、混雜的粗細顆粒分布。工業機器生產的標準化現在既成了它的矛,也成了它的盾——混凝土中需要各種顆粒大小的砂子合理搭配,而機制砂要麼粗要麼細,良好、順暢的粒徑分布挑戰設備與工藝。

作為對規模化、高質量機制砂企業的保護,中國砂石協會認為,如果不能強力按壓住盜採盜挖,挖河床就能賺錢的非法採砂行為大量存在,會傷害機制砂產業的發展。不過,機制砂不受天然河流資源稟賦的影響,在供應方面將更穩定也更可控,專家指出,這就需要未來各個地區根據自己的需求量布局生產,以免造成環境壓力。

但胡幼奕感到憂慮的是,政府部門現在不願意管砂石。「都在推。砂石開礦,那能沒有環境影響嗎?大家都怕承擔責任。石頭屬於自然資源部門管,要建企業在工信部門,要能生產、環保達標在環保部,還牽扯水利部、林業部。誰都管就意味著誰都不管。」

「現在城市建設用砂特別多,又找不到一條別的出路,所以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從河流裡面挖,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國家應該拿出一個解決辦法來,不能夠把取砂目標放在河裡邊。」周建軍說。

開闢新來源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旱砂。韓明就表示,霍山以前很多古河道,修成大堤以後,河道被隔開,一部分變成旱地了,扒開上面兩三米的耕作層,有的地方往下幾十米深都是砂。「我們古河道的砂量非常大,只是要規範合理地去開採。其實不用都想著要到河裡面去,如果國家也有政策的話,就能把一些河砂的開採量置換出來。」他說。

周建軍說,從河道疏浚的角度,比如在長江上遊的支流,如四川大渡河或者金沙江去挖砂,如果合理管理好,對於減少水庫淤積也有好處。

周建軍在德國亞琛待過好幾年,前兩年他又回去了一次,發現十多年過去,城市面貌與當初幾乎沒有變化。相比之下,中國幾乎任何一個城鎮都在十年時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感嘆於中國城市化發展之快,但是若以環境為代價,去完成這樣大規模的建設,就難免短視了一點。

在歷經多年的高速建設與人口增速放緩後,未來中國還需要建這麼多房子嗎?周建軍說,現在有的城市房屋空置率很高,展望未來,更好地利用已有建築並適度放緩開發步伐,或許是人類與自然和解的最好辦法。

相關焦點

  • 中國究竟有多少房子?存量住房還有4億套,「足夠16億人口居住」
    虎嗅註:說到能戳國人痛處的東西,「房子」一定可以排到前幾。國內,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令還做著安居樂業美夢的年輕人高不可攀。價格由供求關係決定,那麼中國果真這麼「缺房」嗎?文章根據數據統計整理,得出中國目前的存量居住用房還有4億套,「足夠16億人口居住」的結果......
  • 沙子和砂子有什麼不一樣,千萬別搞錯了
    大家都清楚,蓋房子的時候是肯定離不開沙子的,無論是砌牆還是裝修房子或者是倒混凝土都需要用到沙子。然而沙子也是有很多種類型的,砂和沙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但實際意義上有非常大的不同,為了防止用錯材料而導致不必要的麻煩,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砂子和沙子有什麼區別吧。
  • 為什麼都是用河砂,海砂建房子,沙漠這麼多砂子沒人用呢
    砂是建築重要的材料之一,比如砌磚,混泥土,混泥土鋼筋,還有我們工地所見到的預製樁都是離不開砂的。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現在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洋樓。那麼我們有了解過我們建築用的砂都是哪裡來的嗎,在地球表面隨隨便便挖起來就可以用的嗎?這個大錯特錯了。
  • [分享]70平方米的房子設計圖資料下載
    在當前全國房價企穩的情況下,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為獲利,頻頻打起住房公攤面積的主意,「買100平方米得70方米」,個別商品房公攤面積比例甚至超過50%。哪怕已經到了93歲的高齡, 還經常乘著公交車, 往返於裱畫廠與家之間, 他說:只有看到它們,才能心定。  作為一名工匠大師, 對於每道工序、每個步驟、每個細節, 他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但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卻實在談不上匠人的氣質......
  • 5000尺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 香港購房需要注意什麼
    隨著房地市場不斷的發展,國內的房價不斷飆升,所以很多人都將購房目標轉向於香港。但在香港房屋的面積單位與內地是不一樣的,它是用平方尺來表示的。那麼,5000尺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呢?香港購房需要注意什麼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了解。
  • 暖氣費怎麼收有區別 每平方米5.8元怎麼算您知道麼
    NO.2 每平米5.8元是怎麼算的?  東郊某小區業主王先生:一直都說屬於市政集中供熱的小區,我們居民的暖氣費是每月每平方米不高於5.8元,那麼,這個價格是怎麼來的?  答:據調查,1吉焦的熱量能讓1.9-1.97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暖起來。
  • 水電費有問題?一個月500元電費不夠用,買房真不能買這幾種房子
    說到夏天,就不得不提空調,無論是自己買的房子還是在外面租房住,現在幾乎都有空調。有空調就意味著要交空調費了,這個空調費就是包括在電費裡面的,但是你知道電費的「貓膩」嗎?有過租房經歷的人應該都知道,房子類型不同,或者是小區不同,小區的用電標準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電費分為商業用電和民用電,民用電可以低至幾毛錢一度,而商業用電可能高達幾塊十幾塊一度,也就是說,如果你住在商業用電的房子裡面,可能一個月電費都要好幾百。夏天要開空調嘛,用電多很正常,但是如果電費過高就不正常的。
  • 郭晶晶生足三娃,200平方米別墅不夠用,霍家獎勵其住上億豪宅
    原來,郭晶晶現在有了三個孩子,家裡原來的200平米別墅有點不夠用了。要知道,加上保姆菲傭什麼的,這一大家子需要更多的居住面積。所以,霍家就讓郭晶晶去另一個別墅住。這個別墅還是挺豪華的,本來上世紀五十年代就被霍家買下來了。剛開始沒有怎麼住,後來就租給學校了,2000年左右,一個月月租5萬。如今這個房子價值1.6億。
  • [分享]建材價格暴漲資料下載
    一、居民享受意識增加 在當今社會,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住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據有關部門研究顯示受幾千年來的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國人總認為「有房才有家」,沒有房就形同漂泊,像無根浮萍。這一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在影響、左右著國人。受這思想的影響,國人在成年後,都為房而奮鬥,所以產生了大批的房奴。 每個人成年工作幾年後,就想著要買房,千方百計賺錢,省錢,目的就是要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 56平方米一套房,只賣2萬!又一城市房子出現「白菜價」
    「一般都是頂層,沒裝修的毛坯房。」他解釋,米家小區是回遷房,最早一批大約已有8年的樓齡。兩萬元錢的房子在米家小區一帶還不少。另一位中介小張幾分鐘的工夫就找出5套不同位置和小區的二手房,面積從38平方米到55平方米,每平方米均價也在300元至600元之間。「便宜的2萬元就賣,貴的2.5萬元,還能往下談點價。」他說。
  • 357元一平,又一城出現白菜價房子,房價真的下降了嗎?
    357元每平米,又一城出現了白菜價的房子,房價真的下降了嗎? 購房者 最近大家熱議的話題,那就是房價,繼鶴崗之後,遼寧阜新城南米家區的房價,每平方米只要357元,有一套正在出售的房屋面積為,56平方米,要是一廳的房屋,小區的總樓層七層
  • 小戶型房子空間不夠用?掌握這5個收納法,讓小房子也能有大空間
    小戶型的房子就必須要把每一寸空間「用在刀刃上」,而其中浪費空間最多的就是家裡的衣櫥了。如果衣櫥做不到物盡其用,各種衣物就會「搶佔」其他空間,讓房子顯得更加狹小;而且,浪費了空間不說,這也增加了人們找衣服的難度,胡亂翻找一通,未必能找到不說,反而會讓空間更加凌亂。
  • 「鄰居出租房子當員工宿舍」續:出租屋單間居住人數超過3人即屬違規
    昨日,本報以《樓上房子被租給足浴店做宿舍,住進十多名夜間上下班的女員工……》為題,報導了市民遊女士被樓上的足浴店員工夜半噪聲困擾一事。  記者發現,小區業主因群居租客產生的噪聲等問題引發的糾紛並非個例。此類情況該向哪些部門反映?有沒有適用的法律法規?《洛陽晚報》記者採訪有關部門,為您帶來權威說法。
  • 濱海:「不夠用」的村務公開欄
    他所在的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東坎街道沙浦村,村務公開欄「不夠用」了。而濱海縣其他村也有同樣的煩惱,有些村公開欄裡民政事務和政務公開資料甚至還「被迫合租」了。村務公開欄怎麼會「不夠用」?主要還是因為村務公開的大幅「擴容」。這與該縣推行的村務底根公開制度密切相關。
  • 每平方米每月租金0.78元?這不是開玩笑!
    主播君的話: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這恐怕是每個漂泊異鄉、外出奮鬥的年輕人共同的心聲了吧。對於租購併舉的現實意義,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作了這樣的解釋:這是為了解決住房困難戶的住房需要,主要對象是新市民,包括本地的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外來務工人員,他們買不起房子,通過發展租賃市場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這也是為了促進租賃市場的發展,目前房地產市場存在著租和售發展不平衡,大力發展租賃市場是今後房地產市場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 萬科的平民理想:「小房子」有大智慧
    想像一下,一個18平方米的房子,面積只比商場停車位稍大一點,你的床頭可能頂著衛生間的玻璃,伸一下手臂,至多再邁上一大步,就幾乎可以夠得到屋裡所有的物件—你當然也擺不下太多物件。這樣的房子盛不下什麼人生計劃—即便是些很尋常的計劃,比如結婚,生子,或者讓它看起來更像一個家。在北京,有人為如此窘迫的生活付出的成本是70萬元人民幣。
  • 香港頂級富豪都喜歡住在這 房子一平方100萬 李嘉誠有7棟卻不住
    而倫敦的富豪呢,則是喜歡一種新穎的豪宅,就是在自家的豪宅下挖個洞,並且將表面上的豪宅捨棄掉,在地底下重新建造一個深打十幾米甚至是上百米的地下豪宅,像這樣的方式建造的豪宅,和國內比較聽信風水的富豪相比,他們是不願意這樣去做的,正因為這樣,香港有一條路特別的火,基本上單價高達100萬/每平方米!
  • 這類房子的業主身價或將暴漲!有你嗎?
    該小區第二期「留改」試點日前啟動籤約,新一期試點共涉及居民511戶,房屋面積為10345平方米。不到一年,國常會再次重提這項工程,且要求今年的改造規模翻倍,說明政府對這一領域的格外重視,也體現出非常時期穩投資、擴內需、穩民生的迫切性。一談到老舊小區改造,很多人印象中,無非就是把殘破的外牆重新刷漆。
  • 瘋狂的砂子 - 新浪財經
    來源:財聯社「中國現在提出要基建補短板,結果回頭一看砂子不夠用了,好多項目都停工了,所以上面重視了起來。」近日,中國砂石協會會長胡幼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建築用砂子又被稱為骨料,在製備混凝土的過程中,水泥和砂石按照大約1:6的比例混合成混凝土。
  • 有山有水清淨的房子
    現在的人們都追求大的居住空間,但是實際住的並不舒適,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代皇帝臥房,不超過十平方的秘密現今很多人都追求住房寬大豪華,但是在古代,皇帝的臥室都小於10平方米,這是很有道理的,對於古人的智慧非常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