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高三準備開學,我雖然在高一教學,但也很樂意去支援高三,起碼做一些打掃的力氣活,也算是為高三出力了。全省對高三開學的一個要求就是,縮小班容量,每個班級不得超過30個學生。這讓人不得不感慨,我們一直呼喚的小班教學,萬萬沒想到,卻被一場疫情給實現了。
我們中小學校一個班級的班容量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秘密。明確的文件中說是中小學班級人數不得超過55人,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呢,60人是個標配,是很多學校裡的常態,甚至很多學校的班容量達到70人。當然了,在教育發達的大中城市中,班容量會少一些,但在教育薄弱地區,班容量從來就沒有小過,即使教育主管部門心知肚明,也只是默認這是我們的國情。
很多老師都看過《嗝嗝老師》這部電影,為碼圖爾老師兢兢業業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著,卻會有意無意忽視掉一個細節,嗝嗝老師一個班有多少個學生呢,14個。試想若是把嗝嗝老師給扔到我國的中小學裡,那畫面太美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班級60人,兩個班級120,有時候會代三個班級的課。批改一次作業,估計就夠她焦頭爛額了。
說到這裡,還想說一句,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多人喜歡拿教師是否儘快認全學生叫上學生名字,來作為評判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標準,並且號稱這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標誌。
還記得一個視頻嗎?很多人對此印象很深,據說是美國一所小學裡,老師在教室門口,和每一個到校的學生以獨特的方式打招呼,有的是擊掌,有的是撞臀,有的擁抱,有的還是一小段有默契的舞蹈,非常有儀式感。很多人就會嘖嘖讚嘆,說是瞧瞧人家,負責任的都是別人家的老師。但我們卻忘了,如果你數一數,就會發現人家一個班級裡,是24個學生。假如在我們國內的學校裡,每個班主任在教室門口也來這麼一套歡迎儀式的話,估計做完一整套,也就離放學時間差不多了吧。
疫情之下的高三開學,實行了小班教學,這真是一個好消息,無疑有利於降低人口密度,最大限度減小感染風險。但是,只有疫情來臨時,我們才會選擇小班教學,當疫情結束之後,大概率又會濤聲依舊,這無疑又讓我們感到無限的悲哀。
小班教學自然是好處多多,將老師們的有限精力,投入到對有限學生的關註上去。而最近幾年我們的中小學校園欺凌頻發,和我們的班容量過大也脫不了干係。而這幾年備受推崇的校外輔導班,實行小班教學也是一個大賣點。在更廣大範圍的中小學裡,實行小班教學,這就需要我們國家對教育加大投入,吸引更多人才入職教育圈,才是基層教育長遠發展的王道。若是本著一隻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趕,無形之中壓榨了教師群體的心力,也就只能讓基層教育野蠻生長自生自滅罷了。
END
原創首發,感謝閱讀。謝絕複製搬運,違者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