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艱辛創業史
同心奮進新時代」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方位宣傳報導航天各單位與偉大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不平凡發展歷程,本報策劃推出了「不忘艱辛創業史 同心奮進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企業輝煌發展歷程形象展示特刊。國慶期間陸續推出特刊。
在「兩彈一星」研製和三線工程建設中,她立下汗馬功勞;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她勇立潮頭、奮進開拓;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北京奧運等國家重大工程和事件中,她發揮特長、作出突出貢獻;在世界各大洲、祖國各省市,她立起無數地標建築,多次獲得詹天佑獎、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等。在新時代的徵程中,她快速發展、突破自我、轉型升級,以高質量發展的業績向祖國匯報,與中國航天共同成長。
她,就是秉承初心、繼往開來,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七院一路走來的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1965年2月,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奠基人從系統工程思路考慮,提出航天要成立一支自己的建設隊伍,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前身)組建了第七設計院。50多年裡,航天發展到哪裡,航天建設人就首先在哪裡開荒奮戰,數不清的建築成為她凝固的獎狀。
經過幾代人的耕耘,如今的航天建設已成為國內僅有的六家具備工程設計綜合、城鄉規劃編制、工程勘察三甲資質企業之一,近年來取得的建築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等行業頂級資質,造就了這支航天工程一體化服務的國家隊、立足航天服務國民經濟的領跑者。
歲月崢嶸,時光流轉。在國家發展的歷史新階段,航天建設將繼續精心打造優質品牌,加速實現具有航天特色的國內一流建設產業集團目標,為祖國航天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多新貢獻。
併購德國WKS公司,為「智慧+環保」打造國際工程服務主平臺
赴南極科考,服務國家重點項目
三線洞室見證航天初心
開荒奮戰 櫛風沐雨
1965年,七院建院伊始,房無一幢,車無一輛,首要任務就是奔赴三線現場搞設計。從國防工業部有關設計院調來的技術骨幹報到後,鞍馬未歇,風塵未洗,就匆忙奔赴原七機部各三線基地現場工作。
近500名1965年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也分別奔赴各三線基地,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備戰、備荒、為人民」,建設好打不爛、打不垮的航天工業。
在現場踏勘選址期間,設計人員奔波在貴州山區。為了尋找「靠山、分散、隱蔽」的廠址,每天翻越崇山峻岭,跋涉溝壑河川。傾盆大雨,大樹下避雨;飢腸轆轆,冷饅頭充飢;口渴難耐,用涼水解渴。每天60餘裡的山路,踏破膠鞋,歷盡艱辛。
在現場設計初期,設計人員住帳篷,沒有圖板,用床板代替,沒有電燈就點蠟燭。夏季,白天在帳篷裡猶如蒸籠,悶熱難忍。冬季夜晚,當朔風怒號時,山鳴谷應,黃沙滾滾,凍得住在帳篷裡的人們徹夜難眠。
艱苦的環境,並沒有嚇倒建設者們,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一個願望: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為了國家的科技事業早日騰飛,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
巴山蜀水、松花江畔、雲貴高原、內蒙古草原、秦嶺山麓、渭水之濱等地留下了他們奮鬥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他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航天科研生產基地的勘察設計和施工任務,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三線基地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乘勢而上 只爭朝夕
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七院立足航天,面向社會,走向世界,多種經營。
航天建設者南下深圳,創業海南,腳步逐漸邁向更多地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留下了他們奮鬥的足跡,建造了無數標誌性經典建築,並在亞、非、歐、美多個大洲開拓了建築市場。
如果你走在首都北京,會發現,從奧運工程老山自行車館到北京天文館新館,從央視新址到國家大劇院,從環北京安檢「護城河」工程到2019北京世園會場館,七院航天人的智慧和身影無處不在。
2011年6月,航天科工全面啟動內部建築業整合改制,在原七院的基礎上,整合二院、三院、新四院、068基地、河南總公司旗下的建築企業,組建成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新七院由24家企業組成,註冊資本4.5億元。
「十二五」期間,航天建設營業收入由30多億元增長至百億元,各項工作全面升級,整體實力躍上了新臺階,在建築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強勁逆勢而上。
「我們要一手抓工業、一手抓工程,發展必須著眼國際國內形勢、行業大勢,才能用對勁、走對路。」航天建設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治國說。
蓄勢待發,2017年註定不平凡。這一年,航天設計院揭牌成立,航天建設將優質資源匯聚整合探索生存與發展的新路;這一年,七院併購德國WKS公司,這是航天科工第一宗海外全資併購案,為「智慧+環保」打造了國際工程服務主平臺;這一年,一批中青年同志在肯亞組建了航天建設肯亞公司,讓「中國航天科工」品牌在「一帶一路」沿線煥發光彩。
2018年,航天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航天設計院實現引戰增資,航天建設踏上南極開展科考,全年七院新籤合同額中的億元以上合同創歷史新高,圓滿完成集團公司下達的年度經營計劃考核指標,全年產值增幅達到14.5%,利潤增幅達到史無前例的36%。
從2011年到2018年,航天建設整體改革發展已邁上新臺階。收入規模年均增長率19%,利潤總額年均增長率26%,經濟增加值(EVA)年均增長率37%。
「創新、突破、轉型升級,這是航天建設持續發展的關鍵詞,七院正在超越自我、礪煉重生的道路上大步前行。」航天建設董事長、黨委書記高峰說。
站得更高 加快奔跑
「航天建設要立雄心、樹壯志。固本強基、提質增效很重要,時機際遇很重要。抓機遇,就是要長遠打算、步步為營、穩中求進、適時突破。」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劉石泉的話說到了航天建設人的心坎裡。
處在歷史清盤、現實崛起、未來布局的戰略調整期的航天建設人,正站立於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飽滿的幹勁和決心,加快鑄造出更輝煌牢固的「航天大廈」。
當前的七院,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以改良後的建築施工業務為支撐,重點培育以節能環保、智慧建造、信息化、機電裝備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領域業務以及高端綜合科技服務、運作產業園及配套、資本運作等特色業務。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一年,航天建設後勁迸發,戰果頻現,身處五湖四海的航天建設人正以捷報亮明他們的初心。
在肯亞,青年團隊獲得殊榮、再接再厲,將「三個定位」寫在東非大地;在亞美尼亞工地現場,青年黨員暴二平以航天作風獲得外交部表揚信的充分讚許;在南海萬山群島,一群高學歷青年在原始森林中奮戰,為祖國海洋事業建成航天「神眼」;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冬奧賽區和世界矚目的雄安新區,一支智慧化團隊以實力在國家重點工程中贏得肯定。
「50多年來,航天建設歷經變遷,經過前幾年的快速發展,容不得我們再作準備和有所遲疑,航天建設已經站在更高的競賽場與強者競技。航天建設不僅是『不進則退』,更是『不快則退』。」高峰說道。
從外部著眼,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航天企業,是服務於中國航天的建築人,是具有獨門絕技和工匠精神的現代服務業的排頭兵。
「建築企業如果只定位為『 瓦匠』和『 蓋房子的』,將淪為產業鏈的下遊,航天建設有良好的科技基礎,依託航天豐富的技術資源,在高科技建築領域大有可為。」高峰表示。
「航天建設、建設航天,當代魯班、航天工匠,土木年華、藝術人生」,這有力量又有溫度的24個大字,不僅是航天建設人對自身的定位,更是他們最純粹、誠摯的初心和誓言。
此外,「政治領院」「文化建院」「創新強院」「科技興院」「規範治院」五項工程正全面推進,加強頂層設計,提高全局意識,航天建設已然站在高端產業的起點上布局、發力。
伴隨著國慶喜慶的氣氛,航天建設人心中洋溢的除了對祖國的熱愛,更加充滿對未來發展的十足自信。航天建設風雨兼程一路走來,坎坷雖多,始終不忘初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他們方向堅定,信心與日俱增。這是屬於航天建設的別樣精彩,這是屬於航天建設的燦爛未來。
航天精神永傳承
林 家 豐:航天,一生所愛
每到深秋時節,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都會回到中國航天科工航天建設,帶著包裹好的現金進行捐款。20年來,他每年都向單位捐款,總數已達76萬餘元。他就是林家豐。獻了青春獻終身,是共和國老一代建設者理想和信念的真實寫照。
自1965年建院,林家豐就進入七院從事工藝設計工作,在多項航天重大工程和社會項目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96年7月他光榮退休後,林家豐把省吃儉用留下的錢和女兒給的生活費攢下,每隔一段時間就帶到單位捐款,支持七院發展。
2010年,七院設立「林家豐青年科技獎勵基金」,獎勵作出科技創新成果的青年。林家豐先後獲評「身邊雷鋒·最美北京人」「北京榜樣提名獎」「首都精神文明先進個人」,並被授予航天系統離退休人員第二屆「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稱號。
董 水 能:四捧「魯班獎」
2011年至今,董水能帶領團隊,在承建的中國航空工業第618研究所107號機電生產廠房工程、解放軍第451醫院醫療綜合樓工程、西安工業設計產業園凱瑞公寓保障性公租房工程及西安外包產業園創新孵化中心A/B座工程中,四捧「魯班獎」,堪稱全國建築行業第一人。
董水能認為「魯班獎」是能力、精神、文化的象徵。於企業而言,「魯班獎」是凝聚人心、打造優秀管理團隊、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社會知名度、樹立企業良好社會形象的有效途徑,是企業開拓市場的名片,也是建築人一生追求的最大夢想。
董水能為國家國防建設和「航天建設」事業的發展默默奉獻,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一座座時代豐碑,以「當代魯班、航天工匠」之奮鬥理想為航天建設鑄魂。
肯亞團隊:紮根東非大地
中國航天建設集團(肯亞)有限公司於2016年8月在肯亞奈洛比註冊成立,2017年正式運營,並於同年正式成立黨支部。他們立足央企特色、航天基因,探索海外黨建工作開展途徑,與公司經營開拓同步推進。兩年間,航天建設肯亞公司在人手少、頭緒多,項目開拓和建章立制需要同步高標準抓好的情況下,腳踏實地梳理各項業務流程。從電力傳輸擴建項目開始,公司緊抓機遇、發展壯大,成為航天建設乃至中國航天科工國際化經營的閃光點。2019年,肯亞團隊獲「全國青年文明號」的榮譽稱號。
航天建設肯亞公司負責人表示,來到非洲意味著更大挑戰、更多付出,作為航天企業,公司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以航天質量、航天品牌深耕肯亞市場,為中國航天添彩。
萬山項目團隊:服務國家海洋安全
從祖國南部的珠海港出發,乘船50分鐘才能到達伶仃洋深處萬山群島中的桂山島,航天建設萬山項目團隊卻在此以苦為樂,為國家重點項目拼搏攻堅。
航天建設所屬航天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綜合設計院於2018 年成功中標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十二五」海洋觀測衛星地面系統萬山現場觀測中心EPC項目。一支年輕化、懂技術、能吃苦的萬山項目青年突擊隊也隨即組成。萬山項目青年突擊隊投身各類急、難、險、重的施工任務中,在艱苦複雜的工作崗位上盡展使命擔當,用行動詮釋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
文/中國航天報記者 鄭恩紅
編輯/宋皓薇 張曉帆
監製/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