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呢?對此問題眾說紛紜。人之初,性本善,至少秦始皇小時候不壞。小時候秦始皇是個受氣包,本是秦國人,卻生在趙國,這都是他爹造成的。
他爹異人不受秦始皇爺爺的待見,被秦始皇的爺爺,扔到趙國做了八年的人質。在秦始皇三歲的時候,老爹和呂不韋跑路了,撇下母子二人在趙國相依為命。秦始皇好不容易長到了九歲,這時做了秦國君王的老爹,良心發現,才接回了母子二人,一家剛過了四年的安穩日子,老爹突然得病死了,就這樣,13歲的秦始皇登基稱帝了。
大家別以為當皇帝就是好事,年紀尚小的秦始皇,就是一個提線木偶,一根線攥在呂不韋的手中,一根線攥在母親趙姬手中,二人提一提,秦始皇動一動。
又過了8年,21歲的秦始皇終於親政了。別高興的太早,這時秦始皇又遇到了嫪毐之亂,嫪毐差點把他整死。可怕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母親和自己不一條心,秦始皇第一次感到了親情的冷漠。
平定嫪毐之亂後,秦始皇長長出了一口氣,以為皇位就此穩固了,別高興的太早了,秦始皇迎來了一生的四連殺,一次比一次兇險,但是最後一次改變了一切,同時給出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的答案。
有人要殺秦始皇,說明招人恨,恨秦始皇的都是什麼人呢?為什麼恨?我們來看看秦始皇遭遇的四連殺。
第一次暗殺秦始皇的是荊軻,荊軻是替太子丹出氣報仇,太子丹不如秦始皇的能力大,秦始皇要統一六國實現夢想,結束混亂的局面,滅燕國在所難免。
太子丹是燕國接班人,在戰場上連連失利,沒辦法就玩陰的,讓荊軻帶著助手秦舞陽,借獻燕國城池之機,刺殺秦始皇。
按現在說法就是搞恐怖活動,結果不用我多說,荊軻刺秦行動失敗,最後荊軻被亂刀砍死了。
接下來的第二次行刺,讓人有點小感動,但格局不大,是出於個人恩怨。荊軻刺秦失敗被殺,高漸離是個有名的樂師,和荊軻是好哥們。
為了給荊軻報仇,他隱姓埋名,企圖通過自己的音樂天賦接近秦始皇。
果不其然,秦始皇很喜歡高漸離的曲子,於是宣調高漸離進宮演奏。高漸離藉此機會接近了秦始皇,眼看行刺機會出現了,就在關鍵時刻出了意外,有人認出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哥們,當時要殺他,但高漸離演奏的音樂實在太好聽了,秦始皇惜才就赦免了他。
不過為了防止意外,燻瞎了高漸離的眼睛。但誰也沒想到,一個瞎子很固執,不以秦始皇欣賞他的才能而感動。
高漸離往築裡灌滿鉛,築是一種樂器,在演奏音樂的時候,趁秦始皇入迷,他用灌了鉛的樂器砸向秦始皇,畢竟眼睛看不見,打偏了,行刺失敗了。
說實話,一個人喜歡誰恨誰,是一個人的選擇,背後罵皇上的大有人在,高漸離行刺秦始皇無關大局。
第三次行刺秦始皇的是張良。張良是韓國人,是韓國貴族子弟,據說張良的老爸是韓國宰相,秦始皇統一六國,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
張良從一個貴公子,轉眼變成了亡國奴,張良恨秦始皇在情理之中。畢竟秦始皇把張家的土地剝奪,還給了平民百姓。
有鑑於此,張良找了一位壯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前面說了,暗殺成不了大氣候。
秦始皇早有防備,出行前沒坐進主車,而是做進了副車,讓女婿坐上主車充當自己。從此以後,也就有了駙馬這個稱呼。
張良不知道這些,傻乎乎和大力士砸碎了主車,秦始皇的女婿死了,秦始皇卻安然無恙,張良行刺失敗,浪跡天涯。
三國時有「天不滅曹」之說,秦始皇的命也夠大的,如果不是提前換車,秦始皇早就被砸死了,難道不是天命嗎?
總得來說,前三次暗殺,都是出於個人恩怨,都是秦始皇動了六國貴族們的蛋糕所引起的。
真正有代表意義的是第四次暗殺。第四次暗殺並不出名,或許知之甚少。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微行鹹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
司馬遷對這件事記述的很簡單,卻為後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張藝謀據此拍出了歷史大片《英雄》,老謀子用電影刻畫了「無名」這一英雄形象。
「無名」是一個頂級刺客,10步之內可以用劍氣殺人,無名想盡辦法接近了秦始皇,萬事俱備,只欠一刺。就在擊殺的關鍵時刻,無名卻扔了寶劍,原來他在秦始皇感召下,,最終改變了主意,秦始皇表白了,自己統一六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除戰亂。
無名是個底層人,他最了解和感受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而秦始皇恰恰是平息戰亂的帝王,統一天下秦始皇何錯之有?給人們一個安定的生活,秦始皇有錯嗎?
無名猛然醒悟,突然放棄,寶劍落地說明他讀懂了秦始皇的內心,寧可接受萬箭穿心,也要阻止後人再刺殺秦始皇。高處不勝寒,無名在靠近秦始皇的那一刻,明白了一切,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