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問題:
心大的家長有這樣幾個關鍵詞:慢、放手、懶。但並不是不管,而是要管的有智慧。所以,心大是要有資本的。
你要足夠尊重和了解你的孩子,以保證即使你懶、你慢、你放手,孩子也依然能夠沿著你預想的軌道成長,且越做越好。如果孩子不小心偏離了軌道,首先你要很敏銳的察覺,其次,你要很睿智的把他拉回來。所謂睿智是指,既能夠把孩子拉回來,又不讓孩子覺得他是被迫的。
不管+推卸責任。
孩子學習的事情通通教給老師,孩子生活的事情通通教給老人。孩子學習不好就找老師,孩子出現了行為問題就責怪老人太寵了。就像上面那位老師說的那樣,心過大的娘親通常會認為,孩子交給幼兒園,所有的問題就應該老師搞定。這種就屬於,心!過!大!
心大和心過大,一字之隔,養出來的孩子卻千差萬別。心過大的家長看過來,有病得治。
推薦 丨zang老斯
「媽媽,為什麼要把我的玩具送給他?」
家長A:「他比你小,你是姐姐,弟弟喜歡你的玩具,你要做一個愛分享的姐姐,送給弟弟吧,我再給你買一個」。
家長B:「寶貝,這是你的玩具。現在弟弟很想要,如果你願意,就送給他。如果你不願意,請你告訴弟弟你的理由。這是你的玩具,你自己來決定這件事」。
家長和孩子的每一句對話裡,其實都飽含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和孩子一起長大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進行價值的輸出。家長A的回答,基本沒有顧及孩子本身的情緒,即使最終孩子把玩具送給了弟弟,表面上是學會了分享,其實在「乖」孩子的背後,是情感的壓抑。在情感壓抑中成長的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在遊戲中永遠是配角,長大後只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卻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因為內心的聲音不被他人聽到,最終自己也聽不到了。
而家長B,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眼中期望的「乖孩子」),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孩子會逐漸學會思考錯與對、利與弊。而最終選擇帶來的成就感也是無可替代的,這樣的家長會養出有主見且自信的小孩。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孩子昭示著做事的原則、看待世界的視角,心不要太大,父母在做,娃在學啊。
02 家長要教給孩子學習的能力
沒錯,基本小學三年級以後,向zang老斯這個智力水平的娘親,在學習上也幫不了孩子太多了。知識的學習,確實要靠老師來傳授。but,學習知識和學習的能力,是兩個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
一個能夠有獨立閱讀能力並且熱愛閱讀的孩子,必定有一個從小就陪孩子一起親子閱讀的娘親;
一個喜歡追問、喜歡學習的孩子,必定有一個不喜歡逼孩子學奧數的家長;
一個即使是學渣,也依然內心強大的孩子,必定有一個和孩子、而不是和老師建立統一戰線的娘親。
知識可以靠老師,能力必須靠父母。
幼兒園老師溫柔可愛,喜歡和娘親溝通,共同解決孩子的問題。然而,小學老師可不是這個打開方式。孩子忘帶作業了、考試沒考好、上課沒好好聽課等等,小學老師都會鐵面無私的在班級群裡點名,這時,就是考驗家長心理素質的時候了。
先聽zang老斯講個故事。
有一個在美國接受過碩士教育的朋友,見識過美國的早期教育後,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就被填鴨學知識。所以她女兒在幼兒園的時候,沒有學過拼音算術和英文。但是到了一年級不妙了,老師天天找她談話,因為什麼都沒學過,女兒在班級裡處於弱勢地位。朋友開始hold不住了,每天放學後,拉著女兒拼命補課。故事的最後,她女兒終於在二年級時,得了抑,鬱,症。
很多父母在聽完這個故事以後,給了我一個讓我吐血的結論——看啊,幼兒園不學點東西,小學就會得抑鬱症!擦乾嘴角的血,來說說孩子為啥會得抑鬱症。不是幼兒園沒提前學東西,孩子得了抑鬱症。而是發現問題後,父母和老師站在了同一戰線,孩子孤立無援,覺得全世界都不理我、不信任我、不幫助我,所以才得了抑鬱症好嗎。幼兒園家長不讓孩子學知識,就應該料想到一年級會有一段過渡時間的,但是真的到了小學,家長又不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了。試想一下,如果媽媽能抵擋住老師的壓力,鼓勵女兒、陪伴女兒一起把拼音和數學慢慢都補起來,其實很快就可以跟上大家的進度了,甚至這樣的孩子會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習能力超過那些提前學知識的小朋友!多可惜,家長沒有無條件接納和愛自己的小孩,一個不被接納的小孩最終只能走向最無助的境地——抑鬱。
家長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即使是學渣,也要做內心強大的學渣。因為只要內心強大,學渣就是一時的。在愛和接納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帶幸福的能力。
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老師,有認真負責的,也有敷衍了事的。
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朋友,有正能量的,也有跑偏的。
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幾個戀愛的對象,有暖男(女),也有渣男(女)。
但是不論好的壞的,這些人和事都構成了他自己的成長。
這麼說來,豈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
NO,
因為孩子成長的起點是家長的肩膀,
這位家長,
你的肩膀夠堅實嗎?
更多孩子小問題,點這裡↓↓↓
*聲明:本文由口袋研究院zang老斯原創,如需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幼師口袋,並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