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 | 《古巴花旦》,無法被遮蔽的古巴華人歷史

2020-12-12 第一財經

1847年6月3日,從廈門出發的西班牙「奧肯德」號貨船載著206名中國勞工抵達古巴哈瓦那港,由此開啟了古巴華人的歷史。

171年後,導演、學者魏時煜帶著紀錄片《古巴花旦》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將不為人知的古巴華人歷史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通過兩位古巴婆婆平凡而又波瀾壯闊的人生,連綴起古巴華人社區及粵劇文化的流傳脈絡,令觀眾投入情感,對華人的文化流傳與家國感情進行更深沉的思考。

早年漂洋過海遠赴古巴的「契約華工」,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合同到期後,許多人留了下來,在古巴建起多個華人社區。到1874年,古巴華人人口達14萬,佔當時古巴人口的十分之一,華僑數量居美洲各國之首。據稱,目前古巴仍有十萬人擁有華人血統。

2011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執教的魏時煜與得到贊助來到香港的何秋蘭、黃美玉相識,通過探訪她們的故事進入古巴華人歷史,2018年1月,記錄兩位古巴婆婆粵劇情緣和跌宕命運的《古巴花旦》製作完成。2018年6月19日,導演魏時煜攜《古巴花旦》參加上海電影節展映,並於次日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

哈瓦那粵劇姐妹花

何秋蘭原本有機會在2015年的上海電影節現身銀幕。那一年,魏時煜帶來的紀錄片《金門銀光夢》備受好評,影片女主角、「好萊塢唯一華人女導演」伍錦霞是粵劇迷。伍錦霞與何秋蘭,美籍華人與古巴籍華人,粵劇成為串聯線索,魏時煜曾計劃將秋蘭的故事也放入《金門銀光夢》。但隨著素材搜集取得進展,秋蘭的故事獨立成為《古巴花旦》,今年終於抵達上海。

與伍錦霞一樣,魏時煜並非電影專業出身。伍錦霞痴迷電影,看得多了就敢拍,牢牢抓住機會,二十出頭成了名導演;魏時煜則在上世紀90年代初赴加拿大留學後,開始藉由電影研究進入華人移民和女性研究領域,拿起攝像機做紀錄片,是為了提示更多人關注被遮蔽的歷史。「我不會覺得海外華人的歷史很小,雖然涉及的人數比較少,但跨洋文化將東西方連接起來,所以我沒有覺得自己在做很邊緣的群體。」魏時煜對第一財經說。

何秋蘭與黃美玉是小學同學,成長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哈瓦那。秋蘭並無華人血統,養父方標在秋蘭8歲時將她帶到自己的國光劇團學習粵劇。美玉的父親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華人裁縫,她學過功夫和舞獅,學戲時出演小生,與秋蘭成為舞臺姐妹花。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哈瓦那華埠有上海、金鷹兩家戲院,還有四家粵劇團,廣東地區與北美各地的粵劇名家亦紛至沓來。秋蘭記憶中最後一位來古巴的名伶是小非非,她還參加了秋蘭的婚禮。

1959年古巴革命之後,粵劇團隨著古巴各華埠一起煙消雲散,舞臺上風華絕代的花旦秋蘭結束了自己的粵劇明星生涯,成為餐廳收銀員。她在店裡曾遇到卡斯楚,緊張得要命。美玉則繼續學業,後來進入外交領域工作。30年後,退休的美玉回到哈瓦那凋敝的唐人街,與秋蘭重逢,重新吟唱起粵劇,並踏上還鄉之路。放映現場,當銀幕上的兩位古巴婆婆登上佛山祖廟的戲臺,唱起悠揚婉轉的歌,華人的文化傳承以本真而浪漫的方式令人動容。

紀錄片的視聽感受

2011年,《古巴花旦》的監製羅卡與何秋蘭、黃美玉一起返鄉尋根,隨後寫下《青春作伴好還鄉》一文感悟兩位古巴婆婆的思鄉之情。這篇文章奠定了影片的情感基調。

影片開篇,在澳大利亞作曲家羅伯特艾利斯-格格爾融合了拉丁與粵劇風格的音樂中,秋蘭和美玉分別以俏麗、俊朗的舞臺造型亮相。對於一部紀錄片而言,如此精到的原創音樂有些出人意料。「電影是一種視聽語言,很多獨立紀錄片因為預算的問題很難有機會做原創音樂,但我認為聲音和畫面一樣重要,而且聲音對人的情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魏時煜說,她特別重視影片開場的第一支曲子。

片中,原創音樂配合白駒榮的南音、紅線女的名曲、兩位女主角的粵劇以及她們與名家的合作,加上數位粵劇名家訪談,音樂成為影片的一條重要線索。「音樂選用的樂器,包括鑼、簫、鼓和古箏,還有夏威夷吉他,很忠實於影片表現的文化本身。其中有一個古箏配合卡斯楚的鏡頭,很有趣。」魏時煜團隊「90後」成員陳雨茗說。

魏時煜不避諱自己在片中的存在,秋蘭就在片尾說,她還要到中國來找Louisa(魏時煜的英文名)。而在《金門銀光夢》中,魏時煜通過旁白引領觀眾,「作為媒介把幾十年前的情景和現在觀眾的訴求聯繫起來」。

《古巴花旦》原本設想了兩條線索,一個是秋蘭和美玉的故事,一個是粵劇的海外傳播。但有觀眾覺得太散,「跟不上兩條線」。對於此次上映的版本,也有觀眾認為歷史和現實的部分結合得不夠好,魏時煜回應說:「其實是我故意留白的,不是不能做表面的填補,但歷史和知識原本就有很多空白,寫故事就是留白的過程。」她給觀眾的建議是進入電影的整體視聽氛圍,「一定要先放棄一些框架和格式,放棄老套的期待,準備迎接驚喜。」

讓年輕人留意到傳統文化和歷史

影片的主線是粵劇,對於不了解粵劇文化的觀眾來說起初會有隔膜,這在廣東地區同樣存在。魏時煜說,有些六七十歲的觀眾告訴她,片中的粵劇是他們成長期的背景音樂。但更年輕的人已經很少聽粵劇了,「我的電影給了他們另外一個親近粵劇的角度,聽粵劇的人不一定會去追尋粵劇文化的脈絡,如果不喜歡粵劇但是關心文化流傳,看這部電影就會得到一些感性的認識。」

魏時煜屢次申明,紀錄片和歷史都要做給年輕人看。她把紀錄片創作視為對年輕觀眾的提醒,有人提點,他們才會留意到傳統文化和歷史,而年輕人的關注,是文化傳承的關鍵。這位身材嬌小而言語有力的導演,希望引領人們走近歷史,結交那些敢於跨界探索的人。

魏時煜推崇伍錦霞的人格魅力。她認為,《心恨》(1936年)轟動香港,被當時的媒體譽為創下國片的五個紀錄,與伍錦霞敢做的個性分不開。這位被喚作霞哥的傳奇女性,跨域了種族、國家、性別、行業等界限,做導演和經商都大獲成功,留下一段人生傳奇。採訪中,魏時煜感嘆當下人們的諸多觀念仍遠遠落在霞哥後邊,但這也正是她鉤沉歷史的意義。

作為學者,魏時煜的紀錄片與學術研究密切聯繫,「做一部電影就像是在讀一個博士」。《金門銀光夢》完成後,她出版了以伍錦霞為主人公的《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關於秋蘭與美玉的圖書也在計劃中。目前她最期待的是《金門銀光夢》能得到「龍標」在國內公映。去年《二十二》的成功讓魏時煜看到紀錄片的希望,她很想在日趨多元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得到講述歷史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古巴花旦》丨耄耋之年,傳承經典,簡析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
    《古巴花旦》是魏時煜執導的香港紀錄片電影,將不為人知的古巴華人歷史呈現在觀眾眼前。古巴華人的歷史源於1847年,171年後,《古巴花旦》參加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展。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第一部影片,讓觀眾哭掉了半升眼淚。該片通過兩位古巴耄耋之年的老人平凡而又波瀾壯闊的人生,一致致力於傳播中國戲曲文化,帶領觀眾感受著戲曲文化的魅力。
  • 古巴觀察|謎一樣的存在:古巴人眼中的中國人
    長大後她才知道祖母的承諾只是為了應付哭著的小孩,但祖父承諾的事情總會兌現,祖父的回答會讓孩提時代的她覺得冷漠、有距離感、無法親近,但同時也讓她產生了敬佩和崇拜感。中國人主張「以和為貴」,每次鄰居吵架的時候,與前來圍觀的古巴人「站立場」不同,中國人都會從中調停,用舉例子和講道理的方式對雙方進行勸說,直到雙方和解為止,古巴人把中國人的這種行事方式看作智慧和神秘的一種體現。我也跟我的導師、哈瓦那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的瑪麗亞·特雷莎(Maria Teresa Montes de Oca Choy)教授談到了這一話題。
  • 古巴觀察|自製口罩風波:「體面」的古巴人是如何煉成的
    「有備無患」的華人與「得過且過」的古巴人3月11日,古巴首次發現疫情案例,患者是三位義大利遊客。消息一出,古巴華人圈中關於囤積食物與居家隔離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由於疫情全球傳播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古巴疫情發端之時,中國國內已經進入了冠狀病毒治理的尾聲,中國防控疫情最關鍵的「居家隔離」措施已經成為海外華人認可的有效方式。
  • 口述|愛情、革命與社團:三位古巴自然華人後裔的個人生活史
    20世紀初期隨著墨西哥、加拿大以及美國排華政策的興起,大批攜帶著資產的華人移民到古巴,重塑了哈瓦那華人街多元的階層結構,使之被譽為「拉丁美洲最大最重要的華人街」。然而隨著20世紀60年代卡斯楚社會主義改革的施行,島上曾經達到150000人規模的華人社會倏然解體,四散流向其它國家。此後,留下來的華人雖也抗拒「古巴文化的侵蝕」,卻在時間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 古巴的大煙、咖啡和甘蔗酒
    《遠在古巴》雷競璇著中信出版社出版雷競璇以父輩的二百封書信為起點,作者使用第一手素材,三次到訪古巴,採訪四十位垂垂老矣的古巴華人,從早期在種植園收甘蔗的勞工,到經營小店鋪的商人,到參與古巴革命乃至後來身居高位的軍人,
  • 「要古巴,不要美國佬」的時代:古巴革命催生的拉美文學漢譯
    但是,1959年古巴革命的勝利帶來了轉機:它將拉美文學瞬時提升至本土視野的中心。在今天看來,一個國際政治事件能夠如此直接地影響文學翻譯,頗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古巴革命勝利對整個世界的意義,以及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語境,也許能夠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 李強在古巴會晤政要出席論壇考察研發機構,推動上海與古巴各領域...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率領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7月14日至17日訪問古巴。訪問期間,李強在哈瓦那會見了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兼部長會議主席迪亞斯-卡內爾等政要,出席聖保羅論壇第24次年會並發表演講,參觀中國上海改革開放成就圖片展,了解上海電氣在古巴投資發展情況,考察古巴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推動上海與古巴在經濟、科技等各領域開展務實合作。
  • 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古巴建交60周年」學術研討會
    近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與古巴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聯合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基金會支持的「中國古巴建交6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和古巴共和國駐華大使卡洛斯·米格爾·佩雷拉·埃爾南德斯出席研討會並致辭。
  • 海島型咖啡古巴水晶山咖啡 古巴咖啡豆分級制度古巴咖啡風味口感
    其實我國臺灣省,波旁島,聖海倫娜,波多利亞,多明尼加,海地,古巴都可以歸類為海島型咖啡。本文前街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巴咖啡。古巴咖啡的種植歷史1720年有法國海軍軍官在加勒比海東部的法屬馬丁尼克島種下了中美洲第一顆鐵皮卡母樹,隨後臨近的牙買加,古巴等海島因地利之便很快也燃起了種植咖啡的熱潮並暢銷歐洲宗主國,坐享長達兩百年的咖啡黃金歲月。
  • 古巴只有哈瓦那?帶你走進真正的古巴~
    大多數人對於古巴是充滿了好奇又陌生的,古巴的老城雖然看起來殘破不堪,但實際上這就是刻意保留下來的老城原始風貌,這裡有一種不可名狀的魔力,古巴人身上有一種樂天精神,如果你沒有來到這裡,你就不會體會到他們那種快樂的感染力。來到這裡上一刻的你或許是懊惱沮喪的,但是下一刻就會充滿活力。
  • 《古巴革命戰爭回憶錄》中文版來了!收錄24張首次在國內出版的照片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古巴革命戰爭回憶錄》近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這是切·格瓦拉回憶古巴革命戰爭的最權威版本,收錄24張首次在國內出版的珍貴黑白照片,再現南美叢林中驚險跌宕的遊擊戰爭生涯。
  • 古巴筆記|初入古巴:碰撞與交融
    到哈瓦那已經6天,為了解決我在古巴的住宿問題,將短期籤證改成長期籤證的事情以及為在中國的古巴朋友給他的古巴朋友送禮物的事情,攜帶著另一種文化烙印的我開始頻繁地參與進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安全舒適的環境加上熱情善良的古巴朋友的陪同,白天的生活裡我總是在古巴人的日常生活中主動和被動地接收著當地的文化,夜裡抽離出自己再次回顧一遍自己的經歷,那些來自另一個國度的文化帶給我的感覺真是妙不可言。隨著在古巴新的生活慢慢展開,文化衝擊和認知更新猛烈地撞擊著我,固有的認知壁壘一點點的在被當地真實的生活打破。一、好吃嗎?
  • 古巴有沒有假的古巴雪茄?
    古巴假冒雪茄古巴本地也有假冒的古巴雪茄上次發過一篇文章,寫的是雪茄開始有了品牌之後,假雪茄也就隨之蓬勃。其中說到了即便是古巴雪茄原產地也存在銷售假冒古巴雪茄的情況。有不少人會有疑問,古巴本就是雪茄的原產地怎麼會有假冒的古巴雪茄?我去過很多次古巴,不僅到過工廠,深入雪茄莊園,到過包括比納爾德裡奧、西富恩特等雪茄菸葉產區,也接觸過古巴雪茄各個環節的從業者,非常肯定的說,古巴有銷售假冒古巴雪茄,而且數量還不少。
  • 古巴筆記|滅蚊、登革熱與古巴的免費醫療
    Mariem說當然不了,這是古巴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政策,是古巴衛生部門為古巴所有居民健康實行的一項保障措施。我接著問了她覺得是否有效,她是否喜歡等問題,無疑都得到了積極正面的回答。即使處處需要排隊等候,但是不會看到古巴人行色匆匆或者不厭其煩的樣子,古巴的朋友告訴了我,古巴人「todo con calma」(一切從容)。「華人圈」與「登革熱事件」真切地感受到古巴蚊子的危害源自於我到了哈瓦那大學上學之後的見聞。
  • 傳遞中古友好情誼 「上海·人文之城圖片展」在古巴開幕
    東方網5月9日消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古巴共和國哈瓦那建城500周年——上海·人文之城圖片展」近日在古巴哈瓦那開幕。一幅幅飽滿中古人民友好情誼的圖片,讓現場的古巴觀眾流連忘返。  該展由50組幅圖片組成,分為「開放之城」「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和「上海與古巴」五大板塊,力圖展示中國上海的魅力——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面向世界,服務全國。
  • Traveler第一季 古巴背包旅行
    The Republic of Cuba 古巴共和國說起古巴 你會想起什麼呢熱情奔放的拉丁歷史悠久的朗姆酒久負盛譽的雪茄菸就在眼前,仿佛被掠奪的歷史沒有存在過一般。舊西班牙總督官府16世紀初-19世紀末,是古巴接近400年被西班牙統治的時期。總督府裡面還原了殖民時代的布置,頗具歷史氣息 。走到這碰巧遇到一群踢足球的小朋友,孩子氣的老柳也迅速加入其中,還談論起了喜歡的球星。
  • 美國收緊對古巴籤證政策
    觀察人士道出箇中玄機:美方這一做法看似尋常,實際對古巴民眾赴美探親和購物造成毀滅性打擊,堪稱針對古巴「最嚴厲的制裁措施之一」。【調整政策】美國駐古巴使館代辦瑪拉·特卡15日在社交媒體宣布,從本月18日起,古巴民眾在第三國申請赴美籤證時將不再獲得有效期為5年的多次往返籤證,而改為單次入境籤證、每次獲準在美國停留3個月。
  • 荷蘭學生因疫情無法乘機 搭船從古巴返回祖國
    荷蘭學生因疫情無法乘機搭船從古巴返回祖國 (1/4) "← →"翻頁
  • 古巴ICT是什麼?
    古巴ICT古巴一家專門製作機制雪茄的公司有時候我們能在一些古巴雪茄上看到ICT的標誌,這個標誌的全稱是Cuban Tobacco Industry Factory,意思是古巴國際菸草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2001年,現在是唯一的完全機械製造的古巴雪茄製造商。
  • 一支雪茄帶你了解古巴
    貓哥於2016年1月前往古巴,深入古巴遊歷,對古巴尤其是哈瓦那有很深的了解和感情。並對古巴的國家、社會、科技、經濟、家庭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深入了解。古巴雪茄一直以來是世界各國的奢侈追求,但是對此並不是都很了解。貓哥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的體會和了解,謹以此文簡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