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傳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長
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梅子成熟的日子,所以稱為「梅雨」。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溼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這個時候,衣物等容易發黴,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 「黴雨」。
它不僅給生活帶來麻煩,也會給孩子的健康帶來影響。此時的天氣特點正適宜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那些體弱的孩子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同時,哮喘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塵蟎,在梅雨季節也是相當活躍,再加上黴菌的生成、花卉的競相開放,使孩子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病機率增加。那麼對於即將到來的梅雨季節,家長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1.加強戶外活動
適宜的戶外活動是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的有效手段。有的家長擔心外出活動會增加孩子交叉感染和受涼感冒的機會,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容易得呼吸系統疾病的孩子,平時更要加強體質鍛鍊,多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我們可以選擇遊泳、慢跑等運動鍛鍊。研究表明,經常鍛鍊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胃腸消化能力及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耐受力等。當然,戶外活動時,家長也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身體情況把握好一個度,不要一味的追求量和強度,須知劇烈活動也有可能帶來過度疲勞,從而使免疫力下降。另外,對於黴菌過敏的孩子,戶外活動時還需注意避開黴菌易於滋生的地方,如樹葉堆、樹幹近地端、陰暗處或草木茂盛的地方等。
2.搞好居室衛生,保持空氣流通
居家要採取防潮措施,保持室內環境的乾燥。儘量避免在室內晾曬溼衣服。溼度特別大時,還可利用空調進行除溼(長久閒置的空調,要進行深度清潔後方可使用)。衣被、毛巾要勤曬,以防發黴。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建議選擇性的開窗通風,如在天晴有陽光時開窗,儘量避開早晚潮溼時及大風天氣。通風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使人精神充沛,而且由於空氣的流通,還可以有效地稀釋室內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包括致病微生物和致敏物質的濃度。
提高防蟎、除蟎意識。蟎蟲與哮喘的發病密切相關,哮喘的孩子70%以上對蟎蟲過敏。蟎蟲適宜的生存環境在氣溫20~30℃之間,溼度在60~80%之間,低於50%就難以生存,所以梅雨季節的氣候十分適合蟎蟲生存,導致蟎蟲成為環境致敏的主要因素。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防蟎、除蟎,如儘量不鋪地毯及使用布藝沙發;家具最好選用木製或皮革類;孩子的床墊、枕頭、被褥最好選用防蟎材質;床上用品及貼身衣物儘量每周用熱水(60℃以上)清洗;避免孩子玩長毛絨玩具;選擇有除蟎功能的吸塵器對室內和臥具除塵;打掃衛生最好選孩子不在時進行等。
3.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勤洗手。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喜歡東摸西摸的去探險,難免接觸各種物品而使手被汙染,所以要注意經常清洗,以防病從口入。另外,也不要隨便挖鼻子揉眼睛,以免細菌、病毒的侵入,造成感染。
勤換衣物。梅雨季節,天氣悶熱潮溼,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換,避免溼疹、皮炎等皮膚病的發生。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及黴變食物,少吃生冷瓜果、肥甘油膩和油炸食品,避免損傷脾胃。
4.中醫治療
中藥湯劑:小兒肺臟嬌嫩,衛外功能差,不耐寒涼;且脾常不足,運化能力弱,食物滯留在體內易釀成痰溼,還可阻於肺絡,故古有「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所以中醫治療不僅要護衛肺氣,增強體質;還要健脾以杜絕生痰之源,有利於預防和減少疾病復發。而梅雨季節氣候環境悶熱潮溼,黴菌大量繁殖,對於過敏體質的孩子,極有可能吸入黴菌而誘發支氣管痙攣,所以處方用藥時還要加些祛風、通竅、抗過敏的藥物,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黃梅季節。
推拿:對於口服中藥有困難的孩子,家長們還可選擇給孩子做些簡單的推拿,如按揉迎香、板門、足三裡等穴位及捏脊來輔助提高免疫力。
敷貼:梅雨季後,緊接著就是三伏天的來臨,還要提醒家長,及時選用敷貼療法,以阻斷哮喘的「夙根」,提高機體免疫力。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兒科分會區縣協作組
作者:徐亞娜 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梅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