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州: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 提升古城遊整體形象
齊魯網9月16日訊(記者 蘇文亮)青州歷史悠久,遺存豐富,名勝古蹟眾多,街區特色鮮明,自古為山東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13年11月18日,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月15日至19日,「孔子故鄉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將在山東進行集中採訪,近日,記者就青州古城修復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助推青州市旅遊業發展等話題分別採訪了青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高華、青州市古城保護與建設投資管理中心副主任何玉德以及青州市旅遊局副局長田立新。
據了解,近年來青州把古城的保護修復提到重要位置,以傳承古城歷史文化和打造古城特色風貌為切入點,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做好古城開發,也以歷史文化名城為前提,打造青州旅遊服務品牌,帶動旅遊經濟發展。
古城保護修復規劃:保護優先規劃先行
古城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和縮影,是民族魂魄的物質載體,而青州作為古九州之一,有著12年國都、1065年省會、1606年府衙、2216年縣治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2013年青州申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功後,國務院給出批示,要求山東省及青州市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係,編制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指導下,編制好重要保護地段的詳細規劃;在規劃和建設中,要重視保護城市格局,注重城區環境整治和歷史建築修繕,不得進行任何與名城環境和風貌不相協調的建設活動。
據青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高華介紹,近年來,青州優化城市發展布局,在城市建設發展中,進一步凸顯古城區文化生態和古青特色,建設「以人為本、以綠為基、以水為魂、以文為脈」的宜居宜業宜遊城市。
同時,青州市遵循修舊如舊的理念,修復營造建築古樸典雅,文化內涵豐富,集商貿、旅遊、文化體驗、居住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目前,青州市已累計投入資金3億元,修復古街兩條,修復文物保護單位1處,改造民居及沿街房屋224處。
「青州市本著文化旅遊的思路,時刻注意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高華說,為了進一步挖掘古城內涵,青州市組織專門人員對古城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調研,整理資料近200萬字,集結印製《青州古城歷史文化調研資料》四輯,出版《青州古城》一書,為古城保護修復建設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而在古城保護修復建設規劃方面,青州市按照保護優先,規劃先行的原則,邀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先後編制了《青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青州市古城保護與修復總體規劃》,確定了偶園歷史文化街區與南門片區修復建設任務目標。同時,在主城區劃定總面積12平方公裡的古城保護風貌控制區,風貌控制區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修改、變更,不符合古城保護規劃要求的建築一律禁止建設。
「規劃局確定了規劃方向後,就開始協調各部門做好設計規劃工作、施工工作及古城保護修復建設工作,打造青州特色的古城文化。」高華說。
古城保護修復建設:改善環境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只有在合理的保護修復建設下,城市肌理才能保存清晰,古城歷史文化才會得以遺存。2010年底,青州市本著實現「旅遊立市」,打造「文化青州」的原則,啟動了古城保護修復建設項目。 2014年古城保護修復建設項目被確認為濰坊市重點旅遊項目,這項工程對於傳承青州歷史文化、提高知名度,打造「文化名城、旅遊名市」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青州市成立了專門負責古城保護修復建設的部門——青州市古城保護與建設投資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副主任何玉德介紹說,青州古城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如今已經上升到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古城中基礎設施落後、房屋陳舊、居住環境差,街道狹窄,缺乏停車空間,有能力的人大多已經搬離,居民以老弱居多。要改善這種情況,啟動保護修復工程是必須的。」何玉德說。
根據前期總體規劃,古城保護修復項目一期工程地處南陽古城區域,北起南陽河,南至鳳凰山路,東至雲門山路,西至玲瓏山路,面積為1400多畝。目前,偶園歷史文化街區街道基礎設施改造基本完成,其他項目在穩步推進中,基本改變了古城街巷髒亂差情況,街區文化內涵也得到深入挖掘。
據介紹,除偶園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改造外,青州市古城保護與建設投資管理中心也將其他歷史文化建築、街區設為修復保護重點,胭脂井巷(東華門街)、關帝廟巷等工程正在進行。
隨著古城保護修復工作的進行,古城修複利用會不會與古城保護之間產生矛盾的問題,也被提了上來。何玉德說,古城中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修複利用已經成為古城現代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適度地修複利用古城有助於區域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將部分收益用於古城保護,這樣就進入一個永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古城保護修復,既貫徹落實了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傳承文化、推廣旅遊資源的需要,也提升了青州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競爭力。說到推廣旅遊資源,不能不提的是古城旅遊業的發展。
文化旅遊相結合打造文化青州新名牌
近年來,青州市全面審視自身發展優勢,提出了「旅遊立市」的發展戰略,將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實現轉型發展的引擎和先行產業,打造「東方花都、文化青州」城市形象名片。花卉是青州的特色和優勢產業,千百年的歷史文化是青州的底色和獨特魅力所在。推出這一品牌,青州將整合黃樓花卉項目、彌河文化旅遊度假區、中國花博園等資源,豐富「東方花都」內涵;同時將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展現青州的活力,花卉文化、古城文化、佛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狀元文化異彩紛呈,古城成為文化旅遊的新熱點。
青州市先後投資近20億元,完成古城區大型企業整體搬遷、南陽河綜合治理、荷花灣提升改造、衡王府石坊修繕、偶園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建設等名城保護重點工程以及雲門山森林景觀工程,改善古城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
目前,青州市結合正在進行的古城改造、雲門山提升改造、南北陽河改造、井塘古村保護等項目,整合與古城、古九州有關的資源,提升古城旅遊整體形象。據青州市旅遊局副局長田立新介紹,青州的花毽、挫琴、滿族八角鼓等1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上街頭,古城古街上的文化展演使遊客在互動和體驗中感受青州深厚的文化底蘊。「青州主要抓好旅遊與古城文化、東夷文化、佛文化、民俗文化的結合,開工建設了古城修復保護項目、海岱·惟青影視文化產業區、東夷文化標誌園、泰和寺、文殊寺等文化旅遊項目,隨著這些旅遊產品的運行,青州文化像一幅長卷展現在遊客面前,形成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文化旅遊新景觀。」田立新說。
旅遊產業作為青州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受到重視。田立新稱,如今,青州市打造旅遊品牌,以推介擴大青州的知名度,實現創新機制體制,帶動全市旅遊品牌提升和旅遊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