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中華漢字的發展史,在人類歷史跌宕起伏的變化中,牛一直被作為人類文明進程中舉足輕重的見證者,發揮著與時代相契合的作用。
從早期農耕時代的農業動力,到封建社會的貴族出行工具;從遠古時期的祭祀牲口,到如今高檔餐廳的高端食材。「牛」的含義在角色更替中得到了延伸。
三千年泱泱齊風,八百載海內名都。有著田橫故裡之稱的高青,也在與牛共生的千百年歲月裡,找到了城市發展的契合路徑。
12月17日下午,隨著「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 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來到高青,籠罩高青這座生態慢城發展的面紗也被慢慢揭開。
「牛」是一種品質。
據高青縣誌記載,高青縣內適宜農業生產的地形地貌及其水文特徵,加之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得高青擁有了農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自農耕伊始,高青這片土地就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而牛的含義,也在這年復一年的農耕作業中,得到了延伸。
人勤一世千川綠,牛奮四蹄萬頃黃。
「咱老百姓沒啥太大的本事,但是咱不怕苦、不怕累,砸到地裡的每一滴汗都是錢。」大蘆湖農莊總經理劉樹海告訴記者,高青可能不如其他地方富裕,但高青人都有著勤懇踏實的品質,如同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作為蓑衣樊村一員的劉樹海,更是將「牛」的品質,發揮到了極致。為造福鄉裡,毅然辭去副鎮長職務,一頭扎進泥裡,與村民共同謀劃出路。
在劉樹海的帶頭下,村民收入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可能好幾天做成的一件蓑衣只賺幾十塊錢,但就是這一個個幾十塊錢,就能讓一個老農民月增收近千元。」
據劉樹海坦言,如今的蓑衣樊,大部分村民實現了年收入超10萬元,而這與村民的勤懇踏實密不可分。
「牛」是一種載體。
自原始農耕社會時期,牛作為農民耕作的主要動力,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宋朝時,甚至有禁止屠殺耕牛的法令。無獨有偶,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牛肉依然作為高端食材出現在高檔餐廳的餐桌上。
當下,牛在高青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華貴高雅的會客展廳,先進高端的數位化控制系統,整潔乾淨的養殖牧場。創立於2016年7月9日的山東紐瀾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全力打造了5000餘畝的黑牛小鎮,也讓高青黑牛成為中國黑牛第一名片。
近年來,紐瀾地高青黑牛肉接連登上「杭州G20峰會」「青島上合峰會」等國家舞臺的出彩表現,得到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認可。目前,紐瀾地高青黑牛已經進入21個城市、217家盒馬門店,服務於6000萬盒區用戶。短時間年銷售額達到6億多元。
而牛所能承載的經濟價值,遠不止牛肉一項。
在高青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的關鍵時期,山東得益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0億元,傾力打造了得益農牧小鎮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周邊12000餘戶農民合計年增收2000萬元。通過「糧改飼」優化種植結構土地達8.4萬畝,帶動當地農民年增收500餘萬元。該項目實現了高青農業畜牧業的綠色發展,增強了鄉村產業發展活力。
而今,牛作為高青的獨特名片,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前來,為高青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外部資源。
「牛」是一種希望。
整齊的樓房,完善的文化生活場所,掛滿笑容的社區居民。作為淄博市黃河灘區第一個完成整建制搬遷的社區,高青縣常家鎮常盛社區目前由開河村、五合莊村323戶,共計1050名村民組成。
此前的開河村、五合莊村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灘內,距離黃河只有不到500米,生活交通非常不便。
「是國家的政策好啊,讓我們這些老『泥腿子』有生之年還能住進樓房。」常盛社區55歲的居民翟學英對於此次搬遷表示,「打心眼裡感激政府,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
記者在常家鎮常盛社區了解到,該社區是高青縣黃河灘區遷建項目之一。高青縣黃河灘區遷建項目涉及全縣17個村1443戶,共計5275人。該項目是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之一,也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堅中之堅。
「牛」氣沖天好發展。常家鎮常盛社區整村搬遷上樓的成功,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讓高青有了向好發展的充足信心。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振興 鄒長永 魏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