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你乘坐的飛機剛要起飛,同機乘客因故要求飛機返航,你能否理解並贊同?這個選擇題,不久前就真實發生在杭州蕭山機場。在飛機已經開始滑行的情況下,一對老夫妻因家中親人去世,向機組提出下機請求。機組徵得多方同意後返回,航班在延誤50分鐘後起飛。
當事航班上的不少乘客對返航決定表示理解。民間有「死者為尊」的傳統,乘客們看到老夫妻的焦急與迫切,很容易產生共情,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成全老夫妻趕回親人身邊的心願。在這些乘客看來,飛機返回是富有人情味兒的正確做法。
但也有網友提出異議。遭遇親人去世固然值得同情,可不幸已經發生,回去並非與時間賽跑。況且此次航程時間不長,對老夫妻來說落地後折返也是可行的做法,一味照顧他們的情緒,而耽誤全機乘客時間、增加航空成本有無必要?尤其是機上有部分乘客在落地後還需轉乘高鐵,面對未知的耽擱,想必也心急如焚。
一邊是個人遭遇的重大變故,一邊是全體乘客的時間,這註定是一道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的選擇題。應選擇照顧哪一方的利益?不妨先來看看常見的返航原因:乘客突發疾病。這種情況下,機組為爭取救治時間選擇返航或就近降落,就是一種人性化關懷,是理所當然。而此次事件,也是因為機組擔心拒絕老夫妻的要求會導致他們情緒激動,不利於飛行安全,故作出相關決定。
克己與眾扶,多數時候並不矛盾。既要讓社會充滿人情味,也要用合理的規則確保社會運行井然有序。社會車輛為救護車讓道而闖紅燈可以免除處罰,是有規可依的;飛機遭遇什麼狀況可以返航,也應有規則來服眾。只講利益不講人情,社會就會冷漠而疏離;只講人情不講規矩,大眾權益、社會公平就可能被踐踏。在規則和人情味中間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保護規則所要保護的,也照顧人情應當照顧的,讓社會不失法度又更有溫度。(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