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 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2020-12-13 環球網

本報記者 劉揚 ●韓潤奇 薛英民 高曉燕 薛欣

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一周後,肩負「落月挖土」重任的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深夜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和自由下落等步驟後,成功實施在月面預定區域的軟著陸。《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穩穩的落月」如何完成

《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

12月1日22時57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從距離月面約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相對月球速度從約每秒1.7公裡降為零。期間,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逐漸接近月表。此後進行障礙自動檢測,選定著陸點後,開始避障下降和緩速垂直下降,平穩著陸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著陸過程中,著陸器配置的降落相機拍攝了著陸區域影像圖。

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詳細介紹了整個著陸過程。它先是利用大推力反向制動快速減速,然後快速調整姿態並對預定落區地形進行拍照識別,避開大的障礙,實現「粗避障」,然後組合體在飛到距離月面100米時懸停,並再次對選定區域進行精確拍照,實現「精避障」,之後再斜向下飄向選定的著陸點,在移動到著陸點正上方之後開始豎直下降,到距離月面較近時關閉發動機,然後利用著陸腿的緩衝實現軟著陸。

保證落月的幾大神器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嫦娥五號任務的落月和近月制動一樣,都只有一次機會,必須一次成功。由於涉及採樣後上升器的月面起飛,嫦娥五號的落月過程也是在為上升器的後續月面起飛選擇「發射場」。因此相較於此前落月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要求之高是空前的,需要著陸區域內無太高的凸起、無太深的凹坑,坡度也要符合任務要求。

由於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落月時,撞擊月面會形成衝擊,為保證探測器不翻倒、不陷落,就需要穩定可靠的著陸緩衝機構,也就是嫦娥五號的「腿」。《環球時報》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這4條集緩衝、支撐於一體的「腿」來自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的完美基因,但因為本次任務難度增加,嫦娥五號的著陸緩衝能力要求提高30%,但機構重量指標卻減少了5%。

落月過程中還有兩個非常精妙的設計。表面上看,降落過程中「幹活」的是著陸器,它「背著」的上升器似乎沒有發揮作用,但著陸器其實一直在藉助上升器的「外腦」和「外眼」,即上升器從月面起飛時要用的「最強大腦」——中央控制計算機和通過「看星星」確定自己姿態的星敏感器。這種藉助「外力」的方法,避免了在著陸器和上升器上同時安裝兩套系統,既節約成本又減輕重量。其次,由於距離月面較近時,主發動機激起的月塵會汙染星敏感器,可能影響上升器從月面起飛,所以技術人員專門設計了蓋子,在距離月面一定高度時把星敏感器的鏡頭蓋起來。利用「天黑請閉眼」的這種設計,星敏感器一直要等到落月後月塵散去再把蓋子打開。這「一睜一閉」之間,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經順利著陸在月亮之上了。

「五姑娘」落月意義有多重大

在嫦娥五號任務之前,它的「三姐」「四姐」都曾成功在月面實施軟著陸。嫦娥三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至今狀態良好。專家介紹說,相比兩位「姐姐」,嫦娥五號落月的幾大特點凸顯了此次任務的重大意義。

首先是降落區域不同。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五號任務的採樣區域是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為什麼要將風暴洋西北部作為著陸與採樣作業區域呢?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稱,嫦娥五號任務的著陸地點過去還沒有人類探測器去過。科學家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認為這塊區域形成的地質年代比較年輕,如果能將這塊區域的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月球形成過程。彭兢稱,選擇在風暴洋西北部採樣也有從工程實現角度來考慮的因素。

長期報導中國航天的資深科技記者餘建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嫦娥五號的著陸點和嫦娥三號的月球虹灣著陸點緯度基本相當。採樣點的月球緯度高低會影響太陽光照強度、能量保障、溫度,這涉及探測器的熱控制。在月面著陸區域,上升器上升後要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在月球軌道對接,通過月球著陸區經緯度的選擇,儘量和軌道器所在的太空軌道面一致,有助於減少燃料消耗。

完成月面軟著陸之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進行了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等狀態檢查與設置工作。隨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利用機械臂表取和鑽地鑽取兩種方法開始採樣作業,採樣量約兩公斤,月面工作時間約兩天。▲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
    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 12月3日晚,嫦娥五號成功完成「地外天體起飛」,踏上回家的旅途。「挖土」「打包」「起飛」……「帶貨」回歸的「嫦娥姐姐」還要經歷怎樣的旅程?
  • 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12月3日晚,嫦娥五號成功完成「地外天體起飛」,踏上回家的旅途。「挖土」「打包」「起飛」……「帶貨」回歸的「嫦娥姐姐」還要經歷怎樣的旅程?從月球帶回來的寶貝,又有怎樣的價值?
  •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成功分離 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
    原標題: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成功分離 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     今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凌晨 4 時 40 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嫦娥五號的探月之旅回顧嫦娥五號的探月之旅,一路走來不容易!
  • 探月「三步走」 收官「有看頭」——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正式...
    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用巨大的轟鳴打破海岸邊夜的寧靜,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探夢星空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正在執行的是我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嫦娥五號的兄弟姐妹
    日4時30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嫦娥五號是幹嘛的?「嫦娥家族」成員都有誰?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別急,聽我細細說來......2004年1月23日,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該工程有三步:繞月、落月、月球取樣並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及其發射使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工程其他分系統也有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相關單位參與研製。
  • 嫦娥五號完成首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 VR體驗館實現登月之旅
    嫦娥五號完成首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 VR體驗館實現登月之旅北京時間12月14日11時13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上兩臺25N發動機工作約28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嫦娥五號完成首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在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由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的進入軌道,在次日晚間22時零6分,嫦娥五號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12月12日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實施第一次月地轉移入射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嫦娥5號在太空飛行多久、共幾天
    11個飛行階段,23天歸家歷程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共有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嫦娥五號探月取樣成功歸來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次重大飛躍,其創造了五項中國之首,本文對嫦娥五號「籌備、發射、探月、第二次軌道修正、第一次近月制動、第二次近月制動、組合體分離、著陸月面、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與月地轉移、軌道器和返回器分離、著陸地球」整個過程的十三個步驟進行了詳細介紹。
  • 創造多項「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帶動航天科技整體發展  據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 任務難度極高!嫦娥五號奔月將創造五個首次
    【環球時報赴海南特派記者 劉揚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金色弧線,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今年航天發射的重磅任務,更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將實現包括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在內的一系列高難度任務。據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也是我國目前重量最重的月球探測器。本次任務難度非常高,可謂「步步驚心」,同時看點也是層出不窮。
  • 嫦娥五號「挖土」的同時,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在幹嘛呢?
    近日,隨著嫦娥五號的升空,可以說中國的探月工程火遍了全國,特別是這兩日嫦娥五號在月球軌道分離了著陸器和上升器還沒多久,昨夜又傳來好消息,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成功軟著陸,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
  • 嫦娥五號月面著陸點的精確坐標從何而來?離不開上海天文臺牽頭的這...
    在23天飛行中,嫦娥五號探測器歷經二十餘次軌道控制和數次分離,由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牽頭的中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與現有航天測控網,共同完成了嫦娥五號探測器各飛行段的測定軌及定位任務,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嫦娥五號「蟾宮折桂」!上海天文臺這個系統立功了
    嫦娥五號探測器於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23天飛行,相繼完成了11個飛行段。在這個任務周期內有內有二十餘次軌道控制和數次分離,包括動力下降、月面採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月地返回等高風險動作,測控事件頻繁,是我國最為複雜的航天任務、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極具挑戰性、創新性和帶動性。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使命,技術突破將實現中國航天史5項首次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圖/受訪者提供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這次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我國探月工程,不斷寫下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嶄新篇章。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實施 「剎車」制動,順利進入環月軌道
    IT之家 11 月 28 日消息 根據國家航天局的消息,今晚 20 時 58 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實施 「剎車」制動,順利進入環月軌道飛行。官方表示,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 112 小時奔月飛行,在距月面約 400 公裡處成功實施 3000 牛發動機點火,約 17 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拍攝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示意圖(12月17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