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樹,是有歷史的樹,有1800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5000年利用歷史和4000多年栽培歷史。椿樹,是有文化的樹,被稱為「長壽樹」和「父親樹」,中國有近百篇吟詠它的詩詞。椿樹,是有故事的樹,不管尋常百姓家,還是王公貴族家,都有它的身影。椿樹,是有價值的樹,它有食用、材用、藥用、油用等無限價值。歲月悠長,中國人的生活中流淌著濃濃的椿樹情懷。
椿樹是楝科香椿屬樹種的統稱,全世界種類有14種。我國椿樹種類主要包括香椿、紅椿、紫椿、毛紅椿和紅花香椿等,均為高大挺拔的喬木。其材質好,赤褐色,紋理整齊交錯,美觀大方,為上等的家具、裝飾、樂器等用材,被譽為「中國桃花心木」。其中香椿嫩芽可作蔬食,在我國有悠久的食用歷史。
古人稱椿為「杶」。「杶」字從木從屯。《易·序卦》曰:「屯者,物之始生也」,所以椿有萬物初生之意。椿=木+春,木和春兩字都有新生的意思,木逢春又發芽,幼芽萌發性強,生長迅速,因此椿是活力與生機的代表。椿樹在鄉間地頭隨處可見,樸實無華,從不與桃花、梨花、杏花爭豔,默默地給人們帶來縷縷清香和絲絲鄉愁。
香椿芽是有營養的「樹上蔬菜」 許啟文攝
上下傳承五千年
椿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古籍《禹貢》《左傳》《山海經》均有記載。先秦古籍《山海經》中有「成候之山,其上多櫄木」的記載,櫄木即為香椿。《莊子》逍遙遊中記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這充分說明椿樹在我國的栽培歷史距今至少在4000年以上。
早在漢代,民間的食椿習慣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有「椿木實,而葉香,可啖」的記載。明代徐光啟將香椿作為救飢植物載入《農政全書》,明清以後逐漸形成栽培、生產。
椿樹是十大庭院綠化樹種之一,種椿樹意寓著家庭春(椿)光明媚,幸福吉祥。山東省鄒縣的前後瓦屋栽培香椿歷史悠久,當地民間廣泛流傳「漸興的蘿蔔,沙河頭的瓜,前後瓦屋的香椿芽」。千百年來,祖先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都濃縮在居住的小院裡,安然親切地傳遞著傳統風俗和鄉土文明。
由於我國栽培和利用椿樹的歷史悠久,一般認為椿樹起源於中國,但學術界也有爭論。山東省臨朐縣和雲南省臨滄市發現的圓基香椿化石,充分說明早在1800萬年前和約1160萬年前,我國的北方、西南地區就已經有椿樹生長。
椿樹文化世代衍
自古以來,椿樹常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徵,後人常用帶「椿」的詞語來形容福壽綿延,稱高齡為椿壽。唐代白居易《齊物二首》,「椿壽八千春,槿花不經宿」,杜甫的《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但求椿壽永,莫慮杞天崩」,蘇東坡的《內中御侍已下賀皇太后冬至詞語制》有「願先柏灑以稱觴,更指椿年而獻壽」等的詩句。這些詩詞中以「椿齡、椿壽、椿年」為祝辭,祝福男性長輩健康長壽。古人喜歡直接用「椿」來比喻父親或其他長輩,以「椿庭之恩」來表達父親的養育與教誨之恩,所以椿樹也被稱為父親樹、長壽樹。古人又喜歡將母親形容為「萱草」,漢朝牟融《送徐浩》詩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明朝湯顯祖於《牡丹亭·鬧殤》中說:「當今生花開一紅,願來生把萱椿再奉」,因此「椿萱並茂」常用來形容父母健康長壽。
椿木被譽為「中國桃花心木」 雷德根供圖
臭椿不是「椿」
在山東、河南、山西等地也有稱臭椿為椿樹的說法,民間更是奉臭椿為「樹中之王」。這得從一個典故說起。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被王莽打得大敗,人困馬乏,又飢又渴。逃到一片桑樹林,看到紫紅紫紅的桑葚就吃了個飽。他對桑樹說:等我得了天下,就封你為百樹之王。等到劉秀稱帝後,為報答桑樹的救命之恩,就命大臣去封桑樹為王。大臣看到臭椿樹上接滿了果果,誤認為這就是救命的桑樹,就封了臭椿為王。這正是桑樹救駕,臭椿封王,氣得桑樹破肚腸的故事。
其實,椿樹是指楝科香椿屬樹種,臭椿是苦木科臭椿屬樹種。椿樹和臭椿兩者外形極為相似,故有不少人將它們混為一談。在我國古籍中「椿」常與「樗」並提,《植物名實圖考》在匯釋時也以「椿、樗」為同一條目。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椿樗釋名香者為椿,臭者為樗。
蔬菜佳品屬椿巔
香椿為椿樹中唯一可以食用的樹種,被稱為「樹上蔬菜」,又名椿天、椿巔、椿芽、椿頭樹、紅椿樹等。自古以來,椿芽被當做是上等蔬菜。不僅風味獨特,誘人食慾,而且營養價值較高,富含鉀、鈣、鎂元素及人體必需胺基酸,蛋白質含量高於普通蔬菜,抗氧化能力也位於蔬菜之首。早在漢代,食用香椿就已經廣為普及。到唐朝,香椿曾與荔枝一起作為南北兩大貢品。安徽省太和縣的黑油椿歷來作為貢品,每到穀雨季節,驛者馱著上等香椿,馬不停蹄奔向長安。
在民間,香椿的食用方法非常多,流傳至今的諸如香椿炒雞蛋、香椿拌豆腐、香椿煎餅,還有將香椿切碎與泡開煮熟的黃豆拌成香椿豆,等等,都是十分美味的食物。不過,食用香椿也要適當、適量。香椿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因此食用穀雨前最鮮嫩的椿芽為最佳,並且下廚前應當在沸水中焯上一分鐘,減少其中的亞硝酸鹽。
綠色保健純天然
椿芽不僅營養豐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古代民間流傳著「常食椿巔,百病不沾,萬壽無邊」的說法。用香椿製成的香椿散,是一種中醫方劑,主治噁心、吐酸水、不思飲食。世界歷史上的第一部藥典《唐本草》稱香椿「主治症疥,風疸」。成書於五代時期的《日華子本草》指出,香椿能止洩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腥痼冷、胸中痺冷、痃癖氣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再次明確指出了「香椿葉苦、溫煮水洗瘡疥風疽,消風去毒」的保健醫藥功效。清代《陸川本草》認為香椿能「健胃、止血、消炎」。民間用它治痔瘡出血、跌打腫痛、食欲不振。安徽太和地區一帶的人如遷離本土,總要隨身帶一些幹香椿,如遇水土不服,用它泡茶飲可緩解。有些地方還常使用香椿子配肉一起燉煮之後,喝湯吃肉,能夠有效地治療風溼性關節炎和一些關節疼痛病症。
椿樹綜合開發利用價值 雷德根供圖
材質優良惹人愛
在上古時期,椿樹即以「佳木」被先人利用。椿木不僅材質厚實,花紋細密自然,氣味、顏色也很上檔次。因其顏色、紋理、硬度跟桃花心木很相似,國際上普遍認為椿木能與桃花心木媲美,所以將椿木譽為「中國桃花心木」。
椿木用途廣泛,在古代沒有冰箱的年代,使用椿木製作成菜盒,放入食物之後,能夠起到保鮮的功效。成書於2000年前的《左傳·襄·十七》中有「孟莊子斬其橁,以為公琴」,橁為椿,這說明我國古代經常使用椿木作為製作木琴的材料,在樂器製作中廣泛採用。傳說八仙之一呂洞賓在單州賽仙臺謫居時,常以椿木為枕,把它視為靈木。使用椿木製作的家具,木材散發自然的芳香,而且耐腐蝕和蟲蛀,直至現在椿木依然是上等的木料。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椿木也被加工成各種現代用品,比如木桶、樓梯扶手、裝飾面板、鋼琴琴板,以及各種工藝品、手鐲、手串等。
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椿樹兼具較高的材用、食用和藥用價值,近幾年,我國各地積極推動椿樹種植髮展,至2018年,我國椿樹栽培面積200餘萬畝,年產椿芽約1萬噸,年產椿木約100萬立方米,年產值超100億元,推動了種子生產、苗木種植、椿芽深加工、木材加工、鄉村旅遊等一二三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人數達300餘萬人,從業人員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四川、陝西、山東、安徽等產區政府均制定了相應的椿樹產業發展規劃,企業和社會力量也紛紛介入椿樹產業,已形成覆蓋良種種苗、高效栽培、加工利用、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產學研結合,各地已開發出凍幹椿芽、香椿醬和芽苗菜等產品。香椿種子含油率可達36%,其營養和藥用價值較高,已研製出精油、食用油產品。香椿紅茶、蒴果工藝品和凍幹椿芽等已經作為外貿土特產出口創匯。目前,菜用椿矮化密植和反季節大棚種植技術日趨成熟,已發展成為見效最快、畝產效益過萬元的經濟林,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促進國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 劉軍 博士,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國際林聯楝科工作組副協調員,研究方向為椿樹種質資源保育及遺傳改良。姜景民 博士,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林學會林木遺傳育種分會常委、樹木引種馴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林學會林木種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研究方向為林木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賈興煥 碩士,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綜合處處長。編輯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