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輕重 知冷暖 19個超敏電極賦予機器人觸覺感知

2020-12-20 智玩派

觸覺,其實是身體與外界接觸獲得的感知。而聽覺則主要是通過耳朵獲取聲音來感知,兩者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觸覺具有被「刺」的特徵,所以更難被量化。同時我們也知道通感產生的基礎是大腦相應的神經細胞之間發生了共鳴與聯想,而這種共鳴和聯想不僅限於感官間,還包括了情緒的主觀體驗。於是,這種主觀現在得到了改觀。

目前有一家叫做「SynTouch」的公司做到了讓機器人、機械臂有觸感的技術。該公司與美國的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合作,開發出了一種機器人手指,指尖運用了一種新型的摩擦材質,能夠讓機器人擁有15種不同的「觸感」級別,比如感受到粗糙、黏糊或者冰涼。

那麼,未來機器人擁有了觸覺,在硬物跟軟物的面前及時的作出反應,並且很好的避免了機器人將它們一併損壞。此項技術也對日後機器人科研人員提供了更多可能,從而奠定了未來機器人能夠與人進行親密的接觸。

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SynTouch發布了多個視頻用來介紹,不管是實體還是假體測試,該技術都能讓指尖感受到物體的表面的感覺,從而自動使出相應的力度,物品並沒有產生不適或毀壞。

這種機器手指並不是跟人類那樣靠神經感知,而是得益於其先進的技術神經算法。該機器手指設計的十分巧妙,內部嵌入了19個超敏電極,外層覆上矽質表皮並灌入鹽水填充。當指尖觸摸物體之時,電極將通過鹽水測量阻力的變化,傳達實時數據給處理器,機器人就有了觸覺。

據悉,該機器手指主要是通過振動來監測物體的特徵。SynTouch的CEO兼聯合創始人Gerald Loeb說到,「如果機器手指觸摸我的西裝外套,它便會產生高頻的振動,這些振動在機器人辨別質地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同理也是一樣,在不同物體的表面,所產生的震動也是有所不同,比如外套是羊毛材質和襯衫是棉花質地的,兩者有著天然的區別。

此外,這種機器手指還能測量到溫度,精確度超乎想像。比如鋼鐵摸起來會比地毯溫度低,而這並不是它們之間的溫度不同,因為外界溫度比人體溫度低,當手在摸金屬材質的時候,熱量通過金屬被轉移得快,所以會感覺到更冷一些。不同的是,SynTouch的機器手指所測量的不僅僅跟人類感知一樣,而且它還能通過精確測量熱量轉化速率感知其溫度,從而賦予機器手臂更多維度的觸覺。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觸覺障礙的人群將會通過這項技術重新獲得觸覺。同時在它的突破性測試當中,科研人員從機器手指得到15個精確的特性,比如粘性、熱持續性、觸覺柔順性(tactile compliance)以及紋理粗糙度。

儘管這項技術已經在機器人身上顯示出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人類身上,究竟怎麼才能讓這些人造的肢體得到跟人一樣的肢體觸感仍然是目前需要大力研究的。

最後,雖然SynTouch進行了無數次的測試,但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創建更先進的機器人,而是希望藉此技術讓遭遇不幸且失去觸覺的人們,能夠重拾失去的觸覺,從而與周圍的事物進行互動。顯然,要達到那樣的目標還需要走很長的路,但是,SynTouch機器人手指的誕生已經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給予軟體機器人以觸覺感知
    機器人領域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軟體機器人,它利用的是柔性材料,不是傳統的剛性材料。但由於軟體機器人缺乏良好的感知能力,所以一直受到限制。一個好的機器人抓手需要感覺到它所接觸到的東西(觸覺傳感)同時需要感知手指的位置(本體感知)。這種傳感一直是大多數軟體機器人所缺少的。
  • 致力機器觸覺技術研發,「他山科技」賦予智能設備高級別感知能力
    觸感是機體感知外界環境的重要能力,無論是對人還是機器。 不僅我國,就世界範圍內來看,目前無論是機器人還是各種具有交互功能的設備,其交互方式仍以視聽技術為主,即使出現了力反饋的功能,但仍然不能達到智能水平。
  • 觸覺,或許是目前機器人最難以實現的一種功能
    在機器人操縱領域,其中機器人手或抓手必須拾取物體,增加觸覺可以消除處理柔軟,易碎和可變形物體的不確定性。追求聰明的肌膚在工程術語中量化觸覺不僅需要精確了解施加到觸覺傳感器的外力大小,而且還需要知道力的確切位置,角度以及它將如何與被操縱的對象相互作用。然後是關於機器人需要多少傳感器的問題。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
    2020年7月16日——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兩名研究人員,同時也是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社區(INRC)的成員發表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機器人領域,與基於事件的視覺和觸覺感知相結合,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大有可為。這項工作著重介紹了與目前只有視覺的系統相比,將觸覺引入機器人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系統能力和功能,並且神經擬態晶片在處理此類感官數據方面能夠超越傳統架構。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 「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
    2020年7月16日——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兩名研究人員,同時也是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社區(INRC)的成員發表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機器人領域,與基於事件的視覺和觸覺感知相結合,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大有可為。
  • 只要有了這個「觸手」,機器人也能有觸覺
    觸覺一直被認為是複雜的感官產物,因此很難被機器複製。但最近,植根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的 SynTouch 公司研發出一種機械觸手,能從 15 個維度準確地描述物體表面摸起來是怎樣。我們平時的觸感是由遍布全身的觸覺器感知的,人的皮膚就是依靠表皮的游離神經末梢感受溫度、痛覺或觸覺。
  • MIT最新AI研究,讓機器人利用觸覺感知物體
    【獵雲網(微信號:)】6月17日報導(編譯:胖虎)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表示,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將能夠通過觸覺來感知物體。一篇最新的相關論文將於下周在加利福尼亞長灘市的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上公開,這篇論文描述了一種人工智慧系統,它可以通過觸覺信號生成觸摸物的視覺形象,還能根據視覺數據來預測物體的觸感。「通過觀察物體的表面,我們的模型可以預測某個平面或稜角的觸感。通過觸摸物體,我們的人工智慧模型可以根據觸感來構建感知到的環境。
  • 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視覺觸覺感知方法
    圖為研究人員介紹的基於視覺的觸覺感知策略為了有效地與周圍環境互動,機器人應該能夠像人類一樣,通過觸摸來識別不同物體的特徵。考慮到這一點,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一直在努力開發技術,通過分析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賦予機器人觸覺,其中許多數據是基於深度學習架構的使用。雖然其中一些方法很有前途,但它們通常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而且並不總是能夠很好地泛化以前不可見的對象。
  • 「人工智慧手套」讓機器人有了觸感
    此次,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薩博拉馬伊安桑德拉姆及其同事,設計了一種實用且簡易廉價的可伸縮觸覺手套,其僅需10美元,手套上面布置了548個傳感器和64個導電線電極。這種觸覺手套相當於由一張力敏薄膜和導電線網絡組成的傳感器陣列。電極與薄膜之間的每一個重合點都對垂直力敏感,並會記錄通過薄膜的電阻。
  • 機器人也能「甩筆」,擁有觸覺分析能力!
    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 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
  • MIT新研究:機器人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感知物體
    6月18日消息,日前,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預測性人工智慧,它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知物體。該團隊的系統可以從視覺輸入創建逼真的觸覺信號,並從這些觸覺輸入中預測哪些物體和哪些部分被觸摸。
  • 讓機器人有觸覺,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的事情!
    我們的機器人已經可以行走,看,聽, 還能讓機器人操作在手裡的東西, 有的機器人甚至有嗅覺.那觸覺呢?說起來比做起來容易.對於人來說,在我們移動身體時,觸覺扮演著著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拾取東西時,我們需要觸覺與視覺的共同作用(判斷物體是硬或軟,輕或重,熱或冷)以確保我們能拿起物體而不損壞它們。在機器人領域,讓機器人抓取物體時,給它們觸覺可以消除對物體軟硬,易碎程度的不確定性那麼要讓機器人取得觸覺,需要具備哪些技術呢?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一般來說,機器人的觸覺感知與在預定區域內的力的測量有關。為了改進機器人的應用效果,也應當為機器人配備先進的觸覺感知系統,以使其能夠感知周圍環境,遠離潛在的破壞性影響,並為後續任務(如手部操作)提供有效信息。
  •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
    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 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 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該工作也摘得此次大會的最佳論文獎項。
  • 新的電子皮膚創新賦予機器人和假肢一種特殊的觸覺
    [PConline 資訊]由於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是一種人工神經系統,機器人和假肢裝置可能很快就會擁有相當於或優於人類皮膚的觸覺。由於機器人需要有觸覺才能更好地與人類互動,所以這項創新是必要的。「如今的機器人仍然不能很好地感知物體,」助理教授Tee解釋道。他從事電子皮膚技術研究已有十多年,希望能給機器人和假肢設備帶來更好的觸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小組從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中汲取靈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一種可能表現更好的傳感器系統。
  • 機器人也能「甩筆」,擁有觸覺分析能力,上交&MIT獲IROS 2020最佳...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人類善於利用手指觸覺來感知物體的物理特性(包括質量、重心、轉動慣量、表面摩擦等),從而完成高難度的控制任務。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
  • 機器人也能甩筆,擁有觸覺分析能力,上交獲IROS 最佳論文獎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人類善於利用手指觸覺來感知物體的物理特性(包括質量、重心、轉動慣量、表面摩擦等),從而完成高難度的控制任務。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來源 iros2020.org (http://iros2020.org/)下圖為機器人觸覺分析的流程通過握著物體旋轉一定角度和抖動物體來感知物理特性,從而推斷出最佳的控制策略實現甩筆。該項目通過對多種觸覺探索動作的信息融合,讓機器人端到端的去學習概括手中物體的物理特性,並依靠這個物理特徵來實現高難度的手上控制任務(in-hand swing-up)。
  • e-Rubber觸覺傳感器,造具有「觸摸感」的沙拉和咖啡機器人靈巧手
    e-Rubber觸覺傳感器,打造具有「觸摸感」的沙拉和咖啡師機器人的靈巧手e-Rubber是一種新型的橡膠材料,可以響應電刺激而用作致動器,也可以響應機械力而用作傳感器。它的基本結構是夾在兩個電極之間的絕緣彈性體薄膜。
  • 觸覺傳感器發展歷程、功能、分類以及應用的解析
    人類皮膚的感知都是定性卻無法定量。而觸覺傳感器可以模仿人類皮膚,更讓人驚嘆的是,還可以把溫度、溼度、力等感覺用定量的方式表達出來,甚至可以幫助傷殘者獲得失去的感知能力。比如一款新型毛狀電子皮膚,能使機器人快速分辨出呼吸引起的輕微空氣波動或者微弱地心跳震動。
  • 新型AI「光指」能看見力的大小,無盲點定位觸覺,精度近人類手指
    機器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已經處在不斷進化的階段,但是對於觸覺、嗅覺和味覺,它們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之後要和機器人做朋友,我們當然不希望在和它們握手或者擁抱的時候被擠壓骨折。聰明的機器人需要觸覺。人類皮膚能感知觸覺、痛覺、熱覺等多種感覺,其中觸覺感知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