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朋友家JJ做客,得知朋友JJ最近在和老公鬧矛盾,究其原因是因為兩人在教養兒子的方式上面發生了一些分歧。JJ的老公一直覺得男孩就是得窮養,要糙一點才能長得更好,但是JJ並不認同。
比如在JJ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她擔心孩子會感冒,所以總是會給孩子擦乾身體オ允許孩子離開。出去之後也會細緻地給孩子吹乾頭髮。JJ的老公就會覺得男孩子不需要這麼嬌慣,頭髮什麼的一會兒就幹了。JJ就表示很迷惑,難道只有女孩オ會著涼感?男孩從小就身體強健,百病不侵?
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孩子因為手指被小蟲叮了一口腫起來了,就哭了。JJ在安慰他的時候,她老公卻呵斥孩子:「男孩子不能哭,真沒出息。」於是兩個人又因為兒子的事情吵起來了……
在傳統觀念中,大家很容易接納女孩的哭,而男孩的哭則很容易被貼標籤:
「男子漢不能哭,再哭就和女孩子一樣了!」
「沒出息,哭什麼哭!」
「不害臊,你個愛哭鬼!」
尤其是第一句話,恐怕很多父母都對兒子說過吧。哭是每個孩子的權利,可是卻慢慢成為了女孩的「專利」。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人往往會因為孩子的性別而區別教育,認為男孩就得「窮養」、「男孩不能哭」、「男孩不需要過多呵護」……
然而這些錯誤的養育男孩的觀念,正在一步步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變得敏感、膽小、不自信。
下面四個養育男孩的錯誤觀念,有很多父母卻還在做!
01
不許男孩哭
這個世界對男孩最大的傷害,可能就是不允許他們哭。認為男孩只要哭了,就是一個懦夫,以後長大不會有出息的。
其實,男孩也有哭的權利,通過淚液把這種負面情緒流淌岀來,是很正常的一個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是人類進化一個必然結果。如果我們教孩子抑制這個過程,那就意味著,我們限制了男孩的一個自然情緒的流露。
男孩的哭不丟人,只是情緒的發洩,抑制男孩的哭,盲目地要求他們堅強,只會讓男孩羞於表達,甚至關上心門。
看《爸爸去哪兒》,對嗯哼的印象很深刻,因為這是一個哭起來特別「豪放」的孩子,比賽輸了哭,被東西扎了腳哭對於嗯哼來說,沒有什麼是一場哭能「解決的題,而霍思燕和杜江從來不會要求嗯哼不要哭。
但是,嗯哼也沒有因為被縱容哭,而變成膽小和儒弱的孩子,反而情商很高,善於表達,是大家都喜歡的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摔疼了,難過了,傷心了,用哭去表達,這是正常的情緒流動。
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悲傷時不哭,相當於&34;。同時,他也指出,男性胃潰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長期不哭者佔了多數。
02
不擁抱男孩
很多父母總覺得擁抱男孩,會讓男孩變得脆弱,不堅強。其實,男孩的堅強來自於內心充足的安全感。
其實,男孩在小時候會比女孩更脆弱,更需要父母的關愛。
在人類學上,有一個名詞叫&34;,說的是人類渴望親近之人的摟抱,以從肌膚接觸中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
被父母經常擁抱的男孩,才會更有安全感、更自信。這樣以後,他們才如父母所願,長成一個堅強的男子漢。
03
窮養男孩
世間總流行一個說法:富養女兒,窮養兒子。
於是,有很多父母開始紛紛效仿。一旦家中的男孩有什麼要求,都是拒絕的。
窮養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窮養而滋生的匱乏感,以及衍生出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不配,不斷否定自己。
知乎上一個熱門問答:家庭富裕卻窮養長大的男孩是什麼樣的?
一個回答是:
極度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心,內心有些扭曲,有抑鬱症。消費觀念非常有問題,生活品味差。
說的就是我。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刻意限制孩子的需要,這讓孩子沒有價值感,覺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自卑怯懦。
一個自卑的男孩,他的未來何談閃閃發光,何談康莊大道。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童年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同等重要。
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他們的一生。而不幸福的童年,卻會給他們帶來一生無法彌補的傷害。
他們也需要父母的擁抱、安慰,有情緒也需要發洩。
04
不允許孩子擁有「偏女性化」的興趣愛好
從童年時期開始,男孩子就被著力培養「男子漢氣質」,他們被要求不準掉眼淚、不準斤斤計較、不準體弱多病、只準玩所謂「具備男子氣概」的玩具,例如士兵、賽車、恐龍、手槍等。
當孩子表現出對「洋娃娃」、「粉色」等被大眾認為偏「女性化」的愛好時,父母們往往如臨大敵,特別是父親會大聲呵斥,「男孩子就該玩男孩子的玩具,玩這些像個什麼樣!」
而家長不知道,他們可能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天賦。
華裔設計師吳季剛的媽媽,是允許孩子「做自己」的父母。
當吳季剛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他不玩小汽車、不看卡通片,獨獨偏愛玩布娃娃、做手工——這讓他受到了親友們的嘲笑和異議,備受壓力。
但吳媽媽對此卻抱以溫和、包容的態度,一直鼓勵、支持他,並且傾盡所能,讓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享受其中的樂趣。
歷盡艱辛,吳季剛成了赫赫有名的服裝設計師,連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都曾兩度穿上他設計的衣服,出席歐巴馬的總統就職儀式,轟動了時尚界。
吳季剛則曾對媽媽說:「謝謝你,媽媽,讓我可以做自己。」
而吳媽媽說過一句話,則讓人久久難忘:「孩子所學的東西,如果不是他喜歡的,他永遠不會快樂,就沒有成就感。」
如果說一定要去刻意培養男孩的「男子漢氣質」,那麼,倒不如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獨立
孩子的獨立有助於他們自信心的建立,一個行為上獨立的孩子,才會思想獨立。男孩的獨立,會為他們的未來添磚加瓦。
平時生活中,可以多讓孩子多做家務。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在責任心上明顯優於其他孩子,而且因為對家庭做出了貢獻,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力量的,於是自信心也會普遍提高。
一個自信的孩子,他一定會是一個獨立的孩子。
宮崎駿說:&34;
獨立的男孩,未來才有可能走得更遠,更順暢。
責任感
總有父母吐槽自己的孩子是&34;,買了多少玩具,零食,都暖不了他們的心,這是因為你根本沒有教會你的孩子如何去愛你。
什麼樣的孩子,才懂得去愛父母呢,那就是有責任感的孩子。
平時,我們不要大包大攬,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收拾書包、玩具、房間,建立起&34;的原則,有什麼孩子可以搭把手的,也可以讓他參與進來,培養家庭責任感。
其次,讓孩子承擔後果。
有一次出門,兒子非要帶著好幾個玩具,沒有辦法,只有讓他帶著背包,我跟他說:&34;
他答應了,可是,回來的路上,他嫌累不願意再背。我說這裡面是你的東西,你看怎麼處理呢?他生氣地扔了背包,我沒有說話,而是選擇繼續走路。他看著我這樣,自己返回去把背包撿起來,背好。
一個有責任感的男孩,才會在長大以後,肩負重任,看到別人為自己付出的,也會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小小男孩,也有很多脆弱,需要父母去安慰、擁抱。
只有哭過,才會笑得更燦爛。只有被擁抱過,才會懂得去擁抱別人。只有願望被滿足後,才懂得滿足別人是一種成全。
男孩,也需要我們的溫柔以待。
運動
教育家洛克說: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全的身體。
關於每晚睡覺前男孩的各種折騰,很讓父母頭疼,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力沒有釋放完」。
父母需要多帶孩子去運動,多讓孩子通過參加遊戲來運動,讓孩子在運動中獲得心理的愉悅感,在運動中也能刺激孩子感覺統合多感覺系統的發展,避免由感統失調造成的各種學習、生活能力問題。
多陪男孩去運動,不僅讓男孩變得開朗活潑、善於與人交往,而且有利於發展高級神經功能一如果高級神經功能發育得好,不僅能讓男孩在該動的時候動起來,也能讓男孩在該安靜的時候靜下來。
老觀點覺得男孩要窮養、粗養,育兒在進步,觀點在更新,孩子在成長,希望我們家長也能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讓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