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圖爸爸
提起男孩子,我們首先能夠想到的一定是堅強、勇敢、有責任感這幾個詞彙。
所以,很多父母在培養自家孩子之時,也會思考希望把他們培養成為這樣的人。
而在這之中,勇敢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畢竟從我們所接觸到的一些觀念之中,總是認為男孩子是頂梁柱般的存在。
他們長大之後要成家立業,必須有能力能夠支撐起一個家庭。如果表現得比較軟弱,不堅強就有可能讓這個家族沒落。當然,大部分的父母也比較喜歡這些具有個人品質的人。
古時候還曾有詩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這也就說明大家對於男孩子的期望是比較高的。
正所謂"女人是水做的",女孩子本身就是柔弱的存在,,即使哭上幾場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只是一旦看到男孩子哭,都會讓父母感到特別的煩惱,甚至認為這孩子長大之後沒出息。
古時候就是這樣,到現在大家的觀念還是沒有轉變過來,可是男孩子真的不能哭嗎?爸爸媽媽教育的方式有沒有錯誤呢?
"誰讓你哭的?你看你像個什麼樣子,說了男孩子別哭你就不能忍著嗎?你看你還沒有鄰居家的伯伯家孩子勇敢。人家遇到什麼問題從來不會哭鬧,可是你呢?你怎麼就這麼脆弱,我看你上輩子怕是個女孩子吧!"
"男孩子就是要表現得堅強一些,遇到什麼問題想做就做,不要哭。以後再讓我看到聽到你哭,看我不收拾你。要是哭能解決問題,我天天坐那哭。"
"你看周圍的男孩子,哪個像你這樣天天喜歡哭的?你到底有用沒?我們每天辛辛苦苦教育你,讓你堅強一些,勇敢一些,這些話你都當耳旁風了嗎?"
就像我們上面所聽到的一些話,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之時經常會說,在他們心目中認為男孩子絕對不能哭,哭就代表軟弱。
所以當孩子利用哭鬧來發洩自己情緒時,爸爸媽媽也會異常的暴躁,甚至使用棍棒式教育。
除此之外,還有可能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攻擊、辱罵,看似是在促使孩子成長,實際上卻影響到了孩子本身的心理性格,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❶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三歲以前,他們就是利用哭鬧來保護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在哭鬧的過程之中,爸爸媽媽會對他們表現出來比較明顯的關心,這會讓他們感到很有安全感。
只是慢慢長大之後,在沒有告知孩子哭鬧不管用情況之時,爸爸媽媽突然對孩子的哭鬧錶現出來厭煩情緒就有可能讓他們受傷,而出現缺乏安全感的情形是最為正常的、普遍的。
❷孩子情緒過於壓抑造成心理疾病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抑鬱症這三個字,但是對於大部分的父母來說卻從來沒有重視過,甚至認為它不會對孩子產生太大的影響。
有些時候還會對孩子說:"心裡哪有那麼想不開,真是服了。"在他們的想法之中,這些心理疾病就是閒得慌。
實際上,當我們的情緒無法發洩長期累積在內心之時,自然而然就會造成心理疾病,所以,別忽視這個問題。
❸孩子變得不自信
當父母以男孩子不能哭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之時,他們很有可能面臨越來越多的挫折。
如果在這個過程之中無法解決,又不能哭鬧,其實就已經限制了他們本身。加上有一部分孩子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甚至認為自己沒有達到爸爸媽媽的期望,那麼就會變得很自卑。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很多人只知前面這一句,卻不知後面這一句所表達的意思。
在生活之中所面臨的問題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如果長時間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懂得如何發洩,實際上就會讓男孩子身體及心理各個方面都遭受到迫害。
在《少年的你》這部電視劇之中,展示了校園霸凌所出現的問題。
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易烊千璽所飾演的小北在和周冬雨所飾演的學生一起躺在床上談論自己小時候事情。
小北表示自己媽媽從小就拋棄自己,而且還會因為爸爸的離開而毆打自己。
後來沒有辦法,在媽媽改嫁之時,自己就選擇離開,就在這時,鏡頭拉到了千璽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一滴淚水滑落,確實這樣的片段,著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對於母親的依賴,以及孩子對於母親,思念、難道這樣的事情。不值得孩子流下眼淚嗎?難道他不感到心酸嗎?
雖然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流眼淚本身就是一個正常的情感表達,不流眼淚的人才是在刻意地控制自己,終將有可能在某一天全面爆發。
再來說一說,鄰居家的孩子明明在高中的時候,竟然選擇離家出走,回到家裡面也不願意和其他人說話。
最後經過醫生診斷說是孩子得了抑鬱症,一家人感到十分的害怕、擔憂。
後來我們才了解到,其實從小明明爸爸就對他說:"男孩子就要有個男孩子的樣。男子漢大丈夫,遇到事情不能哭。"
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從來也沒有和爸爸媽媽傾訴自己的難處與痛苦。
殊不知,將這些痛苦自己深深吞咽下去之後,就影響到了自己內心情緒。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很有可能無法控制住。
長時間如此,自然而然養出心病,精神錯亂。孩子不能哭鬧以及不想哭鬧或者不敢哭鬧,是三種不同的境界。
爸爸媽媽應該助推孩子走上不願意哭鬧的情形,而不是阻止孩子哭鬧,畢竟這是孩子正常的情感表達。
當我們過度強迫孩子之時,其實就使得親子關係更加冷漠,因為在這個過程之中,孩子會進行一定的思考:
我媽反正不理解我,我跟他們說什麼都不行。
爸爸媽媽不愛我,就算我哭也不能有什麼作用。
哭鬧本身就是表現一個人脆弱的情形,爸爸媽媽看到孩子的哭鬧,其實應該選擇安慰孩子,而不是冷眼相待。
畢竟孩子最為依賴的就是父母,父母表現出來冷漠的狀態,甚至無視孩子訓斥孩子就會讓他們感到很痛苦。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情緒如果長時間累積在身體之內無法發洩,總有一天會傷害到他們。
所以,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就應該去發現他們是否會因為情緒而受傷?
長時間訴說"男孩子有淚不輕彈"的話語只會讓他們越來越壓抑,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才是作為父母應該選擇的。
1、給予相應的回應。當我們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哭鬧的時候,最想要的是什麼呢?絕對不是別人將我們的問題指出來,也不是別人對我們進行訓斥,而是一個簡單的擁抱。
成年人既是如此,更何況是小孩子呢?他們對於爸爸媽媽的渴望更加明顯,所以父母也不要因為自己家是個男孩子,就不願意和他們擁抱。
我們也希望大家孩子受傷之時,千萬不要考慮他們的性別,而是以孩子現在心情不適為重點。
2、引導孩子發洩情緒。發洩情緒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的身體受此傷害呢?
特別是一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很有可能走向極端的道路,相信這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
那麼當我們出現情緒問題之時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很多人可能會選擇跑步、聽音樂、聊天、吃東西,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可以教會孩子的。
如果孩子因為情緒不適就出現抑鬱症、自殺等傾向,只會讓他們的生命走上盡頭。
而上面所說的一些較為輕鬆與愉快的方式,希望大家可以介紹給自家孩子,並且在生活之中踐行。
3、讓孩子正確的面對自己,同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父母長時間的標籤化,也會讓孩子對於自己的認知產生一定的偏差,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男孩子也是可以哭的,只是他們應該表現出來比較堅強的狀態,懂得問題的解決,而不是長時間被問題困擾。
當男孩子出現哭鬧情緒時,爸爸媽媽在給予安慰之後,了解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根據自己的經驗提供解決方式,相信一定能夠讓他們正確的面對自己。
在具有成就感之後,孩子也會不斷地嘗試超越自己。之後遇到問題,相信也不會以哭鬧來解決。
任何人都是從脆弱到強大,父母如果一味地讓孩子強忍自己的情緒,不表達出來的話,那麼最終受傷害的可能會是孩子自己。學會引導孩子處理情緒,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