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tiktok上有一位媽媽上傳了一段帶兒子去買芭比娃娃的視頻。
媽媽發現5歲的兒子總在玩姐姐的芭比玩具。但媽媽並沒有覺得奇怪,反而牽起兒子的手,帶他去百貨店買了屬於他自己的芭比娃娃——回家路上小兒子滿臉幸福,還不停地說:「謝謝麻麻!」
很多網友評論道:有這樣一位開明且溫柔的媽媽,孩子的童年一定很快樂吧!
01
在傳統印象中,男孩好像天生喜歡機械類的玩具,而娃娃是女孩的專屬玩具。若一個男孩喜歡玩娃娃甚至很有可能會被同性夥伴嘲笑 成「娘娘腔」。
而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觀念也經常充斥我們的周圍:
男孩子不塗指甲油;女孩子才穿裙子;娃娃是女孩子玩的,男孩子都玩小汽車;粉色代表女孩,藍色代表男孩。……
諸如此類,生活中關於刻板印象的種種並不少見。
然而要知道關於藍色代表男孩,粉色代表女孩的歷史其實並不久。
在上個世紀初,童裝都是白色的,並沒有顏色代表性別的觀念。
到了19世紀中期,粉色、藍色和其他暖色調的童裝開始出現。在一戰前,童裝顏色才有了一點點代表性別的意義,只不過當時顏色代表的性別和現在相反。
那時人們認為粉色果敢而強烈,適合男孩;而藍色像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比較沉穩優雅,更適合女孩。
從某種程度上講,顏色代表性別其實都是商業營銷的結果。
02
對於男孩女孩喜歡什麼樣的玩具、穿什麼衣服、參加什麼運動、玩什麼遊戲,其實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的性別差異,更多的其實是社會文化賦予和塑造的結果。
在印象中,男性天生是力量的代表,富有冒險與激進精神。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甚至連各種童話故事、名著和動畫片,關於冒險類的故事主人翁基本都是男性,比如《魯賓遜漂流記》、《老人與海》、《金銀島》、《湯姆索亞歷險記》等等。
因此,在撫養男孩時,很多家長也自然而然地會教育孩子「男孩有淚不輕彈」、「別動不動就哭,一點都不像男孩」。
在教育過程中,對男孩自然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會採取更直接粗暴的方式。
被這樣教育長大的男孩,自然更內斂與不善於情感表達。這同樣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父母在孩子長大時都有「這孩子長大了什麼話都不和爸媽說了」這種感覺。
在生活中,有時候總會聽到「女孩子不可以這樣」、「男孩子才踢足球」、「一個女娃娃像男孩子一樣頑劣,像什麼樣」。
在很多方面上,對於女孩有著各種各樣更多的偏見。小到玩遊戲要玩典型如過家家、布娃娃等「女孩遊戲」;大到讀書時女孩學不好理科;就業時安穩的公務員、老師、文員等是「適合」女孩的工作。
其實哪有什麼男孩應該怎樣,女孩就該什麼什麼樣,這一切不過是人的觀念在作祟。
03
現在的很多人都奉行「窮養男孩,富養女」的教育觀念。
嬤嬤並非想反駁這個觀念的好與壞,只是請爸爸媽媽們教育男孩的時候可以允許男孩表露自己的情感。
在養育女孩時,可以告訴女孩人生沒有那麼多限制,你可以擁有力量,你有無限可能。
父母的認知決定了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突破思維的限制,幫助孩子構建自己的價值觀,是幫助孩子成長,更是讓孩子活出真的自我。
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分享讓更多人看見哦,點擊關注可查看更多育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