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球媽咪(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如今家長與社會媒體的介入,導致的現狀就是:男孩子的玩具是變形金剛、遙控車;女孩子的玩具是洋娃娃、毛絨玩具。而這約定俗成到底從何而來,為何不能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愛的玩具?為何要強行將所謂適合的玩具推給孩子?
玩具類型不代表孩子的性格養成,玩就該隨心所欲
「媽媽,我可以買這個獨角獸嗎?」一位6歲大的小男孩,用著期盼的目光在媽媽與「獨角獸」間徘徊。
「買什麼獨角獸,小女生才玩毛絨玩具。去,挑一個機器人。」媽媽堅定地說道。
小男孩很不情願地走到旁邊櫃檯,目光渙散的看著各類機器人,遠不如對「獨角獸」熱情。小男孩心中定然會想:為啥男孩子不能玩獨角獸呢?
是啊,小孩子為何不能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很多玩具店鋪都會放一個隔板,一邊寫著:小哥哥玩具,另一邊寫著:小姐姐玩具。社會已將玩具給孩子分了類。
其實玩具本身並沒有定義是男生玩還是女生玩,只是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人們的普遍認為:男生就應該喜歡變形記剛,女生就應該喜歡芭比娃娃。而這種普遍性卻變成了理論。
「刻板印象」——其實我們正在被這種模板化所侵害
刻板印象指:人們對某種事物產生的刻板印象。
如:東北人高大,南方妹子溫柔,四川人愛吃辣椒等,就是說根據社會的普遍性轉化成固態模式,大眾心裡將這普遍性轉化成公式化。
1)「刻板印象」讓男孩子倍感壓力
我們總認為:男孩子必須堅強,不能哭泣,不能示弱。所以當孩子長大後,這種理論早已深入心脾。當受挫時,明明說出來可以釋放壓力,但因為模板化,便只能憋在心間,時間長了這種壓力感倍增,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2)「刻板印象」讓女孩弱不禁風
我們總認為:女孩是柔弱的,需要被保護。當女孩子長大時,遇見事情第一反應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找人幫忙。認為自己就該是被照顧的一方,但是,面對這個社會,除了父母可以對你無限給予幫助,其他人怎可能對你一直付出呢?
這種「模板印象」成為了必須的套路,只要你是男孩,你就該這樣;只要你是女孩,你就該那麼做,從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對於孩子的喜好,家長要從小支持,決不能強行套模板
1)依據孩子的天性做出選擇
猛男也有溫柔似水的一面,淑女也有剛強果敢的一面。孩子的性別意識很淡,他們的喜歡,僅僅是一種好奇。他們也有自己的審美,有些孩子喜歡機械,有些孩子喜歡外貌,這都是正常現象,所以家長應該當支持並滿足孩子對玩具的需求。
2)「性別歧視」從小摒棄
「你是男孩就該xx,你是女孩就該xx」,面對「性別歧視」,很多人苦不堪言,既然如此,為何讓孩子從小就要體驗性別帶來的不同呢?
無論你是男孩女孩,只要你喜歡,有興趣,那就可以去嘗試。在這種觀念下成長的孩子會很正常的認為男女平等,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被灌輸性別差異的概念。
TIP:
很多人認為這樣會不會讓孩子性別意識淡薄?很多男孩子雖然玩著洋娃娃,但在洗澡時仍會說:「爸爸該帶我洗澡了。」性別意識與玩具種類並無差別,玩具僅僅是喜好,別讓這最簡單的喜好變為孩子未來成長道路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