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沒有明確的準則,這對於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就更為困難,一個行為在A情景是正確的,可能在B情景中就是錯誤的。擁抱本身沒有對錯,擁抱家人就被認為是正確的,但未經允許擁抱陌生人則顯得沒禮貌。
那麼,我們如何教育孩子,何時何地做什麼樣的事情呢?
孩子需要具備以下的能力
1、識別社會角色
在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孩子逐漸意識到「性別°。男孩好動,喜歡玩汽車等活動,女孩好靜,喜歡玩洋娃娃;男孩去男廁所,女孩去女廁所,這些是社會對於男孩和女孩的一些常規認定,我們每個人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所以,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所謂: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孩子的教育有些毛病一旦養成,想改正就難了,會花費很多精力來改正,甚至根本無法糾正。
2、懂得識別
做人不一定要查顏觀色,但一定要有正常人的判斷能力!當孩子做出一些錯誤行為時,通常家長會用皺眉、瞪眼等表情,以示提醒及制止,所以,孩子要懂得看別人的面部表情,通過識別他人的肢體動作、表情情緒、眼神眼色,而有所理解,什麼事能不能做。
3、接受意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會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一些別人的建議,如果孩子只能聽誇獎,而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時,將來會很難與人共處。
現在很多孩子抗挫能力差,就是這個問題,不能接受失敗,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懂得,輸得起的孩子才能贏得未來!
我發布了很多提升孩子社交語言的文章,關注我的帳號,可搜索相關內容。
4、社會參照的能力
當所有人都在排隊,即便沒人告訴你要排隊,那麼只要參考大家的行為,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這就是社會參照能力,所以,孩子要學會對一些社會行為做出判斷,當然,也並非所有社會行為都要模仿,一些不當行為,比如罵人打架等,這就需要家長從小就要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從而孩子幫助孩子做出辨別。
5、規則的理解
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的規定,就要堅持,不能因為哭鬧而妥協。因為,即使孩子間的遊戲時,也會制定遊戲規則,孩子若沒有這樣的規則遵守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
6、內在動力
有了以上外在能力,還需要內在動機。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從內在的動力,要做一個好孩子,那麼,他們的好行為就會變成自動的,外在的說教與獎懲就會省很多力了。
社會交往問題解決方法
1、榜樣的作用
當孩子具備模仿能力,那麼模仿學習就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所以,需要家長的示範和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學習更多。當孩子不能融入小朋友的遊戲時,家長可以示範,如:我帶著小汽車了,我們能換著玩嗎?或說,我有小汽車,我們一起玩吧,而不能只是推著孩子,你去找他們玩!
2、認知的作用
社交能力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從簡單的靜態社交開始,學會生活自理、超市購物、乘坐公交等基本能力,再逐漸推進人與人的動態社交,因此認知理解的提升對於社會交往能力有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家長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減少代勞,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時,也可鼓勵孩子做些家務或力所能及的事。
3、語言的解說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將語言解說融入到每一次經驗中,無論看到車輛車,還是乘車的過程,或者正在吵架的場景,家長都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哪些是對的,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會直接促進社交的理解能力。
4、堅持就是勝利
記住每天的點滴進步,相信堅持就是勝利,不但是孩子的勝利,更是正在閱讀的你的勝利。
孩子的獨立,才能換取你更多的自由!
經典推薦: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附:注意力專業訓練卡片)
1-2歲寶寶,如何在家進行早教?
如何通過遊戲,培養1-2歲寶寶情商能力?
孩子說話晚,這個小測試你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