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荔枝育兒日記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如果一個人長期脫離集體,對身心健康不利,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正處在身體以及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如果孩子過於自我,喜歡特立獨行,不喜歡融入集體,那麼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孤僻。
孩子堅持自我並不是壞事,但是不能融不入集體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集體的環境能夠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如果孩子在成長中缺失這樣的環境,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影響。
小輝今年剛上小學,平時在學校的時候,很少和別的同學說話。每次上體育課的時候,他都靜靜地坐在操場的角落裡,看著其他孩子開心地玩耍。
時間久了,班主任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通知了小輝的家長,這時爸爸媽媽才知道孩子不合群。
但是小輝的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如何改變,漸漸的小輝越來越孤僻,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他都沉默寡言。
孩子為什麼不能融入集體?
內心恐懼,有社交恐懼症
很多成年人有社交恐懼症,其實很多孩子也有。他們不喜歡群體生活,喜歡一個人獨處,在群體中感覺不自在,內心十分的排斥。
其實孩子如果有社交恐懼症其實危害更大,因為此時他們的心理還沒有成熟,一旦形成了這樣的心理,日後很難改變。
對於社交的恐懼讓孩子不敢邁出第一步,長此以往,他們會更加厭惡群體生活,也會更加的孤僻。
內心特立獨行,接受不了別人
不能融入群體的孩子一般都特立獨行。他們覺得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特立獨行的孩子都過度堅持自我,不認同他人的觀點以及行為方式,成為別人眼中的「怪孩子」然而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過於特立獨行的孩子心理會出現一些嚴重問題。
他們與群體的接觸少,不願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時間久了,各種複雜的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
過於自卑,害怕別人嘲笑自己
有的孩子其實很想融入集體,但是內心過於自卑。孩子的自卑感其實主要來自於成長環境,家庭環境好的孩子一般很少有過度自卑的現象,而家庭環境不好的孩子內心會有自卑感。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如果這種自卑感依舊不能克服的話,會導致他們難以融入集體。
這些過度自卑的孩子,雖然對集體很嚮往,很想成為群體中受歡迎的人,但是自卑感讓他們害怕邁出第一步。
那麼如何讓孩子更好融入集體呢?
多鼓勵孩子
自卑的孩子很想融入集體,但是因為自卑,害怕在集體中被別人嘲笑,所以遲遲不敢融入集體。
對於這樣的孩子,作為家長,要理解並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多和孩子交流,平時在家裡面多鼓勵孩子,然後孩子有更多的自信,更多的肯定,慢慢的孩子才不會畏懼集體,從而融入集體。
自卑的孩子大多是家庭環境造成的,作為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多理解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
讓孩子和有共同興趣的其他孩子交往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不願意融入集體,此時可以觀察孩子有哪些興趣,鼓勵他和有共同興趣的孩子交往,這樣就能打開孩子的心扉。
比如孩子喜歡某一款玩具,然後家長可以這樣說:「鄰居小剛也喜歡這個玩具,他很想玩,放假的時候,你們可以一起玩。」
此時孩子的內心一定有所期待,感覺找到了同類,隨著相處的不斷加深,可能有更多的孩子想玩這樣的玩具,這樣一來大家就形成了一個集體,孩子也能夠融入其中。
太自我的孩子都難以融入集體,此時作為家長應該及時關注。對於孩子來說,集體生活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關鍵作用。孩子應該早一點融入集體,不然會形成孤僻的性格。
在此期間,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不搞特殊化,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儘快融入群體之中。
今日話題:你覺得孩子不融入集體有哪些壞處?